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and-white-black-background-black-white-733252.jpg

 

1. 先看正覺同修和對「非我,非(不)異我,不相在」的定義

正覺官網上《正覺電子報》36期的簡介:

佛說:色蘊「非我,不異我,不相在」,這個「不相在」是什麼意思? 答: 1. 平實導師在《真實如來藏》中已經開示得很清楚:「這個五蘊我不是真實的『我』,但也不能說與『我』不相干,因為祂們與『我』一直都在一起,而又不互相包藏。 能如此觀察而實際證實這道理的人,就是證得真正智慧的人。 」關於「不相在」,意謂不是混合成一體的;譬如奶粉與水混攪為乳品,即是「相在」,將來放久了,一起敗壞;但真我如來藏不是與五陰混合為一,死後會自動離開,不跟著色身等一起敗壞,所以說是不相在。 再者,《我與無我》、《心經密意》、《楞伽經詳解》、《起信論講記》等多部論著當中,都有開示這個部分的其他法義,請提問的菩薩自行到網路書局或者全省各大書局請購來讀;在即將出版的《阿含正義》 第三輯中,更有極多解釋,這裡就不重複細說了【HTTPs://books.enlighten.org.tw/zh-tw/e/311-ga1_036

 

2.「非我,非異我,不相在」的正解:

于「色(五蘊)見是我、異我、相在」,是《阿含經》常用的句型,是對「我見」內容的一種簡略說明。

這個句型論述的,是分析和觀察五蘊身心無我的方法。

「我」指的是一個長恒不變、能夠主宰的個體。 凡夫對於五蘊,有希望它恒常存在、被自己隨意控制的妄想,根深蒂固,佛陀用「是我、異我、相在」形容執著五蘊為「我」的形式。

「是我、異我、相在」形容的是三種「我」:即蘊我,離蘊我,相在我

「色(五蘊)見是我、異我、相在」是說:色蘊是我,色異於(受想行識之)我,我不在色中,色不在我中(後二句就是「不相在」)。

不止色蘊如此,歸納五蘊全部如此,從而否定了二十種薩迦耶(身)見。

 

「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相反描述。 不管是正面還是反面描述, 都不是在形容五蘊和一個真實我真實法的關係

《雜阿含經》〈一0九〉卷5有一段經文對此句型的意思解釋得非常清晰:

云何見色是我? 得地一切入處正受,觀已,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及地唯一無二,不異不別。 』如是水、火、風、青、黃、赤、白一切入處正受,觀已,作是念:『行即是我,我即是行,唯一無二,不異不別。 』如是于一切入處,一一計我,是名「色即是我」。 云何見色異我? 若彼見受是我,見受是我已,見色是我所,或見想、行、識即是我,見色是我所。 云何見我中色? 謂見受是我,色在我中;又見想、行、識即是我,色在我中。 云何見色中我? 謂見受即是我,于色中住,入于色,周遍其四體;見想,行,識是我,于色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色中我」。

 

見色「非我」:不把色蘊 (比如地、水、火、風、青、黃、赤、白) 當成我。

見色「不異我」:不把其他四蘊當成「我」,不把色蘊當成「我所」,

上述經文明確指出「相在」包含兩重意思:

我在色中: 色蘊不是我。 其他四蘊的一個或多個是我,這個我包含在色蘊裡面。

色在我中:色蘊不是我。 其他四蘊的一個或多個是我,但是色蘊比這個我狹小,色蘊處於我中。

「不相在」就是否定這兩個可能性。

 

「是我、異我、相在」在小乘經典中重複出現,比對南傳《尼柯耶》(也就是巴利文的小乘經典)就可以知道其正確定義:

1.「異我」的翻譯:

《雜阿含經》=「異我」

《長阿含經》和《雜阿含經》:「色是我所」

《中阿含》:「神有色/色是我有」。

南傳《尼柯耶》:「或我擁有色」;原文是rūpavanta  vā  attāna, 巴利文逐字翻譯是「有色--我的」

菩提比丘的南傳英譯翻譯為「或以自我持有色」(or self as possessing form)

2.「相在」的翻譯:

《雜阿含經》:色在我、我在色

《中阿含》:見神中有色,見色中有神

《長阿含》:色中有我,我中有色

南傳《尼柯耶》:「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

巴利語:attani  vā rūpa, rūpasmi  vā  att  āna

菩提比丘長老的南傳英譯:「或以色在自我中,或以自我在色中」(or form as in self, or self as in form)

 

再看蕭平實居士的定義:「這個五蘊我不是真實的『我』,但也不能說與『我』不相干,因為祂們與『我』一直都在一起,而又不互相包藏。 能如此觀察而實際證實這道理的人,就是證得真正智慧的人。 」

蕭導師把此句型裡面的「我」當成如來藏(真實我),將此句變成解讀「如來藏我」與五蘊之間的關係。

他把「異我」解釋成五蘊不是真實我,「相在」解讀成五蘊與真實我一直在一起,互相包藏」。

這個解讀與經典的論述和巴利原文完全不符。

 

 

3.為什麼蕭導師硬要如此解讀?

很明顯,蕭導師和正覺的老師們研讀佛法經論,很少查證對比,喜歡望文生義。

要理解蕭導師讀經的方法,首先要瞭解他的思路。

他認為自己的「明心見性」體驗完全正確,而他所「證悟」的心必然是八個識中的一個,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

然後,基於這個認定去閱讀經論,看到所有似乎在描述一個「真實法」、「真實我」的名詞或句子,就統統以為是阿賴耶識。

所以經論中正面的清淨的名詞,像是「心經」的「心」、「金剛經」的「金剛」、「如來藏」、涅槃、真如、圓成實性、常樂我淨全部都被等同于阿賴耶識。

正覺同修會發表的文章、講經、上課,反反復複就是非要強調所有經論都在論述有一個真實法存在。

在正覺寫文章,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在經論裡面抓出阿賴耶識是「真實法」的證據。 這就是我們讀書和做學問的預設立場。 牽強附會,不顧經論的旨趣立論體系語境,於是引生出大量錯解錯會。

比如正緯老師主講的三乘菩提綱要第9集《識陰、非我非我所》裡面,試圖用「非我,非異我,不相在」這個句型證明 佛陀講的是有一個「真實我」:

好,從這個《阿含經》裏面,看起來就是《阿含經》裏面,看起來這是蛛絲馬跡;實際上呢,「非我、不異我、不相在」,這一類型的表述在《阿含經》出現的次數,仍然是非常多的,只看你有沒有看進 佛陀所苦心教導的這個裏面真正的意涵! 因為如果這裏面果真是斷滅,一切都是無我的話,其實 佛陀用不著這麼辛苦了,還要特別講「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直接就一句無我就可以了。 可是為什麼要說「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顯然這個我,跟我們剛才講世間我見的我,是有所不同、有所區別的。 那這裏面呢,其實就蘊含了有值得我們追求的東西在裏面。 那麼希望呢,大家從這裏,要去好好地去記住說:斷我見並不是斷滅。 【HTTPs://www. enlighten.org.tw/dharma/2/9

正緯老師認為,佛陀教弟子斷我見,只要說「無我」就足以,不需要長篇大論分析解釋,所以「非我,非異我,不相在」一定另有所指。

事實上,佛陀在小乘經典裡面反復教導這個道理,並且一再用不同角度分析我見的不同形態,是因為對自我的執著極難斷除。

我們對「有我」的假設和認知,可以以很多不同形態存在,倘若單說無我,不同各個角度切入剖析,是不足以讓一個凡夫徹底理解我見的內涵。

如上文解釋,「非我,非異我,不相在」不是在暗示有一個真我。

正覺輕視「斷我見」的難度,以為聽一聽理論加上正覺定義的「未到地定」,就可以斷我見,證聲聞初果,正是正覺問題的其中一個主要病根。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