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稻稈經》說「種子識」是因緣所生法,否定蕭平實的「一因生萬法」論

 

太虛大師講的《佛說大乘稻稈經》,是一部出自敦煌的佛經,據敦煌石室本原題,譯者名爲法成。

《佛說大乘稻稈經》以稻稈為譬喻,闡述因緣法的正理:

太虛大師總結說:

稻稈者,即稻梗也。印度亦如中國南方人以米飯為食,所以印度亦有稻梗。一天,佛與弟子遊行曠野,見田中有稻稈,佛即假稻稈而明因緣生理,後由舍利子與彌勒菩薩之問答,將因緣生理重加闡明,於是結集而成此經。

因緣法,也就是三法印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正理,是佛法的核心,對治的就是外道的斷見與常見。這部經從頭到尾都不曾說佛法的核心是找萬法根源或者持身識。

正覺同修會法主蕭平實發明的「第八識如來藏」,無生無滅,獨立存在,本體不變、一因生萬法的外道,本質就是外道所説的「第一因」常見。

以下舉出《佛說大乘稻稈經》裏面彌勒菩薩以及太虛大師在解釋此經時,否定正覺同修會「第八識如來藏一因生萬法」理論的幾個要點。

完整經與太虛的講解,請參考本網站發佈的: 太虛大師:《佛說大乘稻稈經》講記

 

《佛說大乘稻稈經》闡述的是佛法的核心:一切法因緣所生,見法、見佛不是找持身第八識,是見因緣。

《佛說大乘稻稈經》:具壽舍利子向彌勒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言:彌勒!今日世尊觀見稻稈,告諸比丘作如是說:諸比丘!若見因緣,彼即見法;若見於法,即能見佛

要見佛、見法,就要見因緣。

什麽叫因緣?是蕭平實説的「第八識如來藏為因,七轉識為緣出生萬法」嗎?

彌勒菩薩為舍利子解釋說,因緣法就是看見一切法都是緣起——此有故彼有:

《佛說大乘稻稈經》:『此中何者是因緣?言因緣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愁嘆苦憂惱而得生起:如是唯生純極大苦之聚。 』

彌勒菩薩以稻做譬喻,根莖花葉都是「此有故彼有」。

《佛說大乘稻稈經》:『彼復有二,謂外及內。此中何者是外因緣法因相應?所謂從種生芽,從芽生葉,從葉生莖,從莖生節,從節生穗,從穗生花,從花生實;若無有種,芽即不生,乃至若無有花,實亦不生。有種芽生,如是有花實亦得生。』

一切有爲法、一切現象,都是各種條件具足後的幻現,沒有恆常不變的本質,所以性質是虛妄,猶如虛空中不存在的花,猶如影子——這個道理是佛法的核心,是經論裏面反復論述的「三法印」教理: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9〈安樂行品〉:「經「但以因緣有()故說」。贊曰:此有觀也。上觀一切法真空以起欣,此觀一切法妄有而生厭。但遍三界五趣四生一切法境,皆作是觀,以因緣有,從二障倒、或四七倒、或心亂倒生,故說為有;非真實有,深生厭[3]捨。《仁王經》言:「世界虛幻起,譬若虛空華,如影實皆無,因緣故誑有。」」(CBETA 2022.Q1, T34, no. 1723, p. 822a27-b3)

稻杆是因緣所生,十二因緣也是如此,人也是如此,是六界——地、水、火、風、空、識界——和合的產物,都是此有故彼有,其中「無我、無作者」:

《佛說大乘稻稈經》『是故彼因緣十二支法,互相為因,互相為緣,非常、非無常、非有為、非無為、非無因、非無緣、非有受、非盡法、非壞法、非滅法,從無始已來,如瀑流水而無斷絕。 』

正覺同修會硬要將緣起分爲十支和十二支,意圖證明第八種子識是不生不滅,可以獨立存在的萬法根源。

《佛說大乘稻稈經》說,種子識的存在,需要業和煩惱,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存在,種子識不能成:

 《佛說大乘稻稈經》:『此中業及煩惱,能生種子之識。業則能作種子識田,愛則能潤種子之識,無明能殖種子之識,若無此眾緣,種子之識而不能成。』

正覺同修會的詭辯之一是將第八識分爲「無爲本體和有爲種子」,有爲生滅的種子可以滅,但本體不滅。佛經裏面從來沒有這種説法,這裏彌勒菩薩明確指出,種子識是因緣所生法,沒有適當的條件(因緣),「種子之識不能成」。

 

另,太虛大師否定正覺同修會所説的「第八識是王」是能獨立存在、一因生萬法的主宰「祂」:

「法王」、謂在一切法中得大自在,有主導力,能轉一切法而不為一切法所轉,是即為一切法中之王,名曰法王。依最廣義講:則法法皆王。因一切法,互為主伴;此一法為主,彼一切法為伴,即此一法能攝彼一切法,所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隨拈一法皆為法界」是也。主伴重重,無窮無盡,故法法皆主,而法法無不為王也

再進一步講:在一切法中,唯以心法為一切法中之王。心法外有心所,更有色、不相應行、無為等;心所乃心王之助伴,色乃心之所變現,不相應行與無為,無非心王之所顯現。故一切法無不從心王而轉,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即是說一切法隨心變現,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心堪為法中之王。然心從無始以來被種種障所障,隨業報及煩惱習氣所覆蔽纏縛;因此,不得自在,無主導力。

重點一:太虛大師說一切法互爲主伴,互爲因緣,所以「法法皆主,法法無不爲王」。換句話説,一切法是平等。

正覺同修會的「第一因論」裏面,第八識是王,是主宰,是根本,其他的法是被生、是附屬、不是王,與其他法是不平等的關係!所以正覺同修會的文章用神我的「祂」作爲第八識的代名詞。

重點二:太虛大師在第二段是用唯識的教理説明一切法可以攝歸為識,從這個角度來説,心法為主為王,因爲萬法唯識所現,色法非實有,「色乃心之所變現」,是八識心王與其心所共同顯現——《百法明門論》説的「二所現影」,不是正覺同修會説的唯第八識所生,或者是被第八識直接間接出生。

重點三:太虛大師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裏的「心」,不論正覺同修會要怎麽界定,是第八識還是八個識,都是生滅的法,不是常住不變、不生不滅、能夠獨立存在的法。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個教理,經論多有説明,這裏舉出《金剛三昧經》的開示:

《金剛三昧經》〈8 總持品〉:

爾時,地藏菩薩言:「是法非三諦,色空心亦滅,是法本滅時,是法應是滅。」

於是尊者而說偈言:「法本無自性,  由彼之所生,不於如是處,  而有彼如是。」

 。。。。。。

爾時,地藏菩薩言:「一切諸法相,不住於二岸,亦不住中流;心識亦如是。云何諸境界,從識之所生?若識能有生,是識亦從生。云何無生識,能生有所生?」於是尊者而說偈言:

「所生能生二,  是二能所緣,

俱本各自無,  取有空華幻。

識生於未時,  境不是時生,

於境生未時,  是時識亦滅。

彼即本俱無,  亦不有無有,

無生識亦無,  云何境從有?」

(CBETA 2022.Q1, T09, no. 273, p. 373a24-b4)

 

另:太虛大師說大乘見道在初地

太虛大師在解釋這部經的時候提到「有學、無學」這兩個名詞:「有學者小乘初二三果人,大乘初地以上無學者,阿羅漢闢支佛及佛果也。

「有學」是指見道但是所證未圓滿的修行人,需要繼續修學的人。譬如在二乘法裏面,初果、二果、三果是「有學」,阿羅漢是「無學」。

太虛大師說:「有學者小乘初二三果人,大乘初地以上」。這句話説明二乘見道是初果,大乘見道是初地。初果、初地之前,沒有見道,都不算是「有學」。

 

總結:

正覺同修會的「第八識如來藏」不生不滅、能夠獨立存在、能生萬法的説法,是外道常見,違背《佛說大乘稻稈經》的因緣法教理,與太虛大師對因緣法的解説衝突矛盾。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