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瓔珞本業經》明說:「見道喜忍——見道在歡喜地(初地)                             

 作者:正覺水月 

 

正覺同修會有幾個很重要的主張:根據其法主蕭平實先生對《菩薩瓔珞本業經》的解讀,正覺同修會主張:

1. 般若正觀現前即是大乘見道

2. 大乘見道在七住位

3. 見道後如果沒有善知識攝受護念,可能會退轉。

蕭先生上述主張是非常大的錯誤,違背了《菩薩瓔珞本業經》的內容。事實上,《菩薩瓔珞本業經》明確的說:

1. 七住位不得第一義諦,非見道

 2.『見道喜忍』(見道位是初地歡喜地)

     大多數正覺同修會學員都沒有逐字讀完 《菩薩瓔珞本業經》,沒有通盤思惟經文義涵,沒有信受歷代大師著述,只盲信蕭平實先生的錯誤說法,非常可憐。明朝淨土宗九祖藕益大師智旭精研《菩薩瓔珞本業經》以及三藏諸經論,說:初歡喜地,名見道位。以中道觀見第一義諦。僅以研讀整理《菩薩瓔珞本業經》心得,供養正覺同修會所有會員以及所有網友,殷盼大家能深入研讀經論,依據佛經為準繩,獲得正知見,不被邪説誑惑,福慧圓滿,證無上大菩提。

《菩薩瓔珞本業經》,經文明確的說:

             『見道喜忍』(見道是初地歡喜位---詳見第10點內文)

      1. 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合稱三賢位都是凡夫位,非見道聖位

      2. 十住位還沒修習第一義諦,迴向位才開始修習第一義諦

      3. 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位不得第一義諦正觀

      4. 見道入地得第一義諦正觀成為聖種性

      5. 見道入地法身現前,獲得兩種法身

       6. 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位不得法身,無法思議法身

       7. 見道入地法身現前,獲得兩種不可思議法身

       8.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位不得出世間果,只得世間果報

       9. 見道入地得出世間果和世間果兩種果報

       10.三賢位所伏業道和見道初地所伏業道不同

       附:第六住位般若正觀的內涵                 

 本文根據《菩薩瓔珞本業經》關於上述10點的內容舉證、探討、說明。

瑯琊閣部落格至少刊載過三篇文章,指証蕭平實先生錯解《菩薩瓔珞本業經》,提供日期及標題供讀友們參考研讀複習如下:

A.2020-11-09

南伽他師兄分享:蕭平實矛盾的「七住見道、解悟、退轉論」

B.Jun 30 Wed 2021

網友匯整分析:《菩薩瓔珞本業經》的「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與《成唯識論》的「初地真見道」有關係嗎?

C.Aug 29 Sun 2021

佛法問答:《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的六住位「正觀現在前」到底是什麼樣的「正觀」?

修行佛法的位階:

《菩薩瓔珞本業經》專門解說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次第的位階名稱、內容和果報。對於修行位階的安排依次臚列外道凡夫、四十二賢聖的位階。依次為A.外道凡夫---B.佛門凡夫(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C.見道後聖位(a.十地--b.等覺--c.妙覺妙極覺滿佛位)。《菩薩瓔珞本業經》當中三賢位和十地的名稱和東晉佛陀拔陀羅所譯華嚴經內容名稱相同。

    外道凡夫

十順位(十信)

佛門凡夫

三賢位

十住

十行

十迴向

見道聖位

十地

等覺

妙覺(妙極覺滿)佛位

各本經論以及各個宗派對修行的位階和名稱有不同的安排。必須仔細詳研,不能隨意混同類比。例如:有的經典把十地稱為十住。例如:藏教、通教、別教、圓教的四教『住』位名稱相同但是修證果位不同。例如:大乘起信論的信位:『信成就發心者』,已經能夠隨其願力,示現在從兜率天降生人間,成佛度化眾生。讀者閱讀經論時務必要仔細辨別,該部經論所說的十地和十住位的內涵究竟為何?每本經論的修行位階安排不盡相同,《菩薩瓔珞本業經》的修行位階劃分的很細,外道凡夫位先修十順位,然後入佛門內三十凡夫位(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見道入地後有十地,十地之後是等覺位,最後是妙覺(妙極覺滿)佛位。

本文完全根據《菩薩瓔珞本業經》的內容對『七住位』和『見道位』作舉證、探討、說明。

 

1. 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合稱三賢位都是凡夫位,非見道聖位

《菩薩瓔珞本業經》說修行的過程為:1.外道凡夫最初不懂善惡因果道理、不曾聽聞佛法僧三寶之名, 2.後來值遇佛菩薩的教法,信受之後,發起上求菩提的心志,追隨善知識學佛法,3.對佛法有信心數劫之後進入住位。

然後依次在三賢位修習解脫慧、法空、第一義諦。到了初地才獲得無相慧,有第一義諦正觀。

因為三賢位,尚未證得第一義諦,所以三賢位是凡夫位,不是見道聖位。《菩薩瓔珞本業經》裡佛自述曾在多處講解三賢位的修行內容是『凡夫位』,並非見道聖位:

「佛子!吾先忉利天說十觀名,初『十住凡夫行』。

「佛子!吾於焰天,為諸天說『凡夫十行』。

「佛子!吾先第四天中廣開此『凡夫十向法』。

佛陀很清楚的明說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的觀行都是『凡夫法』。要等到見道登地才有第一義諦正觀,初地菩薩才是進入聖位,法身現前,獲得兩種法身,獲得世間和出世間兩種殊勝果報,(詳見後文)

 其正觀者,初地已上有三觀心入一切地。...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進入初地法流水中,名摩訶薩聖種性

 — 見道就是聖者,不再是凡夫。不論小乘見道、大乘見道都是如此,所以佛說明說十住位是凡夫位,初地才是摩訶聖種性(大乘聖種性)。正覺同修會所說的七住位怎麼可能是見道聖者呢?

 --- 小結論:《菩薩瓔珞本業經》說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通通都是凡夫位,不是見道聖位。初地才是見道聖位,得第一義諦觀。連三賢位的頂點,十迴向位都尚且是凡夫位,可見正覺同修會主張七住位是大乘見道位,違背《菩薩瓔珞本業經》的內容。

 

2. 十住位還沒修習第一義諦,迴向位才開始修習第一義諦:

(詳見Aug 29 Sun 2021 佛法問答:《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的六住位「正觀現在前」到底是什麼樣的「正觀」?)

《菩薩瓔珞本業經》說:

A. 六住位修八解脫觀,四大五陰空,進入初步般若「空觀」,但還不中道第一義諦。

B. 十住位完成之後,進入十行位修習「法空觀」,仍舊還不是第一義諦。

佛說第十住位灌頂位之後:「進入五陰法性空位,亦行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故名中十行佛子。就中始入法空,不為外道邪論所倒,入正位故,名歡喜行。」

C. 什麼時候才開始修學第一義諦?

初迴向位開始修習第一義諦——第二迴向位漸次深入第一義智,直到十迴向位修習中道第一義諦,但是仍然無法證得第一義諦正觀,只證得相似第一義諦

《菩薩瓔珞本業經》說十迴向位所修十種觀法略舉如下:

初迴向位所觀法者:二諦正直,所謂學習第一義諦

二迴向位所觀法者:深第一義智。

.........................

.........................

十迴向位所觀法者:中道第一義諦...名相似第一義諦觀,而非真中道第一義諦觀

《菩薩瓔珞本業經》很明確的說初回向位」「學習第一義諦,即使到了十迴向位,所修得諦觀仍然只是相似第一義諦觀,而非真中道第一義諦觀。

---- 十住位連第一義諦觀都還沒有開始修習,第七住位怎麼可能是大乘見道証第一義諦?第六住位的初步般若正觀,第七住位不退,距離真中道第一義諦觀非常非常遙遠啊!相隔23個位階 (8-10住位、10行位、10迴向位)。

 

--- 小結論:正覺同修會認為七住位是大乘見道位,證得第一義諦如來藏,違背《菩薩瓔珞本業經》的內容。《菩薩瓔珞本業經》說十住位之後進修十行位學習法空,再繼續精勤修學,到了迴向位才修學第一義諦。

   3--6 

 3.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位不得第一義諦正觀

 4.見道入地得第一義諦正觀」「法身現前

 5.見道入地法身現前,獲得兩種法身

 6.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位不得法身無法思議法身

 

3.《菩薩瓔珞本業經》說明即使是三賢位最頂的十迴向位,仍然非真中道第一義諦觀。

佛說入地才能見道,獲得真中道第一義諦正觀,法身現前,入聖位。其正觀者,初地已上有三觀心入一切地。...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進入初地法流水中,名摩訶薩聖種性

4.《菩薩瓔珞本業經》說修行到初地菩薩見道住第一義諦慧,方始現起法身。

歡喜地住中道第一義諦慧。所謂二十歡喜心、十無盡願,現法身』入十方佛土

法身是從證得第一義諦的實相智慧所出生。

佛說初地開始有兩種法身,但是十住凡夫位沒有法身,只有報身和方便身。

從初地至佛地,各有二種法身

佛子!一切凡夫亦有二身:一報身、二方便身。

 二種法身。於第一義諦法流水中,從實性生智故,實智為法身。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位不得第一義諦正觀,法身不現,怎麼可能是大乘見道呢?初地菩薩住第一義諦慧,方始現起法身。

 

5. 什麼時候才可以圓滿百萬阿僧祇功德行瓔珞現起法身?佛說十住十行十迴向凡夫位不行,要見道入地時才可以。

《菩薩瓔珞本業經》說修行俱足百萬阿僧祇功德行時,才可以嚴持法身。

六種性者,是一切菩薩功德瓔珞,嚴持菩薩二種法身,菩薩所著百萬阿僧祇功德行為瓔珞。

見道入初地時俱足成就百萬阿僧祇劫功德,法身現前:

6.初地一念無相法身智身,成就百萬阿僧祇功德法,雙照二諦心心寂滅法流水中。不可以凡夫心識思量二種法身

佛子!一切凡夫亦有二身:一報身、二方便身。

十住位凡夫不但沒有法身,只有兩種凡夫身,而且根本無法思議法身!

--- 小結論:正覺同修會認為七住位是大乘見道位,證得涅槃妙心如來藏法身,違背《菩薩瓔珞本業經》的內容。《菩薩瓔珞本業經》說十住位凡夫不得第一義諦正觀,法身不現前,十住位凡夫根本無法思議法身。到了初地見道,圓滿百萬阿僧祇功德行瓔珞,法身才現起。

 

7. 見道入地法身現前,獲得兩種不可思議法身

 大乘見道,法身現前是非常殊勝的,同時獲得兩種勝妙法身:

《菩薩瓔珞本業經》佛言:「佛子!從初地至佛地,各有二種法身。於第一義諦法流水中,從實性生智故,實智為法身。法名自體,集藏為身。一切眾生善根,感此實智法身故。法身能現應無量法身,所謂一切界國土身、一切眾生身、一切佛身、一切菩薩身,皆悉能現不可思議身;國土亦然。」

——佛都說從初地開始每地都各有兩種法身:法性身和神變應化法身。

從法性身能應現種種國土身、眾生身、佛身、菩薩身。

——非常好奇正覺同修會法主蕭平實先生號稱三地以上的証量,不知道他有幾種法身?能夠現應多少國土?現應多少眾生身?菩薩身?佛身?

 

8 & 9

8.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位不得出世間果,只得世間果報

9. 見道入地得出世間果和世間果兩種果報

8. 大乘初地見道聖者證得人空、法空,斷除煩惱障、所知障。雖然尚未斷盡二障,但是一定同時有世間果報和出世間功德果報受用。

因此《菩薩瓔珞本業經》說見道後除了世間果報之外,初地開始也有出世間果報。

初地至妙覺地佛地都有諸寶相輪、王位、眷屬等勝妙世間果報,以及出世間果報:果報法性身和神變應化法身。法身就是證道入地的出世間果。

佛言:「佛子!出世間果者,從初地至佛地各有二種法身。於第一義諦法流水中,從實性生智故,實智為法身。法名自體,集藏為身。一切眾生善根,感此實智法身故。法身能現應無量法身,所謂一切界國土身、一切眾生身、一切佛身、一切菩薩身,皆悉能現不可思議身;國土亦然。

 

9. 十住等三賢凡夫位只有世間果報,無出世間果報。

「佛子!世間果報者,所謂十住,銅寶瓔珞銅輪王,百福子為眷屬,生一佛土受佛學行,教二天下...。」

--- 小結論:正覺同修會認為七住位是大乘見道位,證得第一義諦法身,違背《菩薩瓔珞本業經》的內容。《菩薩瓔珞本業經》說初地歡喜地才是見道位,証得兩種法身,俱足世間和出世間兩種果報。十住位等三賢凡夫位只有世間果報,法身不現前,沒有出世間果報。

 

10.三賢位所伏業道和見道初地所伏業道不同

 《菩薩瓔珞本業經》講解完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二覺的修行內容和果報之後,佛接著說明三賢位所伏業道和見道地上個十二位階所伏業道的不同。

「佛子!三賢菩薩,伏三界煩惱麁業道、麁相續果,亦不起麁。

是見道喜忍伏三道業道、離忍伏人中業道、明忍伏六天業道、焰忍伏諸見業道、勝忍伏疑見業道、現忍伏因業道、無生忍伏果業道、不動忍伏色因業道、光忍伏心因業道、寂滅忍伏心色二習業道、無垢忍伏習果道...一切煩惱覺忍現時,法界中一切無明頓斷無餘。

上述經文裡,佛說三賢位降伏了三界的麁業道、麁相續果。進入見道位的初地歡喜地則降伏了三道業道。然後依次說明二地離垢地、三地明地、四地焰地、五地難勝地、....十地、等覺無垢地所降伏的業道果道,到了妙覺佛地頓斷法界一切無明!

這段說明修行的 42 個賢聖位階,都逐次降伏各自不同的煩惱、業道、果道。

請大家注意,《菩薩瓔珞本業經》佛在此處明確的說『是見道喜忍...』。

----在見道位初地歡喜地。明文說了,三賢位不是見道位,初地歡喜地才是見道位!

這是實槌鐵證,佛金口所說,可以證明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先生錯解《菩薩瓔珞本業經》、錯說七住位是大乘見道位。

 以上經文說三賢菩薩伏三界的粗業道,見道十地和二覺地所伏業道如下表所列,到了妙覺位(一切煩惱覺忍、一切智忍)則頓斷法界一切無明!

位階

凡夫

                                                  見道


 

十地

等覺

妙覺

佛地

喜忍

歡喜地

離忍

離垢地

明忍

明地

焰忍

焰地

勝忍

難勝地

現忍

現前地

無生忍

遠行地

不動忍

不動地

光忍

妙慧地

寂滅忍

法雲地

無垢忍

無垢地

一切覺忍

佛地

所伏業道

麁業道

三道業道

人中業道

六天業道

諸見業道

疑見業道

因業道

果業道

色因業道

心因業道

心色二習業道

習果道

頓斷

一切

無明

 

 

 瑯琊閣留言板有位擁護正覺同修會的一貼破邪網友,主張三賢位是見道位,因為他把以上的經文錯誤斷句成:

「三賢菩薩,伏三界煩惱麁業道、麁相續果,亦不起麁,是見道。

擁護正覺同修會的一貼破邪網友其斷句是錯誤的,因為

1. 如果三賢菩薩是見道,初住就已經是三賢位了,那麼,請問:剛剛離開外道凡夫、剛剛開始修學佛法的初住位也可以算是見道嗎?斷然不行!

2. 佛的說法,用字遣詞何等精準,怎麼可能說出三賢位是見道位,初住位、二住位、三位...就算是見道位這麼不合理的句子?

3. 三賢位涵蓋多達三十個位階,究竟哪個才是見道位?佛不可能不說清楚。

4. 見道位是非常重要的位階,是凡夫和聖人的分界,證得第一義諦,法身現前,獲得兩種凡夫不可思議的殊勝法身,這麼重要的位階,如果見道是在三賢位的三十個位階,佛不可能不說清楚究竟是在哪個位階。

5. 如前所述,十住位不可能是見道位,因為佛說十住位只是凡夫位,不是聖種性位、十行位才修學法空觀、十回向位才修學第一義諦、佛說三賢位的頂位十迴向位尚且還沒有真正的中道第一諦正觀、法身不現前、無出世間果報。所以當然就證明擁護正覺同修會的一貼破邪網友其斷句是錯誤的。

6. 佛親口說初地時第一義諦正觀現前,所以初地是見道位。

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明白的說,見道位是初地歡喜地。我們應該信受佛說和明朝淨土宗九祖藕益智旭大師『教觀綱宗』一書所說:「相似即者,內凡三十心三賢位也。....分證即佛者:十地聖種性(證入聖地)及等覺性(去佛一等)也。初歡喜地,名『見道位』

--- 小結論:正覺同修會誤解《菩薩瓔珞本業經》認為七住位是大乘見道位,違背《菩薩瓔珞本業經》的內容。《菩薩瓔珞本業經》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說見道位是初地歡喜地                                                                   

  

《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的修行位階依次是外道凡夫、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明藕益智旭大師著『教觀綱宗』一書,整理其中的修行位階為

 

外道凡夫

相似即佛

內凡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

分證即佛

十地及等覺

究竟即佛)

妙覺(妙極覺滿)

附:第六住位般若波羅蜜正觀的內涵

正覺同修會主張第七住位是見道位的原因是錯解《菩薩瓔珞本業經》關於第六住位的兩句話:A.「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

B.入第六般若修行,於空無我人主者,畢竟無生,必入定位。

第六住位所修行的內容是般若的我空觀。瑯琊閣師兄寫了一篇非常精闢、詳盡的解說,請大家詳閱Aug 29 Sun 2021

佛法問答:《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的六住位「正觀現在前」到底是什麼樣的「正觀

此處,我只簡單整理一下,《菩薩瓔珞本業經》的內容,說明住位所修習的般若正觀是我空觀。

1. 佛說在十住位的十觀法中說,第六住位修學的觀法是八解脫觀:聞慧得內假外假二相不可得故。一解脫思慧,內五法外一切法不可得故。二解脫修慧,六觀具足色界五陰空。三解脫、四空、五陰及滅定觀皆不可得故。五解脫如相故。

從八解脫觀:聞慧、解脫思慧、解脫修慧、解脫、四空、五陰不可得、解脫如相這些內容看來,主要是解脫道,也就是般若的我空」觀為主。

入第六般若修行,於空人主者,畢竟無生,必入定位。這句經文也可以了解六住位主修的空觀是無『我』、『人主』,亦即『我』空觀、『人主』空觀。

2. 《菩薩瓔珞本業經》釋義品說第十住灌頂心位之後,進入初行位歡喜行位才開始修學法空」:進入五陰法性空位.....十行佛子。就中始入法空,不為外道邪論所倒,入正位故,名歡喜行。」

既然佛說歡喜行位才開始進入法性空位」、始入法空」,也就證明行位之前的十住位修的不是法空,而是人我空。

3. 十迴向位開始修第一義諦:佛說出迴向位所修的觀法是「二諦正直。所謂學習第一義諦

4. 初地歡喜地見道獲得第一義諦正觀。如前述不再贅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6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