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二祖:念佛口出光明的光明和尚善導大師

佛像.jpg

東晉的廬山慧遠大師建立百蓮社,帶領一百二十三位出家在家人往生淨土,慧遠大師的實踐實行,奠定了學佛人對淨土的堅固信心。

承接慧遠大師開拓淨土宗的當屬北魏的曇鸞與唐代的道綽大師,淨土宗有十五代祖師的説法,曇鸞和道綽兩位大師被尊爲淨土宗的初祖與二祖,日本淨土宗尊曇鸞為初祖。

慧遠大師的念佛法門主要是依《般舟三昧經》,結合般若,側重禪觀,依「自力」精進修行,不曾强調「不斷煩惱可以往生」。曇鸞為世親菩薩的《往生論》——即《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造《往生論註》,根據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及《十住毗婆沙論》提出「二道二力說」,區分依靠自力的「難行道」與依靠他力的「易行道」,主張在無佛之世,依循難行道修行難以成功,必須倚靠阿彌陀佛的力量走「易行道」,才是最穩妥、最容易的法門。這個「他力救贖」的教理在當時非常新穎,給修行人帶來鼓舞和希望,推動了淨土法門在社會各階層的廣汎普及。

曇鸞曾經沉迷仙道,求長生不老之法,後遇到菩提流支授他《觀無量壽經》,告知是解脫生死的大法。曇鸞從此專修淨土,他認為《觀無量壽經》中的「十六觀」過於繁複,提出以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的作為修行的法門。曇鸞還著有《略論安樂淨土義》,全文由六個問答構成,即:(1)陳述安樂淨土之形成,並確立不攝屬欲、色、無色之三界;(2)說果上之別相,列舉諸種莊嚴功德;(3)論三輩九品之分別;(4)講述極樂世界邊地胎生者之相;(5)謂邊地胎生者不了佛智,起諸疑惑;(6)明示十念相續法。

承接曇鸞大師的是唐代的道綽大師。道綽大師十四歲出家,廣習經論,精通《涅槃經》,曾講述《涅槃經》二十四遍。道綽的年代,曇鸞早已往生,他接觸曇鸞的淨土法門,是在一寺廟看到曇鸞念佛往生的感應,於是轉修淨土,專念阿彌陀佛,著有《安樂集》:[1]

隋大業五年(609),師到汶水石壁玄中寺。此寺為曇鸞所建,師在寺中見到記載曇鸞念佛往生種種瑞應的碑文,極為感動。於是,轉修淨土法門,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觀想禮拜,精勤不斷。並為信眾講《觀無量壽經》約二百遍。詞意明暢,辯才無礙。每當師講說完畢,大眾歡喜讚嘆,念佛的聲音響徹林谷。師住的玄中寺在西河汶水之地,所以後人又稱師為西河禪師。

師每日念佛,以七萬遍為限。並廣勸信眾稱念彌陀聖號,或用麻豆記數,每稱念一次佛號,每數一顆麻豆,長此以往,累積麻豆記數百萬斛。或教人穿木槵子作為數珠之法,在師的影響下,稱名念佛蔚然成風。雖有些不信淨土法門者欲毀謗之,但一見到師的風采後,多改容歸向。由於師的熱誠弘揚淨土法門,當時晉陽、太原、汶水三縣七歲以上的男女都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

淨土宗有十三代或十五代祖師的説法(判法各有原因),這篇文章以善導大師為淨土宗第二代祖師,善導是道綽大師的弟子,為淨土法門建立了一套完備的教理框架,對後世影響非常巨大,其《觀經四帖疏》被認為是淨土宗開宗判教的典籍。

善導十歲剃度出家,最初研習的是三論宗,誦讀《法華經》《維摩詰經》等經。在一機緣之下看到「西方變相圖」,深受感動,發願往生西方淨土,跟隨道綽大師學淨土法門,研讀《觀無量壽經》,感嘆:此真入佛之津要。修餘行業,迂僻難成;惟此法門,速超生死。

曇鸞、道綽到善導都强調阿彌陀佛的「他力」——本願力,善導大師在其著述《觀經四帖書》中,指出凡夫心粗定弱,修觀想、觀像方式念佛難以成就,應該專修持名念佛一法。後世祖師一致認同善導大師「專修持名」最適合衆生根器(尤其是末法凡夫)的判定。

以下是善導大師對修習淨土法門提出的幾個重點:

一、【信佛 = 決定深信自身現在是「罪惡生死凡夫」】,反之,認爲自己有能力斷煩惱的人,不會全心依靠佛力,信賴阿彌陀佛的願力: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4:「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種。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又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讚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 (CBETA 2022.Q4, T37, no. 1753, p. 271a26-b10)

二、修淨土法門,除靠「他力」,亦需「自力」,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做到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念念相續,這樣必定能感通佛力,必定往生: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4:「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CBETA 2022.Q4, T37, no. 1753, p. 272b6-8)

《往生禮讚偈》:「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係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迴願不慇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CBETA 2022.Q4, T47, no. 1980, p. 439b17-25)

三、持名念佛最適合衆生根器,觀想、觀像法門的專注對象太過微細,需要入定才能成就,凡夫定少心粗而且障重,難以成就,應用稱名一法,這是善導大師針對《觀經》中念佛法門的抉擇:

《往生禮讚》: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

善導大師說如來預知末法凡夫罪重心濁,因此淨土三經教導衆生以有相的方式念佛: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3:「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如似無術通人,居空立舍也。」(CBETA 2022.Q4, T37, no. 1753, p. 267b9-13)

唐朝人的根器遠勝現代人(善導大師弘法的對象包含出家專修的人)。正覺同修會法主蕭平實的「無相念佛」,用某一佛菩薩的「語義」,也就是一個純粹的概念,作爲念佛的所緣,這個不帶形象、聲音以及其他種種相的概念,比觀想、觀像的所緣境還要微細許多,要達到功夫成片、成就三昧非常困難。正覺雖然不公開貶低持名念佛,但會内共識,學員的認知,都認爲蕭平實的「無相念佛」比「持名念佛」更高級、更有效。淨土宗祖師幾乎一致推崇「持名念佛」,有禪定功夫的祖師兼修觀想,後世人根器陋劣,到了蓮池大師時就只教持名念佛,「無相念佛比持名念佛更有效、更方便」的認知,不符歷代祖師對學人能力的判斷。蕭平實的「無相念佛」是否真的更有效,是否有人經由「無相念佛」得證念佛三昧,正覺同修會「明心見性菩薩」的認知和行爲説明一切。其次,往生淨土必須有真實懇切的信和願,若無真實信願,即使真有證悟,也無法與阿彌陀佛本願相應,難以往生。真實的信願,不是隨便起個念頭,汎汎念佛就能成就,歷代淨土宗祖師都是每日佛號上萬的大精進修行人,善導大師提出往生淨土最穩妥的方法是專修持名念佛的「正行」(請見下一點)。

四、專修正行、不夾雜行:「正行」指世親菩薩《往生論》所説的「五念門」,包括「觀想、禮拜、稱名、讚嘆、供養」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在五種「正行」中,以一心專稱阿彌陀佛名號、念念不捨為「正定之業」,乃「正行中的最正」,因爲這是淨土三經所説的法門。其餘四行是所謂的「助業」。「正行」以外都屬於「雜行」,譬如念地藏經、做止觀、參禪等等,都屬於「雜行」;修「雜行」心會間斷,難以相續,雖然可以迴向往生,但是效果遠遜「正行」: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4:「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故名深心。(CBETA 2022.Q4, T37, no. 1753, p. 272a28-b13)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偈》中說,以他的經驗觀察,精進專修稱名的人,人人可以往生,但是如果不專修而修雜業,一百個人難得有一兩人成就,一千人中難得三五個成就:

《往生禮讚偈》:「若能如上念念相續(按:指前文所説的專稱名號)。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係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迴願不慇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懺悔有三品。一要二略三廣。如下具說。隨意用皆得。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心生輕慢。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余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此二行得失如前已辨。仰願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已能今身願生彼國者。行住坐臥必須勵心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終後念即生彼國。長時永劫常受無為法樂。乃至成佛不經生死。豈非快哉。應知。」(CBETA 2022.Q4, T47, no. 1980, p. 439b17-c8)

應注意的是,雖然曇鸞、道綽、善導三位大師强調末法的佛道修行應該依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他們並沒有廢除自力的重要性,同樣强調修行人必須精進用功——「念念相續…… 行住坐臥必須勵心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

另,善導大師提出「專修正行」,將修行的目標確立為往生土,學人不應將此説法理解為「去淨土就必須放棄證悟」,因爲經由持名、觀想、觀像念佛,皆可證念佛三昧,悟入實相;如果今生不證念佛三昧,生於極樂净土之後,也必然證悟,成爲「不退轉菩薩」。

佛早已預言末代凡夫少有證果的人。淨土法門被稱爲「易行道」,三根普被,因爲同等程度的精進專修,放在沒有佛力加持的「難行道」,在末法時代很難斷煩惱、證聖果!

善導大師將三界譬喻為「魔鄉」,脫離正覺同修會這個魔窟後,切不可留戀「三界」這個更廣大「魔鄉」: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3又讚云:『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歎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CBETA 2022.Q4, T37, no. 1753, p. 263a21-23)

**********************************************

【原文鏈接:http://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1999

119 光明和尚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在唐代大弘淨土教,為淨土宗第三祖,是繼曇鸞、道綽以後的集大成者。善導一生提倡淨土法門,經善導闡揚而確立的淨土教,特稱「善導流」,為唐代佛教特色之一,對淨土宗影響至鉅。太虛大師推許善導為中國淨土宗風範的確立者,並表示其《四帖疏》等著述之於淨土,猶如智者著作之於天台,而《四帖疏》等作更為日後日本大學的教典。

幼年學道 精修淨土

善導大師(六一三~六八一),唐代僧。隋煬帝大業九年生,山東臨淄人,俗姓朱,號終南大師。

善導十四歲時依止密州明勝法師出家,學習《法華》、《維摩》等經,後讀誦《無量壽經》,乃依之修習十六種觀行。一日,善導見西方變相圖而大受感動,發願往生淨土。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六四一),善導二十八歲,往赴西河玄中寺謁見道綽禪師,修學方等懺法,聽講《觀無量壽經》,並親見九品道場的殊勝莊嚴,驚訝歡喜地說:「這真是入佛法大海的津要,若修習其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有淨土法門始能令眾生速超生死,永脫輪迴。」於是勤篤修持,晝夜禮誦,求生淨土。

一回,善導請問道綽念佛是否真能往生淨土,道綽示意善導二人各取蓮花一朵,精進念佛七日,倘若蓮花不枯萎,則表示可得往生。果然,二人精進念佛七日,蓮花竟不枯萎。不久,即證念佛三昧,親見極樂世界種種莊嚴。

彌陀化身 光明和尚

貞觀十九年,道綽示寂,善導前往終南山悟真寺專修念佛。不久,又至長安光明寺和實際寺弘揚淨土法門。由於善導的教化廣大,無論貴賤尊卑,都蒙受法益。

善導每回進入念佛堂,即長跪合掌,大聲唱念佛號,直至汗流浹背,氣力聲竭。即使嚴寒冬雪,冷風刺骨,依然用力念至額頭冒汗,方始停止。每逢外出,則宣說淨土法門之殊勝,教人發菩提心求生淨土。

三十餘年中,善導未嘗睡眠,般舟行道,方等禮佛,護持戒品,纖毫不犯。好食供眾,衣食粗惡自奉,三衣瓶缽躬自持洗,從不假手他人。

善導教化遍行京華諸州,大眾仰慕儀德,受其感化而歸心淨土者,為數甚多,或有誦《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者,或有日課佛名一萬乃至十萬者,其間得念佛三昧而往生淨土者,不計其數,於是被眾人稱為「彌陀化身」。

有人問道:「念佛真能往生淨土嗎?」善導強調,如能至誠念佛,必能往生淨土。於是善導自稱念一聲佛號,即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十聲至於百聲,光亦如是自其口出。善導並作〈勸世偈〉流行於世,深切悲願勸導世人求生西方淨土:「漸漸雞皮淨,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病苦,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一日,善導與金剛法師議論念佛的勝劣,善導登上高座誓言:「《阿彌陀經》說念佛一日乃至七日,甚至執持洪名一念乃至十念,必能往生淨土,若所言不虛,則願堂中諸佛像皆放光明,否則,我願從高座墮入地獄!」說畢,即以如意杖指向佛像,剎時,佛像頂放百千毫光,光照大千寰宇。緣此,唐高宗特賜寺額為「光明寺」,此後,世人亦稱善導為「光明和尚」。

造像寫經 善導善道

善導在長安廣行教化時,將所受布施,都用以書寫《阿彌陀經》,前後十萬餘卷,畫淨土變相圖三百餘幅。一九〇九年,日本學者橘瑞超等人於東土耳其斯坦吐峪溝(Toyuk,高昌故址)附近,發現許多古代寫經軸,善導所寫《往生禮讚偈》及《阿彌陀經》斷片亦在其中,卷內並附有善導的發願文,卷末則記有「願生比丘善導願寫」。

善導也擅長造像藝術。唐高宗咸亨三年(六七二),敕令於洛陽龍門山雕刻八十五尺的石龕大盧舍那佛像,由善導擔任檢校工作,兼主龍門奉先寺洞窟營造工程,這是善導弘化東西兩京的事蹟。唐高宗調露元年(六七九),敕令於大像南面建造奉先寺,成為佛教東傳以來所開最大石佛龕,《金石萃編》卷七十三的〈河洛上都龍門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善導為「敕檢校僧西京實際寺善道禪師」。又〈大唐實際寺故寺主懷惲奉敕贈隆闡大法師碑銘并序〉記載善導為「親證三昧大德善導闍梨」,可見「善道」與「善導」實為同一人。

端身立化 著作弘傳

善導曾作〈臨終正念文〉勉勵徒眾:「凡人臨終欲生淨土者,須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淨惡緣種種交纏。若得捨此穢身,超生淨土,受無量快樂,解脫生死苦趣,乃是稱意之事,如脫弊衣,得換珍服,放下身心,莫生戀著。纔遇有病,便念無常,一心待死,須囑家人及問候人,來我前者,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閒雜之話,家中長短之事,亦不須軟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虛華無益。若病重將終,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嘆懊恨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記取阿彌陀佛,守令氣盡。若得明解淨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用此法者,決定往生,無疑慮也。死門甚大,須自家著力始得。一念差錯,歷劫受苦,誰人相代,思之思之!」

永隆二年(六八一)三月十四日,善導對眾人表示即將西歸,隨即登上寺前柳樹,面向西方發願:「願佛接我,菩薩助我,令我此心,不失正念,不起驚怖,得生安養。」言畢而逝,世壽六十九。高宗崇仰其德,廢朝五日。弟子懷惲等,將善導安葬長安終南山麓神禾原,並建寺立塔紀念,即今香積寺與崇靈塔。

善導著述現存五部九卷,即《觀無量壽經疏》、《淨土法事讚》、《般舟讚》、《往生禮讚偈》、《觀念法門》。其中,《觀無量壽經疏》又稱《觀經四帖疏》,於八世紀時傳入日本,流布甚廣,日本僧人法然即據該書創立日本淨土宗。

善導兼承曇鸞、道綽之淨土行,根據淨土三經一論的主旨,弘揚凡夫入報土論,並指導往生之行的方法,為中國淨土教的大成者。

由於善導的弘揚,淨土宗普遍為全國人民所接受。明末袾宏大師力讚善導:「萬代而天下,尤能感發人之信心,非彌陀,必觀音、普賢之儔也!」由此可知善導在我國淨土宗的德望。

*********************************

http://www.fodizi.tw/fojiaogushi/23296.html

2、淨宗二祖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公元613681年),唐代僧,號終南大師,為淨土宗曇鸞、道綽派之集大成者。年少出家,早年修習《法華經》《維摩詰經》,後見西方變相與《觀無量壽佛經》,心生歡喜,欣慕西方極樂世界,每常誦習十六觀行冥心思惟,如法作觀,未經數年,已成深妙,便於定中,備觀寶閣、瑤池、金座,宛在目前,涕泗交流,舉身投地。

貞觀十五年,大師二十九歲,至西河石壁谷玄中寺,見道綽禪師,蒙授《無量壽經》。見淨土九品道場,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於是勤篤精苦,晝夜禮誦,如救頭燃。每入室長跪唱佛,不到力盡,終不休歇。寒冰天氣念佛,亦要念到汗濕衣襟才止息。出則演說淨土法門,三十餘年,未嘗睡眠。

護持戒品,纖毫不犯。心絕念於名聞利祿,從不舉目而見女人。律己峻嚴,待人慈愛寬恕。凡美味佳餚都供養大眾,粗糲飯食則留給自己。佛前燈常年不熄,三衣瓶缽,躬自持洗。從不與人聚談世俗之事,恐怕耽誤淨業。大師念佛功深,成就殊勝。念一聲佛,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念十百千聲,便有十百千道光明從其口出,自證境界不可思議。

善導大師對淨業修持,特重專精,認為能否做到專精,是決定能否往生的關鍵。他說:「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未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

善導大師的著作中,對時人多有苦口婆心的勸示。《觀經四帖疏》云:「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嘆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由於大師淨土信念誠摯,德業隆盛,故四眾弟子受其感化,而歸心淨土者不勝計數,其中也有難抑厭欣之情,以致捨身往生者。據傳載,大師在光明寺說法,有人告大師曰:「今念佛名,定生淨土否?」大師答曰:「定生!定生!」其人禮拜訖,口誦南無阿彌陀佛,聲聲相次。

出光明寺門,上柳樹表,捨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逝。大師的弟子中,有誦《阿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者,有日課佛名自一萬至十萬者,其間得念佛三昧成就往生淨土者,不可紀述。

大師自利成就,悲心不捨眾生,幾十年來,孜孜弘揚淨土法門,所有的供奉都用來寫《阿彌陀經》,達十萬餘卷,畫西方淨土變相三百餘處。大師少時,偶見西方淨土變相而引起願生之心,推己及人,了知藝術的感染力與滲透力甚大,故致力於淨宗藝術性的弘揚。

敦煌千佛洞中《觀無量壽佛經》曼荼羅的成立,即是大師親自作畫,流傳於世。舉世共仰的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據考即為大師之所監造。

大師於唐高宗永隆三年(公元681年)三月十四日示寂,享壽六十九歲。大師遺著存世者共五部九卷,計為《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往生禮讚》一卷、《觀念法門》一卷、《淨土法事讚》二卷、《般舟讚》一卷,甚受淨土宗重視,故經其闡揚而確立之淨土宗,特稱善導流,為唐代佛教特色之一,對淨土宗影響至巨。

大師聖德高風,本跡不可測度。據《天竺往生略傳》云,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我國蓮池大師曰:「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見其自行精嚴,利生廣博,萬代之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若非彌陀,亦必觀音、普賢之儔。嗚呼大哉!」

公元一九〇九年,日本學者橘瑞超等,於東土耳其斯坦吐峪溝(Toyuk,為高昌故址)附近,發現《往生禮讚偈》及《阿彌陀經》之斷片,後者且附有師之發願文,或即師所書寫之阿彌陀經十萬卷之一。

又《觀無量壽佛經疏》亦稱《觀經四帖疏》,於八世紀時傳入日本,流傳甚廣,日僧法然(源空)法師即依該書創立日本淨土宗,並尊師為高祖。

 

[1] http://www.chiefsun.org.tw/zh-tw/6_magzine/5_detail.php?Id=713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