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法分享:何為念佛——兩次閉關念佛後記
【編者按:下文是一位師兄分享他兩次閉關念佛的體驗,藉此鼓勵大家精進實修。以前在正覺同修會,經常聼不同人分享他們的念佛心得和體會,重點一般都是:我能持續多久,我能夠長期帶著一個念,我得了一個什麽境界,我一拜可以拜多久,我有强烈的輕安感受等等。
不曾聽到的是任何人説起他們在實修念佛當中的挫敗和反思,或者是反省自己做功夫的方式和心態出現的偏差。
這位師兄的分享最觸動我的是,他從自己第一次閉關的失敗中,反省出自己學法心態上「愛思辨、不直接實幹和操作」的毛病,這個心態普遍存在於學佛人身上。他反省的另一點是:我到底念的是佛,還是希望得到一個「念佛成片」的功夫?我怎麽可以用覬覦一個境界、一個成就的心態去念佛?
如果實修的進步,不在於得到什麽境界、持續了多少個小時、堅持了多少天,那何謂「進步」?
這位師兄跟我們做了一個小組分享,其中一位指導師兄這樣解釋實修過程中的「進步」:
「進步」是知道自己錯在哪裏,然後開始懺悔,懺悔我以前的用功方式和心態不對,這是真的進步。如果你認為自己得力了、很厲害,對自己充滿了肯定自信,那肯定就錯了,就很難再進步。佛法裏面全部的修行方法,無非就是「因指見月,以妄除妄」,當你知道錯,發現錯的時候,才是真的進步了。】
緣起
現在離第一次閉關那天已經有一些日子,猶記閉關前一日的興奮之情。 有時憶佛境深,行住坐臥之中,於心外的世界常有疏離之感,撲面而來的六塵萬緣,絲毫不想理會,怎奈不得不去理會。 特別嚮往有一天可以放下萬緣,遁入深山,專心念佛,或者去寺廟打個佛七。這大概是很多俗事纏身的念佛人的夢想吧。 但對我來說,僅止於夢想。 一堆人要伺候,哪有一天走得開,放下萬緣,談何容易呢? 直到有一天,突然意識到,我為什麼一定要跑到哪個地方去,哪裡不能念佛呢,我可以自己創造條件,專心念佛,哪怕只有短短的一天?所幸家人去年年底開始學佛,答應護持我,所以有了在家閉關念佛的經歷。
第一次閉關前我有很大的期待。 平時散心憶佛已經比較輕鬆自在,但是專念的時候,狀態就不太穩定,每天努力保持在三個小時的專念,時間上已經算是極限。所以很期待可以通過閉關的方式,使專念的狀態能有一個提升。可以什麼事也不用幹,用一天專心憶佛,前一天的晚上,我真的樂開了花。
第一次閉關
閉關一開始還算順利,打坐和經行交替進行,基本上是平時的狀態。直到下午三點,昏沉襲來,我把自己關在客房裡,旁邊就是床,特別想上床睡一覺。閉關哪有睡覺的道理呢?只好強忍著濃濃的睡意,不停地經行。經行到後面,總算把昏沉趕跑了,卻發現無法再安住在憶佛念中,妄想紛飛,完全失去控制。雖然之前也都有妄念,但是憶佛的念還是比較穩,由妄念來來去去,也有毫無妄念的清明境界。而現在憶佛的念隱沒在一堆妄念中,你越想抓它越抓不住。然後開始焦慮,接著就開始煩躁。但是我不想認輸,好不容易有閉關的機會,怎麼就輕易放棄呢? 所以一直在堅持。之前是打坐一小時,經行一小時,現在是打坐一小會兒經行一小會兒。晚上最後一坐,基本是咬牙堅持了下來,念到一點都不想念。我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匪夷所思,怎麼會進入那樣的狀態中? 自打我念佛以來,從來都沒有念得這麼痛苦過。
反思
出關之後,很有挫敗感。我不知道別人是怎麼閉關的,至少這次跟我想像的很不一樣。雖然知道自己目前的心力還是很弱,但我以為一天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何曾料到後來就只剩下苦熬,沒有絲毫法益。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接下來的幾天我一直在反思。
有一天,我終於想明白了,我錯了,我最近這段時間都念錯了,閉關的方式把我的問題放大了,呈現在我的面前。我想起自己最早念佛比較隨意,也沒有什麼期待,知道自己是一隻菜鳥,只是老老實實的念,念得也挺歡喜。後來,隨著定力的提升,於日常生活中可以較輕鬆的憶念,即使跟人家開英文會議,可以保持憶佛不斷,突然覺得之前很遙遠的目標——念佛成片似乎是跳跳腳就可以達到了,於是我的心開始蠢蠢欲動。那時我甚至還很可笑給自己設定了一個時間期限,大有克期取證的氣概。現在回想起來,還做過一件很愚蠢的事。有一次我突然感覺到心中有個念自己在念佛,並不需要像往常那樣提起一個念,我只是看著。這個難道就是不念而念嗎?我似乎看到了念佛成片的曙光了。後來念佛的時候,就會刻意去保持那種狀態,練到後面,心臟都不舒服了,我才不得已而放棄了。
所以那一天我翻然醒悟,我這是念佛么?我念的是「念佛成片」啊!以這樣的企圖心和有所得的心去閉關,難怪與佛不相應啊! 發心錯,步步錯! 我長跪佛前,殷重懺悔,痛哭不已...... .
何為念佛?念佛二字已經完全概括了這個法門的修持精要。何為念?心心念念,時時刻刻,遍一切時,遍一切處。 所念為佛,而且唯有佛,不是境界,不是覺受,不是感應,不是定力成就...... .立一念,斷諸想! 重讀《佛說般舟三昧經》,眼淚都要掉下來。世尊慈悲,早已在經中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反反覆復,生怕佛子不能會其意。 我之前讀過竟然毫無感覺。
立一念 信是法 隨所聞 念其方 宜一念 斷諸想
立定信 勿狐疑 精進行 勿懈怠 勿起想 有與無
勿念進 勿念退 勿念前 勿念後 勿念左 勿念右
勿念無 勿念有 勿念遠 勿念近 勿念痛 勿念癢
勿念饑 勿念渴 勿念寒 勿念熱 勿念苦 勿念樂
勿念生 勿念老 勿念病 勿念死 勿念身 勿念命
勿念壽 勿念貧 勿念富 勿念貴 勿念賤 勿念色
勿念欲 勿念小 勿念大 勿念長 勿念短 勿念好
勿念醜 勿念惡 勿念善 勿念嗔 勿念喜 勿念坐
勿念起 勿念行 勿念止 勿念經 勿念法 勿念是
勿念非 勿念舍 勿念取 勿念想 勿念識 勿念斷
勿念著 勿念空 勿念實 勿念輕 勿念重 勿念難
勿念易 勿念深 勿念淺 勿念廣 勿念狹 勿念父
勿念母 勿念妻 勿念子勿念親 勿念踈 勿念憎
勿念愛 勿念得 勿念失 勿念成 勿念敗勿念清
勿念濁 斷諸念 一期念意勿亂 常精進勿懈怠
所念唯佛,一切勿念,念到沒有自己,是為念佛! 因此我發願在因緣成熟的時候一定要去行一次七天七夜的般舟注。 有的時候不把自己逼到絕路上,就不知道是在念佛還是念自己。
我也深深懺悔自己信根淺薄。個性喜好思辨,不願輕信。為什麼在念佛這條路上,有些不識字的老居士反而念得好? 就憑一個信字。佛在《般舟三昧經》中說,「菩薩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 如法行之則可得也。 勿有疑想如毛髮許。」深信佛語,連毛髮許的疑想都不要有。
記得重新開始念佛的那天早上,佛早已在《雜阿含經》第550經中告訴我:「安住正念正智,乘於直道,修習念佛,正向涅槃」。如果我是個信根深厚的人,當下就信了,佛已經指了一條路,這條路直接通向涅槃,你老老實實念下去不就行了嗎?而我卻在想,念佛是怎麼通向涅槃的呢?
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中說,「若眾生心。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念佛是怎麼個「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呢?所以我花了一個月時間,到處查資料,研究念佛三昧是怎麼回事。正如我的老師批評我:我這一下就成了一個研究者,而不是一個修行者。
立場和心態不一樣,讀同一部經,讀出來的東西完全是不一樣的。就像我讀《般舟三昧經》。 而根源是我不信佛語,再次深深懺悔,再也不以研究的心態去讀任何一部經。 每一部經都要以恭敬至誠之心,以啟示修行的方式來讀,讓經文與自己的生命發生連接。
第二次閉關念佛
在一個多月後,我懷著忐忑的心情進入了第二次閉關。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我一直在調整自己的心態。 知易行難,從知道一個道理到踐行它,有時中間差了十萬八千步。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了對的狀態,不過有沒有,一試便知。
非常欣慰,這一次我全程安住在了憶佛念中,專注力和持續力都還不錯,我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怎麼會有這樣的進步?下午三點左右,是我最緊張的時候,我怕跟上次一樣昏沉來襲,事實上還是有一點困意。 於是我誦了一部《佛說般舟三昧經》,我心想念了10個小時還不到怎麼可以困呢,自己不是發願要行七天七夜的般舟嗎,這個樣子七天七夜不睡怎麼堅持得下來?誦完之後,就跟打了雞血一樣,精神抖擻,這個狀態一直持續到晚上出關,一點都 不困也不累。
此外,這一次能比較順利還是用到了一點善巧。 在家閉關其實是挺不很容易的,特別是對於練習無相念佛的人來說,這一點之前我沒有清醒的認識。在佛殿上和共修的氛圍中,那種影響力和攝受力是非常不一樣的。所以這次我念佛的時候用到了作意。 我作意自己在一個廣大莊嚴的佛殿上,對著佛禮拜,打坐和經行,就是為自己創造一個充滿佛的空間,將身心融入憶佛念中,這對安住於佛念中有直接的效果。
兩次閉關,學習到了很多,也很感慨。修行的路上有無數的陷阱,在這裡我以自己所犯錯誤和小小心得,供養諸同修。 感恩世尊慈悲攝受。願每一個三寶弟子都能精進修行,智慧如海,道業有成!
注:般舟行法是指日夜經行,不坐不臥不休息,一心稱念諸佛的一種修行方法,一般以七天或九十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