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問答:為什麼《瑜伽師地論》說從第一義的角度說,只有無餘依涅槃位才是阿賴耶識永滅盡的「無心地」?

形象1.jpg

作者:南伽他

答:瑜伽師地論中說,大小乘通說的「無心地」有六種,即:

1、無心睡眠位(即睡眠無夢);  2、無心悶絕位(即通常所說的昏迷);  3、無想定位;  4、無想生位(即生無想天的眾生);5、滅盡定位;  6、無余依涅槃位。

前面5種無心地,是大小乘通說的五無心位。

但是,瑜伽師地論又說:

第一義建立者,謂唯無餘依涅槃界中,是無心地。

何以故?

於此界中,阿賴耶識亦永滅故;

所餘諸位,轉識滅故名無心地,阿賴耶識未永滅盡。 於第一義,非無心地。

翻譯如下:

由第一義角度來建立無心地的含義,是這樣的:就是說,第一義角度只有無餘依涅槃界才是無心地。

為什麼呢?

因為在無餘依涅槃界中,阿賴耶識也是永遠滅盡的。

而其他的諸位——包括:1、無心睡眠位(即睡眠無夢);2、無心悶絕位(即通常所說的昏迷); 3、無想定位; 4、無想生位(即生無想天的眾生);5、滅盡定位——這五位裡面都是屬於轉識滅了,所以,在小乘或者在大乘的方便說裏面,依照滅轉識心而叫做「無心地」,但其實這五位裡面,阿賴耶識是沒有永滅盡的。

所以,從第一義的角度來說,這五個位都不是無心地!

簡要解釋: 

有心地、無心地的含義,是有多個角度的。瑜伽師地論》有詳細說。這裡不冗述。就比較簡單直接的理解來說,唯識裡面以八識心王為心,八個識都有心之含義,所以只要有七轉識,或者小乘有前六識,那就是有心位。

在小乘來說,六識滅盡(例如無想定、無想天、滅盡定等),就可以叫做無心地,但是從大乘來看,由於八個識都是叫做心,而 【1、無心睡眠位。  2、無心悶絕位。  3、無想定位。  4、無想生位。 5、滅盡定位】中,雖然六識滅了,但第七識並沒有滅(或者沒有滅盡),而第八阿賴耶識完全沒有滅盡,所以從第一義的角度來說,是有心地,不是無心地。

而從第一義的角度來説,要說無心,就是無任何八識心王,才叫做【無】【心】! 

哪一個位次,才算是第一義角度的無心地呢?

當然只有無餘依涅槃位!因為此位中,阿賴耶識已經永滅盡故!

所以無余依涅槃位才是第一義角度的究竟徹底的無心地————因為【不僅無轉識心】,乃至連阿賴耶識也永滅盡了,所以叫做第一義角度的究竟徹底的無心地

PS:在此補充糾正蕭平實居士的一個錯誤說法。蕭居士所說的五無心位,是包括了「正死位」而沒有無想生位。「正死位」並不是無心位,因為所謂正死,其實是有情眾生的此世滅盡而彼世生的情況。如果有中陰,則此世滅時彼中陰則生,如果沒有中陰位,則此世滅時已經是彼世受生(如化生等,或者地獄生),所以中間並不存在一個所謂的無心位的空檔的。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