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個壞習慣,正在悄悄影響你的修行進度,該改了!

andrew-small-126502-unsplash.jpg

原文鏈接:

  1. https://www.sohu.com/a/608157110_121124387
  2. 微信公衆號:上海玉佛禪寺 2022-11-15   0830 Posted on 上海

 

緣 起

在誦經聽法時

你是否也遇到過以下疑問呢?

在誦經聼法時,

你是否也遇到過以下疑問呢?

在《觀無量壽經》中讀到

想彼佛者,先當想像,

閉目開目,見一寶像,

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

認為修行時要觀想,

但在金剛經中又說: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可能會覺得矛盾。

類似的疑惑

往往是由於修學過程中

養成了五種不好的習慣

對此最好早發現,早改正

【編按:蕭平實就是用本文所説的五個壞習慣學佛法的樣板。本文所説的五個「壞習慣」,概括了正覺同修會學佛修行的「病根子」,蕭平實就是因爲從未改掉這些「壞習慣」所以學法學到錯亂,讀經讀成顛倒。

這五個壞習慣,人人皆有,前四者屬於人類共有的惰性:學東西囫圇吞棗、輕視原文、喜歡聼段子聼故事,不深究文義,不用自己的大腦閲讀思考,不願下苦功鑽研,不肯脚踏實地,貪求「速成大法」。想用速成法走捷徑,快速達標,不勞而獲,一步登天。

人類偏向用這種壞習慣學東西,除了因爲思維惰性,不想用腦,覺得用腦很累人,另一個原因是要逃避痛苦:不想面對學習過程中必經的挫敗感。正確的學習態度,要求學人脚踏實地,反復練習,慢慢累積,考驗人的意志力,過程中亦須時常反省自己的思維方式,檢討自己的用功方法,從錯誤中總結經驗,面對出錯帶來的挫敗感。多數人學東西,不是想看自己的欠缺不足和錯誤,只是想肯定自己的能力,證明自己很行,得到誇耀,希望學到什麽可以拿出來炫耀顯擺,簡單說就都是以得到某種有形無形的「獎勵」作爲學習目標。

世間的專業領域有客觀的認證考核,用壞習慣學習,無法獲得專業認證;宗教領域沒有客觀的考核監督機制,一個人只要有一些口才,讀了一些佛經,會搬弄「佛言佛語」,又擅長迎合群衆心理,懂得技巧性地暗示自己的「異能、身份、境界」,就可以矇騙許多迷信大師、思維懶惰、渴望速成的盲信者。

戒掉以下壞習慣,提升學習能力,減少修行障礙,也有助減低與販賣宗教安慰的惡知識相應的機率。】

 

修學過程中的五個壞習慣

喜歡聽段子

第一個壞習慣是在誦經時只喜歡那些文辭優美的經句,或是聽法時只喜歡聽有趣的段子、故事,卻不加以思考其中的含義。

注意,這裡的重點是只喜歡

對於普通人來說,相比抽象的概念,具象的故事更容易理解、記憶與傳播,因而佛陀也多以譬喻、故事的方式來為人說法。

故事只是載體,就像裝著珠寶的盒子,如果我們只關注盒子而忽視了它裝著的珠寶,便得不償失了。

現在有人喜歡閒時抄抄經來放鬆心情,順帶練練字。按照佛經所說,這樣的行為屬於書寫、流傳經典,是很有福報的行為。

在此基礎上,如果還能去思惟、學習經文的含義,甚至像經文記載的那樣去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那麼獲益會更多。

 

輕視原文

第二個壞習慣是誦經聽法后,認為字面上的東西沒意思,只要懂得道理就夠了。

在這種情況下向他人講述就可能會辭不達義、產生偏差,甚至變了味,最後用反正意思就是這麼個意思糊弄過去。

在《金剛經》中,佛陀把文字比作渡船,修行者藉此船到達彼岸後,當然可以離船而去。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但在這之前,如果離開了這條船,又或者按自身理解仿造了一條可能存在缺陷的船,又如何安全、穩妥地渡海呢?

因此蕅益大師曾批評那些顯擺自己不著文字的修行人文字性離,非離文字,未達斯旨,謾雲不立。 只此不立,便是文字。

意思是說文字本身沒有實在的體性,但義理卻需要借文字來傳達,在未悟前就不立文字,那麼執著不立本身就是執著的一種。

 

未加消化

第三個壞習慣是聽法后沒有領會便開始修了,從而可能會誤解原義。

佛菩薩與大德說法時並非千篇一律,而是因材施教,傳授方便法門。

如果未認識到此點,而囫圇吞棗的一併學習,勢必會遇到矛盾。

【編按:法門是一副藥,針對不同人的根器和煩惱對症下藥。譬如阿彌陀佛的净土法門是能治百病的阿伽陀藥,是阿彌陀佛針對五濁惡世末法凡夫所開出的副作用極低、普適度極高、藥效極佳的「解藥」,十方諸佛都同聲讚嘆,釋迦牟尼佛大力推薦。相反,蕭平實就是一個不觀根器,誤導學人、不懂佛法亂開藥(賣假藥)的「反佛說惡知識」:對五濁惡世障重少信鈍根的末法凡夫,大力推銷「參禪開悟、無相念佛」,不教導弟子求生净土親近諸佛,反而鼓勵煩惱深重的弟子留在無佛的惡世「護持『我蕭平實』的法」。藥,切不可亂吃,吃錯藥可能比不吃藥還糟糕。

如在一則公案中,有居士先參徑山禪師,凡有所問,禪師一律答,後參西堂智藏禪師,則一律答

兩位禪師截然相反的回答令居士有了大大的疑惑。

正如前文所述,佛菩薩有時說,有時說,是為了破除弟子對任意一者的執著,雖然方法不同,但都旨在引導其達成不執空有的中道境界。

【編按:正覺同修會法主蕭平實就是「畏懼無我」、「執著『有』我」的代表人物,一看到有人講「空」,就理解為「沒有」、「斷滅」,不能直接否定《般若經》的「空」,就將「空」扭曲為「『有』一個持身、生萬法的第八識」,貶低《般若經》為不究竟,認爲《般若經》不闡述成佛所證的一切種智。】

 

跳級式修學

第四個壞習慣是跳級修學。 就像小朋友學走路,不可能馬上會走,而是要歷經慢慢爬、大人扶著蹣跚、獨立走等過程,修行也是一樣。

佛陀說法是循序漸進的先為上根的大菩薩們說華嚴,再為眾生說阿含來解決自己的問題,隨後又說《阿彌陀經》《維摩經》等令羅漢、辟支佛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但若心中執有法可修、有眾生可度、有佛可成也會令心靈受到無明的束縛,所以佛陀最後說《大般若經》,闡述實相真空。

【編按:「真空」「妙有」是實相的一體兩面,不證真空,不知妙有——不證「自性本不生滅」,不知「自性能生萬法」。蕭平實的「明心見性」,不證「真空」,不觀緣起無我,身見具足,色蘊堅實,五蘊不空,他與他印證的「聖人」我見堅固、煩惱深重,就是上文所説的「執著有法可修、有衆生可度、有佛可成、有福德可累積......」。蕭平實所幻想的阿賴耶識「如何持身」只是十法界中六凡法界——也就是三界輪回——的「不妙之『有』」,不是菩薩法界、佛法界因證真空而顯現的「妙有」——譬如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就是最極緻的「妙有」。佛預言愚癡凡夫將阿賴耶識的功能執著為「我」,末法時代,不是秘密的阿賴耶識持身功能,竟然還可以被變成「開悟秘密」傳銷販賣!】

除了像六祖慧能大師那樣極少部分具備上根利器的人,對於一般人而言,面對佛陀所說的,即使通過講解知道它高深微妙,卻不知怎麼從何修起,又如何能夠利樂自他。

這就像沒有接受過「二進位」概念的人,只會認為「1+1=2」,而無法理解「1+1=10」。

所以我們修行要打好基礎,比如守好十善、不做十惡,又如做好誦經的基本禮儀等。

【編按:吾輩修身正心的能力還遠不如儒家賢聖,做人的基礎不打好,不知端身正念,改過修善,就高攀佛法,只會學高行低,求升反墮。】

 

反向努力

第五個壞習慣是「反向努力」,就是理解錯了經文的內容,並按這個錯誤見解努力。

如《阿彌陀經》記載: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如果佛弟子只關注到了「執持名號......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就片面地理解為只念一句佛號就萬事大吉,可以偷懶、省事了,便是在放任助長自己懈怠和貪樂的習氣。

因為「念佛號即得往生」是有前提的,即「一心不亂」,而在這一句之前經文也寫道「不可以少根善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編按: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中對「善根福德」的詮釋:「生淨土者,即得不退,又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如此不可思議橫超法門,故非善根福德尠少者所能生也。菩提正道名為善根,即是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禪等名為福德,即是助緣。聲聞獨覺菩提名少善根,人天有漏福業名少功德,皆不可生淨土,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中皆悉具多善根福德,縱令散心稱名善根福德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故使感應道交文成印壞,彌陀聖眾不來而來親承接引,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寶蓮也。善男子、善女人者,不揀在家出家,不論貴賤老少,亦復不拘六趣四生,但得聞佛名者即是多劫善根成熟,即五逆十惡亦皆名善男女也。」(CBETA 2022.Q4, T37, no. 1762, p. 371a21-b5)】

如果真能專心念佛,不管人我是非執著分別,身心安定、念念不起煩惱,那麼和修持其他善法所獲得的資糧是一樣的,自然不需要再修持其他的善法了。

 

編輯 | 遠山

圖片 | 熙全、曉峰

責編 | 明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