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l-wave-motion-nature-1298684.jpg

一、緣起

多年以前,蕭平實居士建立正覺同修會收徒傳法的時候,在其著作中及其各種講法場合中有直接或間接、明示或暗示自己已達初地菩薩之說法。 後來,正覺同修會出現了所謂的「法難」事件,也就是說,正覺同修會有一批在蕭平實座下「開悟」的人(經由蕭平實居士主持的「禪三」而被蕭居士勘驗印證為「開悟」),依據經典認為蕭平實居士的法義有問題,是錯誤的, 於是就有一些人(包括他們相互勸說了一些人)離開正覺同修會。

在這個過程中,因為這法義的問題,有人就匿名寫信,大概列了好幾個法義問題,來質疑法義問題,給蕭平實居士進行相關的法義探討或者辯論,蕭平實居士為此就專門寫了一本書,叫做《燈影——燈下黑》一書來進行回復。 在這本書中,蕭平實居士倒是把這個事件來龍去脈做了說明,而且還把質疑者的信函內容都披露出來並進行了辯證。

在這些質疑問題中,其中有一個問題就問到蕭平實居士說你既然已經是初地菩薩,但經典中初地菩薩可是有各種勝妙境界的,那你怎麼沒有,等等。 信函中有這麼一個質疑問題。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蕭平實居士提出了所謂的「戒定直往菩薩」「戒慧直往菩薩」兩種新概念,還引用了《大乘入楞伽經》的一段經文,來證明說因為自己屬於戒慧直往菩薩所以沒有這些勝妙境界云云。

我對這本書以及這個相關的問題多年以前就知道,很早以前因為還相信蕭平實正覺會的緣故,所以對此並無疑問,及至後來對於正覺會蕭平實居士種種法義觀點之錯謬有了深入認識之後,對此問題的爭論,是認為蕭平實居士一定有錯誤,但還沒有準確 、確鑿的經典依據來證明他是錯的,還難以說服他人。

這兩天因為在知乎上跟蕭平實居士正覺同修會弟子及支援者們的辯論中,一些很簡單的問題辯論的因緣而查閱經典及蕭平實居士本人的著作原文,驀然就發現了這個問題,原來確實是蕭平實居士錯了!

所以,于此將此問題進行詳細辨析,以讓大眾知曉,並歡迎探討。

 

二、當年關於蕭平實居士「初地菩薩」之爭辯的問答內容

在2003年蕭居士出版的《燈影——燈下黑》一書中,具體記載了當時蕭居士之弟子的質疑函以及蕭居士的相關回復。

1、當時蕭居士之弟子是如何質疑蕭居士是否具有初地菩薩證量的?

當初其弟子質疑函中的提問是比較婉轉然而又是非常明確的,此問題錄在《燈影》一書的「第一答」中,如下:

此段文章引錄如下,請大家注意下面文章中標為黑體的部分(引用者標注):

來函:  【【蕭老師淨鑒:  晚學在拜讀 老師諸著作之余,請閱大藏,長久以來逐漸發現幾點百思難解的困惑;是否能懇請 老師慈悲開示解答,釋後學迷雲! 以下是後學所整理的問題:  1、講堂之開悟明心,蕭老師依《菩薩瓔珞本業經》中所判:「諸善男子! 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複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 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而此中「般若波羅蜜正觀」判果是否與大乘唯識「真見道位」判果有些差異?  後學淺見以為:既名「般若正觀現在前」,則是觀行、解行位,似乎非是「證位」! 應為《成唯識論》唯識五位中之勝解行位所攝。 而古大乘各宗諸師依契經多判得清淨意樂,證一分清淨真如,事、理既融,方入初地,謂為「證真如法身」。 此于後詳加說明:  如《大乘入楞伽經》卷三中世尊開示:「複次大慧! 有二種覺智,謂觀察智,及取相分別執著建立智。 觀察智者,謂觀一切法離四句不可得。 四句者,謂一異、俱不俱、有非有、常無常等。 我以諸法離此四句,是故說言一切法離。 大慧! 如是觀法汝應修學。 雲何取相分別執著建立智? 謂于堅濕煖動諸大種性,取相執著虛妄分別,以宗因喻而妄建立,是名取相分別執著建立智。 是名二種覺智相。 菩薩摩訶薩知此智相,即能通達人法無我,以無相智于解行地善巧觀察。 入于初地得百三昧,以勝三昧力見百佛百菩薩,知前後際各百劫事,光明照耀百佛世界,善能了知上上地相,以勝願力變現自在,至法雲地而受灌頂,入于佛地十無盡願成就眾生,種種應現無有休息,而恒安住自覺境界三昧勝樂。 」】】

 

在上面這段文字中,前面的質疑是關於初地菩薩的各種法義問題的質疑,然後最最後一段引錄《大乘入楞伽經》經文,其中有如下這段「入于初地得百三昧,以勝三昧力見百佛百菩薩,知前後際各百劫事,光明照耀百佛世界,善能了知上上地相,以勝願力變現自在」,這段經文是講初地菩薩的「證境」和「功德」,此段之引用其意涵非常明顯,因為證境和「功德」是非常容易檢驗的,所以蕭居士的弟子其實是在質疑:蕭老師你既然是初地菩薩了, 那麼請問你是否具有經文中所描述的這些證境和功德呢?

 

2、蕭居士當年是如何回應此質疑的呢?

對於弟子的質疑,蕭居士當然知道他們的意思,因為除了這封信函之外,弟子們私下裡的各種議論和懷疑當然也會有各種途徑傳到蕭居士耳中的,所以在《燈影——燈下黑》一書中,蕭居士很明確地對上面這個初地菩薩的證境的問題進行了回復。

在《燈影》中,蕭居士的回復方式是按照編號順序列出這些質疑的問題,然後給出相應的回復,其形式是: 第一答, 來函問題內容,回答內容; 第二答,來函問題內容,回答內容,。。。 ,以此類推

對於上述初地菩薩證境與功德問題,蕭居士的對應回復是這樣的:

「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二覺相,人法無我相究竟,善知方便無所有覺,觀察行地,得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別三昧,見百佛及百菩薩;知前後際各百劫事,光照百刹土,知上上地相。 」初地菩薩有三種心:入地心、住地心、滿地心。 三心功德差異極大、不可同日而語。 複有戒定直往及戒慧直往之差異,複有二乘無學回心修進之初地,及別教直往之初地,複有得佛加持而入大乘光明三昧之初地及未得佛加持入此三昧之初地,故初地菩薩所得功德不盡相同,以有情學佛之根性及因緣互異故,故說菩薩入初地已,應當「善知方便無所有覺,觀察行地」。

............ (這中間有好幾段文字是蕭居士討論初地三種心的內容的,文繁不錄,讀者可自行去查找)............

雲何住地心? 謂菩薩入初地已,由善知方便無所有覺故,善觀察初地行相。 由觀察行地故,了知應修檀波羅蜜及百法明門;由此菩薩善知方便無所有覺故,能入內門修佈施波羅蜜多,余五波羅蜜多隨分修習。 此菩薩若已福德具足,必逢大善知識授以如實之百法明門。 于此內門修檀波羅蜜多及修學百法明門時,名初地之住地心;此菩薩未入百三昧,百法明門未滿足故。 此菩薩未能面見百佛百大菩薩,未能知前後際各百劫事,未能光照百刹土,未能知上上地相,由未具得差別三昧故。 差別三昧須依佛之神力加持而入大乘光明三昧中,于三昧中一切諸佛為現身面言說,而後證得;若初地菩薩不得佛之加持、不入大乘光明三昧者,不得如是差別三昧。  (注:由是緣故《大乘入楞伽經》卷三佛說:「初地菩薩摩訶薩蒙諸佛持力故,入菩薩大乘光明定;入已,十方諸佛普現其前,身語加持。 ...... 諸菩薩摩訶薩為二種持之所持故,即能親見一切諸佛;異則不能。 」若菩薩未能得佛加持而入大乘光明定中者,未能于此定中得佛加持者,即不能面見百佛百大菩薩,不能知前後際各百劫事,不能光照百刹土,不能知上上地相。 )  得差別三昧之初地菩薩,證得十種百法明門:一者一刹那頃證百三昧,二者能見百佛世界,三者能動百佛世界,四者能到百佛世界教化眾生,五者能化百類身形以度有情,六者成就所化百類有情,七者留身住世百劫,八者知前後各百劫事,九者能以智慧入百法明門、洞達曉了,十者能以身觀百類眷屬。  

 若未得佛加持而入大乘光明三昧者,不能具足差別三昧,縱使出家精進修學,于差別三昧之十種百法明門,唯得其一其二,至多不過其三。 所以者何? 謂戒定直往(大乘通教初果二果菩薩回心別教而證悟後進修之)菩薩雖于初地之住地心位有意生身,能次第至百佛世界,而不能動百佛世界,不能教化眾生,不能成就所化有情,不能......,以于智慧尚有所乏,不能證得慧門之百法明門故,不能洞達曉了故。 戒慧直往菩薩反之,已于慧門之百法明門洞達曉了,而迄未修證禪定及神通,須待三地之住地心而後修之,故無意生身,尚不能至百佛世界,何況能見百佛百菩薩、能動百佛世界...... 等?  是故戒定直往及戒慧直往菩薩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不能具足十種百法明門;如唐玄奘大師、宋朝克勤圜悟大師等,皆是戒慧直往菩薩,至少已至三地入地心,而皆不能至百佛世界;亦如今時娑婆亦有初地二地菩薩,而不能至百佛世界,皆屬戒慧直往菩薩,尚未發起意生身;由未得佛加持入大乘照明三昧,故未得證差別三昧,未具足十種百法明門,唯得第九門:能以智慧入百法明門、洞達曉了。 如是菩薩智慧深妙,凡有所說,多屬末法眾生聞所未聞法,善根福德具足者方能信之,一切好樂有境界法及神通有為法之眾生悉皆輕賤之,聞之反生煩惱而誹謗之,皆由往世未曾熏習佛菩提道及解脫道故。

.............................. (這中間又有好幾段文字是蕭居士討論法義的,為聚焦于本文所討論的問題,其文繁故不錄,讀者可自行去查找)............

若未滿初地心,是入地心及住地心雖名初地,仍不得如是功德;若是滿地心,未能得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而證差別三昧者,唯能證得慧門百法明門三昧,仍不得如是功德。 若滿初地心而得差別三昧,具足十種百法明門,而未出家者,此初地滿心菩薩不能化現百身,亦不能于一一身化現百菩薩以為眷屬;初地滿心菩薩若已出家,而未如法勤行精進一段時期者,亦不能如是化現百身;或出家勤行精進而未發大願者,亦不能如是化現百身。 是名初地之治地行相與果相,若佛子善知方便無所有覺,而起般若總相智、別相智、及少分種智(初地之種智)者,方能如是觀察初地之行相果相境界。  是故余亦期待此世有緣出家、勤行精進,若不出家長期精進勤行者,終不能成就戒定直往初地菩薩之世間有為功德;縱得二地滿心,入住三地,若不出家長期勤行精進者,終不能成就初地出家菩薩如是世間有為功德;是故一切比丘比丘尼詢余對於還俗之意見時,余悉反對還俗,此亦其因之一。

 

三、當年蕭平實居士對其自身「初地菩薩」之身份的辯解問題,核心和關鍵是什麼?

蕭居士的各種法義辯證文章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非常冗長繁複。 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蕭居士常常在這些法義辯證的過程中,引入對於其他諸方人士的批判,同時又帶入他自己對於相關法義的各種理解和解釋,而且還包括他對他自己以往所解說的一些法義問題的重複述說,所以常常回答一個問題, 他的解釋回復的篇幅可以長達數頁,甚至幾十頁。

如果你不了解這個問題,就很難去針對蕭居士的這些法義辯證文字進行辨析和探究。

以下,我們將採用【聚焦于單一問題本質進行分析辯證】的方法來探討此問題。

1、此問題之質疑焦點在於:

蕭居士既然直接間接自稱是初地菩薩(以上),為什麼蕭居士不具備《大乘入楞伽經》中所說的 初地菩薩的「證境與功德」?

2、蕭居士的辯解回復,其核心論點是:

(蕭居士自己定義自己屬於戒慧直往菩薩,所以)未能得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而證差別三昧,所以就不具備上述初地菩薩的「證境與功德」

其原文是:「若未滿初地心,是入地心及住地心雖名初地,仍不得如是功德;若是滿地心,未能得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而證差別三昧者,唯能證得慧門百法明門三昧,仍不得如是功德 

至於蕭居士後面還提出所謂不出家就無法證得此類功德云云,都是次要的解釋。

3、辨破蕭平實居士「初地以上菩薩」身份的關鍵是什麼?

此關鍵在於:

是否存在蕭平實居士所謂的「未能得佛加持」的初地菩薩呢? 有經典證據嗎?

 

四、正式辨破並揭穿蕭平實居士虛假的「初地菩薩」之身份

在此,筆者倒是先要客觀公允地說一下,以蕭居士種種言行表現來看,他並非是那種明明自己什麼都不懂但是卻各種故意假冒欺騙的騙子類型的人。

這是什麼意思呢? 筆者要說的是,筆者認為蕭居士自己並非是一個故意偽造自己的初地菩薩身份然後來騙取錢財名譽的人,而是他自己「確實以為他自己已經證得了初地菩薩以上的證量」!!! 換句話說,蕭居士自己內心裡應該是非常篤定地認為他自己已經證得了初地菩薩及二地菩薩的果位的。

所以,筆者在這裡不說蕭居士是騙子,而說他是一個活在自己的堅固妄想境界中的人!

這也正是為什麼很多正覺會的弟子非常崇拜、迷信蕭居士,而對其各種錯誤法義執著不舍、不願意相信蕭居士有法義錯誤、不願意相信蕭居士是錯悟的重要原因!

好了,這個問題預先說明之後,接下來正式進行剖析辨破。

1、先看看蕭平實居士自己承認並且引用的經文

為了保證辨析和破斥的邏輯嚴謹性,以下我們將引用蕭平實居士自己承認並引用的經文來破斥他的觀點。 從因明學的角度來說,這個非常重要! 因為,如果辯論對方不承認你所引用的證據,那就沒有共許,就無法說服辯論對方。 但是,如果你引用辯論對方自己的證據來說明,這就是雙方共許,對方就沒有理由不承認,這個也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辯論原理。

《燈影》一書中,蕭平實居士自己如是引用注解說明:(注:由是緣故《大乘入楞伽經》卷三 佛說:「初地菩薩摩訶薩蒙諸佛持力故,入菩薩大乘光明定;入已,十方諸佛普現其前,身語加持。 ...... 諸菩薩摩訶薩為二種持之所持故,即能親見一切諸佛;異則不能。 」若菩薩未能得佛加持而入大乘光明定中者,未能于此定中得佛加持者,即不能面見百佛百大菩薩,不能知前後際各百劫事,不能光照百刹土,不能知上上地相。 )

2、剖析蕭平實居士對上述經文的理解

從上述段落中可以看出,蕭平實居士對於經文中「異則不能」的理解是:若菩薩未能得佛加持而入大乘光明定中者,未能于此定中得佛加持者,即不能面見百佛百大菩薩,不能知前後際各百劫事,不能光照百刹土,不能知上上地相。

然後,蕭居士就此得出結論說:【存在一些初地菩薩未能得佛加持】, 更進一步,當然蕭居士自己就屬於這一類未能得佛加持的情況,所以就不具備那樣的功德證境了。

3、辨破蕭平實居士對於《大乘入楞伽經》相關經文的錯解

蕭平實居士對於經文中「異則不能」的理解當然是錯誤的。

以下先引用《大乘入楞伽經》相關經文的上下文證據:

《大乘入楞伽經》

‘複次,大慧! 諸佛有二種加持,持諸菩薩,令頂禮佛足請問眾義。 雲何為二? 謂:令入三昧,及身現其前手灌其頂。 大慧! 初地菩薩摩訶薩蒙諸佛持力故,入菩薩大乘光明定,入已十方諸佛普現其前身語加持,如金剛藏及余成就如是功德相菩薩摩訶薩者是。 大慧! 此菩薩摩訶薩蒙佛持力入三昧已,于百千劫集諸善根,漸入諸地,善能通達治所治相,至法雲地處大蓮花微妙宮殿,坐于寶座,同類菩薩所共圍繞,首戴寶冠身如黃金,瞻卜花色如盛滿月,放大光明,十方諸佛舒蓮花手,于其座上而灌其頂。 如轉輪王太子受灌頂已而得自在,此諸菩薩亦複如是,是名為二。 諸菩薩摩訶薩為二種持之所持故,即能親見一切諸佛,異則不能。 複次,大慧! 諸菩薩摩訶薩入于三昧現通說法,如是一切皆由諸佛二種持力。 大慧! 若諸菩薩離佛加持能說法者,則諸凡夫亦應能說。 大慧! 山林草樹城郭宮殿及諸樂器,如來至處,以佛持力尚演法音,況有心者,聾盲喑瘂離苦解脫。 大慧! 如來持力有如是等廣大作用。 ’

 

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何故如來以其持力,令諸菩薩入于三昧及殊勝地中手灌其頂? ’

佛言:‘大慧! 為欲令其遠離魔業諸煩惱故,為令不墮聲聞地故,為令速入如來地故,令所得法倍增長故,是故諸佛以加持力持諸菩薩。 大慧! 若不如是,彼菩薩便墮外道及以聲聞魔境之中,則不能得無上菩提,是故如來以加持力攝諸菩薩。 ’

上述經文中,第一段說諸佛有二種加持,一種是加持入三昧,一種是灌頂。 然後說「諸菩薩摩訶薩為二種持之所持故,即能親見一切諸佛,異則不能」。 蕭平實居士就是在這句「異則不能」的理解上找到了為其辯護作證的理由,然而蕭的理由顯然是不成立的,因為他對此經文理解錯了。

請注意,「異則不能」,蕭平實理解為「【有一些菩薩屬於】沒有得到佛的加持,就不能親見一切諸佛」。

注意哦,蕭平實的理解中很重要的意思————【有一些菩薩屬於】「異則不能」的情況。

然而,經文的本意卻是【強調這種親見諸佛的功德必須是由佛加持才能出現的】,所以叫做「異則不能」。

讀到這裡,也許大家還覺得這個意思好像並沒有什麼問題,那麼,以下筆者將通過上述經文說明一個重要的經文意旨:

【一切初地菩薩都必定得到佛的加持,沒有例外!!! 】

 

論證如下:

1、經文證據:複次,大慧! 諸菩薩摩訶薩入于三昧現通說法,如是一切皆由諸佛二種持力。 大慧! 若諸菩薩離佛加持能說法者,則諸凡夫亦應能說

————這個意思是說 諸菩薩必須要有佛加持才能(自由演說佛法)(注:這裡的說法的意思,是指隨機應緣自由演說而不是重複和簡單闡釋佛經開示,沒有佛的加持就只能是複述闡釋佛所說)

2、經文證據專門解釋了佛為什麼要加持諸菩薩

經文原文:

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何故如來以其持力,令諸菩薩入于三昧及殊勝地中手灌其頂? ’

(正說理由)佛言:‘大慧! 為欲令其遠離魔業諸煩惱故,為令不墮聲聞地故,為令速入如來地故,令所得法倍增長故,是故諸佛以加持力持諸菩薩

(反說理由)大慧! 若不如是,彼菩薩便墮外道及以聲聞魔境之中,則不能得無上菩提,是故如來以加持力攝諸菩薩。 ’

讀到上述經文中這兩段,前面是正說,後面是反說,意思都聚焦于一點:

【如果沒有佛的加持】,彼菩薩【墮外道及以聲聞魔境之中,則不能得無上菩提

現在這經文的意旨就解釋得很明白了! —————【一切初地菩薩】【都必須得到佛的加持,否則就會墮外道及以聲聞魔境之中

 

所以,結論就很明白了!

結論1、《大乘入楞伽經》所說意旨為:一切初地菩薩都必須得到佛的加持,否則就會墮外道及以聲聞魔境之中,

結論2、 既然一切初地菩薩都必定得到佛的加持,所以都必定具有「得百三昧,以勝三昧力見百佛百菩薩,知前後際各百劫事,光明照耀百佛世界」等功德

結論3、蕭平實居士對於《大乘入楞伽經》的理解是錯謬的

結論4、蕭平實居士本人既然未具備上述百三昧、見百佛世界等功德,他又自己承認未得到上述經文所言的佛的加持,所以蕭居士顯然並非初地菩薩,更不可能是二地及以上的菩薩。

 

補充說明:

正確理解了上述《大乘入楞伽經》之經文段落意旨之後,再對照其他經典,諸如華嚴經、佛地經論等等講述初地菩薩境界與功德相的內容,就很容易融會貫通了! 就知道華嚴經等經典所說的初地菩薩境界功德相確實是真的如此! 因為諸菩薩皆得到佛的加持之故。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