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第八祖蓮池大師:若要生死自在,唯有老實念佛

佛像.jpg

蓮池大師一生的示現:若要生死自在,唯有老實念佛

http://www.fodizi.tw/qt/qita/24309.html 2020/08/23

萬曆四十三年七月二日,傍晚,杭州雲棲寺丈室內。八十一歲高齡的蓮池大師面西而臥,即將入滅。

早在半月前,大師即已預知時至。當時,杭城內處處都有大師的弟子。他便前往城中,遍告弟子們說:「我要到其他地方去了。」弟子們面面相覷,惘然莫測,並不知道大師要去哪裡。

此時,一抹斜暉從窗戶透射進來,正好籠罩在短榻上的蓮池大師身上,如阿彌陀佛金色的手臂般輕輕撫慰。大師神態安詳,僅口唇微動,似乎在默念著佛號。周圍或跪或站諸多僧俗弟子,對於這樣一位如父母般值得依靠的善知識,他們內心充滿深深的哀痛和不捨之情。因而,個個面色凝重。

不久,門外腳步雜沓,最後一批弟子加入進來,人數的驟然增加,讓本就不大的房間,顯得更加水泄不通。

室內的眾人全都屏息凝氣,恭敬肅立,似乎等待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發生。

看看人到得差不多了,排首的一位弟子上前問訊後胡跪合掌,開口請求道:「和尚,惟願慈悲,哀憫我等,久住世間!」旁邊圍繞著的弟子一起跪下,懇切和道:「和尚,惟願慈悲,哀憫我等,久住世間!」

但短榻之上,瞑目似睡的老和尚並無絲毫反應。

眾人心中明白,老和尚去意已決,不會再長久住世了。只好再次懇求:「和尚既已決定西去,懇請作出最後垂示。」這時,老和尚才緩緩睜開眼睛,作勢欲起。身旁的弟子立即幫忙,將老和尚扶正。跪在下首的眾多弟子們,這時聽到頭頂上方傳來慈悲又嚴厲的聲音:「大家要老實念佛,不要裝模作樣,不得標新立異,壞我規矩!」

開示完,大師不再說話,只是瞑目念佛而已。幾聲急促的佛號過後,老人的氣息逐漸變得微弱,慢慢消失……

眾人慌忙抬首,短榻上的老人已玉筋雙垂,瞑目而逝了。

一時間,屋內屋外所有人大放悲聲,有捶胸頓足者,有不住叩頭者,有沉默不語者,也有不斷助念佛號者……

這種令人痛心疾首的場面,大概只有在失去至親的時候才會出現。

蓮池大師自在往生西方後,弟子們遵照大師的遺願,將其葬於雲棲寺左嶺之下。

縱觀他老人家的一生,正如憨山大師所讚譽:「才,足以經世;悟,足以傳心;教,足以契機;戒,足以護法;操,足以勵世;規,足以救弊。」闡揚淨土宗風,更是不遺餘力,影響至為深遠。因此,被後世弟子推尊為淨土宗第八代祖師。

且看蓮池大師一生為我們所做的示現:

一、 為了生死而出家

蓮池大師生於嘉靖十四年(1535年),古吳仁和人(今杭州市仁和鎮人),俗姓沈,父號明齋,母周氏。

大師最初學習儒書,以學識與孝行著稱鄉里。十七歲時,鄰居有位老婆婆,每天念幾千聲佛號,長年堅持不懈。大師覺得很奇怪,就問她為何這麼做。老婆婆誠懇地回答:「我去世的丈夫經常念佛,臨終身無病苦,與人拱手作別,非常自在。從那時候起,我就知道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大師聽了老婆婆的回答深受啟發,從此便棲心淨土,並且在桌案上書寫「生死事大」四個字警策自己。

二十七歲時,父親亡故,三十二歲,母親又溘然長逝。父母雙亡,令他悲痛至極。《詩》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自此,大師決意出家,體究生死大事,亦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大師曾娶婦張氏,生一子,但不幸早死,張氏不久也去世。嘉靖乙丑年除夕,繼配湯氏捧來一碗茶湯放在桌上,不料,茶碗卻忽然破裂。大師笑著說,因緣果然如此,沒有不散的道理啊。

第二年,他就辭別湯氏:「世間的恩愛都是無常的,生死也沒有人可以替代,我走了,你自己做打算吧。」面對此情此景,湯氏卻很灑脫。她對丈夫說:「你先走吧,我隨後也要走了。」(這位女中豪傑也在之後落髮,並建了一座孝義庵修行,法名祩錦,亦為女叢林主。比蓮池大師先一年而化,建塔在雲棲寺右山)

於是,大師作《七筆勾》詞,其中有一首說:鳳侶鸞儔,恩愛牽纏何日休?活鬼喬相守,緣盡還分首。嗏!為你兩綢繆,披枷帶杻。覷破冤家,各自尋門走。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

離家後,大師很快到杭州西山性天和尚處剃度,又到昭慶寺無塵玉律師座下受戒。

二、 開悟之後須念佛

大師圓具後,行腳徧參知識。在參訪遍融禪師時,禪師對他說:「你不要貪名求利,不要去攀緣,要一心辦道,老實持戒念佛。」大師深為感動,認為自己遠道而來,老禪師不談玄說妙,只將自己切實體認到的功夫和盤托出,因此拳拳服膺。

後來經過東昌府,聽到樵樓上的鼓聲忽然大悟,並作了一首偈子: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

六載坎坷崎嶇,芒鞋踏遍,如今終於桶底脫落。南遊到雲棲的時候,看到這裡山水幽勝,產生了終老於此的想法。居士楊國柱、陳如玉等人,為大師蓋了三間小茅屋,大師就在這裡精修念佛三昧。

大師在山中形單影隻,與寒岩為伴,本來修行很清淨,並未有建寺的想法。然而,此山中多虎患,常常傷人,大師就誦經施食,消除了虎患,山中重新獲得了安寧。

又有一年大旱,村民請求大師祈雨。大師說:「我只會念佛,沒有其他的法術。」但是村民不肯罷休,說無論你念什麼,反正把雨能給我們弄下來就好了。大師不得已,只好敲著木魚,繞著田埂念佛。奇怪的是,隨著大師的腳步,一時頃,大雨傾盆而下。村民們驚喜不已,通過這幾件事,對佛法產生了強烈的信心。

為了感激大師,他們扛著木材,帶著鋤頭要為大師建寺院。正好挖地時,挖到一塊雲棲寺以前的舊東西,這一次,眾人建寺的心更加堅決。雲棲寺建成後,大師親自訂立規矩,雲棲道風遠播,海內衲子歸心,遂成為一大叢林。

三、 自利利他菩薩行

大師認為,佛陀設三無漏學化導眾生,而戒為根本,因此決定匡扶戒律。大師曾組織寺內每半月誦一次《梵網經菩薩戒》及比丘戒,為方便學人,親自譔寫《沙彌要略》《具戒便蒙》《梵網經疏發隱》等。

當時,雲棲寺內雖然僧人眾多,但卻規矩嚴肅。為整飭叢林,大師將他們分為多個堂口,如精進堂,老病堂,十方堂等,每個堂口有專門的執事管理,並訂立規約。開門閉門都有時間,各個堂口均有警策語,定期宣講。夜裡派人巡邏。布薩時,則各以功過論賞罰,非常嚴厲。可謂「堂堂有規約,事事有所依,執事明其職,修學各有式,誤事罰銀錢,賞罰甚分明。」

雲棲寺由於「嚴淨毗尼,尊崇講誦,明因果,識罪福,整飭清規,真修實行」,故能歷數百年而不衰。

大師在此開淨土一門,極力主張淨土法門普被三根的理念,並著作多達十萬字的《彌陀疏鈔》,將事理融會其中。

大師在雲棲期間,大力提倡放生。曾購買萬工池、上方池和長壽池作為放生池。僅上方和長壽兩個放生池,一年就耗費百餘金。還在山中設了放生所,救贖飛禽走獸後,豢養其中。寺中僧眾將自己的口糧節省下來,供物類食用。

大師定期為它們宣說佛法,即便飛鳥中有不斷鳴叫者,只要大師的木魚一響,則全部寂然無聲,恭敬聆聽。說完法,則振翅而飛。可見,眾生皆有佛性。同時還譔寫了《戒殺放生文》、《殺罪》、《醫戒殺生》、《殺生人世大惡》等文,用許多栩栩如生的故事、事例和通俗的語言,論述了為什麼要戒殺和放生,多次印行,傳播極廣,影響很大,聲名遠播。

大師德業和聲譽隆盛,海內賢豪,無論朝野,無不歸心感化。當時的慈聖皇太后在見到《戒殺放生文》後,為表達崇重三寶之心,特別遣內侍帶著紫金袈裟和供養,啟問大師法要。但大師並未接受紫金袈裟。慈聖皇太后更加崇敬大師,特別令人恭繪了大師的像供在宮中,日日禮拜。

 

四、 永明之後第一人

由於大師在當時的巨大影響力,終使雲棲寺成為歷數百年而不衰的專修淨土道場,南方佛教的中心。

大師「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非佛事不作」,道價日增,往來問道者「指不勝屈」。憨山大師對蓮池大師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稱讚大師「歷觀從上諸祖,單提正令,未必盡修萬行。若夫即萬行以彰一心,即塵勞而見佛性者,古今除永明,惟師一人而已。」

「法門之周孔」「觀師之行事,潛神密用,安忍精進之力,豈非地湧之一乎?抑自淨土而來乎?」幻有正傳禪師推蓮池大師為「當世金剛正眼」。

此外,蓮池大師著作宏富,共30餘種,由其弟子僧人大賢、居士李守一等人彙集成為《雲棲法匯》,共3函,34冊。現恭錄幾句法語(出自《念佛警策卷上·警眾》),以饗有緣:

(一)

入道要門,信為第一。惡事非信尚不成就,況善事乎。譬如世間盜賊,時乎敗露,官府非不以極刑繩之,迨後釋免,依舊不悔。所以者何?他卻信得這條門路,不齎一文本錢自獲利無算,所以備受苦痛,決不退悔。

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諦信。不要說不信淨土,只如世尊說「人命在呼吸間」這一句話,於義理不是難解說。你們眼裡親見,耳裡親聞,經過許多榜樣。如今要你信得這句話,早是不能勾也。你若真實信得這句話,則念佛法門,不必要我費盡力氣千叮萬囑,爾自如水赴壑,萬牛不能挽矣。

即如前日津送亡僧時,你們睹此榜樣,當愀然不樂,痛相警策道:大眾,我與你但今日送某僧,明日送某僧,不知不覺輪到自身,此時悔恨無及,須疾忙念佛,時刻不要放過方好。我見你們自家也說可惜,對人也說可惜,及乎堂中估唱依然言笑自如。你只不信人命在呼吸間也!

(二)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輕視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聖大賢的勾當。轉娑婆成淨土,不同小可因緣。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卻多少人。不要說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無一個。其有自負修行者,只是不失人身而已。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門,功過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不足為報。

(三)

念佛有默持,有高聲持,有金剛持。然高聲覺太費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綿綿密密,聲在於唇齒之間,乃謂金剛持。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則不妨默持。或覺昏沉,則不妨高聲。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魚子,隨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譬如一人濃睡,一人喚雲某人,則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攝心。

(四)

予見新學後生,才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閑思妄想越覺騰沸,便謂念佛工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湧剎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

 

************

摧邪扶正 整飭佛教的淨宗八祖~祩宏蓮池大師

  洪武六年 (1373年),和尚出身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詔全國,對全國各地的僧尼普遍實行免費發放度牒的制度,取消了唐宋以來各朝對出家僧侶的經濟限制。這一措施的實施,對於佛教的擴大與發展,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但由此而產生的流弊,也是不可低估的。隨著對出家僧侶的限制日益減少,佛教內部成份一天比一天複雜起來。莊嚴的佛門淨地,幾乎成了藏污納垢的場所。蓮宗八祖的明朝佛教四大家之一——袾宏大師,面對這一嚴峻的歷史局面,勇敢地承擔起摧邪扶正,整頓佛教的歷史責任。

  袾宏大師,字佛慧,別號蓮池,俗姓沈,嘉靖十四年 (1535年) 出生在杭州市名門望族家庭。他從小就有與眾不同的氣質,天資聰穎。十七歲那年,參加補充邑庠的考試。名列前茅,但他以學行為重,對於科第之爭並不在意。常嘆息說:「人命過隙耳,浮生幾何!」他在家生活的時候,便非常信仰佛教,戒殺生,祭祀用品都用素食。在飽讀儒家典籍的同時,不忘研究佛教義理,把「生死事大」四個字掛在自己的書案上,時時策警自己,人生短促,常懷離俗出世之心。

  隆慶元年 (1567年) ,蓮池大師連遭喪父、亡母、殤妻、夭子的重大變故後,對塵世的生活,心灰意冷,毅然訣別繼室湯氏,出家為僧,棲心淨土。出家前一天,面對情深義重,涕淚漣漣的續妻,大師感慨係之,揮篆作就「出家別室人湯」一文:

「君不見,東家婦健如虎,腹孕常將年月數,昨宵獨自倚門閭,今朝命已歸黃土。

 又不見,西家子猛如龍,黃昏飯飽睡正濃,遊魂一去不復還,五更命已屬閻翁。」

  他的續妻湯氏讀了此文以後,不久也出家了,取名袾錦,在孝義庵壽終。

  大師出家受戒以後,首先過的是單瓢隻杖、遊方行腳的禪僧生活。天南地北的雲遊參訪,使他有機會全面地接觸社會,深入地了解佛教現狀,對他的思想形成,影響是非常大的。通過廣參博覽,他遍訪當時佛教界的名流耆宿,看到了當時佛教內部的種種弊端和不良風氣。在其所著的「緇門崇行錄序」中,他說:

  「今沙門稍才敏,則攻訓詁,鉛槧如儒生;又上之,則殘摭古德之機緣而逐聲嚮,捕影跡遊為明眼者笑。聽其言也,超佛祖之先;稽其行也,落凡庸之後。蓋末法之弊極矣。予為此懼,……」

  由於看到了末法之弊,蓮池大師決心挽此頹風,振興佛教。

  他整頓佛教的第一件事,便是對當時頗為流行的禪宗進行批判。他認為,明朝時代的禪宗,已經不是達摩和六祖傳下來的真正的禪宗了。在他看來,古代大德的參禪在當時已蛻變為念禪和講禪,處處都是「當午三更」、「夜半日出」等學舌效顰之輩。祖師們的棒喝機鋒,被當成「以打人為事」的藉口。邪師玩法,自誤誤他的現象比比皆是。

  蓮池大師面對宗門日濫,禪風日衰的局面,提出自己的主張來扭轉當時的錯誤傾向和混亂局勢,是有其積極意義和歷史功績的。

  他整頓佛教的第二件事,是重視維護戒律和研究教理。

  隆慶五年 (1571年) ,他從外地參學回杭州的路上,經過梵村旁邊的五雲山。因見那裡山幽水寂,風景秀麗奇特,便蓋了一間茅篷在那裹安居,題名為「雲棲」。後來規模越來越大,逐漸變成了一座遠近聞名的十方叢林,在當時享有崇高的盛譽。在中國佛教史上,雲棲禪寺與蓮池大師的名字緊密相連,譜寫了佛教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

  蓮池大師開創的雲棲寺,之所以能夠享譽九州,是與大師的崇高品格和優良道風分不開的。據史書上記載,他的操履「以平等大悲攝化一切。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非佛事不作。」對於寺內的僧眾,他要求非常嚴格,冬天坐禪,餘時講經習教,日有程,月有稽,歲有表。使那些懶惰放逸的僧人沒有辦法待下去。據說,現在漢地寺院裏早晚使用的「朝暮二時課誦」儀規,就是他那時修訂並流傳下來的。

  由於雲棲寺道風整肅,戒律森嚴,海內賢豪,無不歸心感化。十方衲子,望風如歸。像大司馬宋應昌,太宰陸光祖,宮諭張元忭等朝廷顯貴和其他民間縉紳,一樣前往雲棲寺叩關問道者,不計其數。但蓮池大師並不因他們的地位顯赫而忘形屈勢。對於來訪者,他一律平等對待,不加禮,不設饌。所以雲棲寺在它叢林化以後的五十年中,不曾妄用一錢。在勤儉節約,平等待人這方面,蓮池大師自己更是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他從來不穿綾羅綢緞做的衣服,終年都著布素。一床麻帳,還是他出家前母親留給他用的,從來沒有換過。平時收到他人的供養,他隨手布施出去,從不截留自用。由此可見,他的品德是多麼高尚。德清大師所撰「古杭雲棲蓮池大師塔銘」曾用這樣的語句來評價他:「先儒稱寂音為僧中班、馬,予則謂師為法門周、孔,以荷法即任道也;惟師之才,足以經世;悟,足以傳心;教,足以契機;戒,足以護法;操,足以勵世;規,足以救弊。」

  蓮池大師除了注重戒律修持以外,還特別強調學習和研究教理。他在其所著的「竹窗隨筆.經教」中曾這樣規勸那些自詡一心念佛或參禪的人: 「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懇懇勸人看經,何以故?……不與教合悉邪也。是故……學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為楷模。

由於重視教理的研究,所以蓮池大師的一生,著述頗豐,其重要者,有「戒疏發隱」、「彌陀疏鈔」、「禪關策進」、「竹窗隨筆」、「山房雜錄」、「雲棲共住規約集」等三十餘種,分為三個部分,收入「雲棲法彙」中。德清大師讀了他的著作後,曾三復而嘆,認為他的文章「平實而易喻,直捷而盡理,如月照百川,清濁並映……如是而為佛祖之業者,予於雲棲之文見之矣。」在佛教史上,能夠被人推崇到僅次於佛祖的地步,這是極少見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蓮池大師在當時的地位是多麼崇高!

http://www.budaedu.org/doctrin/t71.php

 

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

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惟願慈悲哀攝受。

弟子某甲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

我及眾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瞋癡,染穢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諸業,願悉消滅。

從於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墮。誓成正覺,誓度眾生。

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愍我,當加被我。願禪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

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

至於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捨報安詳,如入禪定。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眾,放光接引,垂手提攜。樓閣幢旛,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令諸眾生,見者聞者,歡喜感歎,發菩提心。

我於爾時,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於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得受記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遍十方剎。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咸令離染,還得淨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如是大願,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願無盡。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