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伽他:用克勤圓悟語錄、大慧宗杲語錄、與《六祖壇經》駁斥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分裂「明心見性」的邪說

oriento-dPUWgZLsOk8-unsplash.jpg

編者按:

正覺同修會用「明心見性」作爲吸引學人的招牌,蕭平實的「明心見性」指什麽?(讀者請注意,以下説法與經論不符。)

  1. 明心是找到第八識如來藏」,觀察其持身功能
  2. 「見性」是用眼睛看到佛性,蕭平實用《大般涅槃經》的「十住(地)菩薩眼見佛性」為經證,將這句話「眼見佛性」與禪宗的「明心見性」嫁接解讀。這句經文是指「十地菩薩眼見佛性」,不是蕭平實所説的「十住菩薩眼見佛性」
  3. 「見性」是看到第八識的見分
  4. 蕭平實早期說有人先見性,後明心,後來說要先明心再見性
  5. 蕭平實以前曾經說見性是眼見,還有六根齊見的説法,最近印證了一個余正偉老師,是「耳聞佛性」
  6. 「見性」的人可以在山河大地上看到自己的「佛性」
  7. 蕭平實認爲只要先知道見性的「密意」,這一生就無法見到佛性,禪三上說《圓覺經》裏面「有見性的密意」,所以請學員不要去讀
  8. 正覺的見性怎麽練出來:眼睛長時間在動態東西上做「看話頭」功夫,禪三上蕭平實會帶你去看草叢,引導見性。

蕭平實發明的「眼見佛性」,乍聼引經據典、頭頭是道,其實只是一種修定出現的境界。很多學人聽到有「開悟」可得,還有玄妙的「見性」,無法抗拒,花大錢做義工,只是爲了想上禪三,體驗禪宗的「明心見性」。殊不知,這是一種高端騙術,利用學人缺乏佛法知識以及對宗教體驗的渴望,將修定的境界,等同禪宗的「明心見性」,或是十住(地)菩薩的智慧境界。

下面南伽他師兄,用禪宗文獻破斥這個非常荒唐的「見性故事」!

 

1. 克勤圓悟禪師語錄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13:「師云。見性成佛。崔云。爭奈患眼何。師云。【見性】非眼。赤眼何咎。且道。見性既非眼。且將什麼見。聞性亦非耳。且道。將什麼聞。乃至鼻嗅香舌了味身覺觸意攀緣。一一皆然。若向這裏明得。至於一切處悉皆明得。」(CBETA 2021.Q1, T47, no. 1997, p. 773a2-7)

——————圓悟克勤大師(大慧宗杲的師父)開示:【見性非眼】,可見禪宗見性並非用眼睛!直接駁斥了正覺會蕭平實所謂的禪宗「見性用肉眼見」的說法。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15:「示泉禪人。參問要【見性】悟理。直下忘情絕照。胸襟蕩然如癡似兀。不校得失不爭勝劣。凡有順違悉皆截斷令不相續。悠久自然到無為無事處。才毫髮要無事。早是事生也。一波才動萬波隨。豈有了期。他時生死到來。脚忙手亂。只為不脫灑。但以此為確實。自然鬧市裏亦淨如水。豈有己事不辦耶。」(CBETA 2021.Q1, T47, no. 1997, p. 782b25-c3)

————————圓悟克勤大師開示:見性就是悟理。顯然禪宗見性並非正覺會蕭平實所謂的肉眼看見佛性,或者耳朵聽見之類的意思。

 

2. 大慧宗杲禪師語錄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16:「因甚麼達磨西來却言。單傳心印不立文字語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因何不說傳玄傳妙傳言傳語。只要當人各各直下明自本心見自本性。事不獲已說個心說個性。已大段狼藉了也。」(CBETA 2021.Q1, T47, no. 1998A, p. 880b15-18)

————大慧宗杲禪師開示:禪宗開悟,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是【直下】【明自本心見自本性】,並不是正覺會蕭平實所胡謅的「先明心然後再見佛性」——「明自本心」即是「見自本性」。

 

《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兜率悅和尚。首眾於廬山棲賢。時洪帥熊伯通。請住龍安兜率。悅設三問。以問學者。一曰。撥草參玄只圖【見性】。即今上人性在什麼處。二曰。識得自性方脫生死。眼光落地時作麼生脫。三曰。脫得生死便知去處。四大分離向什麼處去無盡有三頌酬之。」(CBETA 2021.Q1, T47, no. 1998B, p. 951a29-b13)

————【撥草參玄只圖見性。即今上人性在什麼處。】——性在什麼處?就是心在什麼處?只圖見性,也就是只為明心。這就是說,明心見性其實是一個意思。說心說性都一樣,不是蕭平實所謂的「明心不同於見性」之邪論。

 

3. 南本的《壇經》: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惠能大師喚言:「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須求大善知識示道【見性】。善知識!愚人智人,佛性本亦無差別,只緣迷悟,迷即為愚,悟即成智。」(CBETA 2021.Q1, T48, no. 2007, p. 338b4-6)

————示道見性,所以見性即是禪宗所說明心,不是蕭平實所謂的「明心見性」是兩個法。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須修般若波羅蜜行,但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即得【見性】,入般若三昧。」(CBETA 2021.Q1, T48, no. 2007, p. 340a26-b1)

————持《金剛經》即得見性,沒有說即明心。顯然,意思就是說見性即是明心,兩者是一個法,並非正覺會蕭平實邪見所謂明心見性是兩個法。

【琅琊閣按:明心見性是悟理、是智慧,不是靠「看話頭」或是眼睛看動態事物所得的一種境界。】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能大師言:「汝等聽吾作二頌,取達摩和尚頌意。汝迷人依此頌修行,必當【見性】。」第一頌曰:「心地邪花放,五葉逐根隨,共造無明業, 見被業風吹。」」(CBETA 2021.Q1, T48, no. 2007, p. 344b14-19)

—————依照慧能大師之偈子修行,必定能夠【見性】。為什麼不說必定能夠明心?其實是一個意思,明心就是見性,所以才這樣說,兩者指同一件事,並非正覺會蕭平實所謂的明心見性是兩個階層的證量。

 

4. 北本的《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却不用畫,勞爾遠來。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CBETA 2021.Q1, T48, no. 2008, p. 348c1-6)

————【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這個版本的壇經依然如此。為什麼不說「即得明心」?因爲見性就是明心。蕭平實的「見性」明顯不是禪宗的見性,禪宗的見性,不是用眼睛看東西看出來的,持金剛經、或是誦其中一句偈,就可「見性」!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2]埃?「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CBETA 2021.Q1, T48, no. 2008, p. 349a6-12)

———五祖說慧能的明鏡台偈子「亦未見性」,這當然說的是還沒有明心的意思,說慧能造此偈時尚未明心,顯然見性即是明心。難道五祖可以憑慧能的偈判斷出他有「看見佛性」?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於是作禮,告請傳來衣鉢出示大眾。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CBETA 2021.Q1, T48, no. 2008, p. 349c15-28)

——————為什麼慧能大師說:【惟論見性】?難道不論明心?難道只論見性?只能理解為明心即是見性,見性即是明心,兩個版本的壇經,都是用「見性」這個詞為主,就是因為明心即是見性,見性即是明心!!!

【琅琊閣按:上面慧能大師說「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蕭平實的見性是不是無二?當你用眼睛(能取)去看到「佛性」(所取)的時候,已經是「有二」的狀態!】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次日,韋使君請益。師陞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CBETA 2021.Q1, T48, no. 2008, p. 350a10-22)

————慧能大師開示:禪宗大善知識的作用,就是【示導見性】,讓弟子開悟,而世人沒有開悟,就是【不識自性般若】, 如果只是口說空,那就是【萬劫不得見性】。也就是說,禪宗的見性,其實就是【識自性般若】,其實也就是明心開悟的意思,也就是:「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

所以,兩個版本的壇經基本上只說見性,不說明心。因為禪宗的說法,明心就是見性,兩者一個意思。 否則的話,為什麼不說大善知識「示導明心」呢?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能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CBETA 2021.Q1, T48, no. 2008, pp. 350c26-351a1)

——————這裡慧能大師說的很清楚,禪宗頓教,就是要【悟自性】,就是開悟,就是【見性】,所以禪宗之明心與見性其實就是一個意思。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CBETA 2021.Q1, T48, no. 2008, p. 351a9-18)

—————慧能大師開示說,他自己言下大悟,就是【頓見真如本性】,也就是見性。而這個教法,其實就是【各自觀心,自見本性】,善知識的大因緣,也是【令得見性】,所以禪宗頓悟菩提,就是見性法門。而通常所說的禪宗明心,其實就是見性的意思。並不是說明心見性是兩個事情。所以正覺會蕭平實所邪說的什麼先明心了,然後再另外有一個見性,這完全是邪說邪見。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CBETA 2021.Q1, T48, no. 2008, p. 351b14-17)

————慧能大師開示說: 此宗【唯傳見性法】,此門【只此見性門】,請問,六祖大師傳下來的禪宗,是不是明心之法?是不是明心法門?當然是!但為什麼慧能大師又說此宗【唯傳見性法】,此門【只此見性門】?

顯然,只能說明心就是見性,見性就是明心,都是一個法,都是一個門!!! 否則,你難道要誹謗詆毀說六祖大師只傳見性法門不傳明心法門?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却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 (CBETA 2021.Q1, T48, no. 2008, p. 359b24-29)

——————慧能大師開示:【心悟】【即自見性】。所以禪宗所說的開悟明心,其實就是見性的意思。所以,正覺同修會蕭平實所說的先明心了,然後再另外有一個見性,是邪說邪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