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醫師:《平實教正覺宗》這種「歷歷在目、了了分別」的「觀」,有資格稱為「證無能取、所取的無分別智」嗎?

 

對於上星期出爐的《正覺教團弘法視頻》;《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瑯琊閣;第062集:第八識如來藏不是〈阿含經〉所破斥的我見——蔡正元先生》

個人不願意多說,只提出《成唯識論‧卷九》的一段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原文,來反駁本文作者所說的「見道」。

首先說明: 什麼「中道實相心」,估計又是《平實教正覺宗》杜撰的名相,個人才疏學淺,若大家知道這個名相的《經》、《論》出處,請不吝指點,謝謝您。

本文作者蔡正元說:“而 平實導師所教導的禪法,是要在生滅變異的五蘊當中去尋找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實法,這個真實法跟五蘊在一起,祂跟五蘊不即不離、非一非異。五蘊有見聞覺知,會分別六塵;而這個真實法離見聞覺知,不分別六塵,因此 平實導師常說「參禪就是要用見聞覺知的心,去找另一個離見聞覺知的心」。找到這個真心如來藏的時候要能夠去檢驗,看祂是不是常住不壞的金剛心,看祂在六塵當中是不是離見聞覺知,不分別、不作主,看祂是不是了眾生心行。譬如五位時:眠熟、悶絕、正死位、無想定、滅盡定;證悟的菩薩能在這五位當中,觀行到六識的見聞覺知心已經斷滅,而第八識如來藏祂一直都是真實常住、如如不動,祂一直都在鑑機照用、隨緣任運。確實證知有一個不生滅法跟生滅的五蘊和合在一起,並非像琅琊閣所說只能觀察到行蘊。

因此說正覺講堂學人參禪證悟時的現觀,不只是觀行到身體上的行蘊,也觀行到第八識如來藏;並且現觀這兩個法不即不離、非一非異,牛奶跟水能分得清楚,真妄分得清楚,哪一個是生滅法、哪一個是不生滅法能分得清楚,不像琅琊閣觀來觀去只找到無常虛妄的行蘊法。

我的回應是:《成唯識論卷九》:

論曰:若時菩薩於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別有所得心戲論現故。

⇒⇒那麼,試問:《平實教正覺宗》這種「歷歷在目、了了分別」的「觀」,有資格稱為「證」嗎?

⇒⇒又,《蕭平實‧涅槃(上)》對於這一段原文的「標點」有誤,也導致錯誤解讀。

⇒⇒請有興趣的網友自行參考比對。【因為《蕭平實‧涅槃(上)》這本書目前剛好不在手邊,無法即時提供 頁碼 舉證,對不起。】

 

【編按:

菩薩在初地見道位證「證無分別智」時,沒有「能取vs所取」的二元對立錯覺,也就是沒有一個能觀察、能分別的,跟一個被觀察的、被分別的。

上面蔡正元形容的所謂開悟境界,就是在形容「能取、能分別、能觀察」的意識,找到「所取、所分別、被觀察」的第八識——不止第八識,正智出版社《我的菩提路》系列裏面,開悟時還可以看到色蘊、行蘊、眼識、耳識、八個識的功能,還有什麽「意識我」。。。這些通通都是「相」;有「相」,一定就是有分別、有對立的狀態,不是唯識的「無分別智」,不是禪宗的開悟的「一真一切真」,不是般若心經的「五蘊皆空」,不是《般若經》的「一切法空、無自性」——正覺「開悟被蕭平實他證的徹頭徹尾就是一個大凡夫的「有分別」境界。

正覺同修會不通阿含教理,對唯識教理的理解更是一團亂,連「無分別智」的定義都不懂,談不上「證」無分別智。】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9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