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隨筆》(93):彌勒菩薩開示的「歸依」VS 蕭平實的「四歸依」(上)

 

 

01.

正覺同修會官網上「三歸依五戒」的網頁上,刊登一則佛經故事,講述佛世時有位長者的女兒,因爲歸依三寶以及受持五戒可以獲得往生天界的功德。

正覺官網 皈依功德佛典故事.jpg

在正覺同修會三歸五戒及菩薩戒網頁上,有以下内容:

正覺官網 皈依功德.jpg

「受持三歸依戒」能獲大功德是事實,可是這些功德利益,比如「不墮惡道」與「往生天界」,是怎麽產生的?這篇文章分享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64關於「歸依」的開示,包括怎麽樣才符合真正歸依的資格,以及成就歸依功德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分享這段開示,是希望讀者思考幾點:

1.「歸依」具體是什麽意思?怎樣才是真正歸依三寶?

2. 當一個人說「歸依佛」,他的心態是什麽?行爲是什麽?怎麽判斷檢驗自己有沒有真的「歸依」佛、法、僧?

3. 歸依的功德利益,是參加了正覺同修會(或者其他佛教團體)的三歸依及五戒儀軌,完成儀軌,誓願歸依佛,就可以獲得嗎?

4. 主持歸依儀軌的人必須有證量的「大乘勝義僧」嗎?如果主持歸依儀軌的人不是「大乘勝義僧」,甚至沒有正見,你歸依的功德就歸零或者大打折扣嗎?

5. 我們以前在正覺同修會,歸依的是佛、法、僧?還是歸依了「平實導師」、「平實導師的法」、「平實導師恩賜開悟的『開悟聖人』」?

 

02. 

正覺同修會免費結緣書《廣論之平議》的<第二目 皈依三寶功德>引用《瑜伽師地論》卷64中提到的皈依三寶的功德,其中就提到上一節佛經故事所説的「往生天界」的功德【原文請見《正覺電子報》第 56 期第 88-89 頁】:

至於皈依三寶有何功德?《瑜伽師地論》卷64說:【受皈依者,獲四功德:一獲廣大福,二獲大歡喜,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淨。復獲四德:一、大護圓滿;二、於一切種邪信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三、得入聰叡正行正至善士眾中,所謂大師、同梵行者;四、為於聖教淨信諸天歡喜愛念,謂彼天眾心生歡喜唱如是言:"我等成就三皈依故,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皈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廣論之平議》舉證的這段文字的前面,是彌勒菩薩針對歸依資格、歸依正行的開示,可是你在正覺上課學法,聼到的經常都是歸依的功德利益,而不是獲得功德利益的大前提——歸依資格、歸依正行。

以下是《瑜伽師地論》卷64中彌勒菩薩針對「歸依」的完整開示:

《瑜伽師地論》卷64:「攝決擇分中【聞所成慧地】

如是已說無心地決擇。聞所成慧地決擇我今當說。

【《瑜伽師地論》是在「聞所成慧地」的起始討論「歸依」這件事,以下所説的歸依條件、正行、功德,是修大乘菩薩道的學人都應該聞熏的正見。】

謂由五處觀察所歸乃可歸依。一由身業清淨故。二由語業清淨故。三由意業清淨故。四由於諸有情起大悲故。五由成就無上法故。

【要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應該歸依的對象,需要觀察五點:身、語、意業清淨,對一切有情有大悲心,成就最殊勝的法。 只有佛符合以上條件,歸依的對象是佛。

云何修行歸依之行。何等歸依所得功德。

答歸依有三種。謂佛法僧。

四緣故有爾所歸依。一由如來性極調善故。二於一切種所調能調善方便故。三具大悲故。四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興供養乃生歡喜。由如是故彼所立法。彼弟子眾皆可歸依。

由於 佛具備以上四個特質(四緣——四種條件),所以是值得一切有情歸依——歸向與依止——的對象。請注意第四點,供養佛的最佳方式,不是每天供花供果供香,或者是用各種財物珍寶供佛,令佛真正歡喜的供養,是正確的行爲。】

齊四緣故說能歸依。一知功德故。二知差別故。三自誓願故。四更不說有餘大師故。

【要具備上面四個條件,才能真正的歸依佛:1. 知道佛的功德;2. 知道佛與外道的差異;3.自己發誓歸依;4.不説在佛以外有其他覺悟大師。】

當知歸依有四正行。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

【歸依的人應有四種行爲: 1. 親近善知識;2. 聽聞正法;3.如理作意,也就是按照與佛法相符的、正確的教理思惟,具體一點,可以説是以正確如法的心念(動機、心態)看待面對人與事;4. 「法隨法行」——玄奘譯《阿毘達磨法蘊足論》:「法隨法行者。謂涅槃名法,八支聖道名隨法。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法隨法行。」遵循八正道趨向涅槃(二乘所趨是無餘涅槃;大乘所趨是無住處涅槃)。】

若有成就此四正行乃名歸依。

【反過來說,不具備四種「正行」,無法成就歸依。】

當知復有四種正行。一諸根不掉。二受學學處。三悲愍有情。四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

【除上面四種正行外,歸依者還需要具備四種行爲:1. 六根不散亂不掉舉,2. 持守戒律,3.悲憫有情,4.勤修供養,上面提到佛所歡喜的供養是「正行」。】

受歸依者獲四功德。一獲廣大福。二獲大歡喜。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淨。

【歸依者有四大功德:1. 大福德,2. 大歡喜,3. 三摩地指「心一境性」,也就是心專注一境,4.大清淨。】

復獲四德。一大護圓滿。二於一切種邪信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三得入聰叡正行正至善士眾中。所謂大師同梵行者。四為於聖教淨信諸天歡喜愛念。謂彼天眾心生歡喜唱如是言。我等成就三歸依故。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CBETA 2021.Q4, T30, no. 1579, pp. 652c19-653a18)

【除了上面的功德,歸依者還會獲得四種功德:1. 大護圓滿, 「獲」字,其他版本作「護」,指《瑜伽師地論》卷20裏面提到的十種「生圓滿」[1],指歸依者未來學法的資糧條件充足不缺,乃至因歸依而得沙門果等果證;2.一切邪見衍生的遮障都會輕微或永遠消失等等;3.心智聰敏,行爲端正,與善人(大師以及梵行者)相聚;4. 因爲對佛法生出淨信得到天人愛念,天人知道歸依成就者未來一定會投胎天界。】

請注意,以上彌勒菩薩的開示,是在<攝抉擇分的聞所成慧地>所説,「聞所成慧地」説明的是菩薩道修行人應該聞熏的正見,也就是説,以上關於「歸依」的知見,是一切學大乘法、「行菩薩道」的人應該知道的内容,不是開悟證果之後才應該去理解去實踐的内容。

歸依三寶的功德利益,每個舉辦歸依的佛教團體的網頁上都會提到,「三地菩薩蕭平實」既然批評其他佛教團體弘揚的是世俗佛法,表相佛法,正覺同修會爲什麽沒有教導更勝妙的教理呢?

蕭平實說《瑜伽師地論》是「開悟菩薩才讀得懂」的經論,所以只在增上班開講這部論,事實是,《瑜伽師地論》涵蓋三乘佛法,内容博大精深,一切佛弟子都可以讀誦受持,初學者即便讀不懂見道證悟的部分,正覺同修會是否也應該對參加歸依者,講述《瑜伽師地論》中闡述歸依這類基礎知見的部分呢?

正覺學員很多都是一心求開悟的「菩薩」,「歸依」是被蕭平實印證開悟的必須條件,難道蕭平實不應該為這些求大乘開悟、發誓長劫修行菩薩道的佛弟子,宣講 未來佛彌勒菩薩的精闢開示?

 

03.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64針對歸依的開示,重點很多,這一節只討論與正覺同修會最相關的幾點。

 重點一:歸依必須符合四個資格,包括知道佛的功德,知道佛法與外道法差別——【齊四緣故說能歸依。一知功德故。二知差別故。三自誓願故。四更不說有餘大師故。 

彌勒菩薩説歸依必須符合某四個資格,這四個資格的關鍵,是對佛與佛的教導有正確理解,因爲理解佛的功德教導而自己誓願歸依。

反過來説,如果對佛法一知半解,如果不知道佛的「功德」,佛與外道的「差別」,就不符合歸依的資格,即使完成歸依的儀式,也只是「表相歸依」。

「表相歸依」並非毫無功德可言,「表相歸依」體現了一個人對佛的仰望崇敬,對佛法的渴求向往,還是可以種下未來學佛的因緣,可是無法獲得「往生天界」、「不墮惡道」這種大功德。

初學佛者歸依佛,發心多半是崇拜仰望、渴求加持,可是崇拜仰望不等於對佛和佛法真正的理解,不等於明瞭佛與神明差別的崇敬。很多民衆見佛就拜,見寺院就上香捐款,是把佛視爲神明,希望得到庇佑加持。同樣,歸依三寶也是以爲做了歸依儀軌就可以得到功德利益。

這種歸依,空有儀式,並無實質,由於缺乏正見正信,產生的功德利益非常有限。

佛光山「皈依的意義」網頁裏面有這樣一段説明:[2]

其次,一般信佛學佛的人,經常只有一皈,而沒有三皈,如信佛而不聞法敬僧,或聞法而不禮佛敬僧,或敬僧而不禮佛聞法,甚或把佛當神明看待,只是一味求升官發財,求福求壽,這些都算不得是正信的佛教徒,真正皈依三寶的佛弟子,應當親近善知識,聽經聞法,以增長智慧;禮佛敬僧,以培植福慧功德。

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屬於歸依三寶者應做的「正行」,但是怎麽分辨善知識?怎麽分別正法與邪見?

初學者很難單從文字判斷正見邪見,前面幾篇隨筆討論正覺同修會的「擲茭問佛」,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擲茭問佛」是「佛道不分」的邪見外顯行爲。

「佛道不分」是台灣宗教界普遍存在的狀況,正覺同修會不是唯一認可「擲茭問佛」的團體,台灣宗教圈裏面有不少團體提供「求籤問佛」、「擲茭問佛」的綫上服務。

 

潭水亭求籤網頁.jpg

擲茭求籤.jpg

擲茭問事.jpg

當正覺同修會將道教的「擲茭問神」改裝成「擲茭問佛」,告訴你這是佛法,是佛所認可允許的,是佛弟子應做可做的事情,正覺跟上圖這兩個佛道不分的宗教團體,是否屬於同一層級?正覺教團與這類團體的主事者歸依的是佛法僧,還是他們自己幻想的佛和佛法?

學佛不可能一上來就具足正見正信,都需要經過長期聞熏的過程,每個人學佛都會經過「表相歸依」的階段,但是如果一個人自稱是明心見道的菩薩、三地菩薩,這個人 不可能還沒有真正歸依,沒有真正歸依不可能開悟,更不可能是「X地菩薩」。

 

 

重點二:歸依的大功德來自「正行」

歸依首先必須具備四種條件才符合資格,有資格歸依之後,還必須滿足八種「正行」,才能「成就歸依」,成就歸依才能獲得往生天界這種大功德。

要滿足八種「正行」,並不容易。

比如「諸根不掉」,就是要求歸依者有能力善護根門,心不散亂,不被境界所轉,長時住於正念之中。

《瑜伽師地論》卷68:「問何因緣故正念正定說為定蘊。答二因緣故。一由自性故。二由所依故。由自性者。謂三摩地。由所依者。四因緣故。念於此定能作所依。一繫所緣故。謂於四念住繫攝其心。二隨順定故。謂由此念。於守護根門正知而住順歡喜處隨念作意中。能隨順定。」(CBETA 2021.Q4, T30, no. 1579, p. 674b22-28)

《瑜伽師地論》卷42:「若諸菩薩於時時間。密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正知而住。於如是類等持資糧。能攝受轉。即於其中熾然修習。於能引攝無倒義利。」(CBETA 2021.Q4, T30, no. 1579, p. 527a22-26)

能夠「諸根不掉」,住於正念,才有能力滿足另一個正行:「受學學處」,也就是持守戒律不犯。

一個「諸根常掉」的人,當然無法住於正念,無法持戒,念念與貪嗔癡相應而不自知,不但不自知,還可能自以爲很清净。

彌勒菩薩說歸依能夠獲得三摩地的功德,也就是能夠長時間心一境性,讓心專注一個對象。

三摩地的功德,當然不是因爲完成歸依儀軌或者在蕭平實座下歸依就可以引發的,而是因爲一個歸依之後遵循佛的教導,改變行爲,不斷觀照内心,長時住於正念之中,不再像普通人一樣,心念不斷被境界引奪,隨境界轉變,全然意識不到自己念念是罪。

另一個歸依者應有的正行是「如理作意」,「如理作意」的大前提是具備正見知曉佛理,否則歷緣對境怎麽可能如「理」作意呢?只能「如邪見作意」!

拿正覺同修會的「擲茭問佛」做例子,遇到不順利、不如意、不確定的事情,如果「如理作意」,那就應該深信因緣果報,反省懺悔,或者按照《大乘地藏十輪經》所説「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求佛菩薩護持,怎麽會拿著道教的茭杯,在佛像面前「擲茭問佛」,求佛給一個答案呢?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4〈之二〉:「菩薩住離垢地【按:二地菩薩】,自然遠離一切殺生,捨棄刀仗,無瞋恨心,有慚有愧,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常求樂事,尚不惡心惱於眾生,何況加害?。。。離於占相,習行正見,決定深信罪福因緣;離於諂曲,誠信三寶,生決定心。」(CBETA 2021.Q4, T09, no. 278, pp. 548c21-549a9)

《十住經》卷1〈2 離垢地〉:「「諸佛子!菩薩欲住是離垢地,從本已來離一切殺生、捨棄刀杖、無瞋恨心、有慚有愧。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常求樂事,尚不惡心惱於眾生,何況麁惡?……離於占相,習行正見,決定深信罪福因緣,離於諂曲,誠信三寶,生決定心。」(CBETA 2021.Q4, T10, no. 286, p. 504b23-c18)

《十住經》出自《華嚴經》的《十地品》,經文說二地菩薩遠離占相,習行正見,深信罪福因緣。

反過來説,「占相」不是菩薩應該從事的「正行」,是「邪行」,不深信因果的人才會去「占相」!

 

重點三:歸依是自誓的,儀軌與證明師只是助緣

「歸依」二字表達的,是歸向、依止的意思。

歸依三寶,首先要知道自己歸依的佛是什麽,佛教導的又是什麽,因爲接受深信佛的教導是正確的究竟的,是自己想追求的,然後下定決心,誓願歸依,把佛的教導變成自己在一言一行中嚴格遵守奉行的準則——這是一個真正歸命佛、依止佛的人必然展現的心態與行爲。

彌勒菩薩説的四項歸依資格,爲什麽只説「自誓」,沒有提到儀軌和證明師?

歸依者因爲對佛法的理解而產生歸依的決定和決心是主因,有沒有資格歸依,最終取決於這份決心。歸依的儀式中,出家僧寳是歸依的見證人,稱爲「證明師」。儀軌和證明師是增上緣,可以强化堅固決心,但是決心,應該建立在對佛的功德教導的正確理解之上——不是儀軌本身,也不是證明師的證量。

這裏不是鼓勵讀者無需做正式的歸依儀式,在家自誓歸依便可,初學者需要儀式堅定決心,歸依的儀式也已經成爲佛教的傳統,應該盡量找出家僧寳做歸依儀式。

重點是,不要以爲做了歸依儀式就大事已閉,就能不墮三惡道。儀式不等於正見和正行,正見要通過讀經纍積,正行需要長期實修練習。

歸依儀式的證明師,資格以德行與戒臘為標準,身份應該是出家僧寳,經論從未說證明師必須是證果的人或者是大乘勝義菩薩,證明師的證量與歸依的功德也沒有直接關係。

將證明師的操守證量與皈依直接挂鈎會產生什麽問題?

學佛圈子裏面有一個常見現象,很多人學佛都是歸依某個道場、相信某個大師,結果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的證明師破戒犯法,或者未證言證,對佛法的信心因此崩塌。

歸依的實質不會因爲你的證明師失德就失效。如果因為證明師對佛法失去信心,説明當初歸依的時候不曾瞭解佛的功德與佛的教導,歸依之後也沒有「深入經藏」熏習正見,培養正信,所以才會將信不信佛、歸不歸依佛這件事,與證明師的人格證量錯誤連結。

 

重點四:要「成就歸依」才能獲得大功德利益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列舉了「成就歸依」的資格與正行,也舉出「成就歸依」可以獲得的功德利益,比如得三摩地、大歡喜、大清淨、往生天界等等——這些功德都是經由正見正行成就。

自稱「全球唯一正法」的正覺同修會,對歸依的認知,跟外面那些沒有正法的道場相比,沒什麽差別:都覺得歸依不難,只要參加了歸依儀式,就歸依了。

蕭平實的「法」,不瞭解的初學者很容易被其書中的佛法名相唬住,以爲很高深,比如開悟要求什麽菩薩種姓、定力慧力福德,這些説法都是忽悠會外人士和不知情的新學員。實際上,蕭平實對於佛弟子要具備的正見,要實踐的正行,是一貫淺化、矮化、簡單化。

舉個正覺學員都知道的事實:只要在正覺學法,相信「平實導師」,「十信位」就滿足了;只要捐錢給正覺就是「初住菩薩」;再受菩薩戒,就是「二住菩薩」。。。被「導師」印證開悟就是「七住位開悟菩薩」。

中國佛教歷史上有幾個祖師臨終前説自己是「住位菩薩」?可是在正覺學法,如此輕易就成爲滿足「十信位」的「住位菩薩」,你怎麽可能認爲「歸依」還有什麽難度,需要符合什麽特定的資格,需要「正行」才能成就呢?

歸依的功德,與佛法修證的功德利益一樣,是一個人自己歸依佛之後改變了原有的認知與行爲而得到的結果。改變認知與行爲都是將需要長時間努力學習(聞法)、思維(思法)、實踐(修行)的事情,不是聽一聽,想一想,起個念頭,或者是做個儀軌就能「成就」的事情。

即使長時間精進地聞思正見,努力做功夫,也不保證必然修行有成,必然成就歸依,如果理解錯誤、方法錯誤,可能越努力越偏邪。彌勒菩薩列舉的歸依功德,是我們可以拿來檢驗自己和他人有沒有歸依的實質的一套標準,就算不完全達標,也是歸依之後我們應該趨近的目標。

成就歸依的其中一項功德,是「於一切種邪信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認爲「擲茭」可以「問佛」的人,邪信深重,連歸依的資格都不夠,當然更無法成就歸依,更談不上真修實證。

【待續】

 

 

[1] 《瑜伽師地論》卷20:「云何生圓滿。當知略有十種。謂依內有五。依外有五。總依內外合有十種。云何生圓滿中依內有五。謂眾同分圓滿。處所圓滿。依止圓滿。無業障圓滿。無信解障圓滿。

眾同分圓滿者。謂如有一生在人中。得丈夫身男根成就。處所圓滿者。謂如有一生在人中。又處中國不生邊地。謂於是處有四眾行。謂苾芻苾芻尼近事男近事女。不生達須篾戾車中。謂於是處無四眾行。亦無賢聖正至正行諸善丈夫。依止圓滿者。謂如有一生處中國。不缺眼耳隨一支分。性不頑嚚亦不瘖瘂。堪能解了善說惡說所有法義。無業障圓滿者。謂如有一。依止圓滿。於五無間隨一業障。不自造作不教他作。若有作此於現身中必非證得賢聖法器。無信解障圓滿者。謂如有一必不成就五無間業。不於惡處而生信解。不於惡處發清淨心。謂於種種邪天處所。及於種種外道處所。由彼前生於佛聖教善說法處修習淨信長時相續。由此因緣。於今生中唯於聖處發生信解起清淨心。

云何生圓滿中依外有五。謂大師圓滿。世俗正法施設圓滿。勝義正法隨轉圓滿。正行不滅圓滿。隨順資緣圓滿。

大師圓滿者。謂即彼補特伽羅具內五種生圓滿已。復得值遇大師出世。所謂如來應正等覺。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於一切境得無障礙。世俗正法施設圓滿者。謂即彼補特伽羅值佛出世。又廣開示善不善法有罪無罪。廣說乃至諸緣生法及廣分別。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及與論議。勝義正法隨轉圓滿者。謂即大師善為開示俗正法已。諸弟子眾依此正法。復得他人為說隨順教誡教授。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得沙門果。於沙門果證得圓滿。又能證得展轉勝上增長廣大所有功德。正行不滅圓滿者。謂佛世尊雖般涅槃。而俗正法猶住未滅。勝義正法未隱未斷。隨順資緣圓滿者。謂即四種受用正法。因緣現前受用正法。諸有正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知彼受用正法而轉恐乏資緣退失如是所受正法。是故慇懃奉施種種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如是十種名依內外生圓滿。即此十種生圓滿名修瑜伽處所。由此所依所建立處為依止故。證得如來諸弟子眾所有聖法。」(CBETA 2021.Q4, T30, no. 1579, pp. 388b19-389a11)】

[2]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1&item=16&bookid=2c907d49496057d00149bd361cb80219&ch=2&se=0&f=1

[3] https://www.enlighten.org.tw/b35

[4] https://books.enlighten.org.tw/images/download/pdf/g01_018vk.pdf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5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