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覺會蕭平實居士的各種關於開悟證道的說法中,時常表示說要修集「福德資糧」才能開悟,否則就不能開悟,即便悟了也會退轉,等等說法。
蕭平實居士《宗通與說通》第四章中說:
未修集福德資糧者,謂是人行菩薩道以來,由未見道故,于外門修六度萬行,而偏重般若與禪定,于佈施持戒忍辱三度未曾用心修集,導致求悟時之種種障礙,乃至匪夷所思之障礙一再出現,即說是人欠缺福德莊嚴,無福親炙真善知識之共住共修法益 ,無福領受眾多真悟者之護持共修。
——————在這段裡,蕭平實居士夾雜挾帶了什麼邪見呢?
首先,他說福德資糧是為開悟準備條件,減少障礙云云;
其次,他說,未修集福德資糧,就「導致求悟時之種種障礙,乃至匪夷所思之障礙一再出現,即說是人欠缺福德莊嚴,無福親炙真善知識之共住共修法益,無福領受眾多真悟者之護持共修」。 其潛臺詞是想說什麼呢? 是想說:你如果不修福德資糧,所謂的真善知識就不會護持你,不會幫你開悟!!!
然而,《方廣大莊嚴經》卷第一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奉詔譯
佛開示說:【福德資糧是法門,饒益一切眾生故】;【智慧資糧是法門,圓滿十力故;奢摩他資糧是法門,證得如來三昧故;毗缽舍那資糧是法門,獲得慧眼故】;
————看見沒? 福德資糧是用來饒益一切眾生的,並不是所謂用來求悟的條件!!! 智慧資糧才是圓滿十力的條件。 兩者不一樣的!
又,《大般若經》中說:
時,舍利子便白佛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若菩薩乘善男子等,遠離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雖具無量福德資糧,而于菩提或得、不得。是故菩薩摩訶薩眾欲得無上正等菩提,決定不應遠離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
———— 看見沒? 「雖具無量福德資糧,而于菩提或得、不得」, 福德資糧並不是智慧得證的充分條件, 所以「菩薩摩訶薩眾欲得無上正等菩提,決定不應遠離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又如,菩薩積集福德資糧,是為有情作為依止的!
如《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三:
佛開示:善男子雲何菩薩。 積集無量福德資糧。 為諸有情作所依止。 善男子若菩薩于一切有情。 起同體大悲住于禪定。 見來求者悉皆舍施以福無盡得于寶手令他受用。 意樂清淨心如平地離于高下。 有所悕望豐饒利益。 戒清淨故得心無著善護諸根。 複能成辦一切施會。 得陀羅尼成就辯才。 以如是等積集善根。 回向菩提普施有情。 如外四大一切世間依住。 如是內四大為一切有情依住。 菩薩作是思惟。 我所積集一切善根法智善巧。 無有一法不與有情而為依住。 是為菩薩獲得無量福德資糧。 為諸有情作所依住。
——————————
總結:蕭平實居士將菩薩積集福德資糧之義,錯解瞎解為修集福德資糧才有機緣見到真善知識,才能夠得到所謂真善知識的護持和説明開悟,等等,這些完全是邪說謬論! 乃是違背佛法經典義理,自心妄想猜測之論!
當然,本文意思並非是說不要修集福德。 菩薩六度修行都不可偏廢,並且 佈施忍辱持戒的修行過程中,也是有 般若波羅蜜的修行的。 也就是說,福德資糧的修集,能夠説明、輔助智慧資糧的修集。 但這個過程,是自身修行過程中各個方面的相互影響, 比如常修佈施,則容易淡化對於我所的執著,常修忍辱,則容易淡化對於「我」的執著,等等。 真正的開悟,證道,還是以智慧資糧修習為基礎的。
所以,這個福德資糧的修集,並不是蕭平實居士妄想臆測的什麼修了廣大福德資糧就可以在開悟的時候有善知識來幫忙云云。
——————
補充說明:
1、經過跟蕭平實居士正覺會的弟子們辯論,又發現很重要的一點:
按照佛經中所說,菩薩積集福德資糧的目的是「積集無量福德資糧。 為諸有情作所依止」 「菩薩作是思惟。 我所積集一切善根法智善巧。 無有一法不與有情而為依住。 是為菩薩獲得無量福德資糧。 為諸有情作所依住。 」。
但按照蕭平實居士的意思,菩薩積集福德資糧的目的,是為了自己在將來開悟證道的時候能夠有善知識幫忙協助~~~~~ 那這不就成了 菩薩積集福德資糧來為自己麼?
2、跟蕭平實居士正覺會的弟子、支援者們討論, 他們有人提到了 唯識五位的 問題
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 唯識五位中雖然有資糧位的說法,但不能因為 資糧位 和 福德資糧 都有 「資糧」兩個字,就把兩者硬扯在一起。
【資糧位】p1245
成唯識論七卷二十一頁雲:三、資糧位。 謂從為得諦現觀故,發起決定勝善法欲,乃至未得順決擇分,所有善根,名資糧位。 能遠資生根本位故。
二解 成唯識論九卷三頁雲:初資糧位、其相雲何? 頌曰:乃至未起識,求住唯性。 于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 論曰: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順決擇識,求住唯識真勝義性;齊此,皆是資糧位攝。 為趣無上正等菩提,修習種種勝資糧故。 如彼卷三頁至五頁廣說。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 編】
———— 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資糧位,並沒有說什麼資糧具足了 就會有善知識來説明你協助你支援你開悟證道 之類的說法。
所以,我認為,蕭平實居士所謂修行人必須要積累福德資糧然後才會有緣遇到善知識來教導和説明自己開悟之類的說法, 實在是世俗凡夫之廣結善緣然後有貴人相助的結善緣觀的另外一種表達, 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佛法法義。
如果各位還有疑問,那麼可以繼續看一下經典資料,說明了到底有哪些類別的資料
【資糧位】
修集資糧之位。 為唯識宗所立五種修行階位中之第一階位。 又作資糧地、資糧道、集大聚位。 即為趨往無上菩提,于地前初阿僧祇劫修集施戒等種種諸善以為福智之資糧,此一階位即稱資糧位。 然于此一階位未修真如觀,未能伏除能取、所取等二取之種子,而有煩惱、所知等二障,故所求之菩提、所修之行等皆廣大難修,于修行時,易生三種退屈,即:(一)聞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深遠,心便退屈。 (二)聞施等波羅蜜多甚難可修,心便退屈。 (三)聞諸佛圓滿轉依極難可證,心便退屈。 故須以引他已證大菩提者、省己意樂能修施等、引他粗善況己妙因等三事練磨自心,勇猛不退來對治之。 于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七,合併資糧、加行二階位,稱為信樂位。
另于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二舉出十三種資糧道,即:
(一)自圓滿,謂得人身而諸根無缺,已得淨信,遠離諸業障。
(二)他圓滿,謂遇諸佛出世,聞正法而證之,並能對他人教授一己之所證。
(三)善法欲,謂聞正法而得淨信,其後即出家學道。 (四)戒律儀,謂安住于具足戒而守護別解脫律儀。
(五)根律儀,謂住于正念,守護六根,儘量防遮各種過失之緣。
(六)于食知量,謂思擇段食之過患,僅為維持色身而進用適量之食物。
(七)于初夜、後夜常勤悟寤,修習瑜伽,遠離纏蓋,于善法之中,其心恒常勇猛精進。
(八)住于正知,謂于往還、屈伸、飲食、語默等一切時、一切行之中,均如量如理,住于正知中。
(九)善友性,謂安住禁戒,具足多聞,心無厭倦,並為他人宣說正法。
(十)聞思正法,謂善能觀察思惟佛或佛弟子所說之法。
(十一)無障礙,謂遠離一切障礙正法者。
(十二)修惠舍,謂住于無貪之心,常行施捨一切物。
(十三)沙門莊嚴,謂具足正信無諂、少欲聰慧、柔和賢善等沙門之功德。
(成唯識論卷九、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八、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八)p5612
FROM:【佛光大辭典】
——————
上面這十三種資糧道,實際上都是說的自身修行要注意哪些方面,要做到什麼程度,等等
資糧位具足了就能夠向前進行
《成唯識論》中說:
論曰。 菩薩先于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 為入見道住唯識性複修加行伏除二取。 謂暖頂忍世第一法。 此四總名順決擇分。 順趣真實決擇分故。 近見道故立加行名。
————這一段是解說唯識五位的資糧位滿足之後,該做什麼(或者有什麼效果)
此段論文說 資糧位滿足之後 就可以 修加行位,伏除(能、所)二取,逐步修行成就 四個加行位: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位。
按照這個意思來說,資糧位滿足之後,也是在加行位,並不是見道位。 而且資糧位滿足的作用是使得 修行人能夠開始 修行伏除二取, 並不是就馬上直接使得 修行人可以去修證道的。
所以,即便從這個層面來說, 蕭平實居士所謂 積累福德資糧滿足了 就可以去修開悟證道 之說,也是 非常荒謬離譜、違背佛法經典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