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覺名相辨正:「次法」指「施論、戒論、生天之論」?
01.
最近很多同修問及「開悟菩薩」張善思居士撰寫、蕭導師私家的正智出版社出力促銷的《次法》一書。「次法」是蕭平實導師「僞造佛法名詞」的一個新低點,蕭導師不但望文生義、自創佛法名詞、誤導弟子,竟然公然用錯誤「僞造的佛法名詞」做為書名,賣書賺錢。
- 「次法」這個名詞出自巴利語dhammānudhammappaṭipanna,這一梵語複合詞有多個翻譯,包括「法次法向」、「法隨法行」等等,蕭導師看到其中一兩個翻譯,切割文字,望文生義,發明「次法」一詞。
- 「法次法向」這個複合詞裡面:「法」(dhamma) 指涅槃,「次法」或「隨法」(anudhamma) 指「八聖道」。
- 蕭導師不懂不查証巴利語dhammānudhammappaṭipanna意涵,將此複合詞的其中一種漢譯「順法次法」的其中兩個字「次法」單獨抽出,定義為「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必須具足「次法」才能開始進入佛門,修習「解脫道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法」。
- 也就是説,蕭導師將原本屬於修道階段的「八聖道」降級貶低為「進入佛門修行解脫道的福德資糧和基礎」。
02.
正覺同修會對「次法」一詞的界定:「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所以次法是實證二乘解脫果的福德基礎,必須先實修「次法」然後才能修習「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法」。
張善思在其著作《次法》一書中的自序在說:
「次法」概略來說就是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等福德之基礎,這些福德基礎可以讓我們這一生乃至未來世都能有好的福報; 如果想進一步解脫生死也是要靠這些福德,甚至進而想要追求大乘佛法的明心見性,也是需要這些次法福德之修集作為基礎。
《次法》一書中平實導師「序」:
不論二乘解脫道抑或大乘佛菩提道,皆必須有「次法」之實修作為支援基石,乃可得證。 謂諸佛如來度眾之常規,對象若非「善來比丘」,皆是先說次法「施論、戒論、生天之論」。 即是佈施之因果、持戒之因果、修習禪定所得生天之因果與層次。若見聞者悉皆信受不疑,已具足「次法」...... 。 末後觀察學人已知已解此等三界境界,並於此等境界悉皆信為虛妄,確認此等境界悉皆不離生死苦,然後方為解說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法,令其證得法眼淨、成初果人。[1]
蕭平實和張善思所説的「次法」,指是人天乘的善法,以及對出離三界的渴求,是修行佛法的基本條件,還沒有進入正式的修行位,必須具足「次法」才能夠和想要開始修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法。
03. 「次法」一詞的出處與原意
「次法」這個詞出自出自巴利文複合詞dhammānudhammappaṭipanna,在北傳《阿含經》和南傳《尼柯耶》裏面最常出現。
Dhammānudhammappaṭipanna有好幾個不同中文翻譯:「向法次法」、「法次法向」、「趣法向法」、「順法次法」、「法隨法行」。
這個巴利文複合詞裏面, dhamma是法、anudhamma是隨法(次法),向就是「行向」、「趨向」。Dhammānudhammappaṭipanna有好幾中文翻譯。簡單説,就是有次第地、按部就班的、依照法之先後次第,往涅槃邁進。
換句話說,《次法》這本書完全可以改名為《隨法》、《向法》。
04. 正覺同修會錯在哪裏?
錯誤 1.:
「次法」只是 dhammānudhammappaṭipanna 這個複合詞的其中一些中文翻譯——比如「法次法向」、「順法次法」——的其中兩個字。
蕭導師是如何發明他獨家的「次法」解讀呢?蕭導師在《阿含正義第七輯》第十節(2187-2188頁)的一開始,就提出佈施、持戒等法是大乘和二乘法入門修行的基礎,他引用了一段提到「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的《長阿含經》經文,可是請注意,這段經文裏面完全沒有出現過「順法次法」幾個字,也沒有上述 dhammānudhammappaṭipanna 的任何一個中文翻譯:
「『佛漸為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惡不凈、上漏為患、讚歎出離為最微妙、清淨第一。爾時世尊見此二人心意柔軟、歡喜信樂、堪受正法,於是即為說苦聖諦, 敷演開解分佈宣釋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出要諦。 ......』這就是二乘法中的法與次法: 先說次法,然後說法。」
上面引文裏面的標黑字體,就可知蕭導師在此段經文之後,界定二乘法裏面的「法」是四聖諦等解脫道修行,「次法」是指「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然後,在2133頁,將「順法次法」拆解為 【順「法、次法」】。【蕭導師有沒有在其他書籍和《阿含正義》其他幾輯裏面有這些説法和定義,沒有仔細查找,如果有同修有資料,敬請提供。】
佛陀的意思其實是說,人天善法,包括「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是學法的基本條件,如果連佈施、持戒都做不到,如果你沒有看到三界的不净,不渴望出離三界,你當然不會有興趣學法,也無法進入解脫道的真正修行。
04. 從語境看「法次法向」的正確定義
如果不從巴利語的語義分析,單從經文語境來說,《阿含經》裡面出現dhammānudhammappaṭipanna同義詞的語境裡面, 沒有「施論、戒論、生天之論」這些內容。
Dhammānudhammappaṭipanna 的意思是漸次的修行,而且是已經進入解脫道裏面的修行,不是指凡夫修學佛法之前必須具備的條件——「施論、戒論、生天之論…」。在《阿含經》裏面,dhammānudhammappaṭipanna的中文翻譯,沒有出現在討論「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的語境裏面。
讀者只要用上面的幾個中文翻譯搜尋一下大正藏四部《阿含經》就知道:
《中阿含經》卷30:「復次,舍梨子! 白衣聖弟子念眾,如來聖眾善趣正趣,向法次法,順行如法,彼眾實有阿羅诃、趣阿羅诃,有阿那含、趣阿那含,有斯陀含、趣斯陀含,有須陀洹、趣鬚陀洹,是謂四雙八輩。 」
《中阿含經》卷1:「謂聞法觀義人復有二種,有知法、知義、向法次法、隨順於法、如法行之;有不知法、不知義、不向法次法、不隨順法、不如法行。若知法、知義、向法次法、隨順於法、如法行者勝;不知法、不知義、不向法次法、不隨順法、不如法行者為不如也。」
《相應部經典(第22卷-第34卷)》:「「諸比丘!向法隨法比丘,得此隨法。〔謂:〕於色多厭患而住,於受多厭患而住,於想多厭患而住,於行多厭患而住,於識多厭患而住。」
《中阿含經》卷22:「尊者舍梨子復告諸比丘:「諸賢!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諸賢!云何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
《雜阿含經》卷4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須陀洹道分,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中阿含經》卷21:「或有一人不是豪貴出家學道,彼行法如法,隨順於法,向法次法,彼因此故,得供養恭敬,如是趣向得真諦法者,不自貴、不賤他,是謂真人法。」
《中阿含經》卷22:「「諸賢! 複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 諸賢! 云何復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 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為八。 諸賢! 是謂復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 」」
《中阿含經》卷50:「諸比丘因此生念向法次法,猶如馬車,御者乘之,左手執辔,右手執策,隨八道行,在意所至。如是諸比丘可於我心,我亦不多教诃。」
《雜阿含經》卷30:「舍利弗白佛言:「世尊! 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為四? 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復問舍利弗:「入流者成就幾法? 」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為四? 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謂於佛不壞凈、於法不壞凈、於僧不壞凈、聖戒成就。」
。。。
蕭導師對拆字、造詞、和捏造定義似乎有特殊愛好,完全無法遏制自己改造佛法名詞的欲望。他對「次法」的錯誤界定,犯了一貫的老毛病:在不理解梵語原意的情況下,看著中文字想像詞義,將他想象的「次法」定義,與「施論、戒論、生天之論…」嫁接,發明一個全新的、正覺獨有的「佛法名詞」,至於他爲什麽認爲這樣嫁接是正確的合理的,難以解釋,似乎是他獨有的讀經解經方式。
即使蕭導師一時懵懂,沒發現這個錯誤,網上有很多關於「法次法向」、「順法次法」的正確定義的討論,正覺教團的親教師難道不懂搜尋,居然拿這個低級錯誤名詞誤導讀者,出書賣錢?
就算蕭導師非要自創一套佛法名詞,那是否也應該告訴弟子和讀者「法次法向」、「順法次法」這個名詞原本的意涵,以及在大小乘經論中的説法?其實只要上CBETA搜尋一下經論,看看「法次法向」出現在哪些語境,就可以大致瞭解這個詞的定義。
05.大小乘論書對「法次法向」的解析
「法次法向」不止出現在阿含經裏面,大小乘的論裏面,對此名詞也有清晰明確的界定。
先看小乘漢譯的阿毗達磨論書對「法次法向」一詞的論述。《阿毗達磨法蘊足論》被認為是最早期的阿毗達磨論書,對「法隨法行」的解析:
玄奘大師翻譯的《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2〈3 證淨品〉全文: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2〈3 證淨品〉:「法隨法行者,謂涅槃名法,八支聖道名隨法。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法隨法行。又別解脫名法,別解脫律儀名隨法。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法隨法行。又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法,受持此法名隨法。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法隨法行。和敬行者,謂佛弟子眾,一戒、一學、一說、一別解脫,同戒、同學、同說、同別解脫。受具百歲所應學處,初受具者亦於中學;初受具者所應學處,受具百歲亦於中學。如受具百歲所應學法,初受具者亦如是學;如初受具者所應學法,受具百歲亦如是學。佛弟子眾能於此中一戒性、一學性、一說性、一別解脫性、同戒性、同學性、同說性、同別解脫性,名和敬行。又佛弟子眾,互相恭敬、互相推讓,於長宿者起迎合掌、慰問禮拜、表相和敬。佛弟子眾如是而行,名和敬行。隨法行者,謂八支聖道名為隨法。佛弟子眾於中隨順遊歷涉行,名隨法行。」(CBETA 2020.Q3, T26, no. 1537, p. 463b10-27)
玄奘翻譯的《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81:
「如說法隨法行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法隨法行雖作是說而不分別。云何法。云何隨法。云何法隨法行。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云何法。答寂滅涅槃。云何隨法。答八支聖道。云何法隨法行。答若於此中隨義而行。所謂為求涅槃故修習八支聖道故名法隨法行。能安住此名法隨法行者。問何故涅槃獨名為法。八支聖道名隨法耶。答於諸法中涅槃勝故。生老病死不能侵故獨得法名。八支聖道次彼順彼如王大臣故名隨法。故契經說一切法中涅槃最勝。有為法中聖道最勝。
然舍利子讚學經中說言具壽法之隨法。所謂離繫。彼契經中。聖道名法。涅槃名隨法。以先得聖道後證涅槃故。前經依勝劣次第顯法隨法。後經依證得次第顯法隨法。復次別解脫名法。別解脫律儀名隨法。若於此中隨義而行名法隨法行。謂為求別解脫故受別解脫律儀。得已隨護無有毀犯名法隨法行。能安住此名法隨法行者。復次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法受此名隨法。若於此中隨義而行名法隨法行。謂為求身語律儀命清淨故受及受已隨護名法隨法行。能安住此名法隨法行者。」(CBETA 2020.Q3, T27, no. 1545, pp. 910c08-911a3)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上文重點的白話語譯:
問:爲什麽只有涅槃被稱爲「法」、八支聖道被稱爲「隨法」?
答:在所有法裏面,涅槃最殊勝,生老病死都不能侵害它,所以只有涅槃被稱爲「法」。 八支聖道是趨向涅槃的法,就像跟隨國王的大臣,所以被稱爲「隨法」。
所以契經說:「一切法中,涅槃最勝;有為法中,聖道最勝。」
也就是說,「法隨法行」裏面的「隨法」特指有爲法裏面最殊勝的「八聖道」,因爲它可以使修行人趨向涅槃——「法」。
後面一段提出另一個解讀方式,「聖道名法、涅槃名隨法」。
另:兩部論也都提出「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法,受持此法名隨法。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法隨法行」。這裏雖然好像提到持戒,從《法蘊足論》的經文看,這裏所説的持戒已經是進入佛門修行的佛弟子應該持守的戒律,比如僧團中的六和敬和別解脫戒,不是指尚未進入解脫道之前應該具足的五戒十善。
玄奘菩薩翻譯的無性菩薩造的《攝大乘論釋》卷二:
「法隨法行者,『所證』名『法』,『道』名『隨法』,隨順彼故。又,「出世道」名「法」,「世間道」名「隨法」。『行』者,行彼自心相續,樹增彼故;令彼現前,得自在故。此則說其修所成智。 」
無性菩薩同樣把「法」解釋為所證的「涅槃」,界定「隨法」為趨向涅槃之「道」,也就是有漏的世間道——未證涅槃之前的八聖道修證。最後,他將「法隨法行」總結爲「修所成智」,這個解讀符合上一節引用的《雜阿含經》:「四預流支: 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雜阿含經》卷30: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 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為四? 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復問舍利弗:「入流者成就幾法? 」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為四? 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謂於佛不壞凈、於法不壞凈、於僧不壞凈、聖戒成就。
從以上經文可見,證得初果之前,有四個階段:
「親近善男子、聽正法」: 得「聞慧」
「內正思惟」: 得「思慧」
「法次法向」: 得「修慧」,「修慧」是邁向初果的前一階段,八聖道就是涵蓋「修慧」裏面。
06. 總結
「次法」是正覺同修會其中一個最被廣汎誤用的佛法名詞。
「法次法向」(法隨法行)一詞中:
法:指「涅槃」,不是正覺所説的解脫道修行——「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法」
次法/隨法:指八聖道,不是「施論、戒論、生天之論」。
張善思居士的《次法》一書,書名錯誤,正確書名應該是「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或是簡短的「解脫道修行必備資糧」!
[1] https://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2297085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