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覺佛法名相錯解:正覺的「十住見性菩薩」是否具備《華嚴經》 中十住菩薩的證量?是否具備《菩薩瓔珞本業經》中「信位菩薩」的福德?

0_0a6e002dfd.gif

01. 蕭平實自創的「佛菩提二主要道次地概要表」

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居士有一個慣性的「顛倒佛法」操作:

1. 將佛法很高的修證拉得很低:比如將「大乘見道」、「禪宗開悟」、「二乘斷我見」大幅度降級,變成只要在全球唯一正法正覺同修會上兩年半的課程,捐一筆錢,做一些義工,證明你的「菩薩種姓」,就可以「恩賜」的東西。

2. 發明佛法修行裏面根本不存在的果位和修證:比如「七住位找到阿賴耶識是明心開悟」、「十住菩薩眼見/耳聞佛性」、「轉依如來藏」這些自創果證抬高,變成只有「三地菩薩」可以「恩賜」的獨家專利產品。這些「蕭平實自創證量」在過去的很多篇文章中,幾位師兄和我斗從不同角度討論過:

  • 《成唯識論》不使用《菩薩瓔珞本業經》的五十二位菩薩階位,只以「十地」論述菩薩階位,沒有「七住位明心」、「十住位見性」的説法;聖凡的分野在「初地見道位」;
  • 《菩薩瓔珞本業經》沒有蕭平實所説的「七住位找到阿賴耶識,是不退轉位」、「十住位眼見佛性」的説法;
  • 所有經論裏面,只有《大般涅槃經》有「十住位眼見佛性」的説法,其中的「十住」,按梵文與經文的語境和旨趣,指的是「十地菩薩眼見佛性」,此經中的「佛性」一詞有多種意涵,主要指智慧境界,不是眼睛看到什麽;
  • 禪宗的「明心見性」指的是同一件事,不可以分拆為「七住明心」與「十住見性」。「明心」等於「見性」,禪宗不立階位,用印度佛教般若中觀和唯識的語言說的話,禪宗的「明心見性」指勝解或證得一分(或多分)「法無我」(般若智),於二障的現行與種子或伏或斷的程度不一,與五十二位菩薩階位也不容易配對。禪宗文獻裏面對「開悟」還有很多不同的表述方式——自性、本性、佛性、如來藏、般若智、菩提智、真如性、真如自性、真如本性、本心、真心、自性清淨心、本來面目、本地風光。

很多正覺學員覺得,只要我沒有被「印證」明心見性,就沒有大妄語,沒有增上慢的過失。我最近不斷反省自己的佛法認知,其實即使是沒有被印證的學員,在正覺還是吸收了大量錯誤的觀念,其中一個,就是以爲自己是「住位菩薩」。

正覺的「佛菩提二主要道次地概要表」,讓很多學人以爲正覺的教學修證,有板有眼,按部就班,很有系統。按照蕭平實在其每本著作後面印製的「道次第表」將52階位裏面的「十住位」與六度波羅蜜相配:

初住位修布施、二住位修持戒、三住修忍辱、四住修精進、五住修禪定、六住修般若、七住明心般若正觀現在前、八住起「於一切法現觀般若中道、漸除性障」、然後九住被無端省略(!),十住眼見佛性、世界如幻觀成就。。。

正覺在文字上的説法看起來有模有樣,豐富充實,實際上,親教師上課所灌輸的「十住位」修行次第非常粗淺:

  • 信位:信導師、信正覺、來正覺聼經學法就滿足信位
  • 初住位:布施給正覺(正法)就滿足布施度,進入初住
  • 二住位:受菩薩戒就滿足持戒度
  • 三住位:在正覺做義工,服從聽話,消除性障,就是忍辱
  • 四住位:精進做其他五度
  • 五住位:修無相念佛
  • 六住位:在禪净班最後階段熏習「明心」需要的「知見」
  • 如果戒、定、慧足夠就可以等上禪三(其實最重要的還是用錢計算的福德),明心後努力看話頭「見性」

最近留言區和我們群組的討論,都有提到《華嚴經》裏面對「十住位」的描述,《華嚴經》和其他很多經論的「十住位」其實是非常高的階位。讀者可以自己檢驗一下,自己或者正覺那些被「印證」的「明心見性」是否具備《華嚴經》裏面的證量和能力!

 

02. 《華嚴經》「住位」菩薩的證量有多高?

印度佛教的經論,一般只論述菩薩成佛的「十地階位」,沒有《菩薩瓔珞本業經》的52階位。《大般涅槃經》有時將「十地」翻譯為「十住」、鳩摩羅什翻譯的《十住經》和尸羅達磨翻譯的《佛說十地經》是同一部經,論述的是菩薩從歡喜地(初地)開始的十地修證。龍樹菩薩的《十住毘婆沙論》的「十住」也是「十地」的意思。

《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印度佛教經論裏面少數有出現「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的經典: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3 如來名號品〉:「時,諸菩薩咸作是念:「唯願世尊哀愍我等,隨所志樂,示現佛剎、示佛所住、示佛國莊嚴、示諸佛法、示佛土清淨、示佛所說法、示佛剎體、示佛功德勢力、示隨佛剎起、示成正覺,開示十方一切如來所可分別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十藏、十地、十願、十定、十自在、十頂菩薩隨喜心】、不斷如來性、救眾生、滅煩惱、知眾行、解諸法、離垢穢、拔眾難、決疑網、竭愛欲、佛無上地、佛境界、佛住壽、佛行、佛力、佛無所畏、佛定、佛神足、佛勝法、佛不動轉、佛六情根、佛光、佛智、佛無上功德一切具足,如是等事,悉為我現。」」(CBETA 2020.Q4, T09, no. 278, p. 418b5-17)

正覺同修會認爲《大般涅槃經》的「十住菩薩眼見佛性」是指52階位裏面的「十住」,那我們仔細看看《華嚴經》的<十住品>是如何形容初住位乃至十住位菩薩的證量與能力。

【】内是筆者的重點解説。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8 <十住品第十一>:

爾時,一切如來即與法慧菩薩無礙智、無住智、無斷智、無癡智、無壞智、無惡智、無量智、無勝智、無懈怠智、無退智。何以故?彼三昧力法如是故。爾時,諸佛各伸右手,摩法慧菩薩頂。摩其頂已,即從定起,告眾菩薩言:「諸佛子!菩薩種性甚深廣大與法界虛空等,一切菩薩從三世諸佛種性中生。諸佛子!菩薩摩訶薩十住行,去、來、現在諸佛所說。何等為十?

一名初發心,二名治地,三名修行,四名生貴,五名方便具足,六名正心,七名不退,八名童真,九名法王子,十名灌頂。諸佛子!是名菩薩十住,去、來、現在諸佛所說。

【説明十住位每一住的名稱。】

諸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初發心住此菩薩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妙色具足,尊重難遇;或覩神變、或聞說法、或聽教誡、或見眾生受無量苦、或聞如來廣說佛法,發菩提心求一切智,一向不迴。

【初住位——初發心住——的菩薩,可以「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妙色具足」!】

此菩薩因初發心得十力分。何等為十?所謂:是處非處智、業報垢淨智、諸根智、欲樂智、性智、一切至處道智、一切禪定解脫三昧正受垢淨起智、宿命無礙智、天眼無礙智、三世漏盡智,是為十。

【初住位——初發心住——的菩薩,得十種能力:包括宿命無礙智、天眼無礙智、三世漏盡智!】

諸佛子!彼菩薩應學十法。何等為十?所謂:學恭敬供養諸佛,讚歎諸菩薩護眾生心,親近賢明,讚不退法,修佛功德,稱揚歎美,生諸佛前,方便修習寂靜三昧,讚歎遠離生死輪迴,為苦眾生作歸依處。何以故?欲令菩提心轉勝堅固,成無上道,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初住位——初發心住——的菩薩,應該學十法,包括「生諸佛前,方便修習寂靜三昧」!初住位菩薩聞法之後,不需他人指導就可以理解、悟入!】

「諸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治地住此菩薩於一切眾生發十種心。何等為十?所謂:大慈心、大悲心、樂心、安住心、歡喜心、度眾生心、守護眾生心、我所心、師心、如來心,是為十。諸佛子!彼菩薩應學十法。何等為十?所謂:先當勤學專求多聞,修離欲定,近善知識不違其教,善知時語,學無所畏,明解深義,了達正法,知堅法行,捨離癡冥,安住不動。何以故?欲於一切眾生增長大慈悲故;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二住位的菩薩,包括對一切衆生發慈悲心和歡喜心;聞法之後,不需他人指導就可以理解、悟入!】

「諸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修行住?此菩薩十種觀一切法。何等為十?所謂:觀一切法無常、苦、空、無我、不自在,一切法不可樂,一切法無集散,一切法無堅固,一切法虛妄,一切法無精勤和合堅固,是為十。諸佛子!彼菩薩應學十法。何等為十?所謂:學分別知一切眾生界,分別知一切法界,分別知一切世界,分別知地、水、火、風界,分別知欲、色、無色界。何以故?欲於一切法增長明淨智慧故;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三住位的菩薩,觀一切法不自在、虛妄、無常!同樣,聞法之後,不需他人指導就可以理解、悟入!】

「諸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生貴住此菩薩從一切聖法正教中生,修十種法。何等為十?所謂:信佛不壞,究竟於法,寂然定意,分別眾生,分別佛剎,分別世界,分別諸業,分別果報,分別生死,分別涅槃,是為十。諸佛子!彼菩薩應學十法。何等為十?所謂:學分別去、來、今佛法,修行去、來、今佛法;具足去、來、今佛法,平等觀察一切諸佛。何以故?欲使明達二世等觀,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四住位的菩薩,修十種法,包括分別果報、生死、涅槃。】

「諸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具足方便住此菩薩聞十種法應當修。何等為十?所行善根悉為:救護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安樂一切眾生,哀愍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捨離諸難,拔出一切眾生生死苦惱,令一切眾生歡喜快樂,令一切眾生調伏,令一切眾生悉得涅槃,是為具足方便住。諸佛子!彼菩薩應學十法。何等為十?所謂:學知眾生無有邊,知眾生不可數,知眾生不思議,知眾生種種色,知眾生不可量,知眾生空,知眾生不自在,知眾生非真實,知眾生無所有。何以故?欲令其心無所染著;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五住位的菩薩,修十種法,能夠救護、饒益、調伏、成就一切衆生;知衆生不可數、無所有、非真實,令衆生心無染著!】

「諸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正心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得決定心。何等為十?所謂:聞讚佛、毀佛、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法、毀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毀菩薩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毀菩薩所行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眾生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眾生有垢、無垢,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眾生易度、難度,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法界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法界若成、若壞,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法界若有、若無,於佛法中心定不動;是為十。諸佛子!彼菩薩應學十法何等為十?所謂:學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性,一切法不可修,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真實,一切法如虛空,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夢,一切法如響。何以故?欲令得不退轉無生法忍故,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六住位的菩薩,學一切法無自性,如夢如幻,無所有。】

「諸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不退轉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其心堅固而不動轉。何等為十?所謂:聞有佛、無佛,於佛法中不退轉,有法、無法,於佛法中不退轉,有菩薩、無菩薩,於佛法中不退轉,有菩薩行、無菩薩行,於佛法中不退轉,菩薩行出生死、不出生死,於佛法中不退轉,有過去佛、無過去佛,於佛法中不退轉,有未來佛、無未來佛,於佛法中不退轉,有現在佛、無現在佛,於佛法中不退轉,佛智有盡、無盡,於佛法中不退轉,三世法一相、非一相,於佛法中不退轉,是為十。諸佛子!彼菩薩應學十法。何等為十?所謂: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隨味知義,隨義知味,知非有是有,知有是非有,知非相是相,知相是非相,知非性是性,知性是非性。何以故?欲於一切法方便具足故,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七住位在本經也是「不退轉住」,但是沒有一個字說不退轉菩薩就是「要找到真實的如來藏」,不退轉菩薩學的是:一切法無自性,如夢如幻,無所有。】

「諸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童真住?此菩薩於十種法心得安立。何等為十?所謂: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隨意受生,知眾生心,知眾生種種欲樂,知眾生種種性,知眾生種種業,知世界成壞,神通自在無有障礙,是為十。諸佛子!彼菩薩應學十法。何等為十?所謂:學知一切佛剎,震動一切佛剎,持一切佛剎,觀一切佛剎,詣一切佛剎,遍至一切世界,善問難無量妙法神通變化無量身,善解無量諸音聲,於一念中恭敬供養無量諸佛何以故?欲於一切法中出巧方便,具足成就,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八住位的菩薩,學十種法,包括「震動一切佛剎,持一切佛剎,觀一切佛剎,詣一切佛剎,遍至一切世界,善問難無量妙法神通變化無量身,善解無量諸音聲,於一念中恭敬供養無量諸佛」。正覺的八住位有沒有教授這些法?】

「諸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法王子住?此菩薩善解十種法。何等為十?所謂:善解眾生趣,善解諸煩惱,善解諸習氣,善解方便智,善解分別無量法,善解諸威儀,善解分別諸世界,善解去、來、今,善解說世諦,善解說第一義諦,是為十。諸佛子!彼菩薩應學十法。何等為十?所謂:學善知法王所住處,善知法王所行威儀,善知安立法王處,善知巧入法王處,善知分別法王處,善知法王甘露灌頂,善知受持法王法,善知法王無畏法,善知法王無著法,善知讚歎法王法。何以故?欲於一切法得無障礙智,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九住位的菩薩善解十種法,包括「善解說世諦,善解說第一義諦」!】

「諸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訶薩灌頂住?此菩薩成就十種智住】。何等為十?所謂:悉能震動無量世界,悉能照明無量世界,悉能住持無量世界,悉能遍遊無量世界,悉能嚴淨無量世界,悉知無量眾生心行,悉知眾生隨心所行,悉知無量眾生諸根,悉能方便度無量眾生,悉能調伏無量眾生,是為十諸佛子!彼菩薩身不可知;身業神足、神足自在;過去智、未來智、現在智、淨諸佛剎智、心境界、智境界不可知;一切眾生,乃至法王子菩薩悉不能知。「諸佛子!彼菩薩應學十種智。何等為十?所謂:學三世智,一切佛法智,法界無障礙智,法界無量無邊智,充滿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能持一切世界智,分別一切眾生智,一切種智智,佛無量無邊智。何以故?欲令具足一切種智,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十住位的菩薩「成就十種智住」,「悉能震動無量世界,悉能照明無量世界,悉能住持無量世界,悉能遍遊無量世界,悉能嚴淨無量世界,悉知無量眾生心行,悉知眾生隨心所行,悉知無量眾生諸根,悉能方便度無量眾生,悉能調伏無量眾生」。

十住位的菩薩有神足通、三世智,學習「一切佛法智,法界無障礙智,法界無量無邊智,充滿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能持一切世界智,分別一切眾生智,一切種智智,佛無量無邊智。」】

 

03.

問題一:正覺說我們在正覺上課、捐錢、受菩薩戒、做義工、修忍辱。。。就是「住位菩薩」,上面所説的「十住位」每一住菩薩的應學、善解、成就的法,我們在正覺有學過修過嗎?我們有這麽勝妙的能力、知見、神通嗎?

尤其是被印證「十住位見性菩薩」有沒有上述《華嚴經》所説的十住修證?

——知眾生心,知眾生種種欲樂,知眾生種種性,知眾生種種業,知世界成壞,神通自在無有障礙

——震動一切佛剎,持一切佛剎,觀一切佛剎,詣一切佛剎,遍至一切世界,善問難無量妙法神通變化無量身,善解無量諸音聲,於一念中恭敬供養無量諸佛。

——「悉能震動無量世界,悉能照明無量世界,悉能住持無量世界,悉能遍遊無量世界,悉能嚴淨無量世界,悉知無量眾生心行,悉知眾生隨心所行,悉知無量眾生諸根,悉能方便度無量眾生,悉能調伏無量眾生」?

——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如果我們真的是住位菩薩,「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只要聽聞佛法就能理解,無需親教師和蕭導師教導就可以理解、悟入!

正覺的諸位親教師有沒有以上證量?自稱「三地菩薩」的蕭平實本人有沒有上述修證?如果有,應該擁有非常足夠的神通、能力、威德、方便善巧,攝受調伏所有學員,不會在法義上和事相上被批評駁斥!正覺同修會也不可能有任何學員「退轉」!

 

問題二:正覺誤導初學者,讓學員以爲在正覺上課,然後布施「正法」,就有「初住位」的功德?

事實上,經論裏面「住位」已經是很高的階位,在《華嚴經》中,「初發心住」的菩薩可以「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妙色具足」,具備「宿命無礙智、天眼無礙智、三世漏盡智」!不要説普通學員,蕭平實和正覺教團之中,哪一位有《華嚴經》所説的「初住菩薩」的證量?

蕭平實、正覺教團(比如孫正德在文末所附的三乘菩提視頻)對十住位的論述,初學者聼來似乎頭頭是道,實際上與經論所説差異巨大,根本對不上,處處都是蕭平實的「自創佛法」,主要目的就是淺化「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的修證,建立只有蕭平實才可以封賞販賣的「七住位明心見道」,和「十住位眼見佛性」證量!

因爲這些淺化和錯誤的教導,即使是沒有被印證開悟的正覺學員,都認爲自己是「住位菩薩」,以爲自己修學「唯一正法」,比外面所有學佛人的知見和修行都正確。保持這種心態,很難對他人不生起傲慢心,同時自以爲福德廣大,不會墮入惡道,以爲只要留在正覺,繼續上課做義工,不管別人德行如何,好好修自己,就是所謂的「佛法修行」。

 

問題三:南嶽慧思禪師與天台智者大臨終只修到信位,正覺學員捐錢就修到初住位?

印度佛教經論定義真正的菩薩和佛子是初地以上的「不退轉菩薩」,所以經論只討論十地修證。佛教在後期開始出現52階位的説法,討論入地前的資糧位和加行位。菩薩進入初地的「行不退轉位」之前需要長劫修集廣大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到了「三賢位」的階段,已經屬於初地見道之前的勝解位,戒、定、慧、福德資糧各方面都已經不是凡夫可以想象。

天台智者大師曾經問過自己的師父南嶽慧思禪師關於證量的問題,南嶽慧思禪師說:「吾一生望入銅輪,以領眾太早,損己益他,但居鐵輪耳」。意思是:我本來一生專心修行的話,有希望入住位(銅輪),但是因爲過早就開始帶領徒弟,自己無法專行,只能在信位(鐵輪)。

智者大師臨終時,有弟子問他說:「未審大師證入何位?」智者大師說:「我不領眾,必淨六根(即十信位,獲六根清淨,如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所明。);損己利人,但登五品」。意思是:如果我不教徒弟,可以證入十信位,但是因爲要帶領徒衆修行,現在只能到證入圓教的「五品弟子位」,還沒有到別教的十信位。

《楞嚴經集註》卷6:「唯除命終陰有遺付。孤山云。非公灼惑眾。但私示于人耳。南嶽之言鐵輪。天台之示五品。功德鎧說偈。真觀師屈指。即其事焉。谷響云。南嶽臨終謂其徒曰。吾一生望入銅輪。領徒太早。損己利他。今但鐵天輪耳瓔珞以十輪喻位。鐵信。銅住。銀行。金向。水精地。摩尼等。南嶽六根清淨。即圓十信位也。智者臨滅謂智朗曰。吾不領眾。必淨六根。以損己益他但居五品求那䟦摩此云功德鎧。罽賓國王之子。宋文帝時來于建康。臨終作梵語說偈。付弟子何沙羅寄歸西土。文帝令譯乃言于闍婆林邑。證得須斯兩果。至死反屈二指以表之。真觀錢塘天竺寺僧。當隋文帝時。及死及屈三指表證三果。」(CBETA 2020.Q4, X11, no. 268, pp. 502a17-503a7 // R17, pp. 343a17-344a07 // Z 1:17, p. 172a17-7)

天台智者大師與南嶽慧思禪師也只是在信位!這些禪師大德,一生精進專修,都只在信位,我們在正覺同修會上課、捐錢、做義工,就可以一步登天,進入「住位」?

 

問題四:《菩薩瓔珞本業經》的信位和住位,真的像蕭平實説的那麽粗淺?

《菩薩瓔珞本業經》是蕭平實用來佐證其「七住位找到阿賴耶識可以開悟」說法的唯一經論,《菩薩瓔珞本業經》說十信位善行圓滿,福德非常廣大,分爲三品,上品可以做鐵輪王,統領四大部洲之一的,下品也可以成爲人中王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卷4〈3 菩薩教化品〉:

「依十地經。初地菩薩作閻浮鐵輪王。不言四天王。瓔珞云。修行一劫二劫三劫。十信善者有三品。上品善鐵輪王。化一天下。中品善粟散王。下品善人中王。十住銅輪王。十行銀輪王。十向金輪王。初地已上琉璃輪王十地經初地作鐵輪王。此別教意也。瓔珞及此經。十善作鐵輪王圓教意也。」(CBETA, T33, no. 1705, p. 272, b16-22)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4 釋義品〉從修行人發心學法、不知三寶開始講解:

「「佛子!發心住者,是人從始具縛凡夫,未識三寶聖人、未識好惡因之以果,一切不識不解不知。佛子!從不識始凡夫地,值佛菩薩教法中起一念信,便發菩提心。是人爾時住前,名信想菩薩,亦名假名菩薩,亦名名字菩薩。其人略行十心,所謂信心、進心、念心、慧心、定心、戒心、迴向心、護法心、捨心、願心。復行十心,所謂十善法、五戒、八戒、十戒、六波羅蜜戒。是人復行十善,若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受六天果報。

發心學法之後,只是「假名菩薩」,修十種信心、持戒、行十善,若長劫修行,獲得欲界六天的果報。單是修好十善,至少能夠做一個國家的王。即使在信位遇到善知識,也要一、兩劫才能進入住位。

十善有三品:上品鐵輪王化一天下,中品粟散王,下品人中王。具足一切煩惱,集無量善業,亦退亦出。若值善知識學佛法,若一劫二劫方入住位。若不爾者,常沒不出。住退分善根如上說。

要從信位進入住位,需要以下條件:

佛子!發心住者,是上進分善根人。若一劫二劫一恒二恒三恒佛所,行十信心信三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一切行一切法門皆習受行。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多聞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空性位,故名為住。空理智心習古佛法,一切功德不自造,心生一切功德故,不名為地但得名住」(CBETA 2020.Q4, T24, no. 1485, p. 1017a11-b3)

按照《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信位」的學人發菩提心、修持戒行善,信位高的人,在世間已經是人所稱讚、敬仰、尊重的賢善之人,福德廣大到可以統領一個國家乃至四大部洲之一。我們有這樣的福德嗎?

這裏面有一句話:「一切功德不自造,心生一切功德故。」無所得的心才能出生功德。爲了開悟給正覺捐錢做義工,都是有所得、有所求的執著心境;從因果法則看,智慧無法用金錢和時間換取,必須以禪定為輔助,通過思維揀擇才能生起。

大部分學佛人都只是在信位的起始點,所謂發菩提心對佛法只是仰信,邪見很多,善根福德有限,在世間都無法令他人尊重愛戴敬仰,離開「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一切行一切法門皆習受行。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這個階段還非常非常遙遠。

《菩薩瓔珞本業經》的「十住位」沿用《華嚴經》的名相:

「「佛子!治地住者,常隨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清淨白故,名治地住。佛子!長養一切行故,名修行住。佛子!生在佛家,種性清淨故,名生貴住。佛子!多習無量善根故,名方便具足住。佛子!成就第六般若故,名正心住。佛子!入無生畢竟空界,心心常行空無相願故,名不退住。佛子!從發心不生倒,不起邪魔破菩提心故,名童真住。佛子!從佛王教中生解,當紹佛位故,名法王子住。佛子!從上九觀空,得無生心最上故,名灌頂住。」(CBETA 2020.Q4, T24, no. 1485, p. 1017b4-13)

六住位「成就般若」,七住位可以念念「常行空無相願」,請注意《菩薩瓔珞本業經》不是一部唯識經論,也不是如來藏經論,沒有「證如來藏、證真心、證阿賴耶識」這類説法,强調的是一切法空、二空(衆生空、法空)、二諦,所用名相屬於般若中觀系統。

九住位(法王子住),菩薩已經可以紹繼佛位!

十住位之後是十行位,《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4 釋義品〉:

「是故佛子!從灌頂心進入五陰法性空位,亦行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故名中十行佛子。就中始入法空,不為外道邪論所倒,入正位故,名歡喜行。」

「佛子!得常化一切眾生,皆法利眾生故,名饒益行

「佛子!法實得法忍,心無我無我所故,名無瞋恨行

「佛子!常住功德,現化眾生故,名無盡行

「佛子!命終之時,無明鬼不亂不濁,不失正念故,名離癡亂行

「佛子!生生常在佛國中生故,名善現行

「佛子!於我無我乃至一切法空故,名無著行

「佛子!三世佛法中常敬順故,名尊重行

「佛子!說法授人動成物則故,名善法行

「佛子!二諦非如非相非非相故,名真實行

《菩薩瓔珞本業經》是一部强調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的經論,沒有正覺同修會的「找到一個真我、真心阿賴耶識」説法。十行位的菩薩才「始入法空」!

十行位之後是十迴向位,《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4 釋義品〉:

「是故佛子!從真實心入眾生空、無我空,二空平等無別,一觀相、一合相。學習百萬億般若波羅蜜空觀故,迴易前後心心,觀唯明明寂滅,長養上地明觀法故迴因向果,復以無量心不捨不受故,十向法如是。佛子!常以無相心中常行六道而入果報,不受而受諸受,迴易轉化故,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佛子!觀一切法但有受、但有用、但有名,念念不住故,名不壞迴向。「佛子!三世諸佛法一切時行故,名等一切佛迴向。「佛子!以大願力入一切佛國中,供養一切佛故,名至一切處迴向。「佛子!以常住三寶授與前人故,名無盡功德藏迴向。「佛子!習行相善、無漏善而不二故,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佛子!以觀善惡父母無二,一相一合相故,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佛子!常照有無二諦,一切法一合相故,名如相迴向。「佛子!以諸法無二、般若無生、二諦平等,過去一合相、現在一合相、未來一合相故,名無縛解脫迴向。「佛子!覺一切法第一義諦中道無相,一切法皆一照相故,名法界無量迴向

「佛子!是三十心,義釋無量無邊,非一切凡智所能思量,十方諸佛一切菩薩之所遊路。」(CBETA 2020.Q4, T24, no. 1485, p. 1017b17-c20)

十迴向位之後進入十地修行,《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4 釋義品〉:

「佛子!汝先言云何名地?佛子!地名持,持一切百萬阿僧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地。佛子!捨凡夫行生在佛家,紹菩薩位入聖眾中,四魔不到,有無二邊平等雙照,大信始滿。習學無生中道第一義諦觀,上至二地三地乃至十一地,明觀法門心心寂滅法流水中,一相無相、二身無方,通同佛土故,名歡喜地。「佛子!以正無相善入眾生空,現萬佛世界,六通變化空同無為故,名離垢地」(CBETA 2020.Q4, T24, no. 1485, p. 1017c21-29)

初地菩薩才是真正的「菩薩」和「聖人」,歡喜地是初地,離垢地是二地。請注意,二地菩薩已經通達六種神通,可以「現萬佛世界」!

 

03. 結語

正覺同修會蕭平實的「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其中所建立的道次第内容,還有很多謬誤無法在本文一一指出。

本文指出的是:蕭平實爲了用「開悟見道」作爲吸引學人的誘餌,高度淺化佛法裏面「三賢位」的修證,故意回避經論裏面與正覺説法矛盾衝突不符之處,只抓出可以用來佐證正覺理論的經文句子。刻意淺化佛法修證,迎合人性裏面的「速食心態」和「功利心態」,結果就是學人不但無法斷我見,反而自我膨脹,自我安慰,以爲在正覺上課就是聞思佛法,以爲做義工就是除性障,以爲練無相念佛或是看話頭,練出一些粗淺境界就是有實修有智慧,以爲按照正覺所説護法和修行就會世世安穩,不墮惡道,以爲等到彌勒菩薩示現成佛可以憑藉護持正覺的大福德,至少得到阿羅漢果。

事實上,佛法修行單是圓滿「信位」都需要長劫精進修行,很多經論裏面的「十住位」菩薩的修證和能力已經不可思議。文末附錄裏面是正覺同修會孫正德老師論述的「十住位」,讀者可以思維對比,孫老師所説與上面舉出的《華嚴經》與《菩薩瓔珞本業經》的十住位、十信位是否一樣?

我們在正覺所謂的「修行」真的有滿足五戒、十善,具足上面《華嚴經》與《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説的智慧、福德、神通?孫老師的論述强調捐錢、聽話、做義工、皈依信奉蕭平實,對蕭平實絕對不疑,這到底是佛法還是「正覺佛法帝國的上位大法」?

正覺的教學和思維,一直刻意給學員灌輸「你是特殊的」,你福德善根豐厚,是一個可以「追隨三地菩薩修學正法」的「住位菩薩」。或許在某個層面,我們學法之後變得調柔謙虛,但是,這種「我是特殊的」、「我比外面的學佛人有福報」,「我不是無明與貪嗔粗重的凡夫」,「我可以安穩地行菩薩道不會下墮」的思維,本身就是對自己的高估,對他人的傲慢。

正覺所教導的膚淺錯誤的「十信位、十住位」修行,不符經教,加上心態是「有所得」,是逆行而非正行,我們雖然每日念佛拜佛懺悔發願,但是實質上尚未脫離凡夫的愚癡和邪見,最多只是在信位的初段。

這一篇文章提出經論給大家參考,就是希望退出正覺的學員切莫以爲我們的邪見僅限於法義教理層面,細心閲讀經論,您會發現我們在正覺熏習的「佛法價值觀」,令我們低估佛法修證,高估自己的能力與知見。

很多學人,包括我自己,在重新學法的道路上一直被殘存的錯誤認知干擾,我最近發現,錯誤知見可以丟掉,但是很多錯誤的觀念,比如對自己修行的錯估高估,是更大的障礙——這種慢心障礙我們徹底地向内反省自己。

學法是内觀内省的過程,必須非常誠實地認清自己的不足,對自己嚴格批判,才會認真改正,修正了每一個錯誤,改到無過可改,清净圓滿,就是佛。

 

 

【附錄:】

 

三乘菩提之意涵第27集 修集福德資糧 由正德老師開示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1/1349-a01_027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由正緯老師解說了十信位的修證,菩薩修集滿足了信位的福德以後,進入十住位來修證;十住位,按照次第從初住位到六住位,菩薩所應修學的內容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波羅蜜多。要修學這六度波羅蜜多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要饒益諸有情,第二個是要對治諸煩惱。從饒益有情、對治煩惱中,來修集見道所需要的福德資糧,在十住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親近真實善知識,接受真實善知識的教導。

對於因果的內容,除了於信位信受三寶、信受因果以外,在住位更要能夠了解因果內容的差異,例如布施所種的福田及果報的差別,會因為是貧窮田、或者是報恩田、或者是功德田、或者是世間法的田、或者是出世間法的田而有所差異!所以菩薩在住位所修集的布施內容,從饒益有情來說,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以財布施來護持了義正法的團體以及善知識,用來弘揚了義正法。在末法時代正法弘傳非常困難,因為有許多的人把純粹是解脫道的阿羅漢法,當作究竟佛法在解說、在弘傳!有許多人把生滅的意識心當作常住法在弘傳,有許多人以意識心在定境中的境界當作是常住法在弘傳,所以了義正法的弘傳經常遇到這些人的抵制,乃至被扭曲為邪魔外道。因此善知識需要藉由廣作法義的申論,以及對經典作解釋寫作成書;通過書籍的流通,讓有心想要修學佛法的人,或者想要知道什麼是真實佛法的人,或者想要知道在修學佛法中菩薩所應該修學的內容是什麼?所應該實證的內容是什麼?都能夠因為接觸到善知識寫的書籍而能夠經由閱讀思惟,乃至能夠揀擇的機會來熏習正法,進入佛法真實修證之門!所以在布施中以法布施最重要。初住菩薩經由財布施(資助印行善知識的書籍)來含攝法布施,這個內容意義非常深遠!

因為只有法布施可以讓有情建立佛法正知正見,能夠讓有情知道如何是生死之苦,怎麼樣能夠斷除生死之苦而脫離三界!可是財布施的未來世果報只能在欲界中領受,在欲界中只能夠脫離貧窮!而只有法布施能讓有情能夠斷除無明(能夠斷除一念無明,以及無始無明)來修學解脫道,來修學佛菩提道!可是財布施卻只能讓人斷除財物貪愛,而且僅止於欲界。同時法布施可以讓人能夠長養法身慧命,可是財布施卻只能局限於欲界來長養資財,長養色身的健康乃至壽量。所以法布施是布施中最殊勝的,能夠超越因為僅只是財布施局限在欲界的果報!所以經由財布施來含攝的法布施,是菩薩在住位所應該修學的。

財布施同時因為有了法布施,可以讓想要真正修學佛法的人,能夠遠離錯誤知見的損害,以及惱害所生的恐怖。所以經由法布施又含攝了無畏施,所以這樣的一個財布施所含攝的法布施、含攝的無畏施這個資糧福德,才有辦法讓菩薩修集滿足七住位見道的福德資糧!因為這樣子能夠饒益有情的法身慧命,也能饒益自己的法身慧命!同時經由布施才能夠對治貪、以及慳,所謂的貪就是指對名聞利養,對所謂財色名食睡,對五陰的我以及我所的貪!慳指的是對自己的身財,捨不得拿出來利益有情。在行持布施中,如果不能對治貪以及慳,那麼就不能修持清淨的戒行!因為會為了要貪愛與自己身財相應的名聞利養,而有時候會未悟言悟、未證言證,想要急於成為他人的善知識,想要急於成為法主,同時就引導他人也犯下了未悟言悟、未證言證的大妄語業,還以為自己是在修集福德,結果卻是犯下嚴重的過失;這個是菩薩在行持布施中,所必要注意的內容。因為如果不能對治貪慳,不能真實饒益有情的法身慧命,以及饒益自己的法身慧命,那麼就不能趣向真實波羅蜜多!因為波羅蜜多的意思就是解脫到彼岸。假如說布施是雜染了自己,與自己身財相應的貪以及慳,那麼就是繫縛於三界,就不能解脫,就不能有真實的波羅蜜多了。

菩薩在經過能夠修學布施,來學習怎麼樣不對自己的身財慳吝的同時,為了要讓自己能夠更進一步來修學趣向善法,所以又來修學所謂的戒行!那麼在戒行方面,菩薩所要學的就是菩薩戒;菩薩戒是千佛大戒,是所有菩薩在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時,必要依止菩薩戒來修學清淨戒行。受持菩薩戒,首要的是要有戒體,要由真實有戒體的善知識來傳授,經過師師相授就有了戒體!因為菩薩戒師能夠受持清淨的戒行,所以能夠教導菩薩戒子,來學習清淨戒行!而在學習戒行中,主要是要以不損害、不惱亂來饒益有情,例如不貪眾生肉,不於眾生生起殺念;不貪他人資財,不於他人資財生起偷盜之念!

這個除了對於資財生起偷盜之念,還有一個層次,就是說有的人知道開悟是一個殊勝的法,所以一心想要開悟,來學習開悟的法以後,不能遵循弘傳正法所應該遵循的規則,就任意的去把開悟的內容向一切人去說,不能觀察根器、不能觀察因緣,導致開悟的法、開悟的內容洩露到外道手中!也因為洩露到外道手中,所以他們就不知道怎麼來守護正法,守護眾生的法身慧命,任意的把內容傳播出去,導致正法的內容讓沒有善根的人不能信受!因為不能信受所以來否定正法,這部分(的行為)不是在饒益有情,而是在損害以及惱亂有情。同時因為這樣的方式是虧損了法事,虧損了法事就是虧損如來,也就是虧損如來的法財,這是很嚴重的過失!所以在修學菩薩戒中,才能夠修學到這一種戒相,這也是菩薩戒最重要的地方。

再來就是說,透過不對眾生生起一念,不對眾生的眷屬生起一念,而不於眾生想要行其所謂邪淫之念;不會說要藉治病,或者說要藉消災解厄,或者假說要修證什麼樣的證量的法,來跟合法眷屬以外的有情行其邪淫。另外不會貪名聞利養,乃至就起增上慢心而未悟言悟、未證言證,造大妄語業。接著求受菩薩戒,最重要的就是不毀謗菩薩藏,不毀謗菩薩藏就是說不謗說「沒有如來藏」,也不毀謗說「如來藏是假名」而說不是真實有,同時也不教導眾生毀謗菩薩藏!因為毀謗菩薩藏是損害惱亂有情的法身慧命,也是損害惱亂自己的法身慧命,同時也是損害惱亂 佛的正法。同時菩薩按照 佛(在菩薩戒中)的教導:不違背大乘常住經律。所謂大乘常住經律就是以如來藏為中心,所講的所有經律!同時也不修學外道典籍,不修學二乘經律而趣向聲聞的修證,也不以外道典籍,以及小乘的經律來引導接引人!同時勤於親近善知識來修學大乘經典,也接引有情來親近善知識,修學大乘經典!這樣來學習戒行來饒益有情,同時也對治自己的貪、嗔、癡、慢等煩惱。

菩薩為了要清淨戒行為了要讓自己戒行能夠修學清淨一定要修學忍辱,修學忍辱的內容有三種:第一個是耐怨害忍。也就是說,對於他人的損害惱亂,都能夠堪忍,而不生起嗔心,反而生起慈憫心要去饒益他。例如不信受如來藏正法的人,他們對 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不理智的謾罵以及毀謗,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都能夠不起嗔心,反而想要饒益他,廣作種種法義的申論寫作成書,讓不理智生起謾罵毀謗的人,能夠藉由書籍的閱讀,生起揀擇的機會,遠離不理智的謾罵,以及毀謗的過失,同時能夠接觸正法。對於忘恩負義者不捨棄,而能夠包容繼續教導,這樣的不捨有情,才能夠不違背戒律,而勤修於饒益有情的事業。

第二個是安受苦忍。安受苦忍就是指菩薩世世在人間行菩薩道,對人間生死之苦都能夠安忍,是病痛之苦或者是氣候冷熱變遷之苦,都能夠安忍而不生起下劣心,趣向聲聞緣覺得修證。第三種說的就是諦察法忍。菩薩能夠觀察甚深極甚深如來藏正法,就是第一義諦無上妙法,能夠安忍於如來藏本來的無生,能夠安忍於如來藏所生的五陰十八界也是本來無生,同時能夠安忍於自己所修學的次第,安忍於自己所需要對治的煩惱,所需要修集的福德,以及一定要親近善知識來修學,不得少為足,不生起增上慢,不生起高慢之心!這些都是菩薩修學 忍辱應該修學的主要三項內容。

接下來就是精進。要發起精進心來修集應該修集的善品,包括廣行布施來饒益有情,以及持戒來饒益有情,同時對治自己的貪嗔癡等煩惱!還有發起大誓願,依照 佛的教導,為了安樂利樂一切有情,對於菩薩應該修學的一切善品,應該修集的一切功德,都能夠誓願修學!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所以這樣精進修學一切應該修集的法。

那麼在從布施到持戒、到忍辱,這樣來精進修學以後呢,心性調柔了,就能夠讓心靜下來,來進行禪定的修學,所謂的禪定又叫作靜慮。靜慮的意思就是靜中思慮,靜中思慮的內容包含:如何饒益有情,如何在饒益有情中來對治自己的煩惱,如何觀照五蘊的虛妄,如何從五蘊虛妄中觀察不是我見的地方在哪裡,(五陰)不是真實我的地方在哪裡,如何思慮斷除我見,應該要有什麼方法來思慮;要怎樣參禪,要怎樣來看話頭,甚至於從欲界散亂心中,如何進入欲界定,如何進入初禪以上等等的禪定境界。可是散亂的意識心沒有能力可以擔任這些功德,沒有能力可以成就靜慮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學制心一處的功夫!制心一處的功夫,我們所修學的是 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運用的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裡面的憶佛念佛,也就是無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從拜佛中來修練定力!憶佛拜佛中修練的方法,是直接對治意根以及意識的散亂以及攀緣!修練的過程裡面,讓自己能夠攝心,安住於清淨的憶佛的念,來對治意根以及意識的散亂!因為經過每天定時的拜佛,而不是以打坐的方式,以拜佛的方式來練習意識心,能夠從攝心到專注,到能夠安住於清淨的憶佛的念,每日、每日這樣的練習,練習定力成就以後,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中,仍然一心不亂定力現前!

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我們說有了動中定力以後,能夠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歷緣對境中來靜中思慮:如何饒益有情,如何於饒益有情中對治自己的貪嗔慢等煩惱!同時靜中思慮如何是五蘊的內容,如何是我見的內容,如何斷我見。這些內容都可以在生活中來進行思慮,因為具足了靜中思慮的能 力!而我們是從初住位開始修學這種動中定力,從初住位開始修學動中定力,搭配了所謂從布施、持戒、忍辱……等,來對治貪嗔癡等煩惱、來調柔心性!所以一邊調柔心性,一邊做饒益有情的事業,一邊來修學定力,到了五住位以後,就有靜中思慮的能力。靜中思慮的能力,一方面能夠因為定力的增長,而生起看話頭的功夫。

看話頭的功夫一定要有動中的定力為基礎,這是屬於禪門中行門的一種。因為能夠有動中定力以後,能夠在生活中看話頭,能夠在生活中看話頭、起疑情,甚至來參禪!所以我們因為修練了動中定力以後,可以從行住坐臥中有制心一處的能力,能夠一心不亂!所以一方面修行動中定力,一方面來做饒益有情的事業,一方面來調柔心性。同時菩薩在靜慮─在禪定中─也要建立正知正見,也就是說要了解禪定中,從欲界定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以及四空定,這種三界九地的境界,就是意識心繫縛在三界的情況。也就是意識心從欲界定到初禪,最高繫縛的境界就是四空定!這三界九地,都是意識心繫縛在三界的狀況。換句話說,從欲界定緣於五塵的境界,到發起初禪──離欲發起初禪,一直到二禪,能夠從對五塵的有覺有觀,進入對五塵的無覺無觀!

對五塵的無覺無觀,可是仍然有定境中法塵的覺知,那麼定境中法塵的覺知從二禪、三禪、四禪乃至四空定,有很多深細內容的差別,這就是三界九地中意識心的差別境界。菩薩一定要了知意識心在三界九地中所有的境界狀況,所以能夠因知見的正確建立,於參禪的時候能夠不落於以定為禪的過失中!因為定境本身都是意識心的境界,既然是意識心的境界,就不是常住法!那麼知道參禪就不能、不該落在意識的境界中,但是在知見上,一定要先建立意識所能夠到達境界的智慧,從欲界到四禪到四空定的內容是什麼?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樣修學過程,這些福德一定要以了義正法來相聯繫!

因為我們前面說因果的內容,譬如說在修集布施修集福德,修集福德一定有福德所相應的果報,修集福德等於在長養善根!所謂的善根(大乘法中的善根),「善」指的就是要趣向第一義,「根」的意思就是說要有那個功能!也就是你要有趣向第一義的功能,就是長養善根!也就是說你要怎麼樣讓自己有趣向第一義的功能,這就是在長養善根。可是要趣向第一義的話,你所修的福德,一定要與第一義(的護持)有相關聯!所以從布施開始,就要以財布施含攝法布施(把財物用在護持第一義正法上面);含攝法布施以後,因為法布施本身是在弘揚了義正法,能夠於了義正法中利益有情的法身慧命,同時也利益自己的法身慧命,那麼這樣的福德就與了義正法相關聯!這個福德與了義正法相關聯,自然能夠成就菩薩在七住位見道的福德。因為所要親證的內容,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第一義諦法的根本,所以要有對了義正法培植福德的因,才能夠在了義正法修學中,有(種下將來)見道的因。

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我們說在住位的菩薩以親近真實善知識為首要,也只有真實善知識能夠引導你、教導你怎麼樣來培植與第一義相關的福德;也只有善知識來教導你怎麼樣來修學菩薩戒;也只有善知識能教導你怎麼樣正確的修學忍辱,以及修學靜慮等等法。這些內容都是初住位到六住位所必要修集的。因為能夠修集這些(護持了義正法的)福德資糧,才能夠進入智慧度的修學。那麼在下一集中我將再為大家解說菩薩修集智慧度的內容是哪一些。今天我們先說到這裡為止。

 

三乘菩提之意涵第28集 修集智慧資糧 由正德老師開示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1/1348-a01_028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我們解說了(初住位到五住位)菩薩修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修集見道所需要的福德資糧!這一集我們要繼續解說的是菩薩修集見道,所需要的智慧資糧的內容。菩薩因為調柔心性以後,並能接受善知識的教導,來聽聞菩薩藏妙法,能夠緣於菩薩藏妙法,善於修學來引發靜慮的功德,發起出世間的智慧。那麼在六住位菩薩所修學智慧的內容,是以熏習相似般若為主,來熏習四聖諦、十二因緣、五蘊、十八界的知見。

在四聖諦所建立的知見是這樣的:菩薩知道五蘊的出生就是苦,因為有五蘊的出生,所以才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等苦!而五蘊本身:色蘊就是四大所成的色身,四大一向是變異無常的。而受蘊指的就是眼根觸色塵,耳根觸聲塵,鼻根觸香塵,舌根觸味塵,以及身根觸觸塵,意根觸法塵,觸這六塵所生的受,那麼觸這六塵所生的受也是無常變異的。想蘊指的就是,六根觸六塵中所生的種種想,種種想也是變異無常的;變異無常,所以對於六塵能夠不斷了知。行蘊指的就是六根觸六塵,這中間不斷地生起要造作的心,(譬如)在色塵中貪愛要造作,在聲塵中貪愛要造作,生起種種造作的心念,也是無常變異的。還有識蘊,識蘊基本上就是指,眼根觸色塵所生的眼識,乃至耳根觸聲塵所生的耳識,(根觸塵所生的)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那麼這六個識就是依止於無常的五色根而現起的,六識本身是剎那變異的,不是常住的;依止於無常的五根所生起的(六識),一定也是無常變異。

所以經由觀察五蘊都是無常的道理,佛說無常就是苦!因為無常本身是不能長住,那麼不能常住,有生必有滅,有生必有死,所以無常本身就是跟生死之苦連在一起的。那麼了知這個五蘊以後,知道這樣子就是苦聖諦!如果不能了知五蘊是無常、是虛妄不實,就會生起顛倒想,去執著五蘊為我以及我所!因為執著五蘊為我以及我所,所造作的一切業,就是繫縛在三界的煩惱!因為有繫縛在三界的煩惱,所以在三界中生死不斷,那這個就是苦集諦。

要滅生死之苦,一定要斷除繫縛在三界的貪愛;貪愛滅了,五蘊自然就不生!所以貪愛滅了五蘊不生,就能到達苦的邊際!到達苦的邊際,就能解脫於三界之苦。可是到達苦的邊際,佛說是安隱、清涼、真實!五蘊滅盡了卻是斷滅,所以不是安隱的,五蘊有一絲法存在,比如說:意識心存在他也不是清涼的,因為意識心是生死之法,是生死之法就是有生死之苦,所以不是清涼的!五蘊本身都不是真實的,意識心也不是真實的,都是虛幻的,所以五蘊的存在或斷滅,都不是安隱、清涼、真實!佛卻說到達苦的邊際是安隱清涼真實,表示這(五蘊滅盡後的涅槃)是指有一個法,本身就是安隱、清涼、真實,是涅槃的本際,祂就是如來藏!能夠了解這個道理,那就是苦滅諦的道理。

而要滅苦的方法,就是要按照 佛所教導的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其中正見就是你一定要具備苦聖諦的知見,以及苦集諦的知見,以及苦滅諦的知見,而遵照 佛的教導,來思惟這些法是苦,要如何滅苦?如何是我見?我見是在三界生死之因,如何滅除這在三界生死之因來正思惟!能夠正思惟以後就能夠再依止佛戒,在身口意行中能夠斷除造作繫縛在三界的業;同時能夠發起正精進,正精進以後能夠念念憶持:如何是苦?如何要滅除這個苦?要安住於無我,安住於真實法就是真實清涼,這樣的話必定能夠解脫於生死之苦。這就是苦滅道諦。

聲聞聖者,他們以斷我見得出世間智慧為主,從初果的斷我見乃至能夠薄貪瞋癡以及能夠斷三縛結,能夠斷五下分結,斷五上分結乃至解脫,這都是因為有了慧解脫以後才能夠心解脫!所以,若只是單純的世間禪定,他是不能證得解脫的!因為單純的世間禪定,他就是意識的境界。同時聲聞聖者也知道,不是以五蘊斷滅為涅槃,不是以五蘊滅了不再出生為涅槃,因為五蘊滅了不再出生(只是斷滅空),不是清涼、不是真實的法!所以,他們敢滅了自我,而不落於斷滅之中,就是因為知道有一個涅槃的本際真實(存在而)清涼,這個就是指阿羅漢為什麼能夠於內、於外不恐怖的道理!

同時菩薩還要修學十二因緣法。菩薩修學十二因緣法所建立的正知正見是這樣的:菩薩知道緣覺聖者以十因緣為根本來觀察,觀察十因緣之首的入胎識,出生了名色;出生了名色以後才有六入,才有觸以及受這樣的異熟果報!因為有了這個異熟果報以後,因為無明才對於受生起了貪愛;生起了貪愛以後,生起追求之心;生起追求之心,所以去造作繫縛在三界的種種業行,而有後有的出生。那麼了知了十二因緣法一定是以這個十因緣法為根本,所以才有十二因緣法的流轉,以及十二因緣法的還滅。

菩薩知道:緣覺聖者知道這個道理以後,他知道因為無明:不知道名色(現在世的名色,過去世的名色,未來世的名色),都是這個入胎識所生的,因為不知道這樣子叫作無明!也不知道由這個入胎識所出生的名色、六入、觸、受本身就是苦果!而不知道它是苦果,卻在這苦果上受用貪愛,這也是無明!所以緣覺聖者能夠斷除這樣的無明以後,開始修學清淨的離開三界的繫縛之行!所以以斷我見為首以後,身口意行諸方面都是造作清淨,以無我為中心來修學!同時不會再長養生起後有諸行以後,六識的種子就不再長養了!因為六識種子的長養,就是因為以五蘊為首來受用六塵,受用六塵的過程裡面,讓六識的種子不斷地在長養!所以六識種子不長養的時候,名色的種子也不長養;名色種子不長養,六入也不長養,觸、受也不長養,就這樣斷除了對名色的貪愛,就不再造作後有!沒有貪愛就不再造作後有,所以可以還滅十二因緣。

緣覺聖者雖然還滅十二因緣(捨壽時要滅盡五蘊),可是他卻知道,有一個入胎識不滅!可是緣覺聖者本身,並沒有證得入胎識。雖然他沒有證得入胎識,可是他知道有一個入胎識不滅,所以他捨報入無餘涅槃,也不是以十二因緣的一一有支滅了為涅槃。因為十二因緣一一有支滅了,等於是緣起性空的現象!所以緣覺聖者知道十二因緣本身緣生緣滅的緣起性空,只是一種現象,而涅槃的本際卻不是緣起性空,而是入胎識!所以緣覺聖者捨報入無餘涅槃,涅槃本際就是入胎識不再出生名色以後的自住境界。

(菩薩都知道緣覺聖者的這些所證)接著菩薩還要熏習(大乘法中對)五蘊十八界的知見。菩薩了知五蘊十八界都是如來藏的種子功能,由如來藏藉眾緣出生了五蘊十八界!所以菩薩要了知五蘊法的內容是哪些?十八界法的內容是哪些?還要一一確認五蘊十八界都是因緣所生法。譬如五蘊中的色蘊,色蘊是藉四大為緣所出生的;受蘊是藉五根觸五塵來領受觸的內容所出生的;想蘊是藉五根觸五塵以後,去了知觸的內容,以及了知五塵的內容,所以才有想;行蘊是因為五根觸五塵以後,對五根觸五塵的內容以及受的內容,去作意生起作主,所以才有思,要去造作才有思;那麼識蘊是藉由五根觸五塵、意根觸法塵生起了意識(及五識),所以都是要藉由因與緣才能出生的!從十八界來說,十八界裡面的六根中的五根,五根本身是色法,所以剛剛已經說了。

色法本身是四大聚合所成的,可是意根呢?意根是心法!意根這個心法是因為我執而現行的,所以六根本身也是因緣所生法!六識一定要六根不壞,才能藉由六根觸六塵而現起。譬如說眼識一定要藉眼根觸色塵才能現起,眼根毀壞了─眼根的扶塵根、勝義根毀壞了─眼識就不能現起!那其他五識也是一樣,所以可以知道:六識也是因緣所生法!那麼其中的六塵─十八界中的六塵界─菩薩了知這六塵界,阿羅漢捨報滅了十八界以後所滅的十八界裡面的六塵界,指的不是山河大地的六塵!因為阿羅漢捨報滅了十八界,他並沒有滅了(五蘊外的)山河大地的六塵界!而且(阿羅漢所滅的五蘊中的)這個六塵界本身,需要藉根塵相觸,才有六識能夠生起區分別。所以由這個道理,菩薩了知十八界的六塵界本身,是如來藏具足能夠現起六塵界的功能,而不是真的指外面的六塵界。

外六塵界呢,山河大地外六塵界,只是藉個緣讓六根能觸六塵,而能夠生起六識來分別!所以菩薩要斷我見,必定要這樣的一一如實來建立正知正見,來思惟現前觀察五陰十八界一一法都是因緣所生法,沒有一法是真實有自體的,沒有一法它是真實常住的。這樣來如實思惟觀行,來觀察五蘊的虛妄不實,來斷除我見。同時菩薩還要建立如來藏與所生五蘊的差別體性的知見!因為五蘊是如來藏所出生,其中的色蘊是色法,是四大所成,可是如來藏卻是心法,不是色法;受蘊是六根觸六塵,領受六塵的內容,可是如來藏不領受六塵;想蘊是了知六塵的內涵以及了知觸的內涵,可是如來藏卻不分別六塵、不了知六塵;這個行蘊是在六塵中生起造作之心、生起作主之心,可是如來藏卻於六塵中不作主;同時識蘊本身祂是專門在六根觸六塵的時候,在六塵中現起的見聞覺知,也就是六識本身是一向在六塵中分別、在六塵見聞覺知的!

如來藏本身卻不在六塵中見聞覺知,不分別六塵,同時如來藏也不作主!菩薩一定要建立這樣的正知正見,也知道如來藏永遠隨順祂所生的七轉識,永遠是以祂的真如無我法性在運行的。菩薩這樣的建立正知正見以後,(而且)福德因緣具足;福德因緣具足時能夠用禪法來參禪,禪法參禪中一念相應,找到了自己如來藏的所在!經過善知識方便善巧的攝受,讓他能夠生起般若實相智,同時能夠現前觀察五蘊真的是如來藏所生,從來沒有離開過如來藏!而五蘊是如來藏所生,卻是不能常住,卻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沒有自己(本來就在)的自體─沒有自己常住的自性─有生又有滅,這個有生有滅的現象就是五蘊的空相。可是菩薩卻知道:五蘊的空相是立足於般若空性(如來藏),而不落入斷滅。所謂的般若空性指的就是如來藏,祂能藉眾緣出生五蘊十八界,可是如來藏本身的法性,卻不被六道各個有情哪一類有情的五陰十八界所遮障、所繫縛、所染污,仍然維持祂的真如無我法性。同時如來藏祂能夠隨順眾生,能夠與五蘊十八界同時同處運行。對於五蘊十八界從來不生起一絲我執我見的念頭,所以這樣的一個不落於三界有、不落於三界無的般若空性,含攝了所出生五蘊的空相,這才是菩薩證得如來藏所獲得的般若實相智慧。

那麼在七住位,明心見道親證實相般若,同時就能棄捨對五蘊(即是真我)所生的我見!棄捨對五蘊所生的我見,而能夠轉依如來藏的真如無我法性,最重要的關鍵點在於能不能轉依!能夠轉依的時候就能夠轉依如來藏的真如無我法性,而於日常生活、饒益有情中,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經常生起慚愧心、經常生起謙下心、經常生起知恩報恩的心,而來追隨善知識護持正法。可是假如不能轉依的時候,就會回到五蘊的我見以及我所的貪愛上面!一切的身口意行就會與我執的貪瞋癡煩惱相應,而不能安住於如來藏的本來無生,就會退於七住位,不能安住於七住位而不退!所以,能不能轉依,是七住位菩薩能不能安住而不退的最重要關鍵點。

菩薩能夠轉依如來藏,來內門廣修福德,能夠於生活中、於修學中、於護持正法中,能夠追隨善知識,來護持正法、廣修福德之餘,同時追隨善知識修集智慧!修集智慧的方式是,由善知識來教導熏習種智,繼續修集福德資糧!在修集福德以及智慧資糧的同時,仍然繼續修學動中定力─繼續修學動中定力讓自己能夠到達欲界定以上的定力─還不必發起初禪!但是只要有欲界定以上的定力,同時有福德智慧具足,在這三個層次具足的同時,受到善知識的方便善巧指引,能夠眼見佛性!以父母所生眼親見──在山河大地親見自己的佛性,可是山河大地卻不是有自己的佛性。同時能夠在眾生身上看到自己的佛性,也能夠看見眾生身上的眾生佛性。在領受佛性的真實清淨之時,能夠現觀自己的身心如幻、世界如幻,能夠完成如幻觀!這個時候的菩薩能夠勝解,如來藏心的真空與妙有,所以完成了十住位的修證。

在住位,從初住位到十住位的修證裡面,開悟是最重要的實證;如果不能開悟,就不能進內門來修學,就不能進內門來修集福德,就不能轉依如來藏的無我,就不能趣向真實波羅蜜多。這個情況之下,就是符合六祖慧能大師(的師父弘忍大師)所說的:「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但是要能夠到達真正的開悟,首要還是以親近真實善知識為基礎。因為只有真實善知識,能夠接引你、能夠開導你「什麼是真正的正法」,能夠讓你長養善根、攝取善根。

因為我們前面說過,所謂的善根一定是趣向第一義的功能;你自己要能趣向第一義的功能,就要第一個先培植福德,先調柔心性,長養自己對正法的信心。因為第一義正法本身不同於意識心的見聞覺知,不同於世間法世間禪定的境界法。如果不能建立正知正見,以意識心為首去修學,一定會落入意識心的境界,以及思惟想像中。所以只有真實的善知識能夠引導你往能夠見道的路上走,所以見道的路上,菩薩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修集見道所需要的福德資糧。修集見道所需要的智慧資糧,從初住位、二住、三住、四住、五住,到六住位修集智慧、修集般若;那麼在這個修集過程裡面,以調柔心性為主;心性調柔了,才能夠受大法!心性不能調柔,就不能受這個第一義無上大法。受大法以後,能夠降伏自己的我的見解;我的見解能夠降伏了,才能信受有一個真實法,祂是涅槃本際,祂是本來不生的,祂是二乘阿羅漢證得涅槃以後所不知道的法,祂就是成佛所依止的法。這個成佛所依止的法,卻是眾生本來具有的;是眾生本來具有的,可是卻是因為顛倒想生起了我見我執,導致一直落在無明中,落在顛倒中而不自知。

所以首要要修學「五蘊本身是無常的」,如果不能修學「五蘊法內容函蓋了自己的意識覺知心,而意識覺知心的自我卻不是真實的」(就無法證第一義諦)。要運用意識覺知心來修道,而自己的意識覺知心卻不是真的;真的法是另外一個心,與意識覺知心同時同處存在,每一世都沒有棄捨你自己。所以在建立正知正見的過程裡面,第一個要能夠知道:五蘊真實是無常,無常本身就是苦。你要離苦,你一定要有智慧,發起智慧以後來修學真實清涼的法!真實清涼的法就是能夠出生五蘊十八界的法,祂就是你學佛開悟所要證的標的;祂是心,祂是眾生本來具有的。那麼這個十住位的修學,我們就先說到這裡。下一集將由正偉老師再為大家解說十行位菩薩應該修證的內容。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