南伽他:依劉宋譯本《楞伽經》經文直解證明如來藏不等於藏識(阿賴耶識),兼析蕭平實先生之觀點謬誤

clouds-conifer-daylight-evergreen-388065.jpg

(2021.01.03 第一稿)

寫作說明:

楞伽經有三個譯本,本文所舉之《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乃是劉宋時期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一般稱之為劉宋本。 蕭平實先生曾著作《楞伽經詳解》,其所依的譯本就是此譯本。故本文專取此譯本來作相關的部分語句的直解。

蕭先生在其著作中有個核心觀點,就是認為如來藏等同於藏識(又名識藏,即阿賴耶識,第八識)。本文觀點認為蕭平實先生此觀點是錯誤的,悉屬於錯解楞伽經經文本意所致。 故本文將採取摘取經文原文而直解的方式來進行辨析之。

 

本文摘要:

本文主要舉證楞伽經中所闡釋的如來藏與藏識(識藏)之經文段落並進行【直解】,所謂「直解」就是直接依照經文原文進行簡單直接的解讀,乃至不加翻譯而直接說明,這樣能夠避免將經文之古文翻譯為現代白話文過程中所產生的理解分歧,而且也更能夠凸顯由此彙集出楞伽經關於如來藏與藏識的主要法義觀點如下:

1、如來藏是究竟清淨境界,是常住不變境界,是聖智所得與所行境界,不是凡俗以及二乘境界;

2、如來藏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名為「識藏」。所以「識藏(或藏識)」其實是凡俗眾生與二乘的境界;

3、「識藏」的特點是:「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是有生滅的境界「七識流轉不滅」(而與藏識相俱),是「二種攝受生」的境界,是有無常之過的境界,是「四住地、無明住地所醉」的境界,是"妄想說所說...... 受用建立身";

4、之所以有「識藏」境界,是因為「自心現妄想,八種分別,謂識藏、意、意識及五識身相者,不實相,妄想故。」,所以「識藏」是妄想不實相的境界;

5、之所以名為「識藏」,就是因為有生滅,即:「若無識藏名如來藏者,則無生滅」;

6、所以依《楞伽經》經文直解可知如來藏並不能等同於藏識(識藏、第八識、阿賴耶識);

7、菩薩修學勝進的方法路徑,是淨「如來藏及藏識名」,也就是要見如來藏、見五法自性、見人法無我,則「離一切妄想相」,也就是滅了藏識名,滅藏識名,則是究竟如來藏的「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

諸位讀者可以依據對照上述主要觀點去檢查審閱看看楞伽經之經文原意到底是否如此。乃至更可以以此去檢核對照另外兩個版本的楞伽經。

 

經文摘錄與直解

一、劉宋本楞伽經對於如來藏之特性的經文原文直解

1.1《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經文原文:云何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

——經文【直解】:

此如來藏心(如來藏)之意,是【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與自覺聖智趣所行之境界】,故【非凡俗境界、非聲聞緣覺境界】,這一點很重要!

1.2《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經文原文: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痴不實妄想塵勞所汙,一切諸佛之所演說。

——經文【直解】:

此如來藏【自性清淨】,雖然是如於一切眾生身中,但只是「垢衣所纏」、「貪欲恚痴不實妄想塵勞所汙」,但如來之藏【常住不變】 ,也就是說如來藏並不因所纏所污而改變。

用個世俗例子來說,就好像是不粘鍋上積累了油垢的情況,油垢抹除之後,不粘鍋依舊是原樣。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不同於我們一般世俗所說的某某物品被弄髒了的狀態,例如白布被染汙了就很難再清洗乾淨了。如來藏的被染汙,是「被覆」的狀態,而不是夾雜交錯了染汙的狀態。

1.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經文原文:大慧! 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 應供. 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

——經文【直解】:

這裡可以看作是如來藏之義的幾個同義詞,可以看到「無相」、「空」、「無所有境界」等義,所以如來藏是無相的,是無願的,是本來寂靜的,是所有境界,是離自性的。

1.4《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經文原文: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

——經文【直解】:

這裡用來描述如來藏的概念詞是:「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無我」,所以如來藏是沒有任何妄想相的,而這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生滅」也是「妄想相」的一種,所以如來藏是離生滅的,也就是上面經文說過的「不生不滅、本來寂靜」之句。

 

二、劉宋本楞伽經對於識藏(藏識)之特性的經文原文直解

2.1《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經文原文:佛告大慧:「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 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不覺彼故,三緣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覺,計著作者。 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 離無常過、離於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淨。其諸餘識,有生有滅。」

——經文【直解】:

這裡說的是如來藏與藏識的關係。

如來藏離我、我所,但是凡夫外道不覺如來藏,所以如來藏「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名為識藏」,並且「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所以這就揭示瞭如來藏與識藏(藏識)的關係如下:

如來藏是凡夫外道不覺、無明之故,而導致的「(如來藏)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名為識藏...... 與七識俱」。這就是說,「識藏」是凡俗境界。而如來藏則是真諦境界,是「離我我所」「離無常過、離於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淨」。

故結合前述經文所描述之如來藏特性,可知如來藏不能等同於識藏(藏識)

2.2《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經文原文:「甚深如來藏, 而與七識俱, 二種攝受生, 智者則遠離。 如鏡像現心, 無始習所薰, 如實觀察者, 諸事悉無事 ......」

——經文【直解】:

這一段是世尊偈頌,意思就是前面所說的如來藏「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所以才會有「二種攝受生」,這是「無始習所薰」而成的,菩薩智者於此諸「攝、受、生」等皆遠離,即「諸事悉無事」的境界,這才是如來藏的究竟清淨境界。這一段可以和前面的如來藏境界以及藏識含義對照來研讀。

當然,這一段也解釋了修學勝進的方法:「智者則遠離...... 如實觀察者,諸事悉無事......」。

2.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經文原文:大慧!若復諸余沙門婆羅門,見離自性、浮雲、火輪揵闥婆城,無生、幻、焰、水月及夢,內外心現,妄想無始虛偽,不離自心。妄想因緣滅盡,離妄想說所說、觀所觀受用建立身之藏識。於識境界,攝受及攝受者不相應。無所有境界,離生住滅、自心起隨入分別。 大慧! 彼菩薩不久當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無開發方便。

——經文【直解】:

這裡的經文比較隱含地解釋了什麼是藏識境界,看這一句:「妄想因緣滅盡,離妄想說所說、觀所觀受用建立身之藏識」,這就是說,藏識其實是「妄想說所說、觀所觀受用建立身」之境界!由此可見藏識乃是妄想境界,不是究竟境界。

而菩薩修行,是要與此「識境界,攝受及攝受者」「不相應」,才能「離生住滅」,才能不就當得生死涅槃平等之究竟境界。

順便說一下,這一段不僅講解了藏識的境界含義,其實也講解了如何修學勝進,離藏識之生住滅等分別境界,而達於「生死涅槃平等」之路徑。

2.4《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經文原文:「複次,大慧!自心現妄想,八種分別,謂識藏、意、意識及五識身相者,不實相,妄想故。」

——經文【直解】:

這裡的經文其實開示很清楚:【自心現妄想】而有「八種分別」,即【識藏】、意、意識與五識身,這些都是屬於「不實相,妄想故」而所見,所以不是究竟真實的境界。這個非常清楚地呼應的前面經文所說的「識藏」是「如來藏」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而名,是無明所熏而」自心現妄想的「八種分別」的「不實相、妄心」之境界。

這一段結合上面的分析,「如來藏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識藏」,對照一致,所以說識藏(或藏識)屬於妄想不實的境界相。

2.5《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經文原文:「色等及心無, 色等長養心, 身受用安立, 識藏現眾生。」

——經文【直解】:

這裡經文所說「識藏現眾生」,顯然就是凡俗眾生境界,是「身受用安立」境界,也就是經文中說過的「受用建立身」之境界。

這是講藏識的運行境界相。

2.6《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經文原文:大慧!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識藏。 心、意、意識、及五識身,非外道所說。大慧!五識身者,心、意、意識俱。善不善相,展轉變壞,相續流注。 不壞身生,亦生亦滅。不覺自心現,次第滅餘識生。形相差別攝受,意識五識,俱相應生,剎那時不住,名為刹那。大慧! 刹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生、識習氣剎那。無漏習氣非剎那,非凡愚所覺。計著剎那論故,不覺一切法剎那非剎那,以斷見壞無為法。大慧! 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大慧! 如來藏者,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 四住地、無明住地所醉。 凡愚不覺,刹那見妄想勳心。」

——經文【直解】:

這一段很多人誤解誤讀以為如來藏等同於識藏(藏識,或者第八識,或者阿賴耶識),其實並非如此。

(1)「如來藏名識藏」,這是一個詞,是表明凡俗境界、不究竟的境界。如前面經文所說,「若無識藏名如來藏者,則無生滅」,既然有這個「名」的事情,就是有生滅的境界,有無常之過,所以這個其實是說如來藏「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

(2)「刹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生、識習氣刹那」,這句經文不是說識藏等同於如來藏,而是說凡俗不究竟的識藏如來藏的狀態下,諸(有漏)習氣刹那生滅薰習的事情。

(3)如來藏者,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四住地、無明住地所醉。 ————這一句其實還是說如來藏「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所以才會有「若生若滅」,才會有「四住地、無明住地所醉」。

2.7《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經文原文:「複次,大慧! 愚夫依七識身滅,起斷見。不覺識藏故,起常見。自妄想故,不知本際。自妄想慧滅,故解脫。四住地、無明住地習氣斷故,一切過斷。」

——經文【直解】:

這一段經文也是容易誤解的。有些人由此誤以為此經文意思為「識藏是常」,其實恰恰理解反了! 因為「不覺識藏故,起常見」,常見就是無常計常,把識藏計度為常,這就是常見。如前面所引經文中說「刹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生、識習氣刹那」,前面經文也說「妄想因緣滅盡,離妄想說所說、觀所觀受用建立身之藏識。於識境界,攝受及攝受者不相應。無所有境界,離生住滅、自心起隨入分別」,即離藏識的生住滅境界。 

所以,這就是說,因為愚夫(包括凡愚以及二乘)不能證知識藏是「自心現妄想,八種分別,謂識藏、意、意識及五識身相者,不實相,妄想故」,所以會誤解以為識藏為常,由此就成為常見。所以,這裡也是同樣說了,識藏是生滅無常境界,不是常住法。

還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這一段其實也講述了修學解脫的路徑,是要以智慧斷除自心妄想,斷除習氣。

 

三、劉宋本楞伽經中關於如來藏與識藏之修學方法的經文原文直解

3.1《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經文原文:「大慧!我於此義,以神力建立,令勝鬘夫人及利智滿足諸菩薩等,宣揚演說如來藏及識藏名與七識俱生。聲聞計著,見人法無我。故勝鬘夫人承佛威神,說如來境界,非聲聞、緣覺及外道境界。如來藏識藏,唯佛及餘利智依義菩薩智慧境界。 是故汝及余菩薩摩訶薩,於如來藏識藏,當勤修學,莫但聞覺作知足想。」

——經文【直解】:

這一段的經文原文翻譯我個人觀點感覺實際上是有點亂的,可能是因為裡面省略的字詞有點多了。 這裡解釋如下:

(1)世尊為諸菩薩解釋如來藏與識藏之法義,說識藏名(如來藏)與七識俱生(由此而名),這個應該理解為前面所說的「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的意思,也就是如來藏「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名為識藏」的狀況;

(2)這裡的「聲聞計著」,是說計著生滅,因為前面經文說過了,只要有識藏名如來藏(或者反過來說,如來藏名識藏)的情況下就是有生滅的,否則「若無識藏名如來藏者,則無生滅」,只有菩薩才能「見人法無我」;

(3)能夠明白如來藏識藏法義的,是佛及菩薩的境界,這裡世尊勸導諸菩薩應修學「如來藏識藏」;

這一段經文是世尊總體上來解釋並勸導大家要依如來藏識藏的相關法義來修學勝進。

3.2《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經文原文:修行者,作解脫想,不離不轉,名如來藏識藏。七識流轉不滅。所以者何?彼因攀緣諸識生故,非聲聞、緣覺修行境界,不覺無我,自共相攝受,生陰界入。見如來藏、五法自性、人法無我。則滅,地次第相續轉進。 餘外道見,不能傾動,是名住菩薩不動地。 得十三昧道門樂,三昧覺所持。 觀察不思議佛法自願,不受三昧門樂及實際,向自覺聖趣,不共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賢聖種性道,及身智意生,離三昧行。

——經文【直解】:

這裡解釋說「名如來藏識藏」是「修行者,作解脫想,不離不轉」的境界,是「七識流轉不滅」的狀態。

因為此段經文說,「見如來藏」則滅七識流轉。 所以這裡也表明,「名如來藏識藏」是【修行者未見如來藏】之狀態。

結合前面經文所說,可知如來藏不同於「如來藏識藏」。

這裡所講的修學勝進的路徑就是見如來藏、五法自性、人法無我」,然後就能滅「七識流轉」,乃至「向自覺聖趣,...... 得十賢聖種性道......」等。

 

3.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經文原文: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欲求勝進者,當淨如來藏及藏識名。大慧!若無識藏名如來藏者,則無生滅。大慧! 然諸凡聖悉有生滅,修行者自覺聖趣現法樂住,不捨方便。大慧! 此如來藏識藏,一切聲聞、緣覺心想所見。 雖自性淨,客塵所覆故,猶見不淨,非諸如來。

——經文【直解】:

這一段有三點很重要的解釋:

(1)「欲求勝進者,當净如來藏及藏識【名】」,說明有這個「名」,就屬於尚未勝進的狀態,這裡的「如來藏及藏識名」,應該理解為前述經文中所用的「名如來藏識藏」或「名如來藏藏識」的意思。這也就是講了修學勝進的方法了。

(2)「若無識藏名如來藏者,則無生滅」,前面也說過,七識流轉生滅,這是凡俗外道境界,或者說「悉有生滅」則是尚未究竟的境界;所以可知「有」「識藏【名】如來藏」的狀態,則是有生滅的不究竟狀態,不是究竟的如來藏的狀態。

(3)「如來藏識藏」是聲聞緣覺「心想所見」,是「猶見不淨」的狀態。大家注意看前面經文所說,如來藏是「自性清淨」的,既然「猶見不淨」,當然就是未見如來藏的境界,是不究竟的狀態。

3.4《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經文原文:四住地、無明住地習氣斷故,二煩惱斷,離二種死,覺人法無我,及二障斷。大慧!心、意、意識、眼識等七,刹那習氣因離,善無漏品離,不複輪轉。大慧!如來藏者,輪轉、涅槃苦樂因。

——經文【直解】:

這一段是解釋說如來藏如何是輪迴涅槃與苦樂之因。 關鍵還是在於「剎那習氣離、善無漏品離」,也就是覺人法二種無我之後,離煩惱障、所知障,這樣就能斷習氣,由此即是涅槃。 反之,則是輪轉與苦樂不斷。

回應前面所說就明白了————如來藏「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

而這裡在解釋輪轉原因的同時,也就揭示了修習勝進的方法,即要「覺人法無我」「刹那習氣因離,善無漏品離,不複輪轉」,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斷除習氣的問題,而必經之路則是「覺人法無我」。

除此之外,上述的2.2、2.3、2.7所引用的經文原文,也都是闡釋了修學勝進的方法。

 

四、結論

劉宋本楞伽經中所闡釋的如來藏與識藏是不能等同的。

如來藏是真實境界,識藏是妄想境界,而兩者的關係則在於如來藏為虛妄惡習所熏而成識藏,所以兩者也不是截然分開的關係。

修行的方式,就是要斷除無始虛偽習氣,遠離妄想生滅,這樣就能離「識藏」的「妄想相」,而證得如來藏聖智所得所行境界。

所以,蕭平實先生對於楞伽經的解讀是錯誤的,他將如來藏等同於藏識(識藏、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觀點,也是不符合《楞伽經》的原文本意的。

 

五、一點補充: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經文原文:「大慧! 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 ......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是。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經文【直解】:

還有一部分學人拿這一段來證明藏識不能生滅,其實他們都是誤解了經文全文和上下文。 這一段很明顯地解釋了:「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自真相實不滅」,那麼「自真相」顯然說的是如來藏,而不是藏識。

因為前面已經分析過,「自心現妄想,八種分別,謂識藏、意、意識及五識身相者,不實相,妄想故」,以及前面經文所說的:如來藏「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名為識藏」。所以這裡世尊特別解釋說「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業相就是「自心現妄想,八種分別,謂識藏意、意識及五識身相者,不實相,妄想故」,這是為了避免有人將藏識滅誤解以為是如來藏滅。因為前面經文已經說過,如來藏自性清凈常住不變故。

 

六、特別鳴謝:

本文之寫作疾成,要感謝知乎網友周先生的敦促鼓勵和支持,周先生同時也是蕭平實先生的學生,得益於他與筆者關於蕭先生各種觀點正誤的反覆探討辯論,由此善因緣而速成此文,以饗廣大讀者,實為善法因緣,特此鳴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