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覺法義辨正:大乘菩薩完成「見道」需要多少時間?是蕭平實説的一大阿僧祇劫的23/30?
南伽他師兄最近寫了一篇《初地「相見道」是一刹那證得,不是蕭平實説的需要一個阿僧祇劫的23/30》,用無性菩薩的《攝大乘論釋》證明相見道所需的時間是刹那,不是正覺同修會蕭平實説的「一大阿僧祇劫的23/30」。[1]
大乘見道位在初地,真見道與相見道需要的時間是用刹那計算,這是一個常識和通論,網絡上的佛學詞典有非常詳細的説明。
這裏先將下文的重點拉出來説一下:
進入見道的時間只有十六心,也就是在十六個刹那裏面,觀察四聖諦的不同面相,得「八忍八智」,這個説法出自二乘經論。其中所謂的「心」,梵文指「刹那」,是一個非常短暫的時間。
唯識經論沿用了部派佛教的名詞和概念,《成唯識論》所説的大乘菩薩相見道的「十六心」,同樣是「十六個刹那」。如果「十六心」是蕭平實説的「一大阿僧祇劫的23/30」,那等於説,聲聞人的見道也要「一大阿僧祇劫的23/30」,經論裏面何曾有這種説法?阿含經裏面的見道都是以刹那計時的事情。
爲什麽時間這麽短?
因爲菩薩在見道之前,長劫修行,已經將該觀察的反復思維觀察過了,最後在加行位世第一法時,以極短的時間 (多剎那) 完成見道──包括真見道和相見道。
以下是慈怡法師在《佛光大辭典》裏面整理的詳細資料,紅色粗體字標注是我加的重點,黑色楷體字的編按是我補充的資料。
【http://buddhaspace.org/dict/fk/data/%25E8%25A6%258B%25E9%2581%2593.html】
見道
梵語 darśana-mārga。又作見諦道、見諦。為修行之階位。與修道、無學道合稱為三道。即指以無漏智現觀四諦,見照其理之修行階位。
見道以前者為凡夫,入見道以後則為聖者。【按:禪宗的開悟,不論階位,開悟之後,根據個人斷煩惱的程度以及其他資糧的累積,可以是52階位裏面的任何一個。也就是說,一個將禪宗開悟等於大乘初地見道或者是等於七住位的人,不懂宗門是什麽,也不懂宗門與教下的關係。】
其次,見道後更對具體之事相反覆加以修習之位,即是修道,與見道合稱有學道。相對於此,無學道又作無學位、無學果、無學地,意指既入究極之最高悟境,而達於已無所學之位。依小乘佛教,以修三賢、四善根等之準備修行(七方便)為始者,能生無漏智,而趨入見道。大乘則以初地為入見道,故稱菩薩之初地為見道,第二地以上為修道,至第十地與佛果方可稱無學道。密教以始生淨菩提心之位,稱為見道。以無漏智明白判斷道理者,稱為決擇(決斷簡擇),見道為決擇之一部分,故稱為決擇分。
又悟入涅槃之境界或欲達到涅槃之聖道皆是正性,故特稱見道為正性。又因所有之聖道皆令離煩惱,稱為離生,見道令離異生(凡夫)之生,故特稱見道為「離生」;是故見道又稱「正性離生、正性決定」(決定必趣涅槃之意)。【重點:大小乘見道又名「正性離生」,「離生」是指初果仁不墮三惡道,終究會離開凡夫在六道的輪回受生,不是蕭平實所説的只是離開了欲界生。】
見道所斷(又作見道斷、見所斷)之煩惱,略稱見惑;修道所斷(又作修道斷、修所斷)之煩惱,略稱修惑。【重點:見道一定斷煩惱,而且是非常大量的煩惱,大乘見道斷的是與分別我執以及分別法執相應的煩惱,又名「分別煩惱障」與「分別所知障」。初地菩薩雖然還未斷俱生我執,但是在解脫道的證量上,至少是如初果以上,永不墮三惡道,甚至可以永伏俱生我執的現行如同阿羅漢一般,不再受分段生死,以意生身繼續變易生死,直至成佛。】
(一)在一切有部,現觀見道苦、集、滅、道四諦之無漏智有二種,即能斷見惑之無間道智與證斷四諦真理之解脫道智。以其所觀察之對象,復可分為八忍八智之十六心,即觀欲界苦諦所得之苦法智忍(無間道之智)、苦法智(解脫道之智),觀色界、無色界苦諦所得之苦類智忍、苦類智;觀欲界集諦所得之集法智忍、集法智,觀上二界集諦所得之集類智忍、集類智;觀欲界滅諦所得之滅法智忍、滅法智,觀上二界滅諦所得之滅類智忍、滅類智;觀欲界道諦所得之道法智忍、道法智,觀上二界道諦所得之道類智忍、道類智。以此十六心(剎那)現觀諦理,稱為聖諦現觀。其中以前十五心屬於見道,特稱見道十五心;道類智已一度觀遍四諦法,故屬於修道之範圍(如表)。對於三界九地之修惑,修道各分上上品、上中品,乃至下下品等九品,合為八十一品,乃指斷修惑之修道過程。對於次第證者而言,見道為預流向,故於第十六心(道類智)證初果(預流果);然對異生位(凡夫位)之超越證者而言,彼等以世俗智修有漏之六行觀,業已斷除修惑之一部分,故應其程度可於第十六心證得初果、第二果(一來果),或第三果(不還果)。修道,則指以上之果位乃至阿羅漢向之間之階段。
【重點:進入見道的時間只有十六心,也就是在十六個刹那裏面,現觀四聖諦,得八忍八智,這個説法出自二乘經論,所謂的「心」,梵文指刹那,是一個非常短暫的時間。唯識經論沿用的是部派佛教的名詞,所以大乘相見道的「十六心」,同樣是「十六刹那」。爲什麽時間這麽短?因爲菩薩在見道之前,長劫修行,已經將該觀察的反復思維觀察過了,最後在加行位世第一法時,以極短的時間 (多剎那) 完成見道──包括真見道和相見道。】
無學道,即證得阿羅漢果位,依其能力根機之高低,可分退法乃至不退法等七種阿羅漢,此外再加獨覺、佛,或慧解脫、俱解脫二者,稱為九無學。再者,無學之人可完成無學正見乃至無學正定等八聖道,以及無學解脫、無學正智等十種無漏法(十無學支)。又鈍根者於見道稱為隨信行,於修道稱為信解,於無學道稱為時解脫;利根者於見道、修道、無學道則分別稱為隨法行、見至、不時解脫。
(二)經量部或成實論,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全屬見道,故主張十六心見道(又作十六心見諦)之說。而犢子部認為每一諦皆具有法智、法忍、類智三心,故主張十二心見道之說,至於第十三心,則指最後之道類智於前剎那再續起者,或於一剎那之際,再觀所有四諦之心,故第十三心以後為修道。此外,大眾部立頓現觀之說,即於一剎那間遍觀四諦,或立一時頓現觀說,先總括而觀,其次詳觀,故生二剎那之悟境;相對於此,有部說漸現觀。
(三)唯識宗分見道為真見道、相見道二種。真見道證唯識理,可引生根本無分別智,證悟真如之理,為斷煩惱障、所知障之分別隨眠煩惱之位。以上謂一心真見道說(又作頓證頓斷說),以此為正義。相見道證唯識相,為於真見道後生後得無分別智,再觀真如理之位,分為三心相見道與十六心相見道二種。三心相見道,即作三心,觀非安立諦(觀二空真如,非觀四諦差別)之境,即:(1)觀察自己之肉體【編按:意思是觀察自己之五蘊身心】,體證我空。(2)體證法空,證諸法皆無實體。(3)觀察自他之所有有情及一切物,而體悟我空與法空之理。十六心相見道,即作十六心,觀安立諦(觀四諦之別相)之境。三心相見道含攝於真見道,故稱三心真見道說(又作漸證漸斷說)。
見道行人已斷見惑,得無分別智,然仍殘留餘障,故須於修道位再經數度修習無分別智,依序斷除十重障,以至於第十金剛無間道斷盡煩惱障與所知障之種子,而證得無學果。以上三道若配合五位,則見道當配於通達位,修道當配於修習位,無學道當配於究竟位。〔俱舍論卷二十三、大毘婆沙論卷三、卷五十四、卷七十五、成實論卷一、卷十五、雜阿毘曇心論卷五、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七十三、成唯識論卷六、卷九、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顯揚聖教論卷十七、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九、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末〕(參閱「三道」644、「四向四果」1683、「有學 」2458、「見惑」2997、「阿羅漢」3692) p3001
[1]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48925498-%E5%8D%97%E4%BC%BD%E4%BB%96%EF%BC%9A%E5%88%9D%E5%9C%B0%E3%80%8C%E7%9B%B8%E8%A6%8B%E9%81%93%E3%80%8D%E6%98%AF%E4%B8%80%E5%88%B9%E9%82%A3%E8%AD%89%E5%BE%97%EF%BC%8C%E4%B8%8D%E6%98%AF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