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文章:綜述「阿賴耶識和如來藏的關係」

beautiful-clouds-conifers-1064162.jpg

【編按:這篇文章刊登於大陸網站上,内容分析心性如來藏經論(起信論、楞伽經、密嚴經)中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的關係(請勿將下文内容與不含如來藏概念的純粹唯識經論隨意互通,兩者理論架構有別)。

心性如來藏經論中阿賴耶識與如來藏的關係,可以用蛇繩喻」理解。

在黑暗的夜晚(黑暗譬喻無明),一個人將繩子錯看為蛇,產生恐懼(譬喻煩惱,造業)。繩與蛇,本體相同,所以「非異」,但是由於看的人有認知錯誤(無明),所以看到的是蛇,不能說兩者相同,所以是「非一」。如來藏代表的是聖人看到真相(繩子)的智慧境界,阿賴耶識代表凡夫將繩子錯看為蛇的無明狀態。

所以說「如來藏隨緣成阿賴耶識」——這個「緣」,是染緣,指的就是無明,又名我執、法執,或名妄想、妄念。

倘若正覺同修會的【如來藏=阿賴耶識】説法正確,以下太虛大師、法藏大師等古德的解讀就是錯謬不堪:

比如太虛大師在其著作下文《大乘起信論略釋》中說:

「然阿黎耶識依不生滅與生滅和合立名,如雲空海水波流也。和合識破,則生滅心相滅,不與生滅和合,則即不名為阿黎耶,而唯應名為如來藏。故亦說依如來藏心而有阿黎耶識,如雲依空海水而有空海水波流也。一者指不覺生滅中之不生滅覺性,一者指不生滅覺內之不覺生滅相,故如來藏與藏識雖相即而非一也。

本網站前面發表的文章,也曾經舉出——

法藏大師的《大乘起信論義記》卷1:「所言「法者謂眾生心」,總中三句。初「眾生心」者,出其法體,謂如來藏心,含和合、不和合二門,以其在於眾生位故。若在佛地,則無和合義,以始覺同本,唯是真如,即當所顯義也。今就隨染眾生位中故,得具其二種門也。」(CBETA 2021.Q2, T44, no. 1846, p. 250b14-19)】

北宋長水沙門子璿大師《首楞嚴義疏注經》卷1:「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總標色心,故云諸法。無別生處,故曰唯心。此法生起,謂由真如不守自性為因,無始妄想熏習為緣,【因緣和合,成梨耶識】。」(CBETA 2021.Q2, T39, no. 1799, p. 839a26-b6)

 

原文鏈接:http://www.fomen123.com/fo/new/bore/9023.html 

【編按:下文經過重新排版】

 

磨合馬甲等整理,2009

我們先後用了八篇文章論述瞭如來藏和阿賴耶識的相關內容,這篇文章算是將前面幾篇文章的觀點進行綜述,也是為了讓結論更加明瞭。

如來藏和阿賴耶識都是佛陀宣說的大乘教義,很多大乘了義經典和祖師大德的論典對兩者進行了無以復加的闡述,可見兩者在佛教理論中的地位。

深入研究過的同修都會明白,如來藏和阿賴耶識是我們平時一切修行的的根源,無論你是持戒念佛、誦經、佈施、禪定都必然與這兩者有聯繫,或者說,都是這兩者所顯現。可見,弄清楚什麼是如來藏,什麼是阿賴耶識,兩者的關係又是如何,是需要,尤其是在各種觀點都突然興起的時代,更是作為一名佛教徒應該警惕的。

《入楞伽經》:大慧。阿梨耶識者。 名如來藏。 而與無明七識共俱。

《大乘密嚴經》:佛說如來藏 以為阿賴耶 惡慧不能知 藏即賴耶識

《宗鏡錄》:謂首楞嚴經。以如來藏心為宗。如來藏者。即第八阿賴耶識。

有人看到這些經論就認為如來藏必然等同阿賴耶識,不錯,這些經論確實是在說如來藏和阿賴耶識相同的一面,但是,如來藏和阿賴耶識的關係並不簡單,他們還有不同的一面,而實際上,即使是這些相同的說法,也有微妙的差別在裡面。

賢首宗祖師法藏大師,將楞伽和密嚴諸經列入如來藏緣起宗:

《大乘起信論疏》:如來藏緣起宗。 即楞伽密嚴等經。 起信寶性等論所說是也。則理事融通無礙說。 以此宗中許【如來藏隨緣成阿賴耶識】。 此則理徹於事也。亦許依他緣起無性同如。此則事徹於理也。

這一宗以楞伽經、密嚴經、寶性論、起信論為依據,「許如來藏隨緣成阿賴耶識」

我們先來看看《密嚴經》那段話的上下文:

《大乘密嚴經》:

世尊說此識 為除諸習氣

了達於清凈 賴耶不可得

賴耶若可得 清淨非是常

如來清淨藏 亦名無垢智

常住無終始 離四句言說

佛說如來藏 以為阿賴耶

惡慧不能知 藏即賴耶識

如來清淨藏 世間阿賴耶

如金與指環 展轉無差別

譬如巧金師 以凈好真金

造作指嚴具 欲以莊嚴指

其相異眾物 說名為指環

現法樂聖人 證自覺智境

功德轉增勝 自共無能說

現法諸定者 了達境唯心

得於第七地 悉皆而轉滅

再看看《宗鏡錄》那句話的上下文:

謂首楞嚴經。 以如來藏心為宗。 如來藏者。 即第八阿賴耶識。 密嚴經偈云。 如來清淨藏。 世間阿賴耶。 如金與指環。 展轉無差別。 以諸佛了之成清凈藏。 異生執之為阿賴耶。 如真金隨工匠爐火之緣。 標指戳異之異名。 作圓小之幻相金體不動。 名相妄陳。 類真心隨眾生染淨之緣。 成凡聖之異名。 現升沉之幻相。 心性不動。 名相本空。 認假名而二見俄分。 悟真體而一心圓證。 迷悟即於言下。 法喻皎在目前。 昧之者歷劫而浪修。 達之者當體而凝寂。

很顯然,密嚴經、宗鏡錄所說內容正如法藏大師所說:許如來藏隨緣成阿賴耶識」。

什麼是「隨緣」就是說要有一定的條件,如來藏才能成阿賴耶識。

什麼條件?

《宗鏡錄》:眾生迷故。 成阿賴耶。 如來悟故。 成如來藏。 如金隨工匠緣成時。 展作指鼠。 如指放到她隨爐火緣壞時。 卻複為金。 成壞展轉。 但是一金。 更無差別。 如來藏心。 亦復如是。 但隨染緣之時。 迷作阿賴耶。 隨凈緣之時。 悟成如來藏。 本末展轉。 唯是一心。 畢竟無別。

可見,在「如來藏緣起宗」看來,雖然如來藏和阿賴耶識「唯是一心,畢竟無別」但其差別就在「迷、悟」之間。 對於這一點,我們再來看看楞伽經就更明瞭。

看看古德大師是怎麼解釋《楞伽經》中「阿梨耶識名如來藏」的。

《大乘起信論疏》:楞伽云。 如來藏名阿賴耶識。 而與無明七識共俱。 如大海波。 常不斷絕等。 又云。 如來藏者。 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熏。 名為識藏。 又云。 如來藏者。 為善不善因受苦樂。 與因俱若生若滅。 猶如伎兒作諸伎樂等。 廣如二部楞伽中說。 此等並約生滅門說也。

所謂「生滅門」,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立「一心二門」,即「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而心生滅門就是在將如來藏和阿賴耶識聯繫起來。

《大乘起信論》:「心生滅門者。 謂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 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 名阿賴耶識。」

也就是說,其發生聯繫僅僅是在如來藏與生滅法和合的情況下。

《大乘起信論疏》: 初眾生心者。 出其法體。 謂如來藏心含和合不和合二門。 以其在於眾生位故。 若在佛地。 則無和合義。 以始覺同本。 唯是真如。 即當所顯義也。 今就隨染眾生位中故。 得具其二種門也。

其聯繫就在如來藏與生滅法的「和合」上,若和合,則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如來藏與生滅合成阿梨耶識。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以根本無明薰如來藏成梨耶識。

若如來藏與生滅法「不和合」,或是說如來藏與不生不滅和合,則如來藏位同無垢識。

《首楞嚴經》:我以不生不滅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本妙圓心。 周遍法界 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 小中現大大中現小。 不動道場。 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坐微塵里轉大法輪等。

也就是說,即使是將如來藏和阿賴耶識聯繫在一起的如來藏緣起宗也承認兩者有區別,楞伽經的「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是有條件的,離開了那些條件,如來藏並不等於阿賴耶識。

不過在此還要說明,即使如來藏與生滅法和合,如來藏也未必就完全等同阿賴耶識,兩者仍然有微妙差別。

《宗鏡錄》:古德釋云。不生滅心。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者。以七識染法為生滅。以如來藏凈法為不生滅。不生滅心舉體動故。心不離生滅相。生滅之相莫非神解故。生滅不離心相。如是不相離故。名和合為阿賴耶識。以和合故。非一非異。

如來藏與一切法,阿賴耶識和七轉識,他們各自的關係十分微妙,難以用語言表達。

我們看看古德大師是怎麼比喻他們的關係的。

先看阿賴耶識和七轉識的關係:

《大乘起信論疏》:「如經云。 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是。若泥團異者。 非彼所成。 而實彼成。 是故非異。 若不異者。 泥團微塵應無差別。如是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 藏識非因。 若不異者。 轉識滅。 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 是故非自真相識滅。 但業相滅。 解雲。 此中真相是如來藏轉識是七識。 藏識是梨耶。 今此論主總括彼楞伽經上下文意作此安立。 故云非一異也。」

再看如來藏與一切法的關係:

《大乘止觀法門》:「問曰。 如來之藏具如是等無量法性之時。 為有差別為無差別。 答曰。 藏體平等實無差別。 即是空如來藏。 然此藏體複有不可思議用。 故具足一切法性有其差別即是不空如來藏。 此蓋無差別之差別也。 此義云何。 謂非如泥團具眾微塵也。 何以故。 泥團是假微塵是實。 故一一微塵各有別質。 但以和合成一團泥。 此泥團即具多塵之別。 如來之藏即不如是。 何以故。 以如來藏是真實法圓融無二故。 是故如來之藏全體是一眾生一毛孔性。 全體是一眾生一切毛孔性。 」

一個是泥團微塵喻。 一個是眾生毛孔喻。其差別很難用語言表達,但是,太虛大師還是用簡明扼要的語言高度概括了兩者的微細差別:

《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黎耶真妄和合,如來藏全真在妄而又性自離諸妄染,此其異也。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到,如來藏在染位與阿賴耶識有聯繫(未必等同),在凈位則與阿賴耶識不等。

雖然《密嚴經》說:「一切眾生阿賴耶識。 本來而有圓滿清淨。 出過於世同於涅槃。 譬如明月現眾國土。 世間之人見有虧盈。 而月體性未嘗增減。」

所指「清淨圓滿」明顯是指「性未嘗增減」而言,否則「見有盈虧」毫無意義。

正如太虛大師所說:「事佛性,即在事用上有種種的功能,可能令眾生轉化而成佛。這是著重在可能性上講,可能性即如唯識論講的第八阿賴耶識中含藏有解脫生死趣向涅槃的佛性種子,這種子的功能,就是事佛性。」

也就是說,阿賴耶識同於涅槃必然是指阿賴耶識清淨本性而言,不是指阿賴耶識名相,換句話說,佛陀、高僧為了讓眾生明白眾生有成佛的可能,說阿賴耶識雖然污穢但實際上能轉汙為淨,而並不是說阿賴耶識不需要轉淨就是清淨如來藏法身了。

正如《密嚴經》後面所說:「了達於清淨,賴耶不可得;賴耶若可得,清淨非是常;如來清淨藏,亦名無垢智」,所以「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指的不是阿賴耶識=如來藏,而是指「離開第八識別求真理」的外道。

正是如此,才會有:「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的說法。

如果說阿賴耶識位通染净,那麼法相宗的經論都成了妄語,這絕對不可能!

所以《廣百論釋論》說阿賴耶識:「有情身中一一各有阿賴耶識」。

【編按:《廣百論釋論》是護法菩薩所造,屬純粹唯識經論。阿賴耶識乃世俗諦層面對識的切割分類,是八識之一。】

但《大乘止觀法門》說如來藏則是:「問曰。不空如來藏者。為一一眾生各有一如來藏。 為一切眾生一切諸佛唯共一如來藏耶。 答曰。一切眾生一切諸佛。 唯共一如來藏也」。

【編按:如來藏乃勝義諦所攝,不可切割為一人一個。】

因阿賴耶識偏粗重雜染,凡夫妄執內我。 而如來藏境界清淨本然,無始無終、非大非小、不內不外、非一非多。

太虛大師總結阿賴耶識和如來藏的關係說:

《大乘起信論略釋》: 然阿黎耶識依不生滅與生滅和合立名,如雲空海水波流也。 和合識破,則生滅心相滅,不與生滅和合,則即不名為阿黎耶,而唯應名為如來藏。 故亦說依如來藏心而有阿黎耶識,如雲依空海水而有空海水波流也。 一者指不覺生滅中之不生滅覺性,一者指不生滅覺內之不覺生滅相,故如來藏與藏識雖相即而非一也。

此乃確論。

綜上所述:從如來藏清淨本然的角度看,如來藏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如來藏與不生不滅和合位在無垢識。從阿賴耶識雜染粗重的角度看,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位在無垢識,與如來藏等同。 從「如來藏緣起宗看」,如來藏在心生滅門與阿賴耶識有關聯。

從法相宗看,如來藏範圍大於阿賴耶識。無論縱橫比較,反正論述,如來藏和阿賴耶識的關係都不是絕對的等同。

當然,有人從阿賴耶識清淨的角度看如來藏,再跑到如來藏不離煩惱藏的角度去看阿賴耶識;或是用相宗來判性宗,再跑到性宗用性宗去評價相宗。 那絕對是「永遠正確,不容詰難」,這樣雙重標準可以嗎? 見仁見智,見仁見智。

最後,還是讓我們用《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中的那個偈子做個總結吧:

盲瞎之人則不見     盲瞎睡重者不見    

諸佛法身鏡亦爾     三障眾生不能見    

若無淨戒禪智慧     如來藏身不可見    

如金礦中有真金     因緣不具金不現     

眾生雖有如來藏     不修戒定則不見    

净戒禪智具六度     清淨法身乃顯現

淨妙真金和水銀     能塗世間種種像

如來藏金和禪定     法身神通應現往

普告後世求道人     不修戒定莫能強

無戒定智皆不應     匆匆亂心講文字

死入地獄吞鐵丸     出為畜生彌劫矣

如是眾生不自知     自稱我有大智慧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7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