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導師自創的「正覺總持咒」中, 借用了世親菩薩《百法明門論》中開頭的幾句: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
《百法明門論》將一切法分爲五種:1、心法,2、心所有法,3、色法,4、心不相應行法,5、無為法。
五位法裏面的前四位是有為法:1、心法,2、心所有法,3、色法,4、心不相應行法。 有為指的是不斷變遷造作的有爲法,與不造作、常不變易的無爲法相別。
唯識學對有為法與無為法的分類,人所共知,《百法明門論》沒有特別贅述,但是窺基在《大乘百法明門論解》點明:
「言無為法者,即不生不滅、無去無來、非彼非此、絕得絕失,簡異有為,無造作故,名曰無為也。 」
「言所顯示者,此第五無為之法,乃有六種,謂此無為體性甚深,若不約事以明,無由彰顯故。 藉前四斷染成淨之所顯示,前四有為,此即無為,先有後無,所以最後明也。 」
阿賴耶識是八識之一,屬於心法,當然是有爲法。
真如屬於無爲法。
所謂「四所顯示故」,是說第五位的無爲法,是在前四位的有爲法上轉染成凈顯示出來。
正覺同修會把阿賴耶識形容為「心體恒常不變,種子不斷變異」的「有為無爲結合體」,是一種自創的法義體系,經論中前所未見。
唯識學中,雖然各家各派所説,細節上有分歧(比如種子是新熏或本有之分歧),但是唯識系統的祖師都是邏輯縝密嚴謹之人,不會安立阿賴耶識為「有為無為結合體」,造成理論上的邏輯混亂。
再看《成唯識論》對阿賴耶識和真如的定義。
《成唯識論》卷3:阿賴耶識為斷為常? 非斷非常,以恆轉故。 「恆」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 「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 因滅果生非常一故。 可為轉識熏成種故。 恆言遮斷轉表非常。
《成唯識論》對真如的定義:
《成唯識論》卷二 【阿拉伯數字是筆者所加】: 然契經說有「虛空」等諸「無為法」,略有二種:一、依識變假施設有...... 二、依「法性」假施設有, 謂空無我所顯「真如」, 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 是法真理, 故名「法性」。 離諸障礙,故名1、「虛空」。 由簡擇力, 滅諸雜染, 究竟證會, 故名2、「擇滅」。 不由擇力, 本性清淨, 或緣闕所顯, 故名 3、「非擇滅」。 苦樂受滅,故名 4、「不動」。 想受不行,名 5、「想受滅」。 此五皆依 6、「真如」假立。 「真如」亦是「假施設名」; 遮撥為無, 故說為有; 遮執為有, 故說為空;勿謂虛幻, 故說為實; 理非妄倒, 故名「真如」。 不同餘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 故諸「無為」,非定實有。
無為法有六種,皆是真如──「真如無為」──的不同描述方式。 無為法是」四所顯示」,是前四類有為法共同顯示,不是阿賴耶識自己的性質。
上面引文的最後一句「不同餘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故諸「無為」,非定實有」,是以類似中觀「雙遮遣」的勝義諦立場來形容「真如」,強調真如是非有非無,不可用語言形容;從唯識學來說,這是以勝義勝義——最高勝義諦或「非安立諦」立場,來界定真如。
從唯識學的前三勝義(安立諦)立場來看,「真如」或是圓成實性是「勝義有」,依他起性是幻有(世俗有),遍計執性是無。
總結:
正覺同修會的錯謬:
- 界定阿賴耶識是有為、無為混合體 【《成唯識論》界定阿賴耶識是有為法】
- 界定阿賴耶識是圓成實性【《成唯識論》中,只有真如才是圓成實性】
- 界定「真如」只是阿賴耶識的「真實、如如」性【「真如」是一切現象二空所顯現的真理】
- 認為阿賴耶識是實有恆常不變的「自性」,是無餘涅槃的「本際」,違背中觀的「勝義諦」的和唯識的「勝義勝義」。 【阿賴耶識是念念生滅的現象,如同六識一樣有「自體」的存在,但是沒有恆常不變的「自性」】
最後,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導師完全混餚「有」與「無」的界定。
中觀與唯識,即使是對無為法「真如」的界定,從最高勝義諦來說,都是非有非無,不可執為「實有」。
更詳細的辯正,請參考《正覺法義辨正:「真如」只是阿賴耶識的真實性? 》:http://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57942-%E6%AD%A3%E8%A6%BA%E6%B3%95%E7%BE%A9%E8%BE%A8%E6%AD%A3%EF%BC%9A%E3%80%8C%E7%9C%9F%E5%A6%82%E3%80%8D%E5%8F%AA%E6%98%AF%E9%98%BF%E8%B3%B4%E8%80%B6%E8%AD%98%E7%9A%84%E7%9C%9F%E5%AF%A6
https://zhuanlan.zhihu.com/p/8192623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