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十疑論》作者,有「東土小釋迦」之稱的天台宗智者大師

佛像.jpg

前面介紹了中國淨土宗的六位祖師,也簡介了曇鸞和道綽兩位大師。介紹祖師,是希望讀者瞭解歷史上被世人尊爲「祖師」、「善知識」、「高僧」的人,究竟都具備了什麽樣的共性、特質。這些祖師有人自稱「我是X地菩薩、X住位菩薩」嗎(個別祖師顯露身份或證量都是在往生之前)?正覺同修會的「三地菩薩」、「明心見性菩薩」,他們的學問、德行、修持、戒行、威德、感應,有資格與這些祖師們相提并論嗎?正覺同修會尊重佛教祖師嗎?還是認爲只有蕭平實才有資格判定祖師的證量,認爲他們自己的證量勝過祖師?

淨土宗第六代祖師的是北宋年間的永明延壽大師,從唐代跳到北宋之前,有必要先介紹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高僧——天台宗「智者大師」。

天台宗是佛教八宗之一,又名「止觀宗」,結合南北佛教的優點,教下與禪觀並重,以「教觀雙美」而聞名,因此又被稱爲「止觀宗」。

「智者大師」經歷陳、隋兩個朝代,他師承南嶽慧思大師,證得「法華三昧」,禪定高强,所撰寫的《摩訶止觀》、《小止觀》、《釋禪波羅密》是講解佛教禪定的權威著述。他被稱爲「東土小釋迦」,因他曾在禪定中有類似佛陀「降伏魔軍」的體驗。

智者大師所修是天台宗的教觀,不是淨土法門,因此不被列入淨土宗祖師。但他讚嘆净土,著有《淨土十疑論》與《觀無量壽佛經疏》,前者被收錄在藕益大師《淨土十要》中,後者被列入「天台小五部」。

據記載,智者大師臨終時,唱《無量壽經》,唱經時身邊衆人或見到大佛,或見神異境相,或做祥瑞之夢。唱完,大師讚歎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聽無量壽竟。讚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能改悔者。尚復往生況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實不唐捐。梵音聲相實不誑人。當唱經時。吳州侍官張達等。伴五人自見大佛。倍大石尊光明滿山。直入房內諸僧。或得瑞夢或見奇相。」(CBETA 2022.Q4, T50, no. 2050, p. 196a26-b2)

前面介紹的淨土宗祖師,多有神異感應,智者大師是禪定高手,同樣在禪定中看到各種境界。需要注意的是,祖師的感應是修證有成的自然結果,不等於淨土行者(尤其是初學者)念佛時應該渴求境界,希冀見佛、見净土。如下文智者大師的介紹中說,無論出現何種境界出現,大師都不為外境動搖,「一心觀照自性清淨」。念佛人亦應牢記《大智度論》所説:「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切勿貪求境界。關於見佛一事,印光大師對學人强調:「未一心不亂前,不求見佛」:

未得一心前,斷斷不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念,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則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現作佛身,企報宿怨。自己心無正見,全體是魔氣分,一見便生歡喜,從茲魔入心腑,著魔發狂。[1]

知道智者大師是何人、瞭解其生平事跡的正覺學員實在不多,儘管正覺同修會書籍中慣常使用的一些名相,譬如見惑、思惑,就是天台宗的佛法名詞。蕭平實經常自誇當年打坐修定時無師自通的「六妙門」,出自智者大師所撰寫的《六妙法門》,這部論屬於「天台四部止觀」之一。蕭平實很少提到「六妙門」與智者大師的關係,「六妙門」也不是他所説的「只是一種修定的法門」(正覺親教師在弘法視頻中也將「六妙門」説爲修定的方法)。[2]

雖然佛教禪定法門都可以歸納在「六妙門」中,實際上,「六妙門」含攝「止」與「觀」——前三門是修定,後三門修觀。

所謂「妙」,是指通向涅槃,「六妙門」論述的是三乘佛法的修證得道的綱要,也就是說,修「六妙門」是要由「止」入「觀」,由「觀」生慧,實證三乘佛法的涅槃,不是正覺所説的「六門」都是用來修定得定的方法:

《六妙法門》:「今言「六」者,即是約數法而標章也。「妙」者,其意乃多,若論正意,即是滅諦涅槃,故滅四行中,言滅、止、妙、離。涅槃非斷非常,有而難契,無而易得,故言「妙」也。六法能通,故名為「門」。門雖有六,會妙不殊,故經言:「泥洹真法寶,眾生從種種門入。」此則通釋六妙門之大意也。

《六妙法門》:「「六妙門」者,蓋是內行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逕。故釋迦初詣道樹,跏趺坐草,內思安般: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因此萬行開發,降魔成道。當知佛為物軌,示跡若斯,三乘正士豈不同遊此路?」(CBETA 2022.Q4, T46, no. 1917, p. 549a6-10)

「六妙門」的實證,分「初、中、究竟」,初證就已經是見道位,得「無生法忍」,得不可思議智慧神通,究竟圓證就是佛地:

《六妙法門》:「云何名真實圓證六妙門?有二種:一者別對,二、通對。別對者,十住為數門,十行為隨門,十迴向為止門,十地為觀門,等覺為還門,妙覺為淨門。二、通對者,有三種證:一者初證,二者中證,三者究竟證。初證者,有菩薩入阿字門,亦名初發心住【按:圓教的見道位】,得真無生法忍惠。爾時能於一念心中,數不可說微塵世界諸佛、菩薩、聲聞、緣覺諸心行及數無量法門,故名數門。能一念心中,隨順法界所有事業,故名隨門。能一念心中,入百千三昧及一切三昧,虛妄及習俱止息,故名為止門。能一念心中,覺了一切法相,具足種種觀智惠,故名觀門。能一念心中,通達諸法了了分明,神通轉變,調伏眾生,反本還源,故名還門。能一念心中,成就如上所說事,而心無染著,不為諸法之所染污故,亦能淨佛國土,令眾生入三乘淨道,故名淨門。初心菩薩入是法門,如經所說,亦名為佛也。已得般若正惠,聞如來藏,顯真法身,具首楞嚴,明見佛性,住大涅槃,入法華三昧不思議一實境界也。廣說如《華嚴經》中所明。是為初地證不可思議真實六妙門也。」(CBETA 2022.Q4, T46, no. 1917, p. 555a29-b21)

蕭平實除了嚴重歪曲「六妙門只是修定法門」之外,他在正覺會内提到智者大師時,擺出一副「我比智者大師懂禪定的姿態」,說智者大師的初禪境界——看到體内如雲如霧——是錯誤的,他自己所體驗的初禪——身體被一層薄膜包裹——才是真正的初禪。踩低祖師、抬高自己是蕭平實一貫的自我標榜手段,否定智者大師的初禪境界,當然是爲了暗示「我蕭平實的禪定修爲比智者大師高强!」一個將「闡述三乘修行要徑的六妙門」説成「只是修定法門」的人,他說的話,可信度有多高?蕭平實開山立派二十多年,又有幾個弟子修出四禪八定?

**********************

原文鏈接: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9&item=100&bookid=2c907d49459794fd0145a64915e801a3&ch=1&se=10&f=1

壹、中國 天台宗初祖智顗大師

  智顗大師,世稱「智者大師」或「天台大師」,在中國素有「小釋迦」的尊號。智顗一生力弘法華精神及龍樹教學,並以中國獨特的形式加以體系化。他所提出的「五時八教」,綜合佛陀的教法思想和經典內容,在判釋經教上被視為最具代表性,而奠定天台宗教觀基礎。此外,智顗修正南方「輕禪重講」與北方「輕講重禪」的弊病,倡導「教觀雙運」、「解行並進」的教學,獨創依禪觀而修行的止觀法門,消溶中國幾百年來南北方佛教的偏頗。由於他博識善辯,深達禪觀,陳、隋兩朝都對他相當尊重,陳宣帝甚且敬稱他為「佛法雄傑,時匠所宗,訓兼道俗,國之望也。」

  祥瑞降誕 宿植德本

  智顗字德安,俗姓陳,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西元五三八)。祖籍潁川(河南許昌),後遷移到荊州(湖南)華容縣。父親陳起祖,為益陽縣的散騎將軍,驍勇善戰,博通經傳;母親徐氏,勤修齋戒。徐氏懷孕時,曾夢見五彩煙雲氤氳迴繞懷中,徐氏正擬揮散之際,卻聞人道:「宿世因緣,寄託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並且三次夢見口吞白鼠,於是心生怪異,便請人占卜,卜師表示此為白龍降誕的徵兆。及至智顗出生的夜晚,滿室洞達熒煌,毫光照徹四鄰。陳家上下無不歡喜踴躍,正待殺豬宰羊以示慶賀時,灶火卻無端熄滅,屢次不成,全家正感到納悶時,兩位僧人忽然扣門而入,表示:「善哉!兒德所熏,必出家矣。」言畢隨即消失,在場賓客莫不嘖嘖稱奇。由於智顗的出生充滿祥瑞之相,街坊鄰居遂稱他為「王道」或「光道」。

   智顗善根啟發甚早,自幼即合掌而眠,並且面西端坐。長大後,每見佛像則頂禮膜拜,遇出家人則恭敬儀止。七歲時,智顗常常前往寺院道場,師父見他才情殊特,便口授〈普門品〉,才教一遍,智顗已能背誦。 

  十五歲那年,因逢梁末兵亂,親屬分散流離,智顗深感榮華富貴難以長久,親人愛別離苦卻轉身感受,便在長沙的佛前發大願心:「志誓出家修道,以荷擔如來正法為己任。」誠心所感,當夜夢見佛像飛至家中庭院,伸出金色手臂為智顗摩頂三遍,此後智顗更覺厭離家牢。次日,智顗雕刻檀木佛像一尊,早晚課誦禮拜,精進不斷。

   一回,智顗誠心禮拜時,竟然見到一座濱臨大海的巍峨高山,山上有位僧人招手相喚,剎那間伸出手臂到山麓,接引智顗進入一座寺院,智顗看到自己所造的佛像端奉大殿之內,不禁百感交集,涕泣而下,向佛發願,願學得三世佛法,廣開法筵。伸長手臂的僧人指著佛像告訴智顗說:「你應該居住在此,並且在此終老。」智顗醒後,只見自己對佛伏拜,心中既悲亦喜,於是更加勤行精進。 

  後遭雙親往生的智顗,服喪之後,便向兄長告別,尋師訪道而去。

   因緣所成 同聽法華

   智顗離家後,北度到硤州投靠舅父。十八歲那年,禮湘洲果願寺沙門法緒出家,學習十戒道品律儀,後又到北方慧曠律師處學律。二十歲受具足大戒。 

  其間,智顗曾到大賢山誦讀《法華經》、《無量義經》、《普賢觀經》等,才二十餘日便能究竟其義。同時,又進修方等,懺心淨行,常感得勝相現前,此後,身心便覺融暢清淨,日中舒爽輕利;受具足戒後,精研律藏,常在禪悅法喜之中。 

  智顗求法心切,卻苦於江東之地無良師可請益,而聽說南嶽慧思禪師南下光州大蘇山,於是甘冒陳齊邊境刀兵之險,在陳天嘉元年(西元五六○)來到慧思禪師座下。甫頂禮畢,慧思便說:「昔在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接著為他開示普賢道場,講四安樂行。智顗遂在此修法華三昧,晨昏精進。如此經過三日夜,在誦到〈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時,智顗頓感身心寂靜,豁然入定,親見靈山一會,證入法華三昧。得慧思禪師印可後,慧思更為他開演教法。開悟後的智顗,身心煥然,有如華開,慧思因而歎言:「非爾弗感,非我莫識。此法華三昧前方便也。」從此,慧思便常命智顗開設講筵,智顗亦不負所望,辯若懸河,舒卷之際,條理自存,聽講者無不信服。

   判釋經教 安居天台

   陳廢帝光大元年(西元五六七),智顗三十歲,在慧思禪師遊南嶽後,智顗便率領法喜等三十餘人前往陳都金陵(今南京)弘傳禪法。不久,受請移駐瓦官寺,這期間,智顗開講《法華》經題,樹立新的宗義,判釋經教,奠定天台宗教觀雙美的基礎。著名的「九旬談妙」,也是在這個時候。智顗在瓦官寺停留八年,除了講說《法華》經題,另講說《大智度論》、《次第禪門》等,並且撰寫對後學影響頗巨的《六妙門》。當時的高官顯要,如金紫光祿王固、侍中孔煥、僕射周弘正、徐陵、尚書毛喜等人,都對智顗相當尊重,也時常前往瓦官寺聽聞佛法。甚至江南一帶的法師大德,也率眾前來問道參禪,法席之盛,空前未有。 

  一日,智顗在定中見山巖峻崖,重重疊嶂,頃碧汪洋緊臨其旁,一位僧人搖手相喚。大師出定後,將入定所見告訴徒眾,得知該山是會稽天台山,也是聖賢所住之地,不久便與慧辯法師等二十人,踏上南尋之旅。 

  陳太建七年(西元五七五)九月,智顗離開金陵,來到天台山與定光和尚相遇。和尚問智顗,是否記得當年山頭搖手相喚之事?大師驚異之餘,恍然明白前夢乃是有所因緣,因而感應相通。談論之間,鐘聲響徹滿山,和尚表示鐘聲為召集有緣人而響,因此建議智顗駐足於此。於是智顗在定光和尚居住之北尋得一塊勝地,在此創建草庵,種植松果。太建九年,帝敕賜「修禪寺」之號,率后妃從智顗受菩薩戒。 

  帝王請法 道成返鄉

   智顗德業日隆,受陳後主七番請法後,於至德三年(西元五八五)再度前往金陵,掛錫靈曜寺,於太極殿開講《大智度論》、《仁王般若經》等,當時名僧如慧曠、慧辯、慧暅等,都往赴盛會。移錫光宅寺後,講說《法華經》,由弟子灌頂法師隨侍記錄成《法華文句》,此後智顗所講經義,皆由灌頂筆錄成書。

   當時,陳後主為提昇佛教素質,心生檢覈僧尼之意,朝中大臣商議,以為考覈落第者,宜停止修道。智顗得知,立即上表勸誡:「調達誦六萬象經,不免地獄;槃特誦一行偈,獲羅漢果。篤論道也,豈關多誦!」於是後主停止搜揀。智顗一言,使千萬僧伽得以安心辦道,聞者莫不感佩。

   陳朝滅亡後,智顗率門人亡出金陵,棲止廬山。

   隋開皇十一年(西元五九一),晉王楊廣(煬帝)深為仰慕智顗,派遣侍者三番禮請。智顗見其懇切,遂於是年十一月前往揚州設無遮大會,並為楊廣授菩薩戒,取法名為「總持」。楊廣也謙恭禮敬:「大師禪慧內融,道之法澤,輒奉名為智者。」從此,智顗亦被尊為「智者大師」,時年五十四。

   智顗停留在揚州期間,度眾無數,所獲布施供養之物,多達六十餘種,全數回施悲敬雙田,祈願國家昌盛,福德繁增。五十六歲那年(開皇十三年),智顗回到故鄉荊州,在當陽縣玉泉山創立玉泉寺,開演《法華玄義》,次年說《摩訶止觀》,天台三大部,於焉完成。

   悠然捨報 教觀雙美

   智顗於開皇十六年(西元五九六)啟程返回天台山,其間履行懺法,更發誓願:「若於三寶有益,當限此餘年;若其徒生,願速從化。」不久便告知徒眾,世緣將盡,並囑咐弟子在墳墓外另立白塔,願瞻禮者皆發菩提心。仍為大眾講授《觀心論》,並且積極設計寺院的藍圖。

  不久,智顗病倒,吩咐弟子智越前往石城寺洒掃,他將於彼處之佛前命終;待他命終後,將其衣缽具等分為二分,一份供奉彌勒菩薩,一份擬作羯磨。然後敷床於東壁,面向西方,專心持念彌陀及觀音聖號。

  開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十一月,智顗果於大石像前端身正坐,如入禪定,安詳示寂,春秋六十,戒臘四十。後周世宗追諡「法空寶覺尊者」,南宋寧宗慶元三年加諡「靈慧大師」。

  晉王楊廣為追悼恩師,鋪設千僧齋,興工建築未竟之寺院,初名天台寺,隋大業元年(西元六○五)賜額「國清寺」,後來成為天台宗根本道場。

  智顗駐錫天台山期間,以講授《法華經》為主,故天台宗又稱為法華宗。他的三諦圓融、一心三觀、六即佛、一念三千等教義,開出中國佛教思想的燦爛花朵,而五時八教釋判佛陀一生弘化的教法,更成為中國佛教判教的主要思想。

  智顗弘化三十餘年,建寺三十六所,度僧無數,傳業弟子三十二名,著名者有灌頂、智越、智璪等。其中,灌頂筆錄智顗大部份的著作,如《小止觀》、《釋禪波羅密》、《法華三昧行》等數十種,其中,尤以《法華經玄義》、《法華經文句》、《摩訶止觀》最為宏要,世稱「天台三大部」,而《觀音玄義》、《觀音義疏》、《金光明經玄義》、《金光明經文句》、《觀無量壽佛經疏》則稱為「天台五小部」。

智顗在其著述中建立天台宗行解的規範,力倡定慧雙修、止觀相成、教向與觀心並行,化解南北偏廢之爭,形成天台宗教觀雙美的特點,樹立中國獨特的天台教學,成為中國天台宗祖師。

*****************************

智者大師的兩度證悟


編撰‧賴志銘 繪圖‧林國新

原文鏈接:https://web.tzuchiculture.org.tw/?book=&mm=6958#.Y3d3nuRBwcQ

南北朝時期,因國家的分裂而形成了南北社會不同的風氣和文化,南方佛教承東晉以來玄學化的傳統,偏重義理;北方佛教受當時北方民族質樸、重實用性的影響,注重禪定。

慧思禪師曾從慧文禪師學法,成為一名禪定和義理並重的高僧。後來,慧思禪師為揉和南北佛教,率領徒眾南下,在光州的大蘇山暫時住下來傳法。

智顗禪師二十三歲時(西元五六○年)聽聞慧思禪師的名望,涉險穿越北齊與南陳衝突不斷的戰亂地區,前往請益求教。

慧思禪師一見智顗禪師就說:「過去我們曾一同參與釋尊在靈鷲山宣說《法華經》的法會;你涉險來到這裏,我們又得以重逢了。」師徒一見如故,如過去世因緣深植。慧思禪師隨即根據《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或言《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為智顗禪師開示「法華安樂行」。

在慧思大師的教導下,智顗禪師修學時「如救頭然」── 像是要滅去頭上燃起的火── 般地迫切,至誠地念念無間、發菩提心,如實地按照慧思大師所教誨的教義理論來窮究其心。在那個物資艱難的時代,智顗禪師晝夜用功,他切下略有香氣的柏木代替燃香;柏木用盡後又續上栗木根。由於點不起油燈,只好把簾子捲起,讓月光透進來,藉此讀書誦經。沒有月亮的時候,就只能燒多油的老松所製的松明了。

經過了十四天的時間,當誦《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中的「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他身心豁然開朗,智慧因為禪定而顯發。對於《法華經》的深奧意旨全都澈照明了,就像午時的陽光澈照幽深山谷;對諸法實相之通達,好似大風在虛空中吹拂,毫無障礙。

 首次開悟於大蘇 ──
旋轉惡法、染法為淨法

智顗禪師的一生示現有兩次開悟,第一次便是這回在大蘇山的「大蘇妙悟」。

他稟告自己所證的境界,慧思禪師更進一步為他開示演說經中妙義。經過四天四夜的加功進取,成就過人。

「這種境界,如果不是你,別人無法輕易證得;如果沒有我,其他人也難以判別。」慧思禪師還為他指出了所入的定境和所發的慧解。智顗禪師此刻的智慧依禪定而發,一切世間法轉為佛法、煩惱法向於菩提、聞思修向於解脫。旋轉一切惡法、染法為淨法,這就是依法華三昧「前方便」而發的「初旋陀羅尼」。

慧思禪師期許甚深,稱許智顗禪師「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並說,凡執著於文字學問而無真修實行者,不可能勝過智顗禪師對義理之通透。證悟後的某日,印證其「說法第一」的機緣來到。

慧邈禪師聲名遠播,常自誇弘揚教義時毫無怖畏,好像獅子一吼,百獸降伏一樣。或許只是自高輕他,然而心眼未開的人往往容易受其誘惑,夭傷慧命。當他前來問難時,智顗禪師便廣引經論與他考核論辯,慧邈為之理屈詞窮。

夜晚,智顗禪師夢見自己坐在三層樓閣之上,站在下首的慧邈身邊,好似有個人瞪眼發怒,那正是附著在慧邈身上的附體。那個附體怒道:「你為何輕視慧邈、懷疑他所說的法?若有什麼問難,你現在就可以問我!」

於是,智顗禪師設立數條問難,那附體張口結舌、無法回答。智顗法師以《大智度論卷五》告誡:「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隨後,慧邈及附體便消散不見。

隔天早上,智顗禪師向慧思禪師報告此事。慧思禪師說:「你於白天折服其輕慢,夜晚又驅除了其惡黨,此乃『邪不干正』,佛法本應如此。」

努力不懈之下,智顗禪師在短時間內便已經能代師講經。慧思禪師曾對著徒眾稱讚道:「所謂『法付法臣,法王無事』,已用不著我說法了!」欣慰之情溢於言表。

有了得以付託之徒,慧思禪師便表達想到南嶽衡山的心願,他叮囑智顗禪師:「如今你已經知道深入佛法的修行途徑,應該去傳持法燈、教化眾生,莫作『最後斷種人』!」(莫在末法時期讓相傳的法門就此斷絕,成為斷絕佛種的人。) 

到天台山苦修

陳宣帝太建七年(西元五七五年),結夏安居結束後,智顗禪師留下法喜禪師等人於瓦官寺傳道說法,與慧辯等二十餘僧來到朝思暮想的天台山。這是三十八歲的智顗禪師第一次來到天台山。

當時,青州定光禪師住在此地已三十年了。在智顗禪師還沒有到天台山的前兩年,定光禪師就對山民說:「兩年以後會出現一位大善知識,你們應該『種豆造醬,編蒲為席,更起屋舍』,予以迎接!」

智顗禪師來到天台山西南隅的佛隴,定光禪師歡喜迎來,並且問道:「你還記得我曾在夢中對你招手接引的情景嗎?」智顗禪師這才領悟,自己在十七歲時於夢中禮拜佛像時的預兆:「當拜佛時,恍焉如夢……山頂有僧,舉手招之……」

當晚,智顗禪師就住在定光禪師的住所中,忽聞集合僧眾的鐘鼓大磬音聲。對定光禪師而言,鐘磬之聲彷若徵兆,預示智顗禪師的法緣就在此地,日後的講學及徒眾定會日盛。智顗禪師於是按照定光禪師的指示,在銀地嶺創立寺院,種植大片松林,並把澗水引入寺中;山水相映,風光清秀,和他以前在夢中所見一樣。

為了能夠在禪定修行上更進一步,智顗禪師不久後離開寺院,獨自前往最高遠的華頂峰,苦修「頭陀行」。 

華頂峰上二度證悟 ──
行悲智雙運的法門

精進修行多日的某個半夜時分,智顗禪師正在禪定中,忽然狂風大作、雷電交加,浮現無數妖魔鬼怪,形體不斷變化,極為恐怖。智顗禪師以止觀之法安住,不為外境所動,一心觀照自性清淨時,一切怖畏情景自然消散。如智顗禪師之前所說:「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

令人怖畏的狂風閃電、魑魅魍魎等惡境無法擾亂智顗禪師的心神,隨即浮現的卻是智顗禪師的父母、師父及同參道友。他們或以頭枕膝、以手抱身,哽咽地泣訴往日種種的情景。

恐怖惡境是「強緣」,易於防範;世間私情的牽繫是「軟緣」,不易察覺,有時甚至會令修道者生執著之心,隨其情執而轉。智顗禪師仍不為境所動,不起於座,「深念實相,體達本無」。於是,這些境界也逐漸退散,不復存在。

這兩種境界都動搖不了智顗禪師的禪定,遇順逆皆能心不動搖,才能成就覺道。試煉後,夜睹明星,智顗禪師豁然大悟!

此時,出現一位神僧對他說:「不被強、軟二緣所困,方能稱為真正的勇士!」並且為智顗禪師說法;但其法義玄妙,「可以意得,不可以文載。」

智顗禪師問道:「您所說為何種法門?我應當如何學習?如何弘揚?」神僧回答,此法名為「一實諦」,乃以般若大智慧學習,用同體大悲之心宣揚,「從今以後,不論你是自己修行,還是兼顧別人、度化眾生,我都會常隨護念。」

以般若大智學習、運同體大悲宣說;這悲智雙運的法門,正是智顗禪師所行之道。此次的「華頂降魔」,是智顗禪師的第二次證悟,又稱為「頭陀妙悟」。

(本文摘自《智者大師── 東土釋迦》)

 

《智者大師──  東土釋迦》
編撰:賴志銘
出版:檀施文庫.高僧傳系列
 

 

 

 

[1] https://www.bfnn.org/book/books2/1341.htm#a026

[2] 正覺同修會三乘菩提弘法系列:修定的法門有許多,以依氣息修來說,要令心安,有六妙門:數、隨、止、觀、還、淨,要會隨宜應用。比方說,數息到定心出現,應當知道用一個妄念就可以安住,不需要十個妄念。如果只知道數息,而不進一步瞭解六妙門中次第轉進的方便善巧者,想要求一心不亂入定,是極為困難,所以才會說:「事障未來」,障礙未到地定的修證。如同有人執著持名念佛的佛號一樣,即便因持名念佛而有定心出現,卻難捨佛號;要知道「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也就有六個妄念,若能念佛到心不散亂時,就應把佛號捨掉。持名念佛時心裡出現的佛號,會使憶佛的念不能純淨,所以能夠捨除名相,這是定慧知見夠的緣故。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358-a14_07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