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nture-blue-calm-waters-300857.jpg

1、先說明【谷響】 與 【谷響喻】 之含義

【谷響】,意思為山谷中的迴響,比如你站在山裡朝山谷裡大喊一聲,你會發現儘管你的聲音已經滅了,但山谷裡的回聲還是會源源不斷地迴響很久,這個就叫做「谷響」【谷響喻】 以此「谷響」之事,來比喻依他起之法輾轉相生而無實義、 而無實體的法義。

 
2、經典中如何闡釋應用「谷響」之喻

 

2.1 《瑜伽師地論》中如何說「谷響」的呢?  


問依他起自性當雲何知。 答當正了知一切所詮有為事攝。 ...... 又當了知。 同于幻夢光影。 【谷響】水月。 影像及變化等。 猶如聚沫猶如水泡。 猶如陽焰猶如芭蕉。 如狂如醉。 如害如怨。 如飲尿友喻。 如假子喻毒蛇篋。 是空無願遠離無取虛偽不堅。 如是等類差別無量  
 
 
————略解:

彌勒菩薩開示說,依他起之法的自性如何才能了知、認識呢? ...... 應該知道,依他起之法,就如同于「人們所做的幻夢」「沙漠裡海市蜃樓等光影」, 或者如同「山谷中的迴響,即 谷響」,又如「水中所現的月影」...... 這些都是空無的法,無願之法,是虛偽不實、不堅之法,是不可取、不可得之法。 如此種種,有無量的法相的現象差別。  
 
 
 2.2 《成唯識論》中如何說「谷響」?

 

《成唯識論》卷8:「無分別智證真如已,後得智中方能了達依他起性如幻事等。雖無始來心心所法已能緣自相見分等,而我法執恒俱行故,不如實知眾緣所引自心心所虛妄變現,猶如幻事、陽焰、夢境、鏡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所成非有似有。依如是義,故有頌言:

非不見真如, 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

此中意說三種自性皆不遠離心心所法,謂心心所及所變現眾緣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誑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於此橫執我法有無一異俱不俱等,如空花等性相都無,一切皆名遍計所執。」(CBETA 2019.Q3, T31, no. 1585, p. 46b28-c11)

 
————略解:《成唯識論》中說,依他起性猶如幻夢等事,非真實有。

是因為凡夫眾生不知道這些依他起之法是因為眾緣和合而引發自心、心所的虛妄分別而變現出來的,看起來好像有這些法,但實質上卻如同「幻事陽焰夢境鏡像光影【谷響】...... 」等等,是「雖然看去來有,但其實是 幻有,並非是真實有」的。 ...... 這一切都是依他起性,愚癡凡夫被這些虛妄現象所誑惑,誤以為真實,由此執取有我、執取有法,但實際上這些都是猶如空花等法,並無本性,也無其相(因為是虛妄分別相,非真實相,故說性相都無)。  
 

 

2.3 《成唯識論述記》卷9:

論。猶如幻事至非有似有。述曰。此顯依他非真實有舉喻以成。如大般若廣說其相。

攝大乘說。云何無義而成所行境界。為除此疑說幻事喻。云何無義心.心所轉。為此說陽炎。云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別。

為此說夢境。云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為此說鏡像。彼言影像。云何無義種種識轉。為此說光影。云何無義種種言說戲論相轉。為此說谷響。

云何無義而有實取諸三摩地所行境轉。為此說水月。云何無義有諸菩薩無顛倒心。為辨有情諸利樂事故思受生。為此說變化。彼世親.無性第五皆廣解。不能煩引。中邊論中亦有八喻喻計所執。如彼抄會。顯依他性喻如此八。體非實有是虛妄有似彼真有。故說依他非有似有。」(CBETA 2019.Q3, T43, no. 1830, p. 547b19-c5)

 
————略解:這裡的意思是說,為了顯示 依他起性之法並非真實有,就舉各種比喻來表證成這個含義, 就像大般若經中所闡明的多種依他起之法非真實有的各種相狀。 ...... 為什麼說那些毫無真實義的種種言說戲論會輾轉相生綿延不絕呢? 為了解釋這個道理,就用「谷響」這個比喻來說。  
 

 

3.再來一些佛經中對於「谷響」是如何應用闡釋的

3.1 方廣大莊嚴經卷第五中天竺國沙門地婆訶羅奉 詔譯

第一義中,都不可得。譬如咽喉,及以脣舌,擊動出聲,一一分中,

聲不可得,眾緣和合,有此聲耳。智者觀聲,念念相續,無有實法,

猶如谷響,聲不可得。

————略解: 這裡是以「谷響」為喻,闡釋諸因緣和合之法不可得。

譬如箜篌, 弦器及手, 和合發聲, 本無去來。

于諸緣中, 求聲不得, 離緣求聲, 亦不可得。

內外諸蘊, 皆悉空寂, 無我無人, 無壽命者。

尊于往昔, 值然燈佛, 已證最勝, 真實妙法。

 

3.2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如是說:

卷406〈6 善現品〉:「復次,善現!譬如夢境、谷響、光影、幻事、陽焰、水月、變化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假施設謂為夢境乃至變化。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滅,唯假施設,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CBETA 2019.Q3, T07, no. 220, p. 30a7-14)  
 
————略解:此第一段經文闡釋說,所施設法就像「谷響」一樣,看起來好像有,但其實並無真實體,這樣就能夠于法無所取、無所著、無所執。

 

此第二段經文則說, 菩薩摩訶薩,以及般若波羅蜜多 這兩個名字,就好像 夢境、「谷響」,等等諸法,只是有一個假施設的名字而已,唯是假名,這些假名不在心內、不在心外、不在中間,都只是假施設的法,都是不可得的。  
 

 

卷576:「又,無能勝!頗有谷響,自性實有能發語言,[2]生聞者[A1]識詮諸法不?」時,無能勝答曰:「不也!」妙吉祥言:「如是諸法一切非實,皆如谷響無名、無相、無所取著,於斯有執便行戲論,若行戲論流轉生死。彼於如響一切法中不如實知,起諸乖諍,乖諍起故心則動搖,心動搖時多諸迷謬,迷謬增故諸趣輪迴。是故世尊親於晝夜教誡教授諸苾芻言:『汝等苾芻勿行戲論,於我所說寂滅法中,常應思惟、審諦觀察、精勤修習無得法忍。』如是能寂大聖法王說諸法空本性寂靜,無染、無得、無所依住。能如實知解脫生死,定當證得菩提涅槃。」(CBETA 2019.Q3, T07, no. 220, p. 975b22-c5)

————略解:這一段經文闡釋說,如此種種的諸法,一切都是非真實的,都像【谷響】一樣,其實無名,無相,也無法取著的,不可得的,如果對於這些諸法有所執著, 就會落入戲論, 落入戲論而行,就會流轉生死而輪回。  
 
結論:【谷響】是一個比喻,即【谷響喻】,用來比喻諸法不可得、非真實有的


4、 接下來看看正覺會蕭平實是如何臆想、篡改、偽造所謂谷響現觀的呢?  

蕭平實居士《燈影》一書中,編造說「谷響法」是什麼「三地滿心者之現觀境界」! 若依照蕭平實居士,則初地、二地菩薩尚且不懂得如何是【谷響喻】了? 則不懂得「谷響喻」者,依照上述經典所說,則為不懂得「依他起之法性虛幻之義」耶? 則不懂得諸法不可得、不可取耶? 若是如此,還能算是初地、二地菩薩麼?
 

以下摘錄蕭平實「谷響現觀」之說法原文:

猶如谷響者,亦非修行之法,而是三地滿心者之現觀境界(此依猶如鏡像及猶如光影之現觀而作此判定,非是余之證量,然應無誤)。 此一現觀境界,要依華嚴經十地品所說(此是別教直往菩薩之行門,亦名戒慧直往菩薩,非是二乘俱脫聖者回心,亦非通教三明六通菩薩轉入別教者;彼等皆有可能提前證此現觀故,別教直往菩薩要待三地滿心位方能得此現觀故),別教直往菩薩, 由三地心時進修三地所應修證之無生法忍;主要以無生法忍之忍度而修,兼及其餘五度行門。 其中斷愚證智內容,詳見成論所說,此勿贅述。 然而三地心中除無生法忍以外,亦須加修世間法之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等法。 于具足修證此等法時,便得初發三昧樂意生身,由意生身發起之故而自然現有輪寶。 從此便得自行前往諸佛世界禮拜供養諸佛,亦得自行往至諸方世界而度眾生。  

 

然于他方世界說法利樂有情時,意根意識在此娑婆世界色身中,同時緣于他方世界之意生身所說佛法及諸眾生。 緣熟之時,忽然返觀自己色身及意根意識緣于他方世界之自己所現意生身所說諸法,猶如山谷迴響,而卻能被自己在此世界色身中之意根與意識所緣,便得完成此一現觀。 此一現觀之詳細內涵,以及究須多久時間方能完成,或者少時便可完成,以及其中所得功德等,皆是我所不知者,不便強言。 此即是三地滿心菩薩之猶如谷響現觀也! 此與三地心之進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有關,故說此一猶如谷響之現觀境界,乃是三地滿心菩薩所現觀之境界相。  
 

若非三地滿心位,不具足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等行門之證量者,即使具有三地滿心位之道種智,仍不可能完成此一現觀,則不能成滿三地心。 是故余說猶如谷響現觀,是三地滿心菩薩之現觀境界,而不是三地入地心以後所應進修之行門;行門乃是三地無生法忍及四禪八定... 等法,非是猶如谷響之觀行也,此觀行只是短時間(應係數天或數月之中即可成就)之證境爾。  
 

 

再評:

 

蕭平實居士真可謂是腦洞大開,居然能夠編造出所謂三地菩薩用意生身于他方世界說法,然後什麼返觀自己色身意根意識緣于他方意生身說法,猶如山谷迴響,云云, 真的是不知所謂、不知所云。

 

且其義非常荒謬。 為何?從意生身之義來說,豈有意生身之所說法,不能為自己所緣者?更何須所謂三地菩薩滿心、緣熟之時方可得緣?若不能得緣者,又何來所謂意生身耶?

 

再者,蕭平實居士恐怕也是因為無知,而沒有搞清楚 什麼叫意生身吧?

意生身(梵mano-maya-ka^ya)指不假父母精血等緣,唯由心意業力所化生之無實質之身。 又作意成身、意成色身。 音譯摩奴末耶。 中有之身、劫初之人、色界、無色界及變化之身等均屬此身

《雜阿含經》卷三十四︰

眾生于此處命終,乘意生身,生於余處。 即將中有之身稱為意生身。 《中阿含經》卷四十三〈意行經〉則將色界初禪天到無色界之第四有頂天,皆稱意行生。 即謂色、無色之諸天為意生身。」(大正2·244b)

 《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則廣列其種類︰「從意生者,謂劫初人及諸中有、色無色界並變化身。」(大正27·363a)

又,大乘中,將界外的變易身稱為意生身,如《成唯識論》卷八:不思議變易生死,(中略)或名意成身,隨意願成故,如契經說,如取為緣,有漏業因,續後有者,而生三有。 如是,無明習地為緣,無漏業因,有阿羅漢、獨覺、已得自在菩薩,生三種意成身。

關於三種意生身,《楞伽經》卷三(大正16·497c):所謂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覺法自性性意生身、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者,謂第三、第四、第五地菩薩修三昧時,證得真空寂滅之樂,普入一切佛刹,隨意無礙;‘覺法自性性意生身’者,謂第八地菩薩覺了一切諸法自性之性,如幻如化,悉無所有,以無量神力普入一切佛刹,迅速如意,自在無礙;‘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謂第九、第十地菩薩覺知一切法皆是佛法,若得一身,無量身一時普現,如鏡中之像 ,隨諸種類而得俱生,雖現眾像,而無作為。

 

于淩波居士著《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意生身】 又作意成身、意成色身。 非父母所生的身體,乃初地以上之菩薩為濟度眾生,依「意」所化生之身。 此外,中有之身、劫初之人、色界、無色界、變化身、界外之變易身等,均屬意生身。 見《成唯識論》卷八。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