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菩提路》(五之二十四):張志成——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是典型的「梵我見」?

jopeel-quimpo-qP4A-5EloaM-unsplash.jpg

01.  正覺同修會改編「佛陀成道」的記載?

【琅琊閣】:上一篇文章用「如來法身」的定義,説明爲什麽「如來藏」很難被納入唯識經論。在搜尋「如來法身」的時候,發現正覺同修會的《三乘菩提》系列有一個匪夷所思的「如來法身」教學視頻: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096 佛地之四智圓明 由 正超老師開示

而這八個識是如何轉識成智的呢?首先就時劫上來說,明心見性只是六、七二識轉識成智,而且只是下品初分轉而已;悟後起修到七地滿足,進入八地時是中品轉,可是也只是只有六、七二識轉生中品的妙觀察智以及平等性智而已,這個前五識以及第八識都還沒有轉。修行必須要直到三大阿僧祇劫滿了以後,成為最後身菩薩,坐在菩提樹下,以手按地而得明心時,六、七二識才轉生上品的妙觀察智以及平等性智;異熟流注生滅斷盡,第八異熟識頓現大圓鏡智,改名無垢識——也就是佛地的真如;然後到了夜後分,旭日將升之前,目睹東方明星眼見佛性的時候,才使前五識頓生成所作智,然後成佛。四智加上佛地八識運作的境界所顯示的清淨法界,佛地無垢識就是以這五法為性,稱為法身;所以,「三身四智」必須要佛地才能夠滿足,並不是第一次明心見性的時候就已經具足了。[1]

正緯老師《三乘菩提之意涵 第35集:等覺與佛地》:

【在初夜分的時候佛陀是用手按地,用手按地之後接下來就等於是到了明心的位階了,明心就是開悟明心。我們要強調佛陀這個開悟明心,是最後身菩薩的開悟明心,這個所悟的境界絕對不是我們在菩薩位階裡面,七住位的開悟明心的那種開悟明心。實際上那個開悟明心是屬於大徹大悟、完全了悟的那個狀況!當祂開悟明心的時候,這個時候祂就會發起「大圓鏡智」,並且同時會圓滿具足上品的「妙觀察智」跟上品的「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很顯然就是對應到甚麼呢?對應到第八識如來藏;上品的「妙觀察智」是對應到意識;上品的「平等性智」是對應到意根。……在初夜分開悟明心發起「大圓鏡智」、上品的「平等性智」跟上品的「妙觀察智」之後,這個時候在後夜分的時候,目睹東方明星而眼見佛性;同樣的這個眼見佛性的境界,也不是十住菩薩所看到的佛性的境界;當這眼見佛性成就的時候,同時也就成就了所謂的「成所作智」!】[2]

三乘菩提的這段文字,表面上敘述 佛陀成道時證得如來法身的過程,每個字讀起來都很像「佛法」,實際上,這短短一段文字,竄改玷污佛法的程度,在佛教歷史上恐怕無出其右:

  1. 將佛陀成道歷史改編成蕭平實發明的「明心見性」
  2. 錯解禪宗的「明心見性」,將禪宗的「明心見性」一切為二
  3. 扭曲唯識經論關於如來法身的教理
  4. 將如來法身變成一種梵我的存在 

上面這四個謬誤,前兩個不難理解,後兩個植根於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正覺同修會的「第八識如來藏」理論本質上就是梵我論!

什麽是梵我見?佛法與梵我見的區別究竟在哪裏?

這篇文章本來是要辨析蕭平實對如來法身的錯解,拆解如來法身問題前,先從 佛陀成道的記載切入,討論佛法與梵我論的根本差異。

 

02.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證的是「正覺的明心見性」?

【琅琊閣】:上面正超、正緯老師說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佛時,所證的分爲「明心」與「見性」兩部分:「初夜分以手按地得明心、後夜分目睹明星眼見佛性」。這是正覺同修會蕭平實獨創的説法——正覺將「以手按地」解讀為「第八識的持身功能」,「目睹明星」是「肉眼看見佛性」。

要檢驗上文論述的真確性,第一個問題:所有佛教經論中關於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的記載,有沒有正覺所説的「明心、見性」内容

先看二乘經典。在所有二乘經典的記載中,佛陀成佛前做的是順觀、逆觀十二因緣法,從來都沒有明心、見性、以手按地、目睹明星見性」等説法:

《長阿含經》卷1:菩薩思惟:「苦陰滅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爾時,菩薩逆順觀十二因緣,如實知,如實見已,即於座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3]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15:王去後,菩薩便向菩提樹,去樹不遠見一人刈草名曰吉安,從乞少草持至樹下,敷已結跏趺坐,直身正意,繫念在前,即除五蓋,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得第四禪,遊戲其中,通三十七道品之行;以此淨心,三明洞照,所謂:宿命明、他心明、漏盡明,如《瑞應本起》中說。於是起,到欝鞞羅聚落,始得佛道,坐林樹下,初夜逆順觀十二因緣:緣是,故有是;緣滅,則是滅。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若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皆滅。見此義已,即說偈言:「生緣法皆爾,梵志初始禪,既知此緣法,能除一切疑;生緣法皆爾,梵志初始禪,既知此緣法,能除一切苦;生緣法皆爾,梵志初始禪,破魔之闇冥,如日昇虛空。」[4]

不但 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觀察的是十二緣起,毘婆尸佛,如是尸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也都是這麽說。

《雜阿含經》卷15: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者毘婆尸佛未成正覺時,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詣菩提樹下,敷草為座,結跏趺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於十二緣起逆順觀察,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緣生有老死,及純大苦聚集,純大苦聚滅。」[5]

《雜阿含經》卷15: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者毘婆尸佛未成正覺時,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詣菩提樹下,敷草為座,結跏趺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於十二緣起逆順觀察,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緣生有老死,及純大苦聚集,純大苦聚滅。彼毘婆尸佛正坐七日已,從三昧覺,說此偈言:

「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永離諸疑惑,知因緣生法。若知因生苦,知諸受滅盡,知因緣法盡,則知有漏盡。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永離諸疑惑,知有因生苦。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永離諸疑惑,知諸受滅盡。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永離諸疑惑,知因緣法盡。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永離諸疑惑,知盡諸有漏。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普照諸世間,如日住虛空。破壞諸魔軍,覺諸結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如毘婆尸佛,如是尸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亦如是說。[6]

張志成】:大乘經論中屬於佛陀的傳記《佛所行讚》、《方廣大莊嚴經》中也說,佛陀成佛前做的是順觀、逆觀十二因緣法:

《佛所行讚》卷3:正念內思惟, 生死何從起? 決定知老死, 必由生所致,如人有身故, 則有身痛隨。又觀生何因? 見從諸有業,天眼觀有業, 非自在天生。非自性非我, 亦復非無因,如破竹初節, 餘節則無難。既見生死因, 漸次見真實,有業從取生, 猶如火得薪。 取以愛為因, 如小火焚山, 知愛從受生, 覺苦樂求安。 飢渴求飲食, 受生愛亦然,諸受觸為因, 三等苦樂生。鑽燧加人功, 則得火為用,觸從六入生, 盲無明覺故。六入名色起, 如芽長莖葉,名色由識生, 如種芽葉生。識還從名色, 展轉更無餘, 緣識生名色, 緣名色生識。 猶人船俱進, 水陸更相運, 如識生名色, 名色生諸根。諸根生於觸, 觸復生於受,受生於愛欲, 愛欲生於取。取生於業有, 有則生於生, 生生於老死, 輪迴周無窮。 眾生因緣起, 正覺悉覺知, 決定正覺已, 生盡老死滅。 有滅則生滅, 取滅則有滅,愛滅則取滅, 受滅則愛滅。 觸滅則受滅, 六入滅觸滅, 一切入滅盡, 由於名色滅。 識滅名色滅, 行滅則識滅,癡滅則行滅, 大仙正覺成。如是正覺成, 佛則興世間,正見等八道, 坦然平直路,畢竟無我所, 如薪盡火滅。所作者已作, 得先正覺道, 究竟第一義, 入大仙人室。 闇謝明相生, 動靜悉寂默, 逮得無盡法, 一切智明朗。[7]

《方廣大莊嚴經》卷9〈22 成正覺品〉是對佛陀成道記載得最詳盡的一部經,其中有提到 佛陀成道過程中,初夜、中夜、後夜發生的事件:

《方廣大莊嚴經》卷9〈22 成正覺品〉:佛告諸比丘:「爾時菩薩降伏魔怨,滅其毒刺建立法幢,初離欲惡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內靜一心滅覺觀,定生喜樂入二禪,離喜受聖人說住於捨,有念有想身受樂入第三禪,離憂喜捨苦樂、念清淨入第四禪。

「爾時菩薩住於正定,其心清白光明無染,離隨煩惱,柔軟調和無有搖動,至【初夜分得智得明,攝持一心獲天眼通】。菩薩即以天眼觀察一切眾生,死此生彼好色惡色,勝劣貴賤隨業而往,皆悉了知。是諸眾生緣身語意,造諸惡業誹謗聖人,邪見業故身壞命終便生惡趣。菩薩復觀見諸眾生,緣身語意造諸善業,正見業故身壞命終便生天上。【於中夜分攝持一心,證得憶念過去宿命智】,通觀過去自他所受生事,皆悉了知一生二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萬生、億生,百億生千億生,乃至照過無量百千那由他拘胝數生,乃至成劫壞劫、無量無邊成劫壞劫,皆悉憶知。一一住處若名若姓,若色相若飲食若苦樂若受生若死沒,所有色相住處事業,若自若他,皆悉了知。

「菩薩作是念言:『一切眾生住於生老病死險惡趣中不能覺悟,云何令彼了知生老病死苦蘊邊際?』作是思惟:『此老病死從何而有?』即時能知因生故有,以有生故老病死有。如是生者復因何有?即時能知因有故有。『如是有者復因何有?』即時能知因取故有。『如是取者復因何有?』即時能知因愛故有。『如是愛者復因何有?』即時能知因受故有。『如是受者復因何有?』即時能知因觸故有。『如是觸者復因何有?』即時能知因六處有。『如是六處復因何有?』即時能知因名色有。『如是名色復因何有?』即時能知因識故有。『如是識者復因何有?』即時能知因行故有。『如是行者復因何有?』即時能知因無明有。

「爾時菩薩既知無明因行,行因識,識因名色,名色因六處,六處因觸,觸因受,受因愛,愛因取,取因有,有因生,生因老死憂悲苦惱,相因而生。復更思惟:『因何無故老死無?因何滅故老死滅?』即時能知,無明滅故即行滅,行滅故即識滅,識滅故即名色滅,名色滅故即六處滅,六處滅故即觸滅,觸滅故即受滅,受滅故即愛滅,愛滅故即取滅,取滅故即有滅,有滅故即生滅,生滅故即老死滅,老死滅故即憂悲苦惱滅。復更思惟:『此是無明,此是無明因,此是無明滅,此是滅無明道,更無有餘;此是行,此是行因,此是行滅,此是滅行道;此是識,此是識因,此是識滅,此是滅識道;此是名色,此是名色因,此是名色滅,此是滅名色道;此是六處,此是六處因,此是六處滅,此是滅六處道;此是觸,此是觸因,此是觸滅,此是滅觸道;此是受,此是受因,此是受滅,此是滅受道;此是愛,此是愛因,此是愛滅,此是滅愛道;此是取,此是取因,此是取滅,此是滅取道;此是有,此是有因,此是有滅,此是滅有道;此是生,此是生因,此是生滅,此是滅生道;此是老死,此是老死因,此是老死滅,此是滅老死之道,此是憂悲苦惱。如是大苦蘊生乃至滅,如是應知。此是苦,此是集,此是苦集滅,此是滅苦集道,應如是知。』」

《方廣大莊嚴經》有提到「後夜分明星出時」,指的是一個特定時間點。「明星出時」是佛經裏面常見的用來表達時間的方式,不是正覺所説的「肉眼看到佛性」:

佛告諸比丘:「菩薩於【後夜分明星出時】,佛、世尊、調御丈夫聖智,所應知,所應得,所應悟,所應見,所應證,彼一切一念相應慧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等正覺,具足三明。諸比丘!是時諸天眾中無量天子作如是言:『我等應散香花供養如來。』復有天子,曾見先佛成正覺時,即作是言:『汝等未可散花,如來當現瑞相,往昔諸佛成正覺時皆現瑞相。』諸比丘!如來知彼天子思見瑞相,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如佛所證以偈頌曰:

「『煩惱悉已斷,諸漏皆空竭,更不復受生,是名盡苦際。』

「爾時彼諸天子心生歡喜,以微妙天花遍散佛上,當於是時香花彌布積至于膝。如來遠離無明黑暗及愛見網,竭煩惱河、拔除毒刺、解諸纏縛、摧壞魔幢建立勝幡,能善安處諸眾生界記莂眾生,觀察根性知其病本,施甘露藥為大醫王,令諸眾生皆得度脫,安置涅槃寂靜之樂,住如來藏結解脫繒入智慧城,同諸如來清淨法界。」

佛告諸比丘:「一切如來見我成道皆悉讚言:『善哉,善哉!』咸以寶蓋而覆於我。其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十方三千大千世界,於寶蓋中出妙光明,其光明網遍照無量無邊世界。」[8]

《方廣大莊嚴經》說:「初夜分得智得明,攝持一心獲天眼通」、「於中夜分攝持一心,證得憶念過去宿命智」「後夜分明星出時」,因為觀察十二因緣圓滿得漏盡明、證四聖諦、具足三明而成佛,並不是如正覺說的「初夜分以手按地得明心、後夜分目睹明星眼見佛性」而成佛。

【琅琊閣】:大乘佛法的《般若經》同樣說 佛陀是觀十二因緣而成佛: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2067 無盡品〉:須菩提!是十二因緣是獨菩薩法,能除諸邊顛倒,坐道場時應如是觀,當得一切種智。須菩提!若有菩薩摩訶薩以虛空不可盡法,行般若波羅蜜,觀十二因緣,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9]

讀到這裏,您會發現佛陀成道的記載中根本沒有「以手按地」這個事件。經論裏面,當佛陀以手或脚按地,一般都是在展現神通或是降魔的語境:

《菩薩本生鬘論》卷1:「于時世尊【以手按地,六種震動,有七寶塔涌現其前】,世尊即起作禮右旋。「阿難!汝可開此塔戶。」見七寶函珍奇間飾。「阿難!汝可復開此函。」見有舍利白如珂雪。「汝可持此大士骨來。」」(CBETA 2021.Q1, T03, no. 160, p. 332b26-c1)

《方廣大莊嚴經》卷9:「坐於師子座, 作遊戲神通, 【佛以指按地, 即時六種動。】 降伏魔軍眾, 如制兜羅綿,魔王懷憂惱, 以杖而畵地。 此是佛世尊, 遊戲大神通。」」(CBETA 2021.Q1, T03, no. 187, p. 597a3-7)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23:「阿難!諸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學是法已,能【以足指按地】震動三千大千世界,乃至舉足下足皆悉能現諸神通相。」(CBETA 2021.Q1, T08, no. 228, p. 665c24-27)

《佛說須摩提長者經》:「我行菩薩道時,以是功德坐菩提樹下,以金剛心而立誓言:『不起此坐,當破四魔,得一切種智、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適發此念,天魔波旬將諸兵眾,器仗嚴飾,遶菩提樹,面各三十二由旬,而作惡念:『我以此兵眾必壞是人,令不成道。』我爾時【伸手按地】,魔眾眷屬即便破散。」(CBETA 2021.Q1, T14, no. 530, p. 807a22-28)

總結正覺的第一個錯誤:竄改佛陀成道的記載,誤導讀者。

所有佛經中關於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的記載都非常一致:佛陀觀十二因緣法成道。沒有任何經論裏面有正覺同修會所説的:「以手按地明心、目睹明星見性」。

佛陀成道的故事裏面也不會出現唯識教理,唯識教理是將成佛的智慧和法身的特質做深入分析,這是教理,不可與史實胡亂拼凑。

正覺同修會改編經論,因爲相信蕭平實所説真實無誤,代表佛陀,所以蕭平實的敘述等同佛説,可以取代佛教歷史。基於這個預設立場,正覺的文章視頻爲了佐證自己的「明心(第八識)、見性(看到佛性)」,改編經論,添加大量誤導佛弟子的内容,三乘菩提視頻言之鑿鑿的「佛陀成道同樣是證得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見性」是其中的經典例子。

 

03.  佛陀教導的是「緣起無我」,正覺弘揚的是「第八識梵我」?

【琅琊閣】:爲什麽正覺同修會的親教師,不去查證經典,擅自改編佛陀成道的歷史?

  • 因爲相信蕭平實絕對正確,蕭平實所説可以代表 佛陀
  • 以爲【佛法的核心 = 第八識如來藏】

因爲正覺整套佛法的核心就是「找第八識如來藏」,找到這個常住不滅的法,就獲得解脫和智慧。正覺所教導的「緣起法」,就是「第八識如來藏」這個獨立存在的第一因如何出生萬法的過程。

佛法裏面有「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佛法獨一無二的特質,是區分佛法與外道的總綱。

【張志成】:佛法與外道(包括梵我論)最主要的差別是「緣起無我」,也就是「三法印」中「諸法無我」與「諸行無常」的精要。「涅槃寂靜」形容的是所證的目標。

「諸法無我」的「法」指一切法,包括有為法、無為法,一切法裏面沒有「我」,「我」的界定是什麽?「恆常、獨立、不生滅」。

「諸行無常」指所有「有為法」(包括所有八識)都是生滅變動,因緣所生的「緣生法」,它們無法獨立存在,必須「互為因果」。「互為因果」的意思是,有爲法需要其他有為法才能現起存在,這種緣起機制之中,因果是平等的。

不生滅的無為法是有為法的「法性」,與有為法「不一不異、不即不離、相待而有」。無為法既然不生滅,當然無法出生其他法。

【琅琊閣】:爲什麽「緣起無我」是佛法與外道最大的分界綫?

【張志成】:「梵我論」有幾個明顯特徵:

一、梵我是萬法根源:「梵我」是絕對與最高的存在,是純粹的精神實體,超越於一切差別(如時空、苦樂、善惡等),也是一切事物(萬法)產生與存在的根源。

二、因果不平等:「梵我論」的緣起機制是「因果不平等的緣起」,「梵我」是「第一因」,是根本的、最真實的存在,而其餘一切事物是由它所生的,是次級的,虛幻性的存在。

三、「大梵」與其所生的個別「我」,關係是「不一不異」:「不異」是因爲「梵」與祂所出生的現象,兩者的關係是包含與被包含,兩者本質一樣,相互蘊含,不可分割。「不一」指二者的差別性表現在:「梵」是宇宙成立的原理,是世界的支配者,而個別我並不具備創造或毀滅世界的能力,它只是從屬者。

【琅琊閣】:「梵我論」有很多變相和形態,很多一神教的核心都是梵我論,但是各家理論在細節上有諸多差異。如果你在一個正規的佛教團體或是佛學院學法,初階學阿含佛法的時候,一定會學習「三法印」的正確定義,也一定知道梵我論與佛法之間的差異。

張老師,我們從一開始進入正覺所學的,爲什麽是梵我論?

【張志成】:正覺的梵我論,是用唯識、如來藏、禪宗和現代生理學包裝的梵我論。

  • 正覺同修會的「第八識如來藏心體不生不滅,有恆常獨立自性,可以獨存於無餘涅槃」,這個定義本身就違背了「諸法無我印」,已經成為「梵我見」一類的理論。
  • 正覺以第八識為真我、真心,七轉識為假我、妄心;第八識不生不滅,有真實、獨存自性,能出生一切法,是萬法之根源,可獨存於無餘涅槃;七轉識是生滅法,無真實自性,於無餘涅槃滅盡。這種說法,與梵我論已難以區別。
  • 正覺界定【真如無為法只是第八識的所顯性,第八識與五蘊「不一不異」】;這種說法,與佛教經論所説的【無為法是一切有為法的法性,與有為法不一不異、相待而有】有根本差異,本質上很類似梵我論。

【琅琊閣】:正覺同修會的佛法其實非常容易理解,正覺的所有書籍視頻的核心宣傳的都是「正覺三法印」

  1. 「第八識如來藏真我」常住不滅
  2. 「第八識如來藏真我」出生萬法
  3. 「第八識如來藏真我」獨存涅槃

蕭平實的「第八識梵我論」比出自奧義書和印度教的梵我論,或者是某些一神教的梵我理論層次更低,爲什麽?

1. 其他宗教思想很少將梵我、神我當成一個可以被找到、被觀察,可以執持身體、決定因果的「附體性梵我」。梵我或神我一般只是信徒感應、禱告、祈求的對象,或是成就神跡、啓發信徒做出異於常人行爲的「高我」或「靈體」。正覺幻想的「第八識我」運作身體,主宰因果,是一種對個人有强大且直接掌控的「梵我」,也是滲入最多妄想的「梵我」,所以正覺同修會的制度和人性也充滿了妄想症與掌控欲。

2. 有些梵我形式的哲理和思想,是藉梵我的概念,建立一切衆生一體的觀念,這種梵我論導向的是平等觀,正覺的「第八識梵我」唯我獨尊,出生一切,主宰因果,導向的是二元對立與階級觀。

3. 有些宗教或靈修團體强調神我、梵我的目的,是説服我們對生命中一切不可控的事情,用接受放下的心態面對,雖然這類修行可能流於想象,效果有限,依然遠比正覺同修會「以强烈有所得心追求開悟和福德」的心態健康、平衡。

[1]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5047-a21_096

[2]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1/1371-a01_035

[3] (CBETA 2021.Q1, T01, no. 1, p. 7b21-c8)

[4] (CBETA 2021.Q1, T22, no. 1421, pp. 102c14-103a8)

[5] (CBETA 2021.Q1, T02, no. 99, p. 101b24-30)

[6] (CBETA 2021.Q1, T02, no. 99, p. 101b24-c20)

[7] (CBETA 2021.Q1, T04, no. 192, pp. 27c07-28a20)

[8] (CBETA, T03, no. 187, p. 595, a21-p. 596, a21)

[9] (CBETA, T08, no. 223, p. 364, b23-27)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