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菩提路》(五之二十九):張志成——蕭平實混淆經論裏面的兩種「因」——「生因」、「建立因」,以及兩種「所依」——「持種依」、「迷悟依」

jopeel-quimpo-qP4A-5EloaM-unsplash.jpg

01.

【琅琊閣】:前幾篇文章强調唯識經論的第八識不等同如來藏經論的如來藏——第八識的種子出生一切現象有為法,如來藏(真如)是無為法,沒有出生有為法的作用。

在唯識經論中,第八識與如來藏、真如之間的界定其實非常明確,爲什麽經常被混在一起,被誤解為兩個完全等同的概念?《阿毘達磨大乘經》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如來藏經論:如來藏是一切法之所依,是善不善因;

唯識經論:第八識是一切法所依,所含藏的種子是一切有為法出生之因緣

如果依文解義,以爲如來藏與第八識都是一切法的「所依」和「因」,就會將如來藏和第八識直接等同。事實上,經論裏面的「因」和「所依」有多重涵義,必須在特定語境和框架下理解,如來藏經論「所依」的語義與唯識經論「所依」的語義不一樣。這是初學者讀經需要特別注意的一個問題。

閲讀佛經,就像編程、會計、法律、工程這些行業,是一個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因爲首先這些工作有自己的一套專業用語,初學者需要花大量時間熟悉,才知道這些術語的正確定義。佛教經論,尤其是印度佛教的經論,不但使用一套專業用語,這套語言具有哲學性,體現印度人的邏輯思維,而且被不同人在不同年代翻譯成漢語之後,產生一字多譯,同字不同義等等會造成誤讀混淆的問題,再加上不同經論對名詞(比如「自性」)的定義有別,隨便將佛法名詞互相「等於」,不查字典就揣測字義,出錯的概率非常高。

【張志成】:爲什麽要寫這麽長的一篇文章,釐清經論中「因」和「所依」的多重意涵?

因爲這是區分如來藏和第八識的一個關鍵點,也是純粹唯識經論與如來藏經論(不論是純粹如來藏經論還是心性如來藏經論)難以會通的其中一個決定性原因。

如來藏和第八識都是「因」和「所依」,但是《成唯識論》的界定非常清楚,第八識是種子識,是「生因」、「建立因」和「持種依」,真如是不含藏有為生滅種子的無為法,不能是「生因」,只能是「建立因」和「迷悟依」;同理,如來藏也只能是「建立因」和「迷悟依」。

清楚區分這兩種不同的「因」和「所依」,正確理解經文所説的是哪一種「因」、哪一種「所依」,才不會誤解經論要表達的意思。

 

第八識

如來藏(真如、空性)

生因?

建立因?

生因:種子是一切有爲法的生因,四緣中的「因緣」

又稱爲「親因」、「直接因」

建立因:第八識的現行識是一切有為法現行的必要條件(除了因緣外的其他三緣),比如第八識是第七識的「所緣緣」,第八識出生的五根(第八識現行的相分)是六識的「增上緣」。

建立因:現象生起的「助緣」,四緣中的其他三緣,

如來藏、真如、空性都是沒有種子的無爲法,不能出生菩提四智,只是四智生起的「建立因」

迷悟依?持種依?

持種依:第八識是種子識,只有種子識才是「持種依」

迷悟依:迷於真如,不見真理,雜染法現前,覺悟真理,無漏有爲法現前

在《楞伽經》等心性如來藏經論裏面,「迷」的狀態是阿賴耶識,「悟」的狀態是如來藏

由於結合如來藏和第八識的《楞伽經》比較複雜,這一篇我們先主要以純粹如來藏經論《勝鬘經》的如來藏和純粹唯識的《成唯識論》作爲例子,討論「生因VS建立因」、「迷悟依VS持種依」。

 

02. 第八識:唯識經論的「因」和「所依」——生因、持種依

【琅琊閣】:《阿毘達磨大乘經》的「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唯識系解讀為「一切法所依是第八識」,如來藏系的《寶性論》卻解讀為「一切法所依是如來藏」。既然不同經論都説如來藏與阿賴耶識都是「一切法之所依」,爲什麽如來藏不等於第八識?

這個問題觸及的是純粹唯識系(《攝大乘論》、《成唯識論》)與如來藏系(《勝鬘經》、《寶性論》、《楞伽經》、《密嚴經》、《起信論》)立論的根本差別—— 一個用有爲法第八識作爲一切法所依,一個用無爲法如來藏作爲一切法所依:

  • 純粹唯識系的「一切法所依」 = 生滅的有為法第八識
  • 純粹如來藏系的「一切法所依」= 不生不滅的無為法如來藏
  • 心性如來藏系的「一切法所依」= 不生不滅的無為法如來藏

用譬喻來説,唯識經論和如來藏經論如果是兩個大樓,一個是用有為法第八識打地基,一個用無為法如來藏打地基,最後打造出來的建築物,整體架構完全不一樣。前面的文章以《大方等如來藏經》作爲例子,將之與《成唯識論》做了一個對比,《大方等如來藏經》是最早期的如來藏經,其中沒有討論「所依」的概念,這篇文章用《勝鬘經》和《寶性論》與唯識經論對比。

【張志成】:我們先看看純粹唯識經論的「一切法所依」,無著菩薩著、無性釋的《攝大乘論.釋》卷1界定阿賴耶識為「所知依」,「所知」就是我們可以感知的一切,也就是「一切法」

論曰:此中最初且說所知依,即阿賴耶識。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謂薄伽梵於《阿毘達磨大乘經》伽他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釋曰:此引阿笈摩,證阿賴耶識名「所知依」

「無始時」者,初際無故。

「界」者因也,即種子也是誰因種?謂一切法此唯雜染,非是清淨故。後當言多聞熏習所依,非阿賴耶識所攝,如阿賴耶識成種子,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所起等。

「彼一切法等所依」者,能任持故,非因性故。能任持義,是所依義,非因性義;所依、能依性各異故。[1]

《攝大乘論》將「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這句偈區分出為二個涵義:

1.「界」:

是「因」、「種子」的意思,指四緣中之「因緣」。

第八識中的有漏種子(稱為阿賴耶識)是有漏有為法的「(生)因」;第八識中的無漏種子(稱為非阿賴耶識)是無漏有為法的「(生)因」。

2.「依」:

是「任持」、「依止」、「建立」的意思,不是「生因」的意思。

第八識的現行識是一切有為法現行的必要條件(除了因緣外的其他三緣),比如第八識是第七識的「所緣緣」,第八識出生的五根(第八識現行的相分)是六識的「增上緣」。

總合起來說:唯識經論建立第八識為「一切法的所依」,指第八識是一切有為法之「生因」,也是「建立因」

《成唯識論》卷3對《攝大乘論》的這段文字做了很詳細的解釋:

云何應知此第八識離眼等識有別自體?聖教正理為定量故。謂有大乘阿毘達磨契經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此第八識自性微細,故以作用而顯示之。頌中初半顯第八識為因緣用,後半顯與流轉還滅作依持用。」……

「界」,是「因」義,即【種子識】,無始時來,展轉相續親生諸法,故名為「因」。

「依」,是「緣」義,即【執持識】,無始時來,與一切法等為依止,故名為「緣」。

謂能執持諸種子故,與現行法為所依故,即變為彼及為彼依。……

「由此有」者,由有此識;「有諸趣」者,有善惡趣;謂由有此第八識故,執持一切順流轉法,令諸有情流轉生死。……「及涅槃證得」者,由有此識故,有涅槃證得;謂由有此第八識故,執持一切順還滅法,令修行者證得涅槃。此中但說能證得道,涅槃不依此識有故。[2]

《成唯識論》總結「一切法所依」裏面的「所依」有兩個意思:

1.「因」:

生因親因直接因、四緣中的「因緣

2.「緣」:

建立因依止因助緣、四緣中的「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第八識同時扮演了這兩種角色,其種子是「因」──生因,其執持識(現行識)是「緣」──建立因。

1. 第八識作為種子識

第八識所含藏的種子是「因」,因爲種子能「親生諸法」、「變為彼(諸法)」,所以種子是一切有為法生起的「生因、親因、直接因」

2. 第八識作爲現行的執持識

第八識是「緣」,「與一切法等為依止」、「為彼(諸法)依」,是一切有為法生起的「建立因、依止因、助緣」。

比如第八識(現行的見分)是第七識的「所緣緣」,第八識出生的五根(現行的相分)是六識的「增上緣」。

所有的有為法,包括所有八識、心所法、色法,都是以第八識中的種子為「親因」(因緣),其他的條件為「助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生起。

第八識含藏的有漏種子生「有漏有為法」,無漏種子生「無漏有為法」,不可錯亂。真如是無爲法,無爲法不變動,所以不生任何法。

 

03.  唯識經論的真如——建立因

【琅琊閣】:唯識經論中,含藏種子的第八識是有爲法,而真如是一切有為法的真實性(法性)。

屬於無為法,不變動的真如與一切雜染、有漏有為法的生起,沒有直接關係,真如不是有為法的「生因」。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爲在心性如來藏經論(比如起信論)和禪宗文獻裏面,真如、如來藏聽起來很像是一個出生他法,或是構成其他法的「心」,而唯識經論對「真如不是生因」有很明確的説明。

《瑜伽師地論》卷51提到「真如」是「建立因」,不是「生因」:

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由此斷故,當言已斷一切雜染。當知轉依由相違故,能永對治阿賴耶識。又阿賴耶識體是無常,有取受性。轉依是常,無取受性,緣真如境聖道方能轉依故。又阿賴耶識,恒為一切麁重所隨,轉依究竟遠離一切所有麁重。又阿賴耶識,是煩惱轉因,聖道不轉因。轉依是煩惱不轉因,聖道轉因;應知但是【建立因】性,非【生因】性。[3]

這一段的意思是:緣「真如」境生起無分別智聖道得到「轉依」,可以斷一切煩惱、雜染法(有漏有為法),生起聖道(無漏有為法);但是,「真如」或「緣真如境證得的轉依」,不是聖道、無漏有為法(更不會是有漏雜染法)的「生因」,只是「建立因」。

爲什麽真如是一切清净、無漏善法的「建立因」?

證真如後,真如作為根本無分別智的「所緣緣」,能夠令無漏種子現行為「無漏有為法」,所以真如只是一切清淨、無漏善法生起之「助緣」、「建立因」,不像第八識內的無漏種子是「因緣」——「生因」。

如來藏在經論裏面被定義為「不生不滅、無為」,所以如來藏在《成唯識論》中只能等同「真如」,無法等同出生一切法的「生因、親因」第八識。

這裏請注意,彌勒菩薩說「阿賴耶識體是無常——不是只有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生滅無常,是阿賴耶識的「全」就是無常。阿賴耶識攝藏一切雜染法種子,與雜染法同生同滅,阿賴耶識與種子不一不異,種子屬於阿賴耶識的相分,經論中從來沒有將阿賴耶識切割為「本體+種子」的説法。

 

04.  第八識是「持種依」VS真如是「迷悟依」

【張志成】:關於「一切法的所依」, 《成唯識論》除了用「因」和「緣」這兩層意思來解釋之外,也指出第八識與真如分別屬於兩種「所依」:

「依」謂所依,即依他起,與染、淨法為所依故;染謂虛妄遍計所執;淨謂真實圓成實性。轉謂二分,轉捨、轉得。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麁重,故能轉捨依他起上遍計所執,及能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成立唯識,意為有情證得如斯二轉依果。

或「依」即是唯識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述曰:第二師解,依即真如,迷悟依也。】愚夫顛倒,迷此真如,故無始來受生死苦;聖者離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畢究安樂。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麁重,故能轉滅依如生死,及能轉證依如涅槃,此即真如離雜染性。(真)如雖性淨而相雜染,故離染時假說新淨,即此新淨說為轉依,修習位中斷障證得。[4]

所轉依,此復有二:

一、持種依,謂(根)本識。由此能持染、淨法種,與染、淨法俱為所依,聖道轉令捨染得淨;餘依他起性(前七識),雖亦是依,而不能持種,故此不說。【述曰:前說依他,總名轉依;今取持種,故唯第八。】

二、迷悟依,謂真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諸染、淨法依之得生,聖道轉令捨染得淨。餘雖亦作迷悟法依,而非根本,故此不說。[5]

第一種「所依」持種依

【所依,即依他起,與染、淨法為所依故】、【持種依,謂(根)本識、能持染、淨法種】。

「持種依」指依他起性的第八識是一切法之所依」,「持種依」包含出生諸有為法的「生因、親因、直接因」,以及一切有為法生起的「建立因、依止因、助緣」二者。

第二種「所依」是迷悟依

【或「依」即是唯識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迷悟依,謂真如】。

指真如為一切法之所依,迷悟依不包含「生因、親因、直接因」,只是「建立因、依止因、助緣」的意思。

【琅琊閣】:用譬喻來説,第八識既含藏一切法生起的種子,同時也是一切法生起的必須條件。第八識含藏的種子作爲「生因、親因、直接因」就好比木瓜、西瓜各種植物的種子,第八識作爲「建立因、依止因、助緣」就好比大地、陽光、水等,種子需大地等作為所依或助緣,才能成長、開花、結果。

【張志成】:在《成唯識論》,真正的「一切法之所依」是指第八識,因為它既是種子,也是主要的助緣,在《成唯識論》中,真如不能做為種子。

如果要説真如是「一切法的所依」,只能說它是「迷悟依」[6]——無明凡夫迷於真如,導致生死煩惱——第八識中的有漏種子作為「生因、因緣」出生為有漏有為法;聖者悟真如,導致涅槃菩提——第八識中的無漏種子作為「生因、因緣」出生為無漏有為法。

【琅琊閣】:第八識和真如與有漏、無漏法的關係:第八識是有漏(雜染)法和無漏有爲法生起的「生因、因緣」、持種依、以及建立因;真如只是無漏(清净)有爲法的生起的迷悟依與建立因。

 

有漏法(雜染法)

無漏有爲法 (佛地的菩提四智)

第八識

生因(四緣中的因緣)

建立因

持種依

生因(四緣中的因緣)

建立因

持種依

真如

迷悟依、建立因

迷悟依、建立因

 

05. 如來藏經論的所依」——無爲法如來藏

【張志成】:前面曾經討論過《大方等如來藏經》,這部早期的如來藏經不説如來藏是「生死因」,佛地「如來法身」顯現的是無漏有爲的功能,不像唯識經論的第八種子識在因地顯現雜染法,到了菩薩入初地之後,顯現有漏法和無漏法交集顯現。

《勝鬘經》裏面有「依如來藏故有生死」的字句。純粹如來藏系的《勝鬘經》、《寶性論》說「如來藏是一切法之所依」: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1:非如來藏有生有死,如來藏者離有為相,如來藏常住不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世尊!不離、不斷、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7]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46 無量煩惱所纏品〉:

一切眾生有如來藏。此示何義?以諸佛如來有三種身得名義故,此五種喻能作三種佛法身因,以是義故說如來性因。此以何義?此中明「性」義以為「因」義。以是義故,經中偈言:「無始世來性,作諸法依止,依性有諸道,及證涅槃果。」此偈明何義?

「無始世界性」者,如經說言:諸佛如來依如來藏,說諸眾生無始本際不可得知故。所言「性」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如來說如來藏者,是法界藏,出世間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法身藏,自性清淨如來藏故。」

「作諸法依止」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住持、是建立。世尊!不離不離智、不斷不脫、不異無為、不思議佛法。世尊!亦有斷、脫、異、外、離、離智有為法,亦依、亦持、亦住持、亦建立,依如來藏故。」

「依性有諸道」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世尊!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故。」

「及證涅槃果」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證涅槃。」[8]

《勝鬘經》、《寶性論》是純粹如來藏經論,《楞伽經》是一部將如來藏與第八識結合的經,其中也説「如來藏是善不善因」,同樣將如來藏建立為「因」:

《大乘入楞伽經》卷56 剎那品〉: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9]

在上述這些表述裏面,如來藏聽起來很類似第八識——兩者都是一切法的「所依」,都是出生一切法的「」。

【琅琊閣】:爲什麽說如來藏只能是「迷悟依」?

第一、如來藏與真如同樣是無爲法,所以按《成唯識論》的界定,如來藏也只能是「迷悟依」,不能是持種依」——念念生滅、前後變異的第八識。

第二、如來藏只有在佛地才顯現菩提四智的功能,所以無為的如來藏是菩提四智的建立因,自性清淨的如來藏不像阿賴耶識可以作爲出生一切雜染法的直接因(生因、種子或間接因(助緣)

【張志成】:爲什麽如來藏是一切法的建立因和迷悟依?原因基本上與真如是建立因和迷悟依一樣。《勝鬘經》區分如來藏爲兩類: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世尊!如來藏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本所不見,本所不得。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此二空智,諸大聲聞能信如來。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空智,於四不顛倒境界轉。是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本所不見、本所不得。一切苦滅,唯佛得證,壞一切煩惱藏,修一切滅苦道。[10]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如說「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不空智。何者為二?世尊!所謂空如來藏,與煩惱㲉和合無別不了解脫。不空者,過恒河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何故法身萬德圓滿功德具足,眾生因何不得解脫?喻若蓮華,邪見羅網葉所覆故。亦如真金,墮於疑惑不淨穢故。[11]

「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有什麽分別?

  • 空如來藏如來藏「空」的一面,與真如、空性的概念等同,證得真如、空性而斷煩惱的智慧稱為「空如來藏(智)」。
  • 不空如來藏如來藏「不空」的一面,相當於唯識系佛地各種不可思議的「無漏有爲」功能,也就是菩提四智(大圓鏡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不思議佛法。

這裏再强調一次,《勝鬘經》說如來藏是大力菩薩(也就是高地菩薩),都無法見、無法得的法,唯佛得證,不是七住位菩薩可以證得的智慧!《寶性論》裏面有與此呼應的經文: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46 無量煩惱所纏品〉:如是此如來藏,以法界藏故,身見等眾生不能得見。已說以身見相對治真實法界未現前故。又如是出世間法身如來藏,非顛倒眾生境界。已說以無常等世間法對治出世間法界未現前故。又如是自性清淨法界如來空藏,非散亂心失空眾生境界。已說以煩惱垢客塵染、空自性清淨功德法不相捨離出世間法身得名故。此明何義?又依一味等味法界無差別智門,觀察出世間自性清淨法身,是名如實知見真如。是故經說:十住菩薩唯能少分見如來藏,何況凡夫二乘人等。[12]

《寶性論》的「十住菩薩」,與《大般涅槃經》的「十住菩薩」一樣,不是五十二階位裏面初地以前的「十住位」,是指「十地」(梵文 Bhūmi)——已經接近佛地的「十地菩薩」。「十地菩薩」智慧尚未具足圓滿,所以只能「少分見如來藏」。

【琅琊閣】:《勝鬘經》的「空如來藏」與般若中觀經論的「空性」、唯識經論的「真如」是同義詞。「空」表達的是什麽?

龍樹菩薩在《中論》說:

《中論》卷4〈24 觀四諦品〉:復次:「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以有空義故,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皆悉成就。若無空義,則皆不成就。[13]

般若中觀經論裏面的「空」,表達的是一切現象裏面沒有獨立、恆常不變的本質,一切現象都處於不斷變動的狀態。所謂「緣起」,就是說一切現象能夠在條件具足的時候生起,但緣起必然是在「一切法是空、無自性」的大前提下才能成立,如果一切現象裏面有一個獨立不變本質的話,氧原子永遠是氧、鐵原子永遠是鐵原子、凡夫永遠是凡夫,一切都無法變動,世界只能是一池死水,不會萬象崢嶸,緣起法則的「此有故彼有」原則無法成立。

一切法是空、無自性」表示「一切法的法性是空性、一切法以無自性為性」,這樣的「法性」、「空性」是一切有為法依因託緣得以生起的根本依據,所以可稱之為「建立因」,如同大地一樣,一切植物的種子(生因)依據此大地才能生長結果。

所以龍樹菩薩說「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般若中觀的「法性」、「空性」在唯識系稱為「二空所顯真理(真如)」。

窺基大師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同樣說:因緣生法我説空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卷2:依勝義,色不異空,如聖教說。因緣生法,我說空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者,破愚夫執要色無位方始有空,於色於空種種分別。今顯依勝義,色本性空,迷悟位殊,義彰空色。[14]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生法二空所顯真理,通與迷悟為所依故。[15]

空性、真如、空如來藏除了是諸法生起的「建立因」外,也是「迷悟依」,除了因爲它們都是不含藏種子、不變動、沒有功能的無爲法之外,從龍樹菩薩的「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的教理來説,凡夫不理解「緣起無我、緣起無自性」的真相,執著有實我、實法,這就是「迷」於真相的狀態,看清「緣起無我、緣起性空」的真相,就是悟的狀態。

所以《成唯識論》說:愚夫顛倒,迷此真如,故無始來受生死苦;聖者離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畢究安樂。

這裡先附帶一提,心性如來藏系經論,比如《密嚴經》常以「金器」的本質是「金」來譬喻現象有為法的本性是「真如、如來藏」,這種譬喻很容易造成「真如、如來藏」是有為法的構成材質——「質料因」(= 種子、生因)——的誤會。

在唯識系清楚的區分出「生因」(質料因)與「建立因」,故不用如來藏的概念。這點在討論心性如來藏系的《楞伽經》、《起信論》會指出。

 

06《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指真如可以出生一切法?

【琅琊閣】:正覺同修會如何將屬於「迷悟依」的真如等同第八識?

正覺經常引述《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句話「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來證明「真如可以出生諸法,所以真如是第八識」。

真如雖生諸法」這個句子600卷《大般若經》中只出現一次,要正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應該從般若經的整體義理來理解,不能抓著這一句話依文解義解讀。《般若經》界定真如、法性是恆常無變異的無為法,所以不可能是指念念生滅、出生一切有為法的第八識,真如出生諸法是指聖者證真如之後無漏善法顯現。

般若中觀經論的「真如」是無爲法,也稱爲「法性」,所以正覺不能依「真如雖生諸法」此句證明「真如是第八識」。上一節指出《成唯識論》將「所依」分爲「持種依VS迷悟依」,《大般若經》的「真如雖生諸法」此句,是說真如與第八識一樣是「持種依」,還是指真如只是「迷悟依」?

【張志成】:「真如雖生諸法」這句話的前後語境顯示,這裏面真如」的意涵基本上是「空如來藏」的定義,不是「第八識裏面的種子顯現萬法」的意思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696 法性品〉:

天王!如來法性在有情類蘊、界、處中,從無始來展轉相續,煩惱不染,本性清淨,諸心、意、識不能緣起,餘尋伺等不能分別,邪念思惟不能緣慮,遠離邪念無明不生,是故不從十二緣起說名無相,非所作法、無生、無滅、無邊、無盡、自相常住。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知法性清淨如是,無染無著遠離垢穢,從諸煩惱超然解脫。此(法)性即名諸佛法本,福德智慧因之而起,本性明淨不可思議。……

天王當知!譬如無價如意寶珠,裝飾瑩治皎潔可愛,體極圓淨無有垢濁,墮在淤泥經時已久,有人拾得歡喜取之,勤加守護不令墮落;法性亦然,雖在煩惱不為所染,後復顯現。天王!諸佛悉知有情本性清淨,客塵煩惱之所覆蔽不能悟入。……

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如是觀真淨法性,一切聖者如實悟入,無能修者、無所修法,無能行者、無所行法,無心、無心所,無業、無異熟,無苦、無樂。如是觀者名得平等,無異遠離隨順廣大,無我、我所、無高、無下,真實無盡常住明淨。所以者何?一切聖法由此成就,因是(法)性故顯現聖者,諸佛如來無邊功德不共之法從此性生、由是性出,一切聖者戒、定、慧品從此性生,諸佛菩薩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從此性出。是(法)性寂靜,過諸名相,性是真實,遠離顛倒,性不變異,故稱真如,是聖智境故名勝義,非有非無、非常非斷、非生死非涅槃、非染非淨、離一離異、無相無名。

天王當知!真如名為無異、無變、無生、無滅(或諍),自性真實,以無諍故說名真如;如實知見諸法不生, 諸法雖生真如不動,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 清淨不變如虛空無等等,一切三界無有一法所能及者,遍有情身無與等者;清淨離垢本來不染,自性明淨、自性不生、自性不起,在心意識、非心意識,性即是空、無相、無願;遍虛空界諸有情處一切平等,無量、無邊、不異、不別;非色、受、想、行、識,不離色、受、想、行、識,非地、水、火、風大,不離地、水、火、風大;無生,不離生;雖逆生死,不順涅槃;眼不能見,耳不能聞,鼻不能嗅,舌不能嘗,身不能覺,意不能知;不在心意識,不離心意識。天王當知!是名法性

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以能通達此法性故,修行清淨,能於三千大千世界諸贍部洲城邑聚落示現色身;所現身者非色非相而現色相,雖非六根所行境界,而化有情常無休息,為說此身無常、無我、是苦、非淨,知諸有情有寂靜性故,為示現無量種身,方便善巧令彼受化,知一切身都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木石等,而為有情說清淨行。菩薩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通達法性即得自在,無有移動而起智業,遊戲神通種種示現,安住自在而能示現種種威儀,自在能趣一切相智,皆悉通達一切法性。[16]

上面整段《大般若經》屬於「法性品」,討論的是「法性」,也就是「真如」。這個語境描述「法性、真如」的方式很類似如來藏系經論的「如來法身在眾生身中,名如來藏,自性清淨,不生不滅、常恆不變異,但為客塵煩惱所覆,不能顯現」這類語句:

如來法性在有情類蘊、界、處中,從無始來展轉相續,煩惱不染,本性清淨

【譬如無價如意寶珠,裝飾瑩治皎潔可愛,體極圓淨無有垢濁,墮在淤泥經時已久,有人拾得歡喜取之,勤加守護不令墮落;法性亦然,雖在煩惱不為所染,後復顯現

整部《大般若經》中用這種方式形容「法性」的,大概只有這一品。那麼這個語境的「法性、真如」是甚麼性質?是生滅變異的有為法,還是不生不滅不變異的無為法?

這裏的「真如」顯然是無為法,不是「念念生滅、前後變易」的第八識,這是正覺同修會斷章取義時完全忽略的重點:

【是(法)性寂靜,過諸名相,性是真實,遠離顛倒,性不變異,故稱真如,是聖智境故名勝義,非有非無、非常非斷、非生死非涅槃、非染非淨、離一離異、無相無名】

【真如名為無異、無變、無生、無滅

色、受、想、行、識,不離色、受、想、行、識……不在心意識,不離心意識】

也就是説,《般若經》這個語境對「法性、真如」的描述其實與《成唯識論》並沒有矛盾,完全一致:

《成唯識論》卷9: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17]

既然《般若經》這裡的「真如」是無為法,當然不可能指有為法第八識。而且真如無為法與五蘊、心意識(包括第八識)的關係是「非一非異、不即不離」的。《般若經》與唯識經論一樣,整部《大般若經》以及所有般若中觀經論的「真如」都是無爲法,也稱爲「法性」。

真如、法性、圓成實性、勝義諦(非安立諦)、無為法」與「八識心心所、依他起性、世俗諦(安立諦)、有為法」的關係,在般若經論與唯識經論中,都說是「非一非異、不即不離、非攝非不攝」的: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2549 不退轉品〉:「是菩薩摩訶薩既如實悟入諸法真如已,雖聞真如與一切法無二無別而無疑滯。何以故?真如與一切法不可說一異、俱不俱故。[1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96:「復次,善勇猛!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非如是等諸法所攝,亦非不攝。如是所攝、所不攝法所有真如、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如所有性,是謂般若波羅蜜多。善勇猛!真如者是何增語?善勇猛!真如者謂諸法性,非如愚夫異生所得、亦非異彼。然諸法性,如諸如來及佛弟子、菩薩所見如是法性理趣,真實常無變易,故名真如。即此真如,說為菩薩甚深般若波羅蜜多。[19]

《成唯識論》卷8此圓成實與彼依他起,非異非不異。異應真如非彼(依他起)實性;不異此性應是無常。彼此俱應淨、非淨境,則(根)本、後(得)智,用應無別。云何二性,非異非一?如彼無常、無我等性。無常等性與行等法異,應彼法非無常等;不異此應非彼共相。由斯喻顯,此圓成實與彼依他,非一非異,法與法性,理必應然,勝義、世俗,相待有故[20]

《般若經》的真如是與「(有為)法」相待的「法性」,是無為法,當然不可能是出生一切法的「生因、因緣」——持種依。

所以「真如雖生諸法」此句,只能說真如是一切有為法生起的「建立因、依止因、助緣」——「迷悟依。這與前面提到的《瑜伽師地論》說法是一致的:真如是生起聖道的「建立因」、「所緣緣」。

【琅琊閣】:從《般若經》此段上下的文脈看, 「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意思是說:所謂「真如生諸法」是指已經入地的「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通達真如(法性),因爲通達真如,證量不可思議,成就廣大功德,所以能生起一切清淨無漏善法, 在三千大千世界游戲神通,用各種方法廣度衆生:

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如是觀真淨法性,一切聖者如實悟入(真如、法性)……,一切聖法由此成就,因是性故顯現聖者,諸佛如來無邊功德不共之法從此性生、由是性出,一切聖者戒、定、慧品從此性生,諸佛菩薩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從此性出。……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以能通達此法性故,修行清淨,能於三千大千世界諸贍部洲城邑聚落示現色身……菩薩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通達法性即得自在,無有移動而起智業,遊戲神通種種示現,安住自在而能示現種種威儀,自在能趣一切相智,皆悉通達一切法性。

「真如生諸法」的意思是「因為真如是迷悟依,聖者悟此真如,能生起清淨無漏善法以及神通功德」,並不是指「真如就是含藏種子的第八識,能出生一切法」。

正覺同修會蕭平實説真如是第八識上所顯現的「真實、如如」性,如果「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指的是「第八識種子出生萬法」,真如 = 第八識,那麽真如就應該具備有爲法的功能,不可能只是第八識所顯「真實、如如」性,「真實、如如」性怎麽可能出生萬法?這就像女人可以懷孕生子,但是女人身上的母性只是女人的性質,沒有生子的功能(母性是建立因)!

正覺同修會讀經時的思維非常粗疏簡陋,看到「出生一切法」、「一切法所依」這種句子就要直接等同第八識,迎合自己的預設立場。其實「所依」這個名詞不只一種意涵,「出生一切法」、「一切法所依」可以指持種依、也可以指迷悟依,要根據語境和一部經的整體立論來判斷。

《般若經》: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

唯識經論:第八識的種子是一切法所依

1. 迷悟依:聖者證真如之後,出生一切清淨無漏善法以及神通功德

2. 真如「雖生諸法」的「諸法」不包含雜染、有漏的法

3. 與如來藏在佛地脫離客塵煩惱可以顯現佛地功德一樣

1. 持種依:第八識含藏有漏、無漏法的種子

2. 一切法:包含有漏、無漏法,也就是雜染法和清净法

 

 

總結:

如來藏、真如、阿賴耶識在不同經論裏面都是「一切法所依」,「所依」一詞的界定,包含了「生因 VS 建立因」、「持種依VS迷悟依」的概念。

無爲的如來藏、真如不是種子,只是「建立因」、「迷悟依」;有爲生滅、含藏種子的第八識是「生因」、「持種依」也是「建立因」,同時是出生一切法的直接因與助緣。

後面的文章會討論心性如來藏的幾部重要經論——起信論、楞伽經、密嚴經,以及禪宗。

我們花了很多篇幅梳理佛法經論的幾大體系,一再强調如來藏與第八識的差異以及如來藏經論與唯識經論的立論上的根本區別,就是希望讀者跳出「如來藏 = 第八識」這個錯誤認知,才不會錯解心性如來藏經論的教理以及禪宗祖師的論述。

 

 

 

[1]  (CBETA, T31, no. 1598, p. 382, c29-p. 383, a12)

[2] (CBETA, T31, no. 1585, p. 14, a10-p. 347, b7)

[3] (CBETA, T30, no. 1579, p. 581, c3-15)

[4] (CBETA, T31, no. 1585, p. 51, a3-17)

[5] (CBETA, T31, no. 1585, p. 55, a10-16)

[6]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1:「涅槃四義,體皆真如,並唯識性,此通在纏、出纏二位。體性雖淨,在纏名「因分」。「分」者,位也。今之所敬,意歸滿位,以真如性為迷悟依。迷故,生死;悟故,涅槃。有捨有得,真雖性淨,離雜染時假說新淨,說為轉依。」(CBETA, T43, no. 1831, p. 613, a5-10) 《成唯識論》卷1:「又為開示謬執我、法,迷唯識者,令達二空,於唯識理如實知故。」(CBETA, T31, no. 1585, p. 1, a12-14) 《成唯識論述記》卷1:「此中說有謬執我、法,令謬不生,意在了空,證唯識性,故與第一所說有殊。又以真如名迷悟依,迷真如故,謬執我、法,除迷令悟,故與前殊。又如《樞要》說。」(CBETA, T43, no. 1830, p. 236, b8-12)

[7] (CBETA, T12, no. 353, p. 222, b10-13)

[8] (CBETA, T31, no. 1611, p. 839, a13-b4)

[9] (CBETA, T16, no. 672, p. 619, c1)

[10] (CBETA 2021.Q1, T12, no. 353, p. 221c13-23)

[11] (CBETA 2021.Q1, T31, no. 1627, pp. 895c29-896a7)

[12] (CBETA 2021.Q1, T31, no. 1611, p. 840a8-b21)

[13] (CBETA 2021.Q1, T30, no. 1564, p. 33a21-25)

[14] (CBETA 2021.Q1, T33, no. 1710, p. 536c14-18)

[15] (CBETA 2021.Q1, T33, no. 1711, p. 546b8-9)

[16] (CBETA 2019.Q2, T07, no. 220, pp. 936, c16-938a11)

[17] (CBETA, T31, no. 1585, p. 48, a23-25)

[18] (CBETA, T06, no. 220, p. 662, b15-18)

[19] (CBETA, T07, no. 220, p. 1084, a5-13)

[20] (CBETA, T31, no. 1585, p. 46, b18-25)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