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隨筆》(99):蕅益大師拈鬮解決修行疑惑,所以正覺同修會可以「擲茭問佛」?

simon-matzinger-448263-unsplash.jpg

01.

《琅琊隨筆》(98):《占察善惡業報經》戳破蕭平實的「復興正法神話」的留言裏面,有留言者舉出蕅益大師拈鬮的事跡,說這是「靈峰蕅益大師大大打了琅琊閣巴掌」。

靈峰蕅益大師大大打了琅琊閣巴掌

靈峰蕅益大師

 【自恣日拈鬮文】

稽首法界淨滿覺。正法毗尼淨性海。權實聖賢常住懺。一體證知垂攝受。智旭無始至今。迷三寶之本性。淪六道以往還。僻稟邪宗。恒違出要。妄希捷徑。不了真乘。尚幸夙因微善。獲聞正法毗尼。

於前安居日。供鬮陳志。今三月告終。僧將自恣。復供頂香六炷。三炷求鑒根機。授我明決。唯聽聖命。心無適莫。三炷隨鬮皆發三誓。

若得三歸鬮。盡未來際。誓不離佛。誓不離法。誓不離僧。得優婆塞沙彌鬮。誓不忘菩提心。誓作外護。助興正法。誓供養如法比丘。

得二重受鬮。誓不違奉師之則。誓五夏依止。誓十夏未滿不為師。得相好鬮。誓忘身修懺。誓不違願先畜弟子。誓未見相不講演。除結伴清淨法施。

得餘二鬮。誓不濫度人。貽羞法道。誓不改人法名。誓與同志如說行。不逐名利涉世事。但秉正法。以俟後賢。三寶龍天。必垂哀攝。

本不打算回復上述留言,蕅益大師一生多次拈鬮,從網絡上介紹蕅益大師生平的文章就可知。蕅益大師的占卜與正覺同修會的擲茭性質、目的、心態毫無共同點,細心的讀者從上面留言者引述的内容就可看出端倪。

昨日陳永泰師兄在QQ小群裏面提供了一些關於中國佛教歷史上某些大師占卜的資料(請見本文最後一節),感謝永泰師兄之餘,有需要對這個話題做一個進一步説明。

《琅琊隨筆》(98)一開頭就説明這篇文章「承接琅琊隨筆(90)、(92)-(95)的討論」,前面這幾篇文章討論「擲茭問佛」的時候,指出蕭平實和正覺開悟菩薩的「擲茭問佛」,最大的問題是拿「擲茭問佛」作爲證明自己、造神封神、控制他人的工具。

留言區有同修舉出實例説明正覺同修會的「三地菩薩」和「開悟菩薩」用「擲茭問佛」來做什麽決定:

擲筊

1.增上班學員若有犯戒事項等,肖三說,有些他不敢決定判,就令教學組或指定親教師搭衣,於佛前擲筊決定。

2.學員有無法決定,小參時,親教師也不敢出主意,就建議學員課後或提早上課前,於佛前擲筊決定。

3.所謂的「法主」,要到對岸弘法,也是佛前擲筊。

4.鼓勵學員有事,盡量在家佛前擲筊,以佛前擲筊為家庭所依。

5.流風所及,同樂會高層要搞誰下來,利用高層佛前擲筊,把誰鬥下,因為是佛意,底下無人敢反對。

6.要找出琅琊閣主是誰,也擲筊數回,繼續擲筊中。

7.有沒有證暈(按:證量),見地,也可以自己擲筊到滿意。若擲筊到滿意,就到處說我以見地說話。

應該參考戒律的問題,因爲不懂戒律,所以去「擲茭」;家庭問題,用「擲茭」決定;黨派鬥爭,「擲茭」是鬥爭武器;「蕭三帝」器小易盈,容不得批評,要抓「異見分子」,也要靠「擲茭」搜捕嫌疑犯;懷疑自己的證量,可以擲茭到滿意爲止。見性親教師王美伶反復擲茭確認同修張志成是窺基大師再世,結果被蕭平實公開否認。

在正覺同修會,除了用「擲茭問佛」否定正覺——正覺的法有沒有錯?蕭平實是不是冒充三地菩薩菩薩?——沒有不可以「擲茭問佛」的事情。

《占察善惡業報經》否定的是「貪著樂習」世俗占卜,反過來說,如果不貪著,不樂習,只是偶爾用「擲茭」來求個安慰,解決一下自己的困惑,雖然嚴格來説不符合佛的教導,但是不會障礙自己的修行,無傷大雅。

正覺同修會的「開悟菩薩」是大事小事,應不應問的事、跟修行有關無關的都去「擲茭問佛」,次數頻密,高度依賴,絕對符合《占察善惡業報經》説的「貪著樂習」,「貪著樂習」是因爲正覺從基層到自稱「開悟」的高層對佛法無知,不知道占卜是佛經所禁止的事情,或者知道了也不以爲然,理直氣壯地用「擲茭問佛」來否定戒律否定佛經!

個人層面「貪著樂習擲茭」,如果不影響他人、不上升到拿「擲茭問佛」命令他人、控制他人、要求他人臣服的程度,不值得拿出來討論。

正覺的「擲茭問佛」不是「一群凡夫樂習世俗占卜」,是「一群開悟聖人樂習世俗占卜」,在團體内用「擲茭問佛」的結果命令他人、控制他人、要求他人臣服。

控制他人是「擲茭問佛」在團體内部的其中一種應用方式。「擲茭問佛」最大的傷害,不限於團體内部,而是正覺用這個方式證明蕭平實和正覺同修會絕對正確,然後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宣佈自己是「全球唯一正法」,換取尊敬供養,圈粉吸金。

更嚴重的是,當蕭平實公開認可「信佛的佛弟子可以擲茭問佛」的時候,他是以自吹的「三地菩薩」身份,否定佛制定的戒律,否定佛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向一切佛弟子發出的「貪著樂習世俗占卜,深障聖道」的忠告,將不信「擲茭問佛」等同不信佛永存的六識論邪見者!

爲什麽佛嚴格禁止弟子占卜,將世俗占卜稱爲「邪命」?

第一、占卜的目的,往往是爲了趨吉避兇。面對一切不順己意的境界,佛教就是要求佛弟子用八正道,坦然面對自己的業報,不是用預知未來,趨吉避兇的方式去解決或逃避。

第二、佛弟子替人占卜,未必能渡人學佛,但是衍生迷信行爲,更嚴重的是佛弟子藉占卜來炫耀神通,顯示證量,爲自己帶來名利和供養。

正覺同修會的「擲茭問佛」,違犯的正是以上兩點。

至於蕅益大師的拈鬮,是解決自己修行上的疑惑,性質、目的、心態與正覺同修會的「擲茭問佛」沒有相同之處(請見本文第二、三節)。

從邏輯上來説,留言者認爲「蕅益大師的拈鬮證明琅琊閣錯誤」,這個説法有幾個問題:

1. 留言者認爲「蕅益大師的拈鬮可以否定琅琊閣」,我是依經直説,秉承佛語,留言者搬出蕅益大師來否定的,不是琅琊閣,是佛經。請不要學習蕭平實,爲了否定他人不惜誹謗經論。

2. 我在文章裏面引述的是蕅益大師對《占察經》的注解,我的依據是佛經以及蕅益大師對佛經的正確解釋,不是蕅益大師本人的行爲。蕅益大師的拈鬮與論證無關。

3. 蕅益大師心性謙卑,從未自稱開悟,更沒説自己是地上菩薩。佛弟子爲了自身修行而占卜,最多也只是違犯淨戒;蕭平實自稱「三地菩薩」,他的弟子是「七住位、十住位」開悟聖人,「三地菩薩」公開認可佛弟子用道教的占卜方式請示佛菩薩,説明這個「三地菩薩」是不懂佛法的冒牌貨,説明他的「開悟弟子」是不懂戒律的法盲:

《佛遺教經》說持淨戒者,不得占相吉凶:

《遺教經論》:「經曰: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殖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CBETA 2022.Q1, T26, no. 1529, p. 283c24-28)

《般若經》說一切不退轉菩薩不行占相: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卷549〈17 不退相品〉:「「復次,善現!一切不退轉菩薩摩訶薩,有執金剛藥叉神王常隨左右密為守護,不為一切人、非人等邪魅威力損害身心。由此因緣,是諸菩薩乃至無上正等菩提,身意泰然常無擾亂,具丈夫相諸根圓滿,心行調善恒修淨命,不行幻術、占相、吉凶、呪禁、鬼神……」(CBETA 2022.Q1, T07, no. 220, p. 827c17-26)

《華嚴經》說「二地菩薩離於占相」: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4〈之二〉:「菩薩住離垢地(按:二地菩薩),自然遠離一切殺生,捨棄刀仗,無瞋恨心,有慚有愧,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常求樂事,尚不惡心惱於眾生,何況加害?。。。離於占相,習行正見,決定深信罪福因緣;離於諂曲,誠信三寶,生決定心。」(CBETA 2022.Q1, T09, no. 278, pp. 548c16-549a9)

 

02.

將蕅益大師拿來與蕭平實和正覺同修會相提并論,實在是辱沒蕅益大師。

蕅益大師拈鬮,與正覺同修會的「擲茭問佛」,不但不是一回事,心態目的完全相反。留言者搬出蕅益大師的拈鬮,認爲「打臉琅琊閣」,事實上,留言者不止是否定佛説,而且是打臉正覺同修會的「擲茭問佛」。

蕅益大師拈鬮不但不是爲了證明自己正確,反而是對自己的判斷沒有信心,比如對自己受戒之後是否能得戒體,是否堪爲「比丘」有疑惑,拈鬮之後把自己降級為「菩薩沙彌」。

根據蕅益大師的生平記載,蕅益大師在接觸到《占察善惡業報經》之後,不遺餘力弘揚此經,爲之注疏。他本人精進拜占察懺,最終獲得三業清凈輪相,即使是獲得純善輪相之後,仍然覺得持戒不夠嚴密,更加勇猛地懺悔。

蕅益大師一生努力拜占察懺,求清凈輪相。蕭平實自認「三地菩薩」,已經持戒清淨,從不參加布薩。

蕅益大師一生心態謙卑,常懷慚愧,從不自滿,發誓不受人禮拜。正覺同修會的「開悟聖人」,傲慢自大,好爲人師,自認身份尊貴,處處强調尊卑之分,學員要咨詢親教師,還要「胡跪」,對蕭平實唯命是從,高呼「平實菩薩摩訶薩」

47歲,他精勤禮佛,拜占察懺,終於獲得身語意三業清凈輪相。 “幸蒙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於今年正月元旦,錫以清淨輪相。” [1](P273上)之前,他拈得菩薩沙彌鬮,後又退戒只做皈依弟子,一直苦心行懺希望可獲清淨輪相以求得比丘戒體,他曾多次表達此一心願,“恆禮占察行法,不論年月,專祈純善輪相。 “[1](P272中)”(與聖可)爰發慚愧,退作但三皈人,誓不為師作範,誓不受人禮拜,誓不出山,誓得清淨輪相。 “[1](P340下)”靈峰住山沙門,及某等早得清凈輪相,圓成福慧二嚴。 “[1](P272下)藕益大師對己要求極其嚴格,在這次獲得純善輪相後,反思戒律仍有微細違犯,又更加勇猛地懺悔。 48歲時,他撰寫《占察行法願文》。 52歲,作占察疏。 又曾撰占察玄義,但所作時間不詳。

由上可知,自從偶遇占察經典后,藕益大師就抱持這一法門不放,將其視為拈閥之外又一個與佛菩薩進行溝通的途徑,不僅做注疏對其深理進行開掘,而且還積極投身實踐。 他一生極其重視地藏占察,以弘揚占察法門為己任,他可謂漢傳佛教全方位開演地藏占察的第一人,對後世此法的流傳產生深遠影響。 觀其占察行持,具有兩個顯著的特徵。 一是占察與拜懺結合。 “此占察善惡業報經,誠末世多障者之第一津梁也。” [1](P383上)他作占察行法,實為占察懺儀,通過頂禮供養懺悔發願和觀修等消除業障證得諸法實相。 末法眾生業重,而占察在滿足眾生各種需求的同時,可助增長信心消業增慧。 在藕益大師的倡導和影響下,占察懺成為漢地又一流行的懺悔法門。二是占察輔助於戒律的清凈。 藕益大師慨嘆當時律學不興,佛門受戒多不如法,對受戒者在戒律受授儀式后能否真實獲取戒體產生強烈的質疑,為此他拈闦問佛,獲菩薩沙彌鬮,故退去比丘身份。依占察經,即使之前破戒或其他原因導致無法再受戒,但懺悔後如能占察得身語意三業清凈輪相,依然可重新獲戒。 予念末世,欲得淨戒,捨占察輪相之法,更無別途。” [1](P377中)於是奮力拜懺以獲清淨輪相成為藕益大師一生的追求。 “乃西湖禮四七,不得清凈輪相,去年禮二七不得,今入山禮一七,又一日仍不得。 禮懺時煩惱習氣現起,更覺異常。 故發決定心,盡捨菩薩沙彌所有凈戒,作一但三皈弟子。 待了因進山,作千日關房,邀佛菩薩慈悲拔濟。 “[1](P341上)地藏占察成為藕益大師復興律學拯救時弊的救命稻草,也就不難理解其為何不遺餘力大力弘揚了。【《佛教的卜筮信仰 以藕益智旭卜筮活动为中心》,作者:孙桂彬】

 

03.

這一節提供陳永泰師兄整理的中國佛教歷史上有關占卜的資料給讀者參考。

請注意幾點:

1. 佛陀明確禁止比丘占卜,原因上一節已經指出,到了佛法傳入中國,與漢地文化融合,對占卜並不嚴加排斥,劃清界限;

2. 中國佛教祖師大德的占卜,主要是爲了解決個人修行學法的疑惑,不是證明自己,不是造神封神,也沒有正覺同修會那種時常占卜、凡事占卜的情況;

3. 恰恰是因爲占卜被佛陀禁止,有不如法的嫌疑,所以中國佛教的占卜行爲會被拿出來研究討論。

————————

以下是陳永泰師兄整理了中國佛教祖師大德拈鬮的記載。

2022-4-15 瑯琊閣隨筆寫了關於擲筊卜筮的內容,相繼有師兄姊提出論述。

茲提供一些資料給大家參考,讓大家了解占卜在佛教的狀況,在網路發言時,會更加周全,立論證據充分。基本上,佛教是反對迷信的占卜行為,《佛遺教經》所言:「持淨戒者,……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皆所不應。」但是佛教仍然有占卜的經典、僧人占卜的行為紀錄。

(有興趣深研者,可以參考孫桂彬先生撰文:佛教的卜筮信仰 以藕益智旭卜筮活動為中心)

重點是:

1. 佛經講述占卜方式的三部著名經典為A. 占察善惡業報經B. 圓覺經也有提出占卜25輪,C.《佛說灌頂梵天神策經》

 2. 中國佛教遠從隋朝就有占卜的紀錄,在明清兩代最為普遍使用。淨土宗(蓮宗)第九祖藕益和尚就是堅信拈鬮行為最著名的僧人。

3. 許多有名的僧人都曾經有占卜的行為紀錄:永明延壽、藕益智旭、真可、讀體律師、虛雲、印光、倓虛

 4. 聖嚴法師認為淨土宗(蓮宗)第九祖藕益和尚的占卜行為屬於極端異例。

    【釋聖嚴著: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

  5. 拈鬮自古以來在中國佛教寺院的應用情形

1. 《圓覺經》中提到欲證得圓覺需要修習禪定,而禪定達成方式有多樣,共有二十五種,稱為“二十五種清淨定輪”。“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于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2. 永明延壽:無法決定如何修行,應該誦經修淨土,或是修禪定,因而拈鬮。得鬮決定修善誦經修淨土。

【根據:宋代宗曉所編《樂邦文類》】

2. 藕益,人稱藕益大師、藕益智旭、靈峯蕅益、淨土宗(蓮宗)第九祖:

堅信拈鬮

(1) 32歲,擬注梵網菩薩經,但應該依據何宗思想註釋,他拿捏不定,拈鬮決定

(2) 32歲,拈鬮問佛,應該在哪座寺院註釋梵網經

(3) 35歲,翻閱律藏,自覺所受戒不如法,無法確定自身所受戒的等級,拈鬮決定

(4) 35歲,寫地藏占察懺,對懺法有疑,拈鬮決定

(5) 靈峰宗論記載,他在修淨土懺儀時,拈鬮決疑

(6) 39歲,無法決定未來如何修持,拈鬮決定修淨土。

(7) 49歲,拈鬮問佛如何幫助弟子徹因比丘證悟

(8) 55歲,拈鬮決定應該依哪個譯本作【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3. 明末真可大師:宣導行人拈鬮決定修持法門

4. 清代讀體律師所作【傳戒正範】拈鬮決定沙彌禮讚是否得好相

5. 民國虛雲大師離開雲門寺, 讓大眾拈鬮決定下任住持

6. 印光大師教謝居士拈鬮決定可否去蘇州定居

7. 倓虛拈鬮決定自己有緣的師傅

5. 拈鬮在中國佛教寺院的應用情形:唐朝迄元代拈鬮決定死亡僧人的衣物分配、明朝蓮池大師規定道場不夠大,欲住道場者多時,拈鬮決定,元代迄民國拈鬮決定道場住持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4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