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提要:
- 正覺誤解般若毱多對唯識學「帶相說」的責難以及玄奘的辨正
- 正覺不遺餘力,繼續標榜玄奘證量,并且指責玄奘以後的「中國後世學人不知道玄奘佛法的完整究竟和玄奘的證量,所以將玄奘弘揚的完整佛法稱爲唯識宗」,暗示這種切割佛法的「邪見」會被玄奘的後世(當然也就是蕭平實居士)極力破斥
一、【般若毱多雖未戰先怯,但他的《破大乘論》中有一道問難:【真心】是不是所緣緣?這問題曾經難倒了大乘學人十二年之久。般若毱多提出的問難是說:修學大乘的人都主張證悟【真心】後,意識生起根本無分別智,可以依這個般若慧來了別【真如】。但是你們又說意識能分別了知的都是有相的法,而【真如】卻是無相。既是無相,就不能成為相分被意識所了別,當然就不是意識所緣的對象了。般若毱多的這個問難是在質疑「大乘法可以證悟真如」這事,而當時印度大乘學人大都沒有親證真如,因此無法回答。但對來印度前就已恢復證悟明心證量的 玄奘大師來說,這問題是易如反掌。
玄奘大師說,證悟者親證第八識真心以後,可以現前觀察第八識真實存在且如如不動的真如體性。雖然真如心確實是無相,有別於世間一切相,但祂的清淨體性卻能夠被證悟者觀察到,所以祂能夠成為證悟者的意識所緣、所了別的對象。這是古今一切證悟者和真正禪師們都能夠直接觀察確認的事實。】
辨正:上面這一段關於般若毱多的論述,涉及唯識系的艱澀法義。先討論明顯的錯誤,再解釋細節。
上面第一段是根據文獻寫的,但是偷換了一個非常重要概念。
般若毱多爭論的是「真如」不是「真心」,正覺同修會在上面的論述裏面一時用「真如」,一時用「真心」。之前的文章已經指出,唯識學沒有「真心」這個名詞和概念,可以稱爲「真」的只有1. 三性中的圓成實性,2.真如,或是3.成佛時的無漏八識。[1]
在上面兩段文字裏面,正覺在第一段偷換概念,將「真如」、「真心」畫上等號,誤導觀衆。
在第二段,正覺再偷換概念,將「真心」和「第八識」畫上了等號,整段話都是用正覺的「明心見性」理論套在玄奘大師頭上,根本不是玄奘對般若毱多的駁斥,説得好聽是正覺錯解玄奘本意,如果正覺同修會不糾正自己的説法,就是故意栽贓玄奘大師,誤導觀衆。
下面還原一下兩邊的論點,内容涉及比較艱深的唯識理論,有機會再以專文說明。
般若毱多是小乘正量部的論師。小乘認爲五蘊無我,但是外境實有,心識是直接「緣」(了別)外境的。
玄奘所傳的「唯識今學」又被稱為「有相唯識」,因為它認為心識對對象的認知,其實是在心識上帶起境相,這個境相不在心識的外面,不是獨立于心識的外境,而是在心識的內部,屬於心識的一分,稱爲「相分」。
一般情形,八識緣境時,會變現出「見分」、「相分」。
當「見分」帶著具所緣境本質自己相狀(帶己相)的相分而了別,這種情形,稱為「變帶」;「相分」就是識生起的所緣緣。[2]
根本無分別智證真如時,無分別智是「能緣」,真如是「所緣」,真如是無分別智生起之「所緣緣」。
因為真如無相,所以無分別智是有見分、無相分。
般若毱多在《破大乘論》中,以「無分別智生起時,沒有變現出真如相分,那麼見分如何帶著具真如自己相狀的相分而緣呢?所以真如相對於無分別智的見分,應無所緣緣義」來質疑大乘唯識系「變帶」的所緣緣法義。
玄奘大師的反駁是:「無分別智的見分,雖然沒有變帶真如相分,但可以直接挾帶真如體相而緣,所以真如可以是無分別智之所緣緣」[3]
玄奘大師的反駁與第八識無關,跟正覺說的「玄奘大師說,證悟者親證第八識真心以後,可以現前觀察第八識真實存在且如如不動的真如體性」,完全是兩回事。
爲什麽正覺要這樣曲解玄奘的説法?
這種錯解,源自蕭平實居士一貫的讀經方式:
A=B=C=D,所以A=D,所以D就是我說的這種意思,你説經論的句子跟我的説法不一樣,那因爲你沒有證量讀不懂,只有我有證量我讀得懂。
唯識學對專用名詞界定得非常精細。但是蕭平實居士將原本意涵不同的名詞畫上等號,然後他開始按照自己的預設立場解讀經論,因爲名詞界定已經錯亂,所以乍聼會覺得他好像很有道理,如果你不看原文不做深度閲讀,很容易被他的説法直接忽悠過去。
比如:真如=第八識=真心=此經=如來藏=如=真我=第六見處。。。
所以《成唯識論》說大乘真見道是「根本無分別智證真如」,蕭平實居士就可以扭曲為「證悟第八識真心,現觀它的真如性」。
「真如」是一切有為法(現象)的真實相狀(法性)。《成唯識論》卷9:
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 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即是湛然不虛妄義。
經論什麽時候說「真如」是指「第八識之真實存在性、於六塵如如不動性」?
正覺同修會根本不理解這個爭論的法義背景始末,以及玄奘解救此問難的關鍵理論,正覺在這個視頻還有《佛法東來》裏面對這個事件的描述,只能以「滿紙荒唐言」來形容。此事件始末以及其中關涉的法義大略見於《宗鏡錄》卷70[4]及《成唯識論述記》卷7[5]之記載。
2. 【而當時印度大乘學人大都沒有親證真如,因此無法回答。但對來印度前就已恢復證悟明心證量的 玄奘大師來說,這問題是易如反掌】?
般若毱多的質疑與玄奘大師的辯論,屬於唯識學內理論層面的艱深問題,與「是否有見道證真如的證量」沒有直接關係,顯示的是玄奘通達唯識理論,而且辯才高超。
玄奘提出的「變帶」與「挾帶」說法,是前人沒有提出過的說法,但是不能以此證明玄奘之前無人有大乘見道的證量。 有證量的人未必有玄奘的邏輯和辯才,具備這種邏輯和辯才,也不能絕對證明玄奘一定有大乘見道證真如的證量。
玄奘从未强调自己的證量,後世學人應該思维玄奘大师的谦卑与心胸,思维为何他对此隻字不提!
將玄奘大師的雄辯,歸因為「玄奘去印度之前就已經恢復證悟明心證量」,因爲正覺同修會深信法主蕭平實居士對玄奘的「獨家認知」就是絕對真相。不斷暗示玄奘恢復證量,明心見性,當然是爲了暗示蕭平實居士就是玄奘再世。
二、【玄奘大師在曲女城為大乘究竟義立威,讓這些原本誤會般若空義的人清楚自身的錯誤。讓他們瞭解 如來所說的都是法同一味,不應分宗立派,也相信佛法是一個整體不能切割,一切法都是依於第八識如來藏為根本,只是呈現出不同層次的面貌而已,其實都匯歸於如來藏。】
辨正:
1. 這一段用玄奘曲女城辯法做開頭,曲女城辯法是文獻記載的事實,但是玄奘在曲女城的辯論,什麽時候用「如來藏」這個名詞了?什麽時候說「一切法匯歸如來藏」?請正覺舉出文獻證據。
2.「如來所說的都是法同一味」,所以必須匯歸第八識如來藏?
「如來所說的都是法同一味」,是指如來借由語言概念講述的佛法,表面雖然有差別,實際都是指向菩提和涅槃——佛的「自證智境」。「一味」是指無法用語言描述的「自證智境」。
「法同一味」不是說一切佛法都要用如來藏或者唯識的法義體系呈現,也不是説你只要不説如來藏就不是佛法。從勝義諦來説,「自證智境」無法用語言描述。從世俗諦的語言層面說,第八識和如來藏都不是佛法的證悟目標,證悟目標是空性、真如、無分別智、般若智、諸法實相、法性、本來面目等等。
在唯識學,第八識是一切的「所依」,是一切現象經由緣起法則顯現的樞紐,但是第八識不是證悟目標。
證悟的目標是「真如」,證真如生起的智慧是「無分別智」。《成唯識論》卷三說「證解阿賴耶識」,表達的是「已經見道菩薩因爲證悟真如,所以可以正確理解阿賴耶識」。此句只出現一次,而且是在討論阿賴耶識的章節。《成唯識論》討論初地(通達位)」證真如的内容都是在卷八、九、十。
如果第八識是證悟目標,爲什麽中觀不提第八識,也不提如來藏,難道讀《大般若經》就不能證悟?
中觀系經論不提第七、第八識,只論述六識,因爲第七、第八識初地(有説佛地)前無法現量觀察。唯識系建立第七、第八識是爲了佛法理論的嚴密性,與破我執法執無關。中觀系經論不提如來藏,因爲體系有別。
如來藏系經典的「如來藏」是成佛潛能,證悟空性(真如)去除客塵煩惱後,潛能才能被逐漸開顯,但潛能本身不是證悟的目標。
3. 「如來所說的都是法同一味,不應分宗立派」?
佛法是佛依自己所證悟、不可言說的「自證智境」」而說,但是爲了因應不同根機的人,所以開示了各種不同的法門,在後世逐漸形成不同法義體系的經論,佛弟子對不同法義體系的經論有不同的理解領悟,自然也必然形成各種宗派。
從最高制高點看,用什麽名詞和理論建構「正法」,并不是判斷正法或邪法的重點。所謂「正法」就是能夠有效破除我執法執、導向菩提涅槃的正確教導。
三、【中國後世的學人,把玄奘大師所弘揚的唯識正理建立為法相唯識宗。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 玄奘大師有明心以及見性的證量,更不知道 玄奘大師還有慧解脫以及無生法忍的證量,當然更不知道 玄奘大師所闡揚的是 如來最究竟無上、而且是整體性的佛法,才會把最究竟的成佛義理限縮為一個宗派,變成了唯識宗。如果 玄奘大師的後身再來到人間看到時,必定是會嚴厲地破斥這樣的錯誤見解。】
辨正:
1. 這一段話,不是在客觀的介紹玄奘大师生平和他的唯識學法義,這段話用正覺的立場,用强烈的「正覺傲慢」貶低中國後世學人,認爲他們因爲沒有明心見性的證量,不知道玄奘的厲害,所以將玄奘弘揚的佛法命名爲「唯識宗」。
潛臺詞是:我們的法主蕭平實居士是玄奘再世,有明心見性的証量,弘揚的是最完整最究竟的佛法,沒有明心見性的人,根本不知道我們正覺的厲害。
佛教歷史上——不論印度佛教還是中國佛教——出現過各宗各派,雖然「法同一味」,每個宗派體系采用的名詞和理論架構截然不同,詮釋佛法有自成一系的獨特方式。
源於印度佛教的唯識系有它自己的特色,當時和後世學人當然要將它與其他理論體系區分開來,甚至唯識系裏面,因爲各家論師説法不同,還可以做更細緻的區分,比如「有相唯識」、「無相唯識」。
不同的法義體系用語不同,界定不同,理論架構不同,複雜度有別,爲何不可區別?不命名,不區分,我們應該怎麽討論這些不同的佛法體系?
學人將玄奘弘揚的佛法系統命名為「唯識系」,爲的是方便指涉和討論,爲什麽正覺同修會非要認爲,命名為「唯識宗」就是否定唯識系的究竟和完整?就是把最究竟的成佛義理限縮為一個宗派?
正覺的邏輯是什麽?「正覺邏輯」是把自己的想象,隨便套在所有「中國後世學人」的頭上。
中國佛教裏面,不論天臺宗、華嚴宗、還是窺基建立的法相唯識宗,都認爲自己的教理涵蓋一切佛法,而且是最究竟無上、最完整的。中國佛教的學人如何看待玄奘所弘傳的唯識學,完全是來自對不同佛法體系的解讀差異所致,比如唯識的「無種姓」就是中國佛教不接受的一種説法,中國佛教明顯更接納「衆生都有佛性」的説法。
這些看法,與知不知道「玄奘大師有明心以及見性的證量……慧解脫以及無生法忍的證量」毫無關係。
2.「中國後世的學人……更不知道 玄奘大師還有慧解脫以及無生法忍的證量」?
請問玄奘大師和他的弟子,何時公開標榜玄奘的證量? 强調玄奘有解脫智慧,有無生法忍?請問玄奘大師或哪一位祖師,像蕭平實居士那樣,在自己的著作裏面、在説法上課的時候不斷明示暗示自己的證量和往世身份?誰花信徒的錢,製作一個暗示自己有證量的「宣傳工具」,到處散播?
3.「中國後世的學人……把最究竟的成佛義理限縮為一個宗派」?
將佛法限縮為一個宗派一種説法的是蕭平實居士自己,不是「中國後世的學人」!
蕭居士自己,一直强調不説如來藏就不是完整究竟的佛法,真的是這樣嗎?《大般若經》600卷,沒有如來藏和第八識這兩個名詞,但是闡述的是從初地到佛地的境界。
用語言解釋不可説的真理,必然會有各種説法,過往如此,未來也必定如此。判定正確佛法,不是看你用哪個名詞哪個理論架構,是看解脫成佛的原理是否正確的,效果是否可見的,所證是否與經論描述的證悟内涵一致。
這些一棒子打在所有「中國後世的學人」身上的謬論狂言,是想暗示觀衆,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居士弘揚的才是最究竟完整的佛法。
有懷疑的讀者,請看看蕭平實居士2019年10月29日講經:
我們所弘傳的佛法是全面性的。三論宗的法是錯的,只有禪宗是對的,可以發展成全面性的佛法――禪宗、律宗、法相唯識內涵、南傳阿含、密宗(雖不屬佛法),我們都在說這些法,菩薩阿羅漢必須說出全面性的法,但要看當時的環境與時局的發展。像中國就無法弘揚全面性的佛法,受限於多數人學法,就被認定是集會,在中國是不允許的。
他的意思是,因爲正覺同修會不能在中國開班,中國現在沒有完整佛法,中國的法師居士不懂佛法,沒有明心見性,沒有證量,只有正覺才有。
「正覺佛法」理論錯誤,增益「我執」,怪力亂神,治學疏漏,證悟目標是蕭平實居士根據自己誤讀的佛法名詞和理論所自創的「第八識如來藏」理論。在批評中國後世學人和貶低現在的中國佛教界之前,正覺同修會是否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資格擺出這麽高的姿態?
4.「如果玄奘大師的後身再來到人間看到時,必定是會嚴厲地破斥這樣的錯誤見解」?
這裏又在暗示玄奘的後世是蕭平實居士,將蕭平實居士今世大力破斥中國後世學人的「邪見」説成是與玄奘一樣的「催邪顯正」行爲。
真相是:標榜自己是玄奘後世的蕭平實居士,扭曲玄奘的唯識法義,打著玄奘「破邪顯正」的大旗,攻擊正確理解玄奘的中國後世學人。
[1] http://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7544558-%e6%ad%a3%e8%a6%ba%e5%90%8c%e4%bf%ae%e6%9c%83%e3%80%8a%e7%8e%84%e5%a5%98%e6%96%87%e5%8c%96%e5%8d%83%e5%b9%b4%e8%b7%af%e3%80%8b%e5%85%a7%e5%ae%b9%e8%be%a8%e6%ad%a3%281%29-%3a-
[2] 《成唯識論》卷7:「三、所緣緣:謂若有法,是帶己相(之)心或相應(即心所)所慮、所託。此體有二:一、親,二、疏。若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託,應知彼是親所緣緣。若與能緣體雖相離,為質能起內所慮、託,應知彼是疏所緣緣。」(CBETA, T31, no. 1585, p. 40, c14-19)
[3]《大正藏》冊31,《成唯識論》卷9,頁49,下27-頁50,上5。《大正藏》冊43,《成唯識論述記》卷9,頁569,中15-下4。
論:有義:此(根本無分別)智,見(分)有、相(分)無,(意思是)說(此智之能取見分是)無相(之)取,不取(任何)相(狀的緣)故。雖有見分而無分別,(因此而)說非能取,(並)非(能)取(之見分)全無。
述曰:此第三(師,即護法論師)說:此智見分有、相分無;「說無相取,不取相故」,(此是《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三說也。[3]
(問:)既言無相取,寧無見分?
(答:)(有見分!只是此見分)不取(任何)相(狀的緣)故,可(以說)無相分。彼(瑜伽師地)論有數十番(問)難,應廣敘之。[3]……
(假設)第二師(問難)云:《(觀)所緣(緣)論》說:識依彼(相分)生,(見分)帶彼相(分)故,名緣於彼(相分)。若無真如相(分),(真如)應非是所緣(緣)!?
(答:)論:雖無相分,而可說此(見分挟)帶(真)如(之體)相(而)起,(因為此見分)不離(真)如故。
述曰:此緣真(如之根本無分別)智,挾帶真如之體相(而)起,(是)故(真如可以)名(為)所緣(緣);(並)非(只是變)帶彼(真如之)相分影像而起,(可以)名(親)緣於(真)如、不離(真)如故。
論:如自證分緣見分時,(自證分)不變(帶見分之影像相分)而(直接挾帶見分之體而親)緣,此(根本無分別智見分緣真如)亦應爾。變(帶真如之影像相分)而緣者,便非(現量無分別)親證,如後得(無分別)智(緣真如或其他境時,其見分會變帶所緣境之影像相分而緣,是故)應有分別。故應許此(根本無分別智)有見(分)、無相(分)。故應許此(根本無分別智)有見(分)、無相(分)。(真見道前經由)加行無間,此(根本無分別)智生時,體會真如,(後再通達後得無分別智,)名通達位。
[4] 《宗鏡錄》卷70:【古大乘師立「所緣緣」義者:彼云:謂若有法者,即有體本質法,名「緣」;言是帶己相者,即相分,名「所緣」相;相、質合說,名所緣緣。所言「帶己相」者,「帶」字屬心,「己」字屬本質,「相」即相分;謂能緣心緣所緣境時,帶起本質家己有之相分,故名是帶己相。被小乘正量部般若毱多不立相分師,造謗大乘論七百偈,破古大乘師所緣緣義云:「汝若言己相是相分,將為所緣者,且如汝大乘宗,『無分別智緣真如時,不帶起真如相分』,其真如望能緣智見分,應無所緣緣義。必若言本智緣如,亦有相分者,即違汝自宗一切經論!如何通會?」古大乘師被此一難,當時絕救,經一十二年,無人救得大乘所緣緣義。唐三藏救云:「我宗大乘解帶有二義:一者、變帶變。二者、挾帶變。若變帶者,即變帶似質之己相起,是相狀之相。今根本智緣如時,(若變帶者,)即無;若挾帶者,即有。根本智親挾帶真如體相而緣,更不變相分故,亦成所緣緣。」】(CBETA, T48, no. 2016, p. 810, b29-c18)
[5] 《成唯識論述記》卷7:【「是帶己相」者:「帶」有二義。若古西方師釋,「己」者,境體;「帶」者,是心似彼境相義,即能緣之心,有似所緣之相,名「帶」。「相」者,相狀;小乘是行相,能緣體攝;大乘是相分所攝,以前〈第二卷〉中解:謂能緣心等,帶此色等己之相也。以此理故,正量部師般若鞠多不立相分,造《謗大乘論》遂破此云︰「無分別智不似真如相起,應非所緣緣!」我之大師戒日大王為設十八日無遮會,時造《制惡見論》遂破彼云︰汝不解我義!「帶」者,是挾帶義;「相」者,體相,非相狀義。謂正智等生時,挾帶真如之體相起,與真如不一不異,非相、非非相。若挾帶彼所緣之己(相狀或體相),以為境相者,(皆)是所緣(緣)故。(問難:)若「相」言「體」,(當心王與相應的心所法一起現行時,)則有同時心(王)、心所之體相,亦(可以說)心(王)挾帶(心所之體相)而(一起生起,因此心所)有(心王之所緣緣義)!(答:心所)雖(可能)有(心王之)所託(因義),然非(心王之)所(緣)慮,故非(心王之)所緣緣(──因為作為所緣緣必須具足所託因、所緣慮二義。)故「相」者,相分義,或體相義。真如亦名為相,無相之相。所以《(大般若)經》(卷七十三)言:(一切諸相,)皆同一相,所謂無相。】《大正藏》冊43,頁500,中29-下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