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菩提路》(五之二十三):張志成——從「如來法身」的定義對比如來藏經論與唯識經論的差異
01. 混淆第八識與如來藏,會產生哪些畸形表述?
【琅琊閣】:上一篇用「不生不滅」和「有爲、無爲」的定義舉例,對比如來藏經論的「如來藏」與《成唯識論》的巨大差異。這一篇繼續以「如來法身」爲例子,突顯這兩個體系的差異:前者的簡約,後者的精密。
在比對兩個經論體系的過程中,讀者請抓住一個重點:第八識不等於如來藏。
將第八識 = 如來藏,混淆兩個體系,將如來藏與唯識體系專用名詞胡亂嫁接,會出現什麽問題?
會出現正覺的書籍文章裏面的很多畸形表述,舉幾個常見例子:
如來藏是第八識? |
如來藏經論界定如來藏是不生不滅的成佛潛能,不是一個念念生滅、相續不斷、有功能的「識」。 如來藏是常住不變的無為法,唯識經論界定第八識是需要四緣才可以現起的依他起性緣生法、生滅變動的有為法。 |
實證如來藏?現觀如來藏? |
正覺的「實證如來藏」就是「找到、觀察第八識」的意思。 如來藏是成佛潛能,無法被觀察;同樣,第八識在初地以前只能「勝解」,沒有見道前能「現觀第八識」、「實證第八識」、「證解阿賴耶識」的説法 |
轉依如來藏? |
轉依:唯識專有名詞,「轉變所依──第八識」的意思。如來藏經論沒有「轉依」這個名詞,也不會有,因爲如來藏是自性清淨、恆不變易的,不含藏可以被轉捨的煩惱、所知障種子,如來藏不是被轉變的對象。 「轉依」定義:轉所依,是名詞,指「所依」被轉,蕭平實將轉依做動詞用,變成「意識轉依第八識」,扭曲「轉依」的定義。 唯識經論的「所依」是第八識,因爲第八識的整體(包括種子內涵以及見分、相分、相應的心所法,了別的功能與範圍,有漏無漏體性)皆被轉變。所以,簡單説,【轉依 = 轉所依 = 轉變一切法所依第八識的整體】。 什麽叫「意識轉依如來藏」?意識幻想找到一個成佛潛能,然後模仿它? |
如來藏持身、了別? |
如來藏在成佛以前都是潛能狀態,被如來藏經論稱為是「被客塵煩惱所覆的自性清淨心」;在禪宗文獻,如來藏常代表凡夫時被客塵煩惱所覆、覺悟時才顯現的真心。 凡夫的自性清淨心、真心,皆未顯現,不能說它是有見分、相分,有持身和了別功能的現行第八識。 |
如來藏是與妄心和合的真心? |
凡夫的如來藏尚未顯現,沒有與七轉識共同運作色身的功能,如來藏也不會「了別七轉識的心行」。 如來藏在禪宗文獻有時會被當作「真心」的代名詞,這是指開悟時,證得一切法都是真如的智慧境界,這個境界裏面,沒有真心、妄心的二元對立。 |
如來藏是入胎識? |
如來藏經論的如來藏,不是入胎的結生相續識。唯識經論裏面的第八異熟識才是入胎識。 |
如來藏出生萬法? |
如來藏經論裏面沒有「如來藏出生萬法」是萬法本源的表述。 所謂「如來藏是善不善因」是指如來藏是「迷悟依」、「所依因」,而不是「種子依」、「直接因」。 「迷悟依」、「所依因」與「種子依」、「直接因」是兩個不等同的概念,後面有文字討論。 |
如來藏可以獨存涅槃? |
有爲法第八識在定性聲聞入無餘涅槃位滅,這是唯識經論的説法。 如來藏經論强調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佛性,作爲成佛的潛能如來藏永遠存在,沒有定性聲聞的一切有為法滅盡的無餘涅槃。 |
回到中西醫的比喻,蕭平實就像一個無牌的「密醫」,自己去研究醫書,但是望文生義,以爲中醫的「腎」等於西醫的「腎」,將中西醫概念混在一起粗暴解讀,結果中醫也搞錯了,西醫也搞錯了,以爲找到一套統合中西醫的偉大理論,其實是自己發明了一套四不像的「第八識如來藏」理論。
最近在王路先生的文章裏面看到一段話:
一篇議論文,寫得好的話,作用應該是讓讀者不要上一些當。為什麼讀者會上當?因為不熟悉。我曾在縣城醫藥公司門口的藥店買到一瓶蜜煉川貝枇杷膏,看瓶子就不太對勁兒,打開喝了一口就知道是假的,因為之前喝過不少瓶真的。有人可能看見藥店開在醫藥公司門口,招牌寫著“醫藥公司第六門市部”,就覺得賣的肯定是真的。其實不是那麼回事。
挺多時候,假的東西比真的傳播得廣,容易讓人相信。因為更直觀,更符合大眾需求。[1]
梵我論、第一因論、唯物論、二元論。。。直觀、簡單、大衆化,單看梵我論,在古印度盛行,今日一樣盛行,只是更多款式花樣。如果一個人用唯識、如來藏、禪宗的名詞包裝梵我論,再跟現代生理學連接,從來不曾在佛法上面下一番苦功的我們,一時間能分辨真假嗎?
當初我們讀蕭平實的書,感覺「蕭導師的法很容易理解、説中了我的想法」,這是蕭平實的錯,還是因爲他的理論契合我們内心的預設、符合我們所學的科學知識?
不厭其法地拆解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不是因爲學佛法一定要讀懂《成唯識論》這些唯識經論,從實修來説,唯識教理離我們目前的實修很遙遠,拆解分析是因爲正見是修行的根本,邪見是修行的障礙。
《佛藏經》卷2:「「舍利弗!是十不善道中何者罪重?」「世尊!十不善中邪見罪重。何以故?世尊!邪見者垢常著心,心不清淨。」」(CBETA 2021.Q1, T15, no. 653, p. 791c18-21)
02. 從「如來法身」的定義對比如來藏經論的簡約VS《成唯識論》的精密
【琅琊閣】:在如來藏系經論裏面,不論如來藏還是如來法身,都被界定爲常住不滅、清净無染的無爲法。
比如,《勝鬘經》、《究竟一乘寶性論》皆說,如來藏離有爲相,是無爲體,法身同樣是無爲法: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1:「世尊!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2]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1:「如來藏者,離有為相,如來藏常住不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世尊!不離、不斷、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斷脫異外有為法依持、建立者,是如來藏。[3]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3〈5 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世尊!如來藏者,離有為相境界。世尊!如來藏者,常恒清涼不變故。[4]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2〈2 佛寶品〉:偈言:「無為體自然,不依他而知,智悲及以力,自他利具足。」此偈略明佛寶所攝八種功德。何等為八?一者、無為體,二者、自然,三者不依他知,四者、智,五者、悲,六者、力,七者、自利益,八者、他利益。……此偈明何義?遠離有為,名為無為。應知又有為者,生住滅法。無彼有為,是故佛體非初中後,故得名為無為法身。……如是依於如來無為法身相故,一切佛事無始世來,自然而行常不休息。[5]
如來藏經論定義「如來藏」是無為法,離有為相。但是,如來的「無爲法身」,可以做一切佛事,自然而行,常不休息。
張老師,玄奘一脈的唯識祖師,如何定義「如來法身」?
【張志成】:如來藏經論與《成唯識論》的如來法身,不是只有有爲與無爲的定義差異。
《成唯識論》的如來法身不是「一個無爲法」,是由五法組成——清淨法界(真如) + 菩提四智:
《成唯識論》卷10: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體依聚義總說名身,故此法身五法為性,非淨法界獨名法身,二轉依果皆此攝故。……清淨法界可唯無漏攝,四智心品如何唯無漏?道諦攝故,唯無漏攝。……清淨法界無生無滅,性無變易故說為常。四智心品所依常故,無斷盡故亦說為常;非自性常,從因生故,生者歸滅一向記故,不見色心非無常故。然四智品由本願力所化有情無盡期故,窮未來際無斷無盡。[6]
這段話有幾個重點:
第一,「故此法身五法為性,非淨法界獨名法身」:「法身」是由五法組成,不是只有清净法界(真如無為法)才是法身。
第二、「五法」的本質都是常、都是無漏(清净)。
第三,「清淨法界無生無滅,性無變易故說為常」:五法之一是清淨法界,屬於沒有變易的無爲法,指的就是真如。真如的常是「性無變異」的「自性常」(前面的文章有提到三種「常」)。
第四,「五法」的另外四法是「四智心品」——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四智心品」也是常,但不是無爲法的「不變易常、自性常」,只是永不斷滅、念念生滅的「相續常」。「四智心品」「從因生故」,所以是有爲法,因爲是無漏性質,所以稱爲「無漏有爲」法。
《成唯識論》卷10:如是四智相應心品,雖各定有二十二法能變所變種現俱生,而智用增,以智名顯,故此四品總攝佛地一切【有為功德】皆盡。[7]
【琅琊閣】:相對《成唯識論》,如來藏系經論非常簡約,如來法身的證得就是「去除客塵煩惱」,《成唯識論》對如來法身的證得,有非常細緻的描述。
《成唯識論》的「如來法身」包含「大涅槃」及「大菩提」,這兩個果,是通過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分別證得的「二轉依果」。
《成唯識論》卷1:斷障為得二勝果故,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8]
《成唯識論》卷9: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成立唯識,意為有情證得如斯二轉依果。[9]
大菩提和大涅槃是什麽?
《成唯識論》卷10:四、所轉得。此復有二:一、所顯得,謂大涅槃。此雖本來自性清淨,而由客障覆令不顯,真聖道生斷彼障故,令其相顯,名得涅槃。此依真如離障施設,故體即是清淨法界。……二、所生得,謂大菩提。此雖本來有能生種而所知障礙故不生,由聖道力斷彼障故,令從種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續,窮未來際,此即四智相應心品。[10]
大涅槃:大涅槃是斷煩惱障所顯得的「轉依果」,其體是「清净法界」,依「真如」離開煩惱障建立,是一個無爲法。
大菩提:大菩提是斷所知障所生得的「轉依果」,就是「菩提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菩提四智是有功能的有為法。
下表比對兩個經論體系的定義,明顯一個簡約,一個精密:
|
如來藏系經論的如來法身 |
《成唯識論》的如來法身 |
幾個法? |
一個 |
五法 = 大菩提(有爲的四智) + 大涅槃(無為的真如) |
有爲、無為? |
無爲 |
無漏有爲 + 無爲 |
如來法身顯現的機制? |
去除客塵煩惱 |
斷煩惱障所顯得的「轉依果」= 大涅槃
斷所知障所生得的「轉依果」= 大菩提 |
03. 爲什麽如來藏沒有被納入《成唯識論》?
【張志成】:對比《大方等如來藏經》、《勝鬘經》、《寶性論》與《成唯識論》,會出現一個疑問:「如來藏」在《成唯識論》裏面有與之完全對等的法嗎?
上一篇提到,唯識祖師將如來藏等同真如,只是一個權宜的説法,因爲這兩個體系裏面,只有如來藏與真如是無爲法,所以只有它們可以勉强等同。
《成唯識論》的如來法身:五法 = 四智 + 清净法界(真如)
如來藏在純粹唯識經論被等同真如,但是如果【如來藏(如來法身)= 唯識的真如】,如來法身的其他四智怎麽辦?《成唯識論》的四智是有爲法,怎麽與如來藏經論無爲的如來法身等同?
【琅琊閣】:如來藏系經論簡約的修行理論,很難與唯識經論複雜的法相融合。就像在西醫的診斷、治療、研究裏面,無法使用中醫這套名詞一個道理。
如來藏經論裏面,因地如來藏其實含有不顯現的法身「潛能」,但是這個潛能沒有被具體化,到了佛地,如來法身雖有功能,依舊被界定是無爲法。
相反,在《成唯識論》的精密理論中,成佛的「潛能」是用「無漏種子」這個概念代表,在《攝大乘論》是用「非阿賴耶識」代表,「無漏種子」與「非阿賴耶識」都是生滅的有為法,不是無爲法,所以還是無法與如來藏的無爲定義會通。
《攝大乘論》雖然跟《成唯識論》同體系,但是在法身種子的立論上,與《成唯識論》不同。正覺同修會很少講《攝大乘論》,這裏就順便帶大家看看《攝大乘論》的説法:
《攝大乘論本》卷1:復次,云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為【雜染因】,復為出世能對治彼淨心種子?又出世心昔未曾習,故彼熏習決定應無,既無熏習從何種生?是故應答: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11]
無著菩薩在《攝大乘論本》指出,阿賴耶識,也就是「一切種子異熟果識」,是「雜染因」,因爲阿賴耶識含藏的是雜染種子(因)。那要如何對治(去除)這些雜染種子?對治雜染種子的是清净法界種子,清净法界種子是從聞熏正見所生——「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
此聞熏習,為是阿賴耶識自性?為非阿賴耶識自性?若是阿賴耶識自性,云何是彼對治種子?若非阿賴耶識自性,此聞熏習種子所依云何可見?乃至證得諸佛菩提,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然非阿賴耶識,是彼對治種子性故。此中依下品熏習成中品熏習,依中品熏習成上品熏習,依聞思修多分修作得相應故。[12]
從聞熏正見所生的清净法界種子,是不是阿賴耶識呢?
無著菩薩說:不是,這些清净的種子只是「寄存在異熟識中」,跟異熟識一起現起,就像水與牛奶混在一起,但是清净法界種子不是阿賴耶識,是「非阿賴耶識」。稱爲「非阿賴耶識」,因爲它是對治染汙「阿賴耶識」的清净種子。請注意,這裏説「非阿賴耶識」可以從下品熏成中品、上品,所以「非阿賴耶識」是會變異的有爲法,不是無爲法。
又此正聞熏習種子下中上品,應知亦是法身種子,與阿賴耶識相違,非阿賴耶識所攝,是出世間最淨法界等流性故,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種子性。又出世心雖未生時,已能對治諸煩惱纏,已能對治諸嶮惡趣,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13]
清净法界種子就是法身種子,「與阿賴耶識相違」,不是阿賴耶識所攝。爲什麽?法身種子是清净的,阿賴耶識是雜染因——含藏的是雜染的種子。
雖是世間,應知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身攝。聲聞獨覺所得,唯解脫身攝。又此熏習非阿賴耶識,是法身解脫身攝。如如熏習,下中上品次第漸增,如是如是異熟果識次第漸減,即轉所依。既一切種所依轉已,即異熟果識及一切種子無種子而轉,一切種永斷。復次,云何猶如水乳?非阿賴耶識與阿賴耶識同處俱轉,而阿賴耶識一切種盡,非阿賴耶識一切種增?譬如於水鵝所飲乳。又如世間得離欲時,非等引地熏習漸減,其等引地熏習漸增而得轉依。[14]
【張志成】:雖然《攝大乘論》與《成唯識論》屬於同一個體系,兩部論對第八識(廣義的阿賴耶識)的界定不完全一樣。《成唯識論》定義的第八識,成佛前含藏的是無漏種和有漏種,成佛時所有有漏種子滅盡,第八識改名無垢識。若用「轉識成智」的語言,成佛時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屬於四智之一。
《攝大乘論》的第八識,成佛前有「阿賴耶識(異熟果識)」與「非阿賴耶識」兩部分,「阿賴耶識(異熟果識)」含藏的只有雜染種子,不含藏清淨種;往成佛的境界邁進時,第八識中的「阿賴耶識(異熟果識)」勢力次第漸減,「非阿賴耶識」勢力次第漸增,第八識這個一切法的「所依」被轉變——稱爲「轉依」,最後一切雜染種全部滅盡,「阿賴耶識」也滅,「非阿賴耶識」成為清淨法身。
【琅琊閣】:對比《攝大乘論》、《成唯識論》與如來藏經論,是要突顯前者的精密與後者的簡約:
|
如來藏經論 |
《攝大乘論》、《成唯識論》 |
種子識? |
如來藏不是種子識
|
第八識是種子識 《成論》:有漏種與無漏種的勢力有增減 《攝論》:阿賴耶識與非阿賴耶識的勢力有增減 |
有沒有四智的概念? |
佛地只是法身顯現,不建立四智概念 |
《成論》:佛地轉識成智,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 |
修證階位的建立? |
如來藏經一般不討論十地修證階位。比如《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法鼓經》都沒有討論十地的修證。 |
建立十地的修證階位。 凡聖分水嶺是初地,初地見道證真如時,無漏種子(非阿賴耶識)第一次顯現,初地之後的修道位,無漏種子顯現越來越多,勢力越來越大。 |
【張志成】:上文是用「如來法身」作爲例子,説明純粹如來藏經論法相簡約,唯識經論法相複雜精密,在文字層面無法融合。
同一個「如來法身」,在如來藏系經論只是「不生不滅的無為法」,在《成唯識論》卻是「真如無為法 + 四智無漏有為法的聚合體」,加上唯識建立了如來藏經論所沒有的「有漏vs 無漏種子」、「阿賴耶識 vs 非阿賴耶識」、轉識成智等概念,可見兩個體系有根本差異。
如果要將如來藏納入唯識經論,必須將【無爲的如來法身 = 無爲 + 無漏有為的如來法身】,難道唯識祖師要重新定義如來法身?
如此一來,就會與如來藏經的原定義出現歧義。
經是佛所説,不可以更動,所以無著、世親、護法、戒賢、玄奘一系的純粹唯識學祖師,一直避免如來藏的概念是可以理解的,兩個體系體質不同,唯識理論無法加入如來藏概念。
【琅琊閣】:這幾篇文章對比的是純粹如來藏經論與純粹唯識經論,至於《楞伽經》、《起信論》結合第八識與如來藏的修行原理不在討論範圍,後面的文章會説明,因爲要正確掌握《楞伽經》、《起信論》的架構,必須先理解純粹如來藏經論與純粹唯識經論的差異,這樣才不會將三個不同的體系混爲一談。
下一篇分析正覺同修會定義的「如來法身」,錯在哪裏。
[1]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2455364
[2] (CBETA, T12, no. 353, p. 221, c9-11)
[3] (CBETA, T12, no. 353, p. 222, b11-14)
[4] (CBETA, T31, no. 1611, p. 833, b22-24)
[5] (CBETA, T31, no. 1611, p. 822, c3-23)
[6] (CBETA 2021.Q1, T31, no. 1585, p. 57a17-58a13)
[7] (CBETA 2021.Q1, T31, no. 1585, p. 56a28-b2)
[8] (CBETA 2021.Q1, T31, no. 1585, p. 1a10-12)
[9] (CBETA 2021.Q1, T31, no. 1585, p. 51a7-9)
[10] (CBETA, T31, no. 1585, p. 55, b2-p. 56, a11)
[11] (CBETA, T31, no. 1594, p. 136, b29-c4)
[12] (CBETA, T31, no. 1594, p. 136, c5-13)
[13] (CBETA 2021.Q1, T31, no. 1594, pp. 136b29-137a1)
[14] (CBETA 2021.Q1, T31, no. 1594, pp. 136b29-137a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