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皆空」才是最積極向上的思維

landscape-photography-of-body-of-water-near-trees-1114546.jpg

01.

以前讀書一直有個印象:佛教說「萬法皆空」,都是教人放棄世間的一切,遁入空門,所以是個很悲觀厭世的宗教。

這不只是一般人對佛教的理解,或者是電視劇對佛教的演繹,連一些知名的作家和哲學家都持這個觀點。

所以一直都以為,佛法說「萬法皆空」就是一切都不存在,純屬虛幻,毫無意義,不值得留戀追求。

當我認真學佛後,才發現「萬法皆空」不但從科學的角度分析非常合理,而且是最正向的思維。

 

02.

「萬法皆空」的「空」,是大乘佛法「般若中觀系」的核心思想。

般若中觀系的經典,讀者眾多,在民間非常受歡迎,其中最為人熟悉當屬《心經》和《金剛經》。

般若中觀系的開創人龍樹菩薩在佛教曆上地位超然,他撰寫的《中論》就是般若中觀系的根本論,其中的名句「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出」被稱為「八不中道」。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beautiful-clouds-conifers-1064162.jpg

 

我見與無我觀(7)

 

我執的深淺層次

從實修觀行與生活經驗配合的角度看,我執的層次可區分如下:

1.一個從未接觸哲學、宗教思想,不太思惟人生意義問題的凡夫(或孩童),他從出生以後,就有「恒與身俱」的俱生我執不斷現行;[1] 清醒時表現在第七識與意識,眠熟等意識斷滅時,只表現在第七識。 不斷現行的俱生我執會引發其種子回熏存于藏識中。 他雖沒有來自外道或佛門中(譬如犢子部的「非即蘊非離蘊我」)「邪教導」導致錯誤見解的「分別我執」,但以我執種子為「因」以及從小接觸的訊息、學習以及自己的想法為「緣」,會產生各種「邪分別」導致的「 分別我執」現行,表現在第六識,同時也回熏「分別我執」種子于藏識中。

2.一個後天接受錯誤哲學、宗教思想「邪教導」的凡夫,除了上述的「俱生我執」外,還有「邪教導」導致的離蘊、即蘊計我的「分別我執」,此種來自錯誤見解的我見(尤其是一神教的離蘊我),經由正知見的聽聞、思惟,不難斷除。 除了此種「分別我執」,還有各種在生活中由俱生我執為本、各種後天學習導致的「即蘊我」的「分別我執」存在。

3. 一個接受佛教正知見教導的大乘資糧位修行人,或是一個修習小乘法但是未得「止」、只具聞思慧的凡夫,即使通過聞思修斷除了「邪教導」導致的離蘊、即蘊計我的「分別我執」,其「俱生我執」慧一直現行,同時也會有後天累積的即蘊我的「 分別我執」時常現行。 這種情形是許多「自以為斷我見證初果」的學佛人或學者的程度,或者被好為人師的名利心蒙蔽而自我欺騙,或者因心不夠細反省不到自己的「見所斷煩惱」仍然存在。

4. 一個大乘資糧位乃至加行位,或聲聞加行位(即內凡位)的凡夫,于止觀有相當的深入,已于隨順無漏的「有漏(無我正)見」圓滿,安住上品無我勝解,他可以伏住「分別我執」或「見所斷煩惱」的現行,但未能斷除其種子(或隨眠)。 甚至有的行者禪定力很好,可伏住欲界煩惱現行證初禪,乃至證得非想非非想定,因此表面上的證量看起來很像初果乃至三、四果。 如果他對佛法解脫的法義缺乏正確理解,可能自己或被他人認為已經證解脫果。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eautiful-clouds-conifers-1064162.jpg

 

我見與無我觀(6)

 

差摩比丘經的啟示:理解不等於實證

「斷我見」的理論說明並不深奧,只要思辨力不錯的人,閱讀思惟正確的知見說明,就可以獲得「正知見」的見解或勝解。

然而只是見解或勝解,並不是已斷我見的初果人,甚至可能離能壓伏「分別我執」現行的加行位(安住上品無我勝解的內法異生)還很遙遠

這個事實,在阿含經中有一貼切的描述:

 

有一次,许多比丘住在拘睒弥城东南,瞿师罗富家长者所布施的林园中。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eautiful-clouds-conifers-1064162.jpg

我見與無我觀(5)

 

聲聞乘無我觀的深入次第

瑜伽行派于聲聞乘解脫道斷除「我見」的觀行方法、次第及證果境界(本文統稱為「無我觀」),皆有較中觀派更仔細的說明。

《瑜伽師地論》于抉擇前段舍利弗所說經典(《雜阿含經》〈一0九〉)的本母「三見滿」說:

複次、當知略有三種聖者,三見圓滿,能超三苦。
 

云何名為三種聖者? 一、正見具足,謂于無倒法「無我忍」住異生位者。  [1]二、已見聖諦,已能趣入正性離生,已入現觀,已得至果,住有學位者。 三、已得最後究竟第一阿羅漢果,住無學位者。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eautiful-clouds-conifers-1064162.jpg

我見與無我觀(4)

 

阿含經對斷我見的教導

下面先由三大阿毘達摩系統共同所依之阿含經中之文獻討論解脫的方法。

阿含經中,佛或大弟子們以各種法門教導弟子解脫,因為佛弟子的根機各各不同。 其中,以觀五蘊(或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無常,苦、空、無我(或非我)的演述非常多。 但是有時只說「無常觀」: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于色當正思惟,色無常如實知。 所以者何? 比丘! 于色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者,于色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如是受、想、行、識當正思惟,觀識無常如實知。 所以者何? 于識正思惟,觀識無常者,則于識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如是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是正思惟無常,苦、空、非我亦複如是。 」[1]

 

雖然「無我」不是唯一的論述方法,不過以「無我」作法義建構及觀行法門,確實是阿含最常運用的,也是後來中觀、唯識的核心法義,差別只是由「補特伽羅(人、生)無我(空)」擴充至「人(生)、法二無我(空)」。

由「無常觀」能體會「無我」,而去除我執、我所執而解脫: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訂樣式素材

 

《中論》淺談(1):《中論》的核心思想和解脫原理

 

序言

這一篇文章原本是為了回答一個有關《中論》「八不中道」問題所寫。 為免長篇大論,回答該問題時,只解釋了《中論》的核心思想。

學佛多年,發現不少修行人讀般若經、心經、金剛經,不少人談論「中觀」、「中道」但是真正掌握《中論》抽象哲理的人,實在不多。 可以說是錯會容易,融匯艱難。 因此希望可以為學人,用淺白簡單的語言解釋《中論》這部經典著作的要旨。

重點:

1.《中論》的核心思想:一切法無自性

2. 二諦、空(空性)、無我智等重要名相的意涵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eautiful-clouds-conifers-1064162.jpg

 

我見──薩迦耶見的意涵

南傳上座部及說一切有部的解脫道阿毘達摩法義,大都以阿含經為本整理而得的。

瑜伽行派的《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亦是如此,其〈攝事分〉抉擇契經的摩呾理迦(本母),亦依有部所傳的《雜阿含經》次第而造。 [1]

阿含經中解脫的法門及修證次第有許多,有一綱要性的說法時常可見:斷除身見、戒禁取、疑──三結,名初果或須陀洹,永不墮三惡道,七返人天必定成就阿羅漢無學解脫:

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 何等為五? 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若比丘于此五根如實善觀察,如實善觀察者,于三結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于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2]

世尊告諸比丘:「有內六入處。 雲何為六? 謂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 于此六法觀察忍,名為信行,超升離生,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終,要得須陀洹果。 若此諸法增上觀察忍,名為法行,超升離生,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終,要得須陀洹果。 若此諸法如實正智觀察,三結已盡、已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 不墮決定惡趣,定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此等諸法正智觀察,不起諸漏,離欲解脫,名阿羅漢。 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  [3]

據《俱舍論》說,煩惱(此論稱之為隨眠)共九十八種;證初果,要斷除八十八種「見所斷煩惱」。 [4]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 (3)

1. 序言

佛法不論大乘小乘,不論立論和體系,斷煩惱解脫的原理都是一致的。

二乘法斷我執,是透過觀行五蘊,破除對五蘊身(我)的執著。

大乘法斷我、法二執,所以是在一切現象(包括五蘊)上,看到其真實相狀——又名「諸法實性」、「空性」、「法性」、「真如」。

正覺的明心,是在五蘊身體上,用意識找一個無形無色的阿賴耶識。

即使無形無色的阿賴耶識真的能被直接觀察,也沒有斷我見的功效,因為它不是法性,只是現象界的有為法之一。

它被稱為「本識」,因為它可以持種子,所以是緣起的樞紐,但是不是緣起的主導者,更不是「真如」。

《成論》只有在卷三提到證解阿賴耶識:

「已入見道諸菩薩眾得真現觀名為勝者,彼能證解阿賴耶識,故我世尊正為開示。 」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2)

 

1. 序言

這篇文章重點討論蕭平實居士在其著作中曲解《成唯識論》和《成唯識論述記》關於「見道位」的主要錯謬,以此說明蕭平實導師設定的「密意」與大乘見道的定義並不相符。

正覺同修會由創辦以來就以「明心開悟」的「密意」為招牌,標榜自己是唯一可以説明學人明心見性的團體。

「密意」的吸引力非常巨大,許多對經論一知半解的學人,為了上禪三獲得「密意」,耗費大量金錢、時間、精力,多少年過去都不肯放棄,深信獲得「密意」對自己的修行有莫大助益,就是開悟證果。

這個誘人的開悟陷阱,步步深入很難脫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法分辨「密意」的對錯和實質。

一般學人不知唯識學修行階位與禪宗明心見性的關係,加上唯識學體系慎密完備,名相繁多,專業比大學教授撰寫的經濟論文還難理解,即使是專業學佛人,都要研習多年才能徹底讀通讀懂。

在正覺,因為正覺的教導,絕大多數人從不自己研讀經論,只看蕭導師和正覺的文章,所以完全不理解外界對正覺的批評,以及為何被佛學界不願與正覺對話。

《成唯識論》雖然不易理解,但是許多文句並非過度艱澀,只要不堅持預設立場,客觀閱讀,這篇文章可以説明讓您理解正覺的說法與《成論》南轅北轍,其「密意」不值得任何人追求探索。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eautiful-clouds-conifers-1064162.jpg

 

我見與無我觀(1)

 

1. 佛法中的阿毘達摩系統

自佛陀初轉法輪,其教法──佛教,流行至今日,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理論、法義和修行的法門。

佛教是什麼? 它要教導我們什麼,達到什麼境界? 應修習怎樣的法門以及如何修習? 這些問題恐怕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說清,甚至即使是長篇大論,在許多層面,也會有各種不同的觀點,其間甚至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流傳至今日的佛教,被建構為嚴密的法義系統──阿毘達摩有三大傳承:一、南傳佛教的上座部,以《清淨道論》為代表;二、說一切有部,以世親的《俱舍論》為代表;[1]三、瑜伽行派,以《瑜伽師地論》、《 顯揚聖教論》、《大乘阿毘達磨集論》、《成唯識論》等為代表。

本文的文獻依據,除《阿含經》外,即以上述的代表性著作以及它們的詮釋著作為本。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