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iful-clouds-conifers-1064162.jpg

 

我見與無我觀 (2)

1. 大乘解脫道與小乘的不同之處

大乘的解脫果證──斷煩惱障(現行與種子)得無學解脫,雖與小乘相當(但比小乘更進一步斷煩惱障習氣),但大乘的修行斷煩惱障的方式與小乘不同。

小乘的修行以觀五蘊無常、苦、無我為主,緊扣著四聖諦的原理,一心一意厭離世間,希望在最短時間內斷除所有煩惱證「有餘涅槃」,死後入「無餘涅槃」。

若以「無我」原理總攝佛法之修證,大乘認為小乘由「無常、苦、無我、厭離」的「無我觀」,會形成一種厭世的慣性,使得解脫後(尤其是無餘涅槃)的狀態,利他的能力、智慧與作為的積極度,比起大乘的佛菩薩來說,是相當遜色的。 [1]

大乘的修行是以「空性」或「真如」做為總持,斷煩惱障的「無我觀」眾生空(或名生空、我空、人空、人無我)觀,或稱觀「我空真如」是涵攝在法空(或法無我)觀或觀一切法「法空真如」中的。 [2]

法空或法空真如的範圍牽涉到所知障,而所知障包含煩惱障,亦即能斷所知障的智慧也能斷除煩惱障。

而大乘一來因重利他,二來為避免墮入厭世、離世的慣性,因此從一開始的修行,就注重悲心、佈施等福德資糧的積集,智慧的修習,也以觀「生死涅槃空寂平等」的法空觀為主,並不急著證入解脫果。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與《成唯識論》的矛盾(1)

 

正覺同修會最大的號召,就是可以令學員「明心見性」,因此從創立以來在吸引了許多學人。 法主蕭平實導師宣稱全球近三百年來,除了廣欽老和尚外,只有蕭平實老師及其數百位弟子「明心見道」,而「見性」的更只有蕭老師及十幾位弟子。

蕭平實導師自稱玄奘大師再世,在臺北正覺講九樓主講堂,將玄奘大師的雕像供奉在釋迦牟尼佛左側。 正覺以玄奘大師的《成唯識論》作為聖言量,認為正覺的七住位明心見道(親證阿賴耶識)在《成唯識論》中有絕對的依據。

這篇文章,主要從《成唯識論》入手,用問答的形式解釋蕭平實導師有關明心的各種說法,與《成論》的矛盾之處,讓讀者較易掌握其中的內容。

第一篇首先討論《成唯識論》與「見道」有關的內容。

《成論》的法義體系是佛法巔峰之作,名相繁多,立論慎密,而且是建立在過去經論的說法上,不容易理解是正常的。

第二、三篇進入正反比對,本篇主要提供辨正的理據和基礎。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black-and-white-black-background-black-white-733252.jpg

 

1. 先看正覺同修和對「非我,非(不)異我,不相在」的定義

正覺官網上《正覺電子報》36期的簡介:

佛說:色蘊「非我,不異我,不相在」,這個「不相在」是什麼意思? 答: 1. 平實導師在《真實如來藏》中已經開示得很清楚:「這個五蘊我不是真實的『我』,但也不能說與『我』不相干,因為祂們與『我』一直都在一起,而又不互相包藏。 能如此觀察而實際證實這道理的人,就是證得真正智慧的人。 」關於「不相在」,意謂不是混合成一體的;譬如奶粉與水混攪為乳品,即是「相在」,將來放久了,一起敗壞;但真我如來藏不是與五陰混合為一,死後會自動離開,不跟著色身等一起敗壞,所以說是不相在。 再者,《我與無我》、《心經密意》、《楞伽經詳解》、《起信論講記》等多部論著當中,都有開示這個部分的其他法義,請提問的菩薩自行到網路書局或者全省各大書局請購來讀;在即將出版的《阿含正義》 第三輯中,更有極多解釋,這裡就不重複細說了【HTTPs://books.enlighten.org.tw/zh-tw/e/311-ga1_036

 

2.「非我,非異我,不相在」的正解:

于「色(五蘊)見是我、異我、相在」,是《阿含經》常用的句型,是對「我見」內容的一種簡略說明。

這個句型論述的,是分析和觀察五蘊身心無我的方法。

「我」指的是一個長恒不變、能夠主宰的個體。 凡夫對於五蘊,有希望它恒常存在、被自己隨意控制的妄想,根深蒂固,佛陀用「是我、異我、相在」形容執著五蘊為「我」的形式。

「是我、異我、相在」形容的是三種「我」:即蘊我,離蘊我,相在我

「色(五蘊)見是我、異我、相在」是說:色蘊是我,色異於(受想行識之)我,我不在色中,色不在我中(後二句就是「不相在」)。

不止色蘊如此,歸納五蘊全部如此,從而否定了二十種薩迦耶(身)見。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lack-and-white-black-background-black-white-733252.jpg

1. 先看正覺同修會对「爾焰」的界定:

 

截圖是正覺同修會官網的《勝鬘經講記》視頻。

 

尔焰.png

視頻的頭兩分半鐘是正覺同修會的「廣告」,之後是蔡正元老師的講述(全文附在文末)。

 

視頻中段,蔡正元老師開始解釋《勝鬘經》中的一個偈頌: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girl-lake-landscape-2409627.jpg

 

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

──二十九年八月在漢藏教理院暑期訓練班講──

一 前二期我對一切佛法的看法

甲 初期的略述

乙 第二期的略述

二 第三期我對於一切佛法的看法

甲 教之佛本及三期三系

乙 理之實際及三級三宗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覺法義辨正:從《百法明門論》看阿賴耶識與真如的區別

 

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導師自創的「正覺總持咒」中, 借用了世親菩薩《百法明門論》中開頭的幾句:

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

 

《百法明門論》將一切法分爲五種:1、心法,2、心所有法,3、色法,4、心不相應行法,5、無為法。

五位法裏面的前四位—1、心法,2、心所有法,3、色法,4、心不相應行法—指的是不斷變遷造作的有爲法,與不造作、常不變易的無爲法相別。

阿賴耶識是八識之一,屬於心法,當然是有爲法。

真如屬於無爲法。

所謂「四所顯示故」,是說第五位的無爲法,是在前四位的有爲法上轉染成淨顯示出來。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lack-and-white-black-background-black-white-733252.jpg

 

1. 蕭平實導師所著之《識蘊真義》中有下面一段:

《唯識述記》又註解雲:【述曰:二、釋名也。 所知境者,謂有為、無為。 無顛倒性,謂真如理。 由覆此境,令智不生,能障菩提,故名所知障。 此即釋名。 此望所障增者,以得名故;下轉依中,自當解釋。 前煩惱障,煩惱即障;此所知障,障於所知。 前當體彰名,持業釋也;此所障受稱,依士釋也。  】

語譯如下:【述曰:第二是解釋這個名相的由來。 所知境的意思,是說有為法與無為法。 無顛倒性的意思,是說真實不壞性及如如不動之理。 由於障覆此真如正理及無顛倒性的境界,所以使得般若實智不能生起;因此而能障礙佛菩提,所以名為所知障,這就是解釋其名相。 這是相對於所障礙的佛菩提智而增說者,以所障礙的佛菩提智而得名的緣故。 下面講到轉依的道理時,自然就會解釋到。 前面所說的煩惱障,顯示煩惱本身即是遮障;這個所知障,是障礙於成佛所應了知的境界。 前一個煩惱障是依煩惱當體而彰顯其名為煩惱障,就是從執持業種上來說的;這個所知障是依所障的應證受的佛菩提境界而稱名為所知障,是依修行者的菩薩心性而解釋、而稱名的。  】

出處:HTTP://www. a202.idv.tw/a202-big5/Book5001-Dw/D19/D19-1.htm

 

 

2. 辯正:

上文語譯部分把「持業釋」和「依士釋」解釋為: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black-and-white-black-background-black-white-733252.jpg

 

1. 先看正覺對無表色的官方定義:

《識蘊真義》:行蘊者,謂身根之種種行為,所謂表色及無表色,皆是行蘊;亦謂識蘊之種種心行,皆是行蘊。 人類皆有身根,不壞之身根即名有根身;有根身在人間之存在,必有行來去止、坐臥睡眠及飲食、大小便利...... 等事,由此顯示種種表色,皆是行蘊;乃至由表色而顯示出來的氣質、神韻...... 等無表色,亦皆屬於身根之行蘊所攝。

正覺官網三乘菩提概說第24

剛剛講說顯色,因為有顯色而有形色,有形色所以有表色,但是這個表色顯示出來的時候,就會產生了無表色。 那無表色是什麽? 譬如說你這個東西很漂亮,這個人跳舞很優美,這個無表色就出現了。 所以這也是屬於法塵的部分。。。。 接下來說:無表色。 無表色事實上剛剛已經講,在前面講色法已經講過了。 無表色,當然五塵上面都有無表色,還有一個無表色是屬於戒體。 也就是說,這個戒體是因為你是依於五陰而得到的結果,所以說,戒體也是依於你的色身而有的;那依於色身而有,所以說,它是屬於無表色。

 

2. 無表色的正確解釋:

無表色的梵語 是avijñapti-rūpa,又作無表業、無作色,或單稱無表、無作、無教,由「表業或定力」引生, 為「表色」、「表業」之對稱,屬於法處所攝色之一的「受所引色」。

追溯此名相來源,部派佛教時期尚未建立阿賴耶識這個貫穿三世的本識,所以說一切有部用無表色,加上其三世實有說,解釋業果是如何延續到未來世。 簡單來説,外在可以看得到的業(表業),比如打人駡人,是身業語業,叫(有)表色(業)。 這種業刹那過去之後,產生一種潛藏在身體裏的力量,叫無表色,具有防非或妨善之功能,而且會相續不斷。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十一年十二月作──

 

昔基師既著《唯識料簡》,于《法苑義林》複有〈總料簡章〉之作。 頃獲讀竟無居士之〈唯識抉擇談〉,十之八九,與吾意吻合無間。 然以之專談唯識一宗,雖無不可,而置之佛法總聚中,則猶須為抉擇之抉擇焉! 故今之〈佛法總抉擇談〉,即對於竟無居士之〈唯識抉擇談〉而作。

今作〈佛法總抉擇談〉,將以何為准據而抉擇之耶? 曰:依三性。 蓋三性雖唯識宗之大矩,實五乘法之通依也,故今依以為抉擇一切佛法之准據焉。 而抉擇之先,當略明三性之梗概。

一者、遍計所執自性:其能周遍計度而倒執者,則六七二識煩惱相應諸心心所 【稱為「能遍計」】 也 。 其所周遍計度以倒執者,則于一切依他起法 (稱為「所遍計」) 周遍計度,不能適如其量,或增益之,或損減之,而倒執為圓成實也 【此處「圓成實」可理解為「真實、真理、實相、事實」義】。

雲何遍計所執? 謂計度彼依他起法(譬如一五蘊和合身心相續體),或增益之(增益有一獨立、自在主宰、恒常之自性或自體──「我」) ,或損減之(譬如計度此依他起五蘊法,死亡後即永遠斷滅),顛倒執為圓成實性。 若達唯依他起而不起增損之二執,固無妨遍計焉! 但遍計執自性即是倒執,倒執解即無所謂遍計執自性。 故所計之依他起及所執之圓成實,概唯虛妄。

二者、依他起自性:依他所起之法,則一切有漏無漏之有為法是;以相用不空而無實自體為其自性 【種子現行而生的心、心所、色法】

其所依之他,若分別言之,則眾緣是;若概括言之,則一切雜染依他起法皆依倒執起,一切清淨依他起法皆依正智起。 然倒執由迷真如、違真如故起,而正智由悟真如、順真如故起。 間接言之,則謂彼違真如之雜染法,由能迷真如之恒行無明起;彼順真如之清淨法,由所悟真如之二空真如起,亦無不可。

三者、圓成實自性:乃一切法圓滿成就真實之體,以無欠余、不變壞、離虛妄為自性者。 不變壞遮非依他起,離虛妄遮非遍計執,無欠余表是圓成實。 若依遣遍計執、斷依他起之所遣清淨、所斷清淨以言圓成實,則唯無為真如是圓成實 【《成唯識論》取此狹義定義】

若兼能遣清淨、能斷清淨以言圓成實,則亦兼攝無漏有為是圓成實【《攝大乘論》取此廣義定義】。 若唯無為是圓成實,則佛果具圓成實及淨依他之二性,或兼離執之遍計性 【「離執之遍計」表示依名言施設「假說自性」等來說法──唯識宗是;若攝無漏有為是圓成實,則佛果唯圓成實性──真如宗是 。 有處以真如、無為、與圓成實等量齊觀,故亦言佛果唯真如或唯無為──真如宗經論是。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問學佛應該讀什麽書。 以下這一篇是太虛大師整理的有關阿陀那識/阿賴耶識的資料,詳盡且有條理,非常值得一讀再讀。

太虛大師整理了各類佛法體系、義理、心得的文章,適合學佛人閲讀,只是文言較多,請讀者務必耐心。

下面內文的粗體是筆者所加的注解。 附上這一篇文章,也是希望讓正覺瞭解,如果蕭導師對阿賴耶識的定義是對的,那太虛大師錯得也太離譜了。

 

《阿陀那識論》

──十四年十一月在東亞佛教大會教義研究部提出──

一 出名

二 界義

三 釋名

四 出體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