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如惟則禪師:開悟了就不需要往生淨土?你難道認為一旦開悟,便可不受種種障緣之所撓亂嗎?你以爲你所證悟的,真有勝過於二大菩薩、二位禪宗祖師嗎?

佛像.jpg

《勸修淨土》系列前面刊登了中國佛教净土宗十三代祖師的短篇傳記。從祖師的傳記中就可見,中國佛教在唐宋鼎盛時期之後,禪宗逐漸走向衰微,學禪者根器不佳,徹悟者鳳毛麟角,許多禪宗弟子空腹高心,廢弛戒律,輕視淨土。後世多位禪宗開悟的净土宗祖師見此情景,都曾經呵斥宗門流弊,轉爲專弘净土。而自古以來,認爲開悟就不需要求生净土的宗門弟子不是少數,於是明代高僧永明延壽大師提出了「禪净四料簡」。在永明大師之前,元代高僧天如惟則禪師也曾經在其論著《净土或問》裏面,嚴厲質問那些以爲「我開悟了就不需要去净土」的學佛人。

佛教正覺同修會法主蕭平實先生,自稱「禪師」。他最初發表的基本著作,譬如《無相念佛》與《禪淨圓融》,表面上是宣傳一種可以幫助學人「既能開悟、又能順利往生淨土」的念佛法門。實際上,當我們進入他創辦的佛教正覺同修會,才逐漸發現這個團體並不鼓勵學員往生淨土,法主蕭平實以及會内的衆多「明心菩薩」和「未明心學員」都認爲:「我們開悟/我們有護持正覺的大福德,所以我們一定不會墮三惡道,我們不去淨土,我們要跟隨平實導師留在娑婆世界護持正法」。害怕墮入惡道、想求生淨土的學員,不敢對他人公開自己的想法,唯恐在團體内被視爲心量小,沒有慈悲心,沒有菩薩種姓;如果想錄取禪三,獲得蕭平實印證「開悟」,就更加不能表達這種「政治不正確」的想法!

如天如惟則禪師和蓮池大師所説,一個佛弟子倘若真有所悟,必定求生净土,若無此意願,説明此人沒有開悟。正因所悟不真或所悟非徹,才無法體會自身智慧的淺薄狹劣,以爲有能力保住人身,輕易放棄往生净土、見佛聞法的機會。佛教正覺同修會的這些自稱「明心見性」的「菩薩」,在教理與修行上都無法服衆,未證言證已經是大妄語,對會内學員和會外衆生宣揚「往生净土不難」、「開悟或有大福德就不需要往生净土」,更是違背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與歷代祖師的勸諭教導,坑騙末法衆生放棄唯一可以橫超三界的光明要道。

天如惟則禪師在《淨土或問》裏面,特別針對那些「以爲開悟了就有能力在娑婆世界救護他人」的人,狠狠地教訓了一番。他這番苦口婆心之語,現在未來所有像正覺同修會那樣「自以爲開悟」、「自以爲留在娑婆世界末法時代護法很偉大」的凡夫和淺悟修行人,應該認真讀一讀:[1]

問曰:佛陀祖師出現於世間,為的就是要度化眾生。學佛之人但只憂慮生死大事不能明了。生死大事既明,則應當遵行佛陀的教化,隨著眾生的根機而隨類化身,入於眾生煩惱之污泥、入於六道輪迴的大海水中,不逃避畏懼個人的生死問題,廣泛度脫眾生覺靈。如今悟道通達之人,求生於西方淨土,則是厭離生死之苦、趨求淨土解脫之樂,不顧其他眾人的生死,此不是我所願求的啊!

答曰:才見到母雞所生的卵,就期待牠能長大後為人守夜,而於天明時啼叫報時,這不是計劃推度的太早了嗎?你難道認為一旦悟道之後,習氣煩惱即能永遠斷除,便能證得不退轉位嗎?你難道認為一旦開悟之後,更無所謂的普遍廣學佛法,歷劫修行證果等種種事情嗎?你難道認為一旦開悟之後,便可上齊諸佛究竟之果,入生入死,不受種種障緣之所撓亂嗎?如果真的如此,則諸大菩薩修習六度萬行,動則要經歷恆河沙劫數者,反而不如你、而羞愧於面對你了!

古教有云:「聲聞尚且還有出胎時的迷昧,菩薩亦有隔世五陰之昏迷。何況是近時修行人的薄解淺悟,而尚且自救不了者呢?縱使少數有些所悟之處較為深遠的,其見地高明,身心實行的與所解的佛法能夠真實相應,而且立志想要度化眾人的。奈何尚未登於不退之地,自身的道力以及度人的善巧方便之妙用尚未具足,居處於如此的濁惡世間,教化此等剛強難調的眾生,此也是諸佛先聖所未允許的。就如同以尚未完成而不堅固的舟船,濟渡眾多人們於環境惡劣危險的大海之中,自己與他人俱皆沉溺於大海之內,這個道理是必然如此的。

【編按:如天如惟則禪師在下文所説,未得「無生法忍」(即別教初地位、圓教初住位),都無法脫離六道輪回。佛教正覺同修會的法主蕭平實以及一衆「開悟聖人」,狂妄無知,吹噓自己「被蕭平實印證開悟」就能「正知入胎」、「留惑潤生」。正覺同修會一群「假聖人」到底伏了哪些煩惱?又斷了哪些煩惱?他們除了「惑」,還留下什麽?花錢跟蕭平實先生買個假開悟,只是給自己增加下墮三惡道的機率;協助蕭平實居士散播邪見、誹謗三寶,只是增加了自己的愚癡和業障。】

故《往生論》云:「眾生如果想要遊戲神通於地獄門中者,必須要往生彼極樂國土,於淨土中證得無生忍後,才能還入六道生死的世間當中,救拔受苦的眾生。以此因緣之故,應當先求生淨土。【編按:《往生論》是世親菩薩所造。】

又先聖有云:「未得不退轉位的行者,不可混於世俗之中度化他人;未得無生法忍的菩薩,要須常常不離於佛陀的身邊。譬如幼小的嬰兒,常時不能離開母親。又如羽翼尚弱的雛鳥,只可以在樹枝間跳躍。」【編按:上文引述的是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所説。不退轉位(證無生法忍)指別教初地位,圓教初住位。】

如今於此國土之中,釋迦如來已經滅度,彌勒菩薩尚未下生。何況是這個世界充滿了四惡道的苦趣,我們心中善惡業的因果交雜牽纏。種種的外道邪魔,使真理的是非扇動混亂。更加上美色淫聲等六塵的誘惑,種種惡緣污穢境界的觸撓侵犯。既沒有現在佛可以依靠,又被外境塵緣所撓動,初發心而剛剛悟道通達之人,少有不遭其境緣擊退而失敗者。所以釋迦世尊殷勤懇切地指導眾生歸向極樂淨土者,實在是大有原由的啊!

因為彼極樂導師阿彌陀佛,如今現在正在說法,極樂國土的境界外緣,有種種的殊勝清淨。倘使能夠歸依於彼阿彌陀佛,修行的忍力便容易成就,乃至高證佛階,親自蒙受佛陀的授記,然後出來度化眾生,十方世界都可去來無礙。

以是之故,雖然是上根利器的大德,猶願託生於西方淨土,何況如你中下根機之輩,才剛剛得以發明心地者呢?

你難道不見《觀佛三昧經》中,文殊師利菩薩自我敘述宿世的因緣,說他證得念佛三昧,常常往生於淨土。世尊又授記他說:「汝當往生極樂世界。」

難道你又不曾見過《華嚴經》中,普賢菩薩勸進善財童子,及華嚴海會上的大菩薩眾,以普賢十大願王,引導歸向極樂世界,其偈頌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又云:「彼阿彌陀佛蓮池海會的大眾、皆是具足莊嚴清淨的妙色身,我即時能夠於微妙殊勝的蓮華中化生,親自目睹彌陀如來無量的相好光明,世尊現前當下即授記我當來成就菩提之事。親蒙彼彌陀如來授記成佛已,即能變現無數百俱胝的化身,皆悉智力廣大不可思議,而遍於十方世界之中,普遍利益一切眾生界。

又不見《入楞伽經》中,授記龍樹菩薩的偈頌云:「在南天竺的國家當中,有一位有大名聲大德行的比丘,其名號稱為龍樹,能廣破一切有宗、無宗之偏執邊見。於娑婆世間中,開顯我釋迦牟尼無上的大乘佛法,證得初地歡喜地,臨命終後往生西方安樂國。」

又不見《大乘起信論》中,馬鳴菩薩有求生淨土之願

在《無量壽經》的論著中,天親菩薩有期願往生西方之心

又不見《大寶積經》之中,佛陀印許其父親淨飯王,以及七萬個釋迦種姓之人,皆可同生極樂安養。

《十六觀經》中,世尊指明開示韋提希夫人,及五百名侍女,皆同往生覲見阿彌陀佛。況且淨飯王、韋提希等,皆是現生證得無生法忍,西土天竺似此根機之流,實在是多得不可勝數了!

而在東土中國如廬山遠公大師,及整個蓮社高賢之人,天台智者大師、賢首法藏國師,以及諸宗的尊者,自我修行化導他人,或是出家僧人、或者在家俗人,同得往生西方淨土者,又難道是可以計算的嗎?

只如文殊、普賢,乃是大菩薩也。善財童子及華嚴海會的大眾,遍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其所悟的就如同諸聖者一般。馬鳴、龍樹等,亦是菩薩也,也是中國禪宗推崇而以之為大祖師也。

如此諸位聖人,其所悟之智慧、所證之境界,比起如今當世的悟道賢達之土,到底又如何呢?彼諸菩薩祖師尚且願生極樂國土,親近阿彌陀佛。而你一旦開悟之後,更不再求生西方淨土,則龍樹、馬鳴、普賢、文殊等聖者,反而不如你了?你何不自我揣度自心,自我測量自己的力量,你所修行、所證悟的,真的有勝過於二大菩薩、二位禪宗祖師嗎?

你所參訪的善知識,所悟得的佛性,真的有勝過善財童子及華嚴海眾嗎?你所得的無生法忍,得到佛陀的授記,真的超過了淨飯王、韋提希夫人嗎?淨飯國王,乃釋迦世尊的父親也;七萬釋迦種姓者,乃是佛陀的親戚眷屬也。往生西方淨土之事,倘使毫無利益,佛陀忍心自誤其父親與親屬嗎?

前面所謂的證得無生法忍者,可以允許混跡於世俗中度化眾生,如今其父王親屬既然證得此無生法忍,而尚且要授記其往生極樂世界,那麼釋迦如來對其父王親屬護持保養之意念,豈不深切而且遠大嗎?

【編按:菩薩不到別教初地位/圓教初住位,證無生法忍,尚有隔陰之迷,沒有能力脫離輪回,也沒有能力保證必定不會退轉,不去淨土,處境非常危險。高地菩薩與歷代祖師尚且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只有愚癡凡夫,或是淺悟學人,才會不信諸佛與祖師殷勤勸導,不察覺自己念念不離貪嗔癡,以爲自己可以在惡劣的五濁惡世保住人身。】

常常見到現今之參禪者,不能體究釋迦如來之了義法,不知達磨祖師之玄機,腹中空虛而高慢其心,虛妄熏習而變得狂妄自大。

凡是見到修行淨土法門者,則笑之曰:「彼人學習無知的愚夫愚婦之所作為,真是何其卑劣啊!」我曾經評論這些禪者,說他們不是鄙視愚夫愚婦啊!乃是鄙視文殊、普賢、龍樹、馬鳴等聖人也。不只是自己迷失於佛法正道,自我壞失善根,自己敗喪慧身,自我滅亡佛種。而且成就毀謗佛法之罪業,又招來鄙視聖人之殃禍,佛陀祖師視之為可哀憐者

【編按:中國佛教的禪宗,自從宋朝以後開始沒落,在淨土宗十三代祖師的傳記裏面,宋代以後的祖師都提到禪宗修行人空腹高心、廢弛戒律、狂妄自大、輕視淨土法門的問題。】

於是永明和尚,深深憐憫而痛哀之,乃剖出最真誠的心肝,主張推崇淨土法門,既以之為自我修持之法,又以淨土來化導世人。故其臨命終時,能夠預知往生的時間將至,乃至有種種殊勝的瑞相現前,火化後舍利子如同魚鱗般眾多地附著於色身。

曾經有撫州的一位僧人,整年經行旋繞永明大師的舍利塔,有人問其緣故?僧人曰:我曾經因病而入於幽冥地府,閻羅王以我陽壽的歲數未盡,因此得以釋放而再度復活。我在地府中見到閻羅殿的左側供養一幅僧人的畫像,閻王常常恭敬虔誠地禮拜。我於是請問主事的吏卒,吏卒說:此乃永明延壽禪師也,其一生修行精進,直接往生極樂世界上品化生,閻王因此繪畫其圖像而禮拜恭敬之。

夫永明禪師既悟得達磨祖師直指人心之禪,又能致身於極樂世界的上品蓮臺,以其身行來解除參禪者的執著之情,以此來作為對末法眾生的勸導信向,所以我說永明禪師乃深深有功於宗門、教門者,即是此意也。

豈只是永明禪師如此,如死心悟新禪師,作勸修淨土之文章,其中有云:「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又云:「參禪的人最好是再加上念佛,根機如果稍微遲鈍的人,恐怕今生今世不能大徹大悟,便可以假借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接引往生了脫生死。」又云:「汝若念佛而不能得生西方淨土者,老僧當墮拔舌地獄。」

【編按:死新禪師説「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他所説的「容易」是相對於純靠自力的「難行道」而說。要成就往生净土的「信、願、行」對末法業障深重的凡夫來説一點都不容易。如《無量壽經》所説,這個世界的人心性「諂僞」,擅長自欺欺人。「諂僞」之人要發起真實的信願,談何容易!又如《占察經》所説,末法衆生「鈍根少信」,所以才會有好高騖遠的人寧可相信蕭平實的「假開悟」也不願聼信十方諸佛的勸導求生阿彌陀佛的净土。】

又如真歇了禪師作淨土的開示,其中曾說:洞山禪師以下的這一宗,皆是密修淨土法門,其緣故何在呢?實在是因為淨土法門,是以徑直的一條道路修行,正是按照著世尊一大藏教之開示、接引上上根器,並從傍接引中下根機的修法。

【編按:佛教正覺同修會的法主蕭平實先生,雖然不敢公然否定淨土法門,實際上其團體内部成員,認爲持名念佛比蕭平實的「無相念佛」低級,認爲持名念佛不能明心見性,證悟實相。他們的認知與天如惟則禪師與歷代祖師完全背反。歷代祖師都判定持名念佛接引上上根器的修行人,但是這個法門非常廣大,中下根器一樣可以修成。】

又云:禪宗門下之大宗匠,已經悟得不空不有之法,然而卻又秉持志向、孜孜不倦於淨土行業者,難道不是淨土法門之見佛聞法,尤為簡易於禪宗之門呢?

又云:無論佛陀、無論祖師,在教門、在禪門,皆是修習淨土法門,同歸於念佛真源。入得此淨土法門,則無量法門,悉皆能夠進入。

至於如天衣義懷禪師、圓照本禪師、慈受深禪師、南嶽思禪師、法照禪師、靜藹禪師、淨慈大通禪師、天台懷玉禪師、梁朝道珍禪師、唐朝道綽禪師、毘陵法真禪師、姑蘇守納禪師、北澗簡禪師、天目禮禪師等諸大老,皆是禪門的大師宗匠,考究其自我密修及顯化眾生,發明闡揚淨土法門的宗旨,則是不約而同的。

豈只前述的諸大德長老是如此,我曾經聽一位老參的大德說:合禪宗五家的宗派,全天下的參禪僧,不論其開悟與未悟,無有一個人不歸向於淨土者。我因而問其緣故?此大德乃曰:如百丈山的大智懷海禪師,是江西馬祖禪師傳法的直傳弟子,天下的叢林,依他的規矩而建立,從古代到今日,無有一人敢議論其過非。天下的清規,依從他的號令而推舉實行,從始至終,無有一件事敢違背他的法則。看他百丈禪師所立的為病僧念誦的規則云:當集合寺院的僧眾異口同聲,由維那師舉腔稱揚一首偈頌,稱揚讚頌阿彌陀佛。接著又同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或百聲、或千聲,回向時至誠發願云:「病僧某某,如果娑婆世間的諸般業緣尚未度盡,期望能夠早日身心輕安。若是壽命的大限難逃,希望能夠直接歸向極樂安養。」這難道不是求生淨土的指導歸向嗎?

又看他百丈禪師所訂的度送亡僧儀軌,在大眾念誦後,回向伏願云:「神識能夠超生於清淨的國土,業障消除而能遠離塵勞的世間,盛開上品往生的蓮華,阿彌陀佛授一生成佛之記別。」如此難道不是求生淨土的指導歸向嗎?至於到了荼毘火化之際,別無其它的作為,但令維那師引聲高唱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如是維那師唱十次,而大眾同聲和十次,總名之曰十念往生也。唱和完畢後,再回向云:「上來稱揚十念阿彌陀佛聖號,資助亡僧往生西方。」此難道不是求生淨土的指導歸向嗎?自從百丈禪師立下清規以來,凡是度送亡僧,皆是依照這個方法,那麼所謂合五家之宗派,盡天下之禪僧,無有一人不歸向淨土者,豈不是如此嗎?

就我觀察這位長老大德所引用的言語,實在是有所根據而不容辯駁啊!又因為其言說,於是悟到了百丈祖師建立此法則的深意,難道百丈禪師也是毫無根據而如此嗎?你住在叢林當中,度送亡僧,已經不知道其次數了,此種回向往生十念念佛的方式,口裡面唱誦過,耳裡邊聽過,又不知道其次數了。

你既然不能體會祖師的用意,又不能自己發起省覺之心,狂妄認為悟道通達之士不願往生淨土,則天下參禪者之執情,再也沒有人像你這樣的了!

 

 

 

[1] https://book.bfnn.org/books2/1953.htm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