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看大慧宗杲禪師偈子「真妄兩頭俱透脫」,就知道蕭平實所謂真心妄心並存之說根本就沒有悟道!

 

作者:平凡世界 【QQ號1012729305,專門理性辨析破斥蕭平實正覺會法義錯謬】

 

蕭平實的法義觀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說法,就是所謂的「真妄並存」,他的那些所謂開悟弟子的見道報告中,也常常寫到什麼真心跟妄心不同,云云。

例如正覺會的所謂明心弟子「林欽源」的見道報告裡面說:真心與妄心是要經由這樣體驗,才能了知此中的微細,而且配合得那麼圓滿。 (正覺電子報19期我的菩提路(連載三)) 。

這也就是說,蕭平實正覺會的所謂開悟境界,就是搞清楚真心跟妄心如何並行運作之類的境界。

然而,這真的是禪宗祖師的開悟智慧境界嗎?

根本就不是這樣!

【琅琊閣按:禪宗的開悟是一個無法用言語表述、用意識思議的境界,沒有二元對立的真心妄心存在,禪宗祖師有時將開悟的境界用「一心」來指涉,指一個整體的、無相待對立的境界,所謂開悟當然不會是以(能取的)意識去找(所取的)第八識,然後觀察其所在功用。】

 

來看大慧宗杲禪師的偈子:

大慧普覺禪師住福州洋嶼庵語錄卷第八

徑山能仁禪院住持嗣法慧日禪師臣蘊聞 上進

善友請示眾。妄心顛倒造諸業。回趣真乘即懺摩。【真妄兩頭俱透脫】。海南東畔是新羅。

點評:宗杲禪師說真妄都脫, 而蕭平實居士卻是真妄共在且並行,顯然悖謬!

~~~~~~~~~

如果上面這一句偈子諸位還不能確定,那麼可以再看下面這一段大慧宗杲禪師的更詳細的開示:

乃云。拈提要妙掘地覓天。就理明真望空啟告。直得心心不觸物。念念絕攀緣。觀法界於一微塵之中。見一微塵遍法界之內。塵塵爾念念爾法法爾。猶是教乘極則。未是衲僧放身命處。若識得衲僧放身命處。則出生入死得大自在。以生死為遊戲之場。而不被生死之所留礙。其或不然。未免葛藤。 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

點評:宗杲禪師說滅妄名真,蕭平實居士說真心妄心並行,顯然其意悖謬。

 

乃顧視大眾云。今日參政相公。為亡男主簿盡七之晨命。山僧升於此座。為眾舉揚。僧俗交參同臨斯會。又是個甚麼。若言是妄現。今說法聽法歷歷孤明。複是何物。眼若是妄。將甚麼觀色。 耳若是妄。將甚麼聽聲。鼻若是妄。將甚麼嗅香。舌若是妄。將甚麼了味。身若是妄。將甚麼覺觸。意若是妄將甚麼分別。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既不屬妄。一真何依。其既無依。一道平等。 到這裡方知主簿。 昔日雖生本不曾生。 今日雖滅本不曾滅。既不生又不滅。更喚甚麼作圓明妙性。真妄名相何處安著。還委悉么。騰身一擲太虛外。 鼻孔依前搭上唇。下座。

點評:宗杲禪師說,若說是妄,則不能觀色聽聲等,若不屬妄,則何來一真所依,等等,是故【真妄名相何處安著】,而蕭平實居士則處處說真說妄,顯然是悖謬的。

 

若諸位還不肯信,則再舉:

永明延壽大師《萬善同歸集》開示:

古德云:「真妄二法,同是一心。妄攬真成,無別妄故;真隨妄現,無別真故。又真外有妄,理不遍故;妄外有真,事無依故。」

點評:永明大師說無別妄、無別真,非真之外有妄,非妄之外有真。 而蕭平實居士則說真妄共同並行,真外有妄,妄外有真,顯然是悖謬了。

 

又如:

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卷第六。

乃云。【說真說妄。真妄本虗。】如理如事。理事常寂。

點評:楚石梵琦禪師說,【說真說妄。 真妄本虗】,而蕭平實居士則處處說真說妄,以真妄為實。

 

又如雪岩欽祖師語錄:

雪岩和尚語錄卷第四。

竊謂。 佛法至要。 本乎明心。 心欲洞明。 貴乎息見。 見乎不息則邪正交錯。 心乎不明。 則真妄交馳。 苟息矣苟明矣。 【真與妄俱空。 邪與正不立。】 直下下半場侗侗。 顢顢頇嬿。 如三家村裡田舍翁。 無絲毫知見。 羅網胸襟。 無絲毫聲色。 籠罩耳目。 【到恁么處。 依舊七顛八倒。】 逆順縱橫。 左之右之。 無在不在。 始可謂之心明矣見息矣。 妄與邪。 不能幹矣。 正與直。 不必顧矣。 更須撥轉向上關棙。 和底一時翻卻。 申出三頭六臂。 於無湊泊處。 別開正眼。 亦未可稱為本分參學。

點評:雪岩欽祖師說即便是「真與妄俱空」,也還是「到恁么處。依舊七顛八倒」,那麼,更何況蕭平實居士真妄並行和合之論呢? 顯然就更屬於【七顛八倒】了!

 

最後,不妨再舉大慧宗杲禪師所編錄之《正法眼藏》中開示:

清涼國師答皇太子問。 心要至道本乎其心。 心法本乎無住。 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 包含德用該攝內外。 能深能廣非有非空。 不生不滅無終無始。 求之而不得棄之而不離。 迷現量則惑苦紛然。 悟真性則空明廓徹。 雖即心即佛。 唯證者方知。

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沈沒於有地。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於空門。若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無智無得。不取不捨無對無修。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 若求真去妄猶棄影勞形。若體妄即真似處陰影滅。若無心忘照則萬慮都捐。若任運寂知則眾行爰起。放曠任其去住。靜鑒覺其源流。語默不失玄微。動靜未離法界。 言止則雙亡知寂。論觀則雙照寂知。語證則不可示人。說理則非證不了。是以悟寂無寂真知無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融之中道。無住無著莫攝莫收。是非兩亡能所雙絕。斯絕亦寂則般若現前。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來具足。

點評: 注意這裡大慧宗杲禪師說:「若求真去妄猶棄影勞形」。這不恰好就是蕭平實居士的狀態嗎? 求真去妄也!

宗杲禪師所說【有證有知則慧日沈沒於有地】,這不恰好就是在批判蕭平實居士所謂的用妄心的意識來證得和發現第八阿賴耶識之謬誤嘛!

 

然本寂不能自現。 實由般若之功。 般若之與智性翻覆相成。 本智之與始修實無兩體。 雙亡證入則妙覺圓明。 始末該融則因果交徹。 心心作佛。 無一心而非佛心。 處處成道。 無一塵而非佛國。 【故真妄物我舉一全收】。 心佛眾生渾然齊致。 是知迷則人隨於法。 法法萬差而人不同。 悟則法隨於人。 人人一智而融萬境。 言窮慮絕何果何因。 體本寂寥孰同孰異。 唯忘懷虗朗消息沖融。 其猶透水月華虗而可見。 無心鑒像照而常空矣。

點評: 注意這裡宗杲禪師所說:「故真妄物我舉一全收。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成道。 無一塵而非佛國」, 這哪裡跟蕭平實居士所謂的真心妄心並行和合運作之類的說法是一樣的呢?

 

~~~~~~~~~~~~~~~~

故: 只要仔細對比古代真悟禪師語錄開示,就知道蕭平實居士確實沒有明心、沒有開悟、沒有悟道。

因為他所說的那些悟道之後的所謂智慧境界, 跟古代真悟禪師的語錄開示都對不上號啊!

~~~~~~~~~~~~~~~~~~~~~~~~~~~~~~~~~~~~~~~~~~~~~~~~~~~~~

 

再來看看一個具體案例,可以為證:蕭平實的「開悟」弟子邱美芳居士的「見道報告」

發表於《正覺電子報》第20期我的菩提路(連載4))其文成於西元二○○三年十二月十八日。

從下文所引用之邱居士之見道報告「中可以發現,她的「證悟之境」就是處處用意識覺知心(所謂的妄心)去觀察日常生活中各種情況下的「阿賴耶識」(即蕭平實居士所謂的「真心」)的情況:

從觀行、拜佛中反覆的整理思索真心的性、相、體、用。 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判別有無落入兩邊,是不是中道? 整理中,因「一心二門」的論點,至九月中才證明無誤,讓困惑自己已久的疑問解開,心豁然開朗、輕鬆自在。 而禪三前一個月中,每天反覆的體驗真心的運作:洗澡時的祂、吃飯時的祂、走路時的祂、開會中的祂、生氣時的祂、快樂時的祂、......。

...... 第三天早上,再入小參室,經主三和尚的指導、說明,將喝水的體驗:○、○中的○、○○○○○重新整理。

後天的體驗,是另一層面的重新體驗,獲益良多;從經行中體驗:○○○○、○○○○、○○○○○○○○○、○○○...... 等,個別的真妄變化差異;喝「無生茶」的○、○○的真妄變化差異運作;○○的○○真妄作用。

~~~~~~~~~~~~~~~

從以上的邱居士之「見道報告」,可以看出如下問題:

1、正覺會蕭平實的所謂見道,其實是意識思維分析判斷過程————「從觀行、拜佛中反復的整理思索真心的性、相、體、用。 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判別有無落入兩邊,是不是中道?」

2、正覺會之「明心開悟」人士的證悟境界,其實是二元分別相待過程,即: 意識覺知心(所謂的妄心)VS 真心————「每天反復的體驗真心的運作: 洗澡時的祂......喝「無生茶」的○、○○的真妄變化差異運作」 。

3、正覺會的「開悟智慧境界」,其實就是前面祖師所批判的「真妄兩頭「、不離「真妄名相」之安立、「真外有妄——理不遍;妄外有真——事無依」、「說真說妄。真妄不虗」、「真妄俱不空」、「求真去妄」之狀態。

因此,對照歷代真悟祖師開示,可以明確篤定判斷——————蕭平實居士及其弟子所悟非真!  非禪宗宗旨! 實屬錯悟!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