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and-white-black-background-black-white-733252.jpg

 

1. 先看正覺對無表色的官方定義:

《識蘊真義》:行蘊者,謂身根之種種行為,所謂表色及無表色,皆是行蘊;亦謂識蘊之種種心行,皆是行蘊。 人類皆有身根,不壞之身根即名有根身;有根身在人間之存在,必有行來去止、坐臥睡眠及飲食、大小便利...... 等事,由此顯示種種表色,皆是行蘊;乃至由表色而顯示出來的氣質、神韻...... 等無表色,亦皆屬於身根之行蘊所攝。

正覺官網三乘菩提概說第24

剛剛講說顯色,因為有顯色而有形色,有形色所以有表色,但是這個表色顯示出來的時候,就會產生了無表色。 那無表色是什麽? 譬如說你這個東西很漂亮,這個人跳舞很優美,這個無表色就出現了。 所以這也是屬於法塵的部分。。。。 接下來說:無表色。 無表色事實上剛剛已經講,在前面講色法已經講過了。 無表色,當然五塵上面都有無表色,還有一個無表色是屬於戒體。 也就是說,這個戒體是因為你是依於五陰而得到的結果,所以說,戒體也是依於你的色身而有的;那依於色身而有,所以說,它是屬於無表色。

 

2. 無表色的正確解釋:

無表色的梵語 是avijñapti-rūpa,又作無表業、無作色,或單稱無表、無作、無教,由「表業或定力」引生, 為「表色」、「表業」之對稱,屬於法處所攝色之一的「受所引色」。

追溯此名相來源,部派佛教時期尚未建立阿賴耶識這個貫穿三世的本識,所以說一切有部用無表色,加上其三世實有說,解釋業果是如何延續到未來世。 簡單來説,外在可以看得到的業(表業),比如打人駡人,是身業語業,叫(有)表色(業)。 這種業刹那過去之後,產生一種潛藏在身體裏的力量,叫無表色,具有防非或妨善之功能,而且會相續不斷。

說一切有部將一切法分爲75種,無表色歸屬11個色法之一,所以是色蘊所攝。

世親菩薩的《百法明門論中》,無表色屬於「法處所攝色」中的「受所引色」,是11個色法之一,所以同樣歸類于色蘊。

正覺說:「行蘊者,謂身根之種種行為,所謂表色及無表色,皆是行蘊」,是因爲全然誤解了無表色的意思,把它當成表色上顯示的氣質、神韻、美醜等添加概念,才將這個色法歸在行蘊的範圍內,才説 」當然五塵上面都有無表色。

對於業力如何相續這個問題,各宗各派的理論皆有自己的説法,因此,無表色是否存在,到底是心法還是色法,在不同宗派有不同的説法。

俱舍宗對無表色的定義與說一切有部類似,認為無表色是由四大種所造,以色業為性,故名為色,立為七十五法之一,具有防非止惡或與之相反的障妨善德之功能,而又為不可見,且無障礙性之色法。

俱舍論卷十三、十四載,無表色之類別有三:

  1. 與善心等起之無表色,稱為律儀,能遮滅惡戒之相續,比如戒體;
  2. 與不善心等起之無表色,稱為不律儀,能遮滅善戒之相續,比如破壞戒律的各種因素;
  3. 又非此二者,稱為非律儀非不律儀, 比如佈施是不屬於律儀也不屬於破壞律儀的行爲。

成實宗認爲無表色既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攝於不相應行蘊。

經量部及大乘唯識家不認其為實有。 唯識學認爲無表色是建立在思心所的種子上,不是色法,只是就其所發動的所防護的身業和語業這些現象而言,說它是色法。 而且把無表色分爲兩種:散無表和定道戒。

 

3. 總結:

正覺的人大部分都直接把神韻氣質當作是無表色,聽過戒體是無表色的應該都不多。

事實上,美醜、氣質、神韻都是我們在色法上添加的主觀概念,與業果無關,沒有善惡性,也沒有防善止惡的功能,而且必須通過眼識可以觀察到的表色來展現。 而無表色是用來解釋業果延續的一個概念,與動作形態上顯示的神韻氣質是兩碼事。

爲何說無表色(業)由「表業或定力」引生?

以戒體為例子。 戒體屬於法處所攝色中的「受所引色」。 「受所引色」這一名相的意思就是「領受師教(即戒)所引發於身中之色」。 受戒是表色(業),受戒後,產生防惡的力量,可以讓受戒者今生和未來世繼續持戒。 這種善性業力潛藏身中,相續不斷。

定力可以引生無表色,因爲入定可以獲得定共戒之無表色,有制止惡業的功能。

若您上網搜,只有正覺的官網以及正覺學員建立的網頁,才會把無表色定義為行蘊和神韻氣質;佛法詞典絕對看不到此種定義。

筆者舉這些錯誤的例子,像「無表色」和「諸行無常」,是因爲這些都是非常單純和基礎的名相,出處源流定義很容易查得到,不是艱深的概念。 爲什麽正覺同修會和蕭平實居士的書裏面會一直把「無表色」定義成神韻氣質?

這其實和誤會《心經》的「心」是指有一個真心第八識、誤會《金剛經》的「金剛」是指有一個金剛不壞的常住心、誤會木叉趜多即是般若趜多、誤會「諸行無常「的「行「是行蘊,背後是大致同樣的原因。

佛法傳承兩千多年,其經論中的專有名詞非常繁多;有些,如無表色,有多個異名,其中有些聽起來可能與別的名詞非常類似。

但其實佛法中的一些專有名詞,在不同時期、不同佛學體系、不同經典裏面,有著不同的定義,有時只是廣狹義之別,有時則截然二致。

此外,經論很多是從巴利文或梵語翻譯過來的,不同譯者選字風格行文迴異,因此要正確理解佛經,絕不可望文生義、穿鑿附會。

如果以爲任何人都可以拿著佛法經論,翻一翻就可以理解得完全無誤,那實在太低估佛法的難度。

上述這些觀念在正覺,筆者沒有聽過任何正覺的老師提過。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原因:

1. 迷信:在正覺,大家唯讀蕭導師的書,深信正覺出版發表的文章天衣無縫、毫無破綻。 如果你堅信蕭導師有證量就不會犯錯,那不管看到多少錯讀多少不合理的事情,你都會自動幫正覺找藉口開脫。

2. 佛法統一觀:大家有個錯覺,以爲所有佛法經論,不管是中觀唯識還是藏傳的覺囊派,都是在說自家這一套如來藏法,於是很容易錯會經論的意思。 事實上,這些佛法體系的著重點和理論都有差異,絕不是拿著一套東西可以匯通的。

3. 偏見:一般學佛人讀經論,都會參考可靠的注解注疏,無奈正覺的人認爲其他學者法師都錯得一塌糊塗,就算發現佛學詞典與自家説法有別也不會深究。 還有那些已經被蕭導師標籤為邪師的,像是密宗所有祖師(除覺囊派的兩個祖師)、印順法師、陳那、安慧等,他們的文章全體都是錯的,沒必要不會有人拿來研讀一下。

 

這樣學佛的結果,不但無法掌握佛法的全貌,而且越學知識和心胸越狹隘,難以理性揀擇,與追求真理的精神背道而馳。

 

 

4. 丁福保佛學詞典對無表色相關名詞的定義:

舊雲無作色,新雲無表色。 受戒時,以強盛之身口表業為緣,滿身四大製造之一種色體也。 此色體有防非止惡之功能,恒防止身口之過非,故以之為戒體,其物體外相不顯,故名無表。 又為由身內地水火風之四大而生者,故名為色。 是非如他色有物質,有障礙,然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攝於色法之中。 是乃小乘有部宗之義也,若依成實宗之義。 則此法無緣慮之性用,故非心,無質礙之性用,故非色。 即為非色非心之法也。 大乘法相宗以之為第八阿賴耶識所有之思種子別作用,攝之於心法。 此無表色有善惡,善性之無表色,有招樂果之業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非止惡功能。 惡性之無表色,有招苦果之業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善止善功能。 俱舍論一曰:「無表雖以色業為性,如有表業,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無表。 」

無表業

(術語)業體有表業無表業二種,舊雲作業無作業。 小乘有部宗以二業皆以實之色性為體,故複名之曰表色無表色,成實宗以為以非色非心為體,大乘法相宗以為以心法為體,而假名曰表色無表色。

無表色

(術語)舊雲無作色,新雲無表色。 受戒時,以強盛之身口表業為緣,滿身四大製造之一種色體也。 此色體有防非止惡之功能,恒防止身口之過非,故以之為戒體,其物體外相不顯,故名無表。 又為由身內地水火風之四大而生者,故名為色。 是非如他色有物質,有障礙,然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攝於色法之中。 是乃小乘有部宗之義也,若依成實宗之義。 則此法無緣慮之性用,故非心,無質礙之性用,故非色。 即為非色非心之法也。 大乘法相宗以之為第八阿賴耶識所有之思種子別作用,攝之於心法。 此無表色有善惡,善性之無表色,有招樂果之業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非止惡功能。 惡性之無表色,有招苦果之業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善止善功能。 俱舍論一曰:「無表雖以色業為性,如有表業,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無表。 」

無表色二功能

(名數)表色即表業之善性惡性,唯有成大業道為感未來異熟果之異熟因之一功能。 無表色即無表業之功能,一成業道,二別有防非止惡之功能,此功能自未捨戒以來,其功能念念倍增。 故若捨戒時,失其念念倍增之防非止惡功能,而不失感異熟之業道功能也。

表業無表業

(術語)就身語意之三業言之,小乘俱舍之說,局於身語二業,有表業無表業(謂為表色無表色)。 大乘法相之義,三業皆有表業無表業。 表者表示之義,身之表業者,他可見之動作。 取捨屈伸等是也。 語之表業者,他可聞之言語,名句文是也。 意之表業者,起貪瞋等之念。 意業雖不表示於他人,然猶於心內自表示,故名為表業。 三業之無表者,與身表業共於身中生不可表示於他之一種業體也。 是為身無表業。 又與語表業共於身中生一種之業體,謂為語無表業。 又與意表業共生一種之業體,謂為意無表業。 其中小乘不立意表業,故隨而不立意無表業。 大乘立意表業,且三業共以思之心所為體,故意表亦如身語二表有意無表。 然而小乘以為表業無表業共為四大所生實之色性,謂之表色無表色,大乘之表業以現行之思之心所為體,無表業以思心所之種子為體。 故其實業性雖為心法,而現行之思,起色法之身表業語表業,有防色法身表語表過非之用,故納於所發所防,而假名謂為表色無表色也。 蓋小乘立思心所造作之身表業語表業,為善性惡性無記性之實法,故直以所發之身語二業為業體,以其中善惡之業體為感苦樂之果,然則業體即色法也。 無表業為色處中之表色(色處有顯色形色表色之三,取捨屈伸等為表色),語表業為屬於聲處之聲屈曲,故共是無記法,而不能招當果,故不立為業體。 業體定為能發之思心所,但就所發所防之色而假付以色之名。 蓋業體正為心法也。 若依成實宗,則立之為非色非心法。 問:小乘立身語二表業。 大乘立身語意三表業。 此二表業三表業悉有無表業耶? 答曰:表業有律儀,非律儀,非律儀非不律儀之三種。 律儀業,為受五戒八戒等時之表業。 非律儀業,為正作殺生等惡戒之表業。 非律儀非不律儀業,非善戒,亦非惡戒,此其餘善惡之所作也。 小乘俱舍謂此三種共生無表,大乘唯識家無定判,一同於俱舍。 一謂律儀非律儀之表業,雖必生無表,然非律儀非不律儀即處中之表業,善惡之心,皆為微弱,故無發無表者。 是難陀論師之義也。 慈恩謂二說中為判是非之顯文,故取捨任情。 但俱舍論處中之表業,雖謂為律儀非律儀外之善惡,然非謂無論如何微少之善惡業,皆生無表,謂依善類似律儀,惡類似非律儀之規則所立之中品善惡業而為無表,非不規則之汎爾善惡也(此事於無表色部辨之),因而善惡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之善, 與律儀之表業,共有律儀之無表業,上品之惡,與非律儀之表業,共有非律儀之無表業,中品之善惡,亦與非律儀非不律儀之表業,共發非律儀非不律儀之無表。 但下品之善惡,惟有善惡之表業而無生無表者。 例如誓於十日乃至一月佈施於僧,為處中之善業,此發無表,如只佈施一時。 為汎爾之善業,不發無表。 見俱舍論業品,義林章三末。

三種律儀無表色

(名數)律儀無表色又有三種,一別解脫律儀無表色,依受戒作法而發之無表色也。 二靜慮律儀無表色,依入有漏定而發之無表色也。 入定則身中自發防非止惡之戒體。 又謂之定共戒。 三無漏律儀無表色,入無漏定時所發之無表色也,又謂之道共戒。 此二種與有漏無漏之定心皆為共生共滅之戒體,故總名曰隨心轉戒。

三種無表色

(名數)一律儀無表色,依受善戒之表業而發,或與禪定共發,或與無漏智共生,有防非止惡之功能者。 二不律儀無表色,或由生於不律儀之家,依其家法,行殺生等惡法而生,或依活命之儀故,發我一生為殺生業等之誓心而生,有防善止善之勢用者。 三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表色,上二種為戒律的無表色,此依善性而非善戒,惡性而非惡戒之善惡表業而生,此中攝善與惡之二種。 即開極善極惡為二、合中善中惡為一也。 今示發善之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表色,則一由福田,向諸福田施財寶園林等也。 二由誓,未禮佛念起十善之誓也。 三由作,以慇重之作意而行善也。 此等皆發無表,由此已下下善下惡不至發無表。 見俱舍論業品。

八種別解脫律儀無表色

(名數)依順受戒作法,發動善性身口而生之別解脫律儀無表色,又有八種之別:一苾芻律儀無表色,依比丘受具足戒而發者。 二苾芻尼律儀無表色,依比丘尼受具足戒而發者。 三正學律儀無表色,依式叉摩那受六法而發者(式叉摩那,譯曰正學女),四勤策律儀無表色,依沙彌受十戒而發者(沙彌,譯曰勤策),五勤策女律儀無表色,依沙彌尼受十戒而發者。 六近事律儀無表色,依優婆塞受八戒而發者。 七近事女律儀無表色,依優婆夷受八戒而發者。 八近住律儀無表色,依優婆塞優婆夷受五戒而發者。

散無表

(術語)依善戒而得善無表,及依惡事而得惡無表也。 對定無表而言。

定無表

(術語)對於散無表而言。 入定所得定共戒之無表,與起無漏道所得道共戒之無表也。 其無表假令入於無想定,滅盡定,無心之時亦尚相續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正覺同修會 蕭平實 佛法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