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伽他:再以玄奘譯《佛地經論》中妙觀察智之法義證明大乘見道在初地

 

作者:南伽他(知乎平台上的“平凡世界”)

 

玄奘譯、親光菩薩等造《佛地經論》中說:

「復次,如是所說四智相應心品,何位初得?何位現行?無漏種性無始本有,依異熟識生滅相續,發心已去由外熏習漸漸增長。大圓鏡智相應心品,金剛喻定現在前時,轉滅一切有漏種子異熟識等。爾時方得最初現行一切佛果無漏種子圓滿依附,盡未來際常無間斷。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菩薩【初地】【初現觀時】【最初現行】,從此已去後後地中,修令增長清淨圓滿,無漏觀等現在前時恒常現行,若有漏心現在前時則便間斷。如是展轉乃至十地,最後心時自此已後盡未來際,常無間斷,如有漏位阿賴耶識,恒與末那一識俱起,無漏位中大圓鏡智,亦應常與平等性智一時而起,故平等智亦無間斷。妙觀察智相應心品亦在【初地】,【初現觀時最初現行】,從此已後漸修增長。若有漏心正現前時,或無心時,則便間斷,如是展轉乃至佛果。若入滅定亦不現行。」(CBETA 2023.Q1, T26, no. 1530, p. 304a22-b2)

————《佛地經論》說的很清楚很明白:

  1. 【平等性智】【最初現行】是在【初地】【初現觀時】,
  2. 【妙觀察智】也是【初地初現觀時最初現行】

所以,初地才有【初現觀】,因為有這個【最初的現觀】,才有【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的【最初現行】,這個【最初現行】是在初地!!! 這就是下品妙觀察智和下品平等性智。

佛教正覺同修會的蕭平實先生(平實導師)是怎麼胡說八道的呢?

蕭平實在他的著作《宗通與說通》中說: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7) 人氣()

徐恒志居士:蕭平實否定「離念靈知」,狂慢程度,匪夷所思!

 

【編按:

已故大陸著名修行人徐恒志居士,是蕭平實曾經大力破斥的諸方大德之一。蕭平實座下的資深親教師張正圜,就曾經針對徐老先生撰寫《護法與毀法:覆上平居士與徐恒志網站毀法二文》一書。近日有師兄在網站上看到徐恒志居士在2001年前後針對蕭平實所寫的兩封信函,希望我與讀者分享。

作爲一個曾經在佛教正覺同修會學法多年的人,徐恒志居士的名字我聽過,但是相信很多同修與我一樣,沒有仔細閲讀過《護法與毀法:覆上平居士與徐恒志網站毀法二文》這本書,也不知道徐居士當日評論蕭平實的具體論點和舉證。我相信大部分正覺學員不但沒有仔細讀過這本書,連徐居士是誰都未必瞭解。根據網絡資料顯示,已故徐恒志居士是大陸佛教界一位著名學佛人,曾經在上海佛教居士林廈門閩南佛學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以及美國,作佛教專題演講,也曾擔任上海市佛教協會第八屆諮議委員、弘一大師研究會顧問、寧波佛教居士林名譽林長等

最近閲讀徐居士在2000年前後所寫的這兩封信函,才知道如同蕭平實點名破斥的許多法師大德,徐居士是一位通教理兼有實修經驗的修行人,他對蕭平實的評論和質疑非常到位。下文徐恒志居士這兩封信件,顯示蕭平實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經被教界人士戳破他將「離念靈知 = 意識境界」。徐居士的第一封信,對蕭平實的評斷還非常保守,這是由於在2000年前後,蕭平實的書籍在大陸流通的數量很少,他的修證不易判斷。但後續蕭平實與其弟子在反駁他人質疑的時候,暴露了一個致命的低級錯誤:就是徐居士在第二封信函中指出的「將『離念靈知』 = 意識境界」!

爲什麽說「將『離念靈知』 = 意識境界」是「致命的低級錯誤」?

因爲將「離念靈知 = 意識境界」説明蕭平實與其弟子從未開悟、也不知開悟為何物!

「離念靈知」是歷代祖師的所證,這個表述出自《大乘起信論》——「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故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等句。「離念靈知」這四個字CBETA裏面可以輕易搜尋到,祖師對之的闡述這個網站寫過很多篇文章舉證説明。

更具體一點說,蕭平實與其弟子將「離念靈知 = 意識境界」證明他們: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4) 人氣()

印光大師《識別正邪》

 

印光大師 

2010/06/13

【原文鏈接:http://www.fodizi.tw/qt/yinguangdashi/235.html

印祖言,住持佛法之人,若不依佛制,即是魔類,況彼魔子是魔王眷屬,完全不是佛法乎!

今之此種,到處皆是,而無目之人,如蠅逐臭,樂不可支,亦只可隨他去了,因彼勢盛人眾,已喪心病狂,勸之必致反噬,故勸人亦只可勸其可勸者耳

望有識之士,當以佛經、祖訓、戒律為鑒,識其正邪,勿墮魔網,否則險不可言。

一、凡不遵守國家法令破壞佛門戒律者,不是善知識。

【1. 佛教正覺同修會不遵守國法,在中國大陸地區非法組織宗教集會,非法輸入宗教書籍、販賣宗教書籍。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7) 人氣()

讀完太虛大師的《阿陀那識論》,就知道爲什麽佛教界無法跟蕭平實先生對話

timelaps-photo-of-waterfalls-697640 (1).jpg

引言

在太虛大師撰寫的《法相唯識學》一書裏面有一篇文章名爲《阿陀那識論》,這篇文章三年前我在知乎平台上開始發文的時候就分享過,當時只是做了幾個簡單的編按。

太虛大師是近代佛教歷史上的一位佛學泰斗,他的佛學著作和佛教觀念對後世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太虛大師撰寫的《阿陀那識論》,精闢扼要地總結了與阿陀那識相關的一系列佛法名相的教理重點,内容全面否定了蕭平實所定義的「第八識如來藏」,以及蕭平實主張的「明心(真見道) = 找到持身第八識」的説法。

經過幾年的法義辨正,讀者對蕭平實的嚴重法義錯誤,以及他歪曲經論,玩弄「佛法文字游戲」的手段比之三年前有一個更清晰的瞭解,加上蕭平實先生最近公佈他終於要出版他以「玄奘大師再世」身份所著的十冊《成唯識論釋》,更加有必要重溫這篇文章的重點。

對比太虛大師論述的阿陀那識與蕭平實自創的「持身第八識如來藏」,後者明顯是錯得一塌糊塗。蕭平實的低級錯誤,初學者未必看得出來,但他的錯誤知見和傲慢心態,瞞不過兩岸三地佛教界衆多法師大德的雙眼。蕭平實的著作最初問世時,就被前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虛雲老和尚的弟子净慧長老公開焚燒,斥為邪魔外道之說。兩岸三地佛協拒絕接受蕭平實創辦的佛教正覺同修會成爲會員,教界學界人士絕大多數不願意與他對話。試想,跟一個狂妄法盲不只是浪費時間,也是肯定了他的邪見有討論的價值!

在過去三年發表的網文裏面,我不是第一次援引太虛大師對比蕭平實的低級錯誤,可是每次蕭平實的弟子和粉絲在留言區都懦弱地回避事實,只敢說「琅琊閣否定佛説,誹謗經論」,不敢直說:「太虛大師不懂唯識、不懂如來藏!」爲什麽正覺粉絲不敢直接在留言區否定太虛大師?爲什麽蕭平實不敢公開發文,像指責印順法師和密宗那樣高聲疾呼:「太虛大師誹謗第八識如來藏,太虛大師是主張六識論的附佛外道」?

蕭平實或許可以隨意將印順法師打入「沒有實修的佛學研究者」行列,但是印順法師的師父太虛大師可不是「沒有實修的佛學研究者」,他通宗通教,著作被後世佛弟子廣汎閲讀援引,他的傳記中有提到他的開悟體驗,他往生後也燒出舍利子。公開發文指責太虛大師,是要冒著引起佛教界公憤,團體形象大扣分的巨大風險。不過這幾年蕭先生的言行日趨極端,不能不排除他真的會選擇一反常態,不顧後果。不過一個否定太虛大師的人會吸引到的是什麽類型的學佛人,不用我説讀者也應該可以想得到。

太虛大師在《阿陀那識論》中說:「一切謬執,皆由迷此阿陀那識而起」。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2) 人氣()

印光大師:關於橫超法門和豎出法門的經典開示

2017/12/20 

來源:福子仁家

https://read01.com/aAE8jzO.html#.Y2YV8-RBwcQ

 

1、為什麼念佛求生西方叫做橫超法門?

古人說,余門學道,如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於順水。不斷煩惱,一生成辦,直捷簡易,名曰橫超。

為什麼念佛求生西方,叫做橫超法門?古人有個譬喻,拿來解釋。就把我們具足惑業的凡夫,比做一條蟲,生在一根竹里最下的一節。這根竹子,就比做三界。這個蟲子要想出來,只有兩個法子,一個是豎出的,一個是橫超的。豎出的,是自下至上,一節一節的次第咬破,等到最上的一節破了,才能夠出來。這是比喻修別的法門,定要斷盡見思煩惱,才能出三界的。見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這許多的品數,就比做一根竹子的節數。那蟲向上直鑽出來,就叫做豎出。例如一個斷見惑的初果聖人,要經過七生天上,七生人間的長久時劫修習,才能證阿羅漢,了生死。二果,亦要一生天上,一反人間,才能證四果。三果欲界思惑已盡,還要在五不還天,漸次修習,才能斷盡思惑證四果。這才算是出三界的無學聖人。如果是鈍根的三果,還要生到四空天,從空無邊處天,以至非非想處天,才能證四果。這豎出的法子,是如此艱難久遠的。橫超的,就是這條蟲子,不向上面一節一節咬,只向旁邊橫咬一孔,便能出來。這樣的法子,比那豎出的,是省事得多了。念佛的人,亦復如是。雖沒把見思煩惱斷除,但能具足信願行的淨土三資糧,臨終就能感動阿彌陀佛來接引他生到極樂世界去。到了這個清淨國土,見思煩惱,不斷而自斷了。何以故?以淨土境勝緣強,無令人生煩惱的境緣故。如此便得三不退,一直到破塵沙、無明,成就無上菩提,何等直捷簡易的事。所以古人說,余門學道,如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於順水。(《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652頁 由上海回至靈岩開示法語)

2、豎出和橫超有什麼不同?

豎出,唯仗自力,修者縱有億億,出者難得一二。橫超,但依生信發願,念佛名號,求生西方,兼以敦篤倫常,恪盡已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萬不漏一,鹹得往生。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0) 人氣()

印光大師:以凡濫聖,妄稱菩薩再來,是壞亂佛法、誤導衆生的大惡業

 

編按:印光大師生前慈悲度眾,不厭其煩地回復信衆的信函,後人按照信函内容分門別類、編輯整理、方便後世佛弟子研讀學習。以下内容摘錄自《印光大师全集净土法要》<印祖道德篇>https://www.dizang.org/wj/yge/index.htm】。在其信函中,印光大師一再嚴詞禁止弟子信衆認為他是佛菩薩再世,或推舉他為净土宗祖師,即使是「善知識」和「導師」這類尊稱,他都視爲虛名虛譽,一概不受。

佛門之中,歷來不認同任何炫耀證量與異能的行爲,稍微具備正見的人只要對比印光大師和歷代祖師的言教身教,就可以確定蕭平實與其印證的「開悟弟子」是一群以凡濫聖的邪見凡夫。不過譴責蕭平實之餘,吾人也需檢討自身。我們過去在正覺同修會,或許不認同「蕭導師」的自我神化,但是我們難道一點都不喜歡正覺同修會給我們戴的「高帽」嗎?我們自認爲找到全世界唯一正確的佛法、全世界唯一能讓我們開悟的道場、全世界證量最高的「大善知識」,相信自己能夠走進正覺同修會學習正法就是「再來菩薩」,認定自己全心投入承擔的是「偉大的護法使命」,難道不是因爲蕭平實給我們的這些「高帽」滿足了我們希望與衆不同、高人一等的心理?印光大師德高望重但嚴詞拒絕一切虛譽,正覺會内的凡夫卻每日互稱「菩薩」,因爲那個「正法菩薩」的特殊身份沾沾自喜,這難道不是一種喜愛虛譽的表現?蕭平實自己也説:「師父不搞怪,徒弟不來拜」,沒有虛榮的信衆不會有造神的邪師。

=====

力誡不可列為蓮祖

唯三二,第八九行,晉朝慧遠大師,以至最近還在世的印光大師。 此十二字,殊覺失體。 在德克以為尊師,而不知其樹的以招眾矢之共射也。此十二字,當改作晉朝慧遠大師,以至善導,永明,蓮池,蕅益,省庵,徹悟(徹悟即夢東,現安徽有名夢東者,故用徹悟也)等,都是最有學問云云。

光乃粥飯庸僧,雖知凈土法門之利益,何可以與從上祖師並列並論。然時人固不知是德克自引,則謂光意所使。人必以光為冒充通家,欲與蓮宗初祖同列,則光之人格罪過,不堪設想矣。幸努力看完,否則,將無法收拾矣。吾人一舉一動,各守本分,人自不會特意誹毀。若稍帶矜誇僭越氣分,則不但吹毛求疵者,鹹起攻訐,即厚德君子,亦當以此而藐視之。祈與德克說之,令將此三處酌改,仍不多加行。 唯三二第八九行添三幾字,以下行尚有十一個空故也。 此書流通,實有大益。 光亦非世之久客,我死之後,凡我弟子,只可依教修持,不得七拉八扯,把我一個土偶,裝做真金,則是以凡濫聖,自己與光,同得罪過。 文鈔中與潘對凫馬契西之信,當查閱之。 (續編卷上· 復李德明居士書(二))

不敢承認是蓮宗祖師

適接來書,不勝慚惶。 印光以隨行粥飯僧,迫不得已,搬出許多殘羹餿飯以塞責。 其氣味酸臭,形質腐敗,瀆人法眼。 而蔚如喜其有益餓者,為之傳布。閣下縱亦欲引餓者飽餐王膳,先以此種接其氣息,則已甚屬垂青過盼。 何得以省庵之後,推為第一。 使光能為省庵提鞋,當不至搬弄出此種過活,況曰文章奪過乎哉。 擬人必於其倫,閣下愛光雖深,其如自己失言何。 須知省庵之後,有大高人,其過與否,不敢以凡情妄斷。當在比肩齊驅之列,絕無稍遜其學問見地操持德業者,徹悟禪師也。蓮宗十祖,毫無慚德。 光尚不敢謂為後裔,況曰同列乎哉。 (三編卷第一 復丁福保居士書一)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5) 人氣()

印光大師:祖師應化以凡夫自居

 

【編按:

今早有師兄轉發微信公衆號「原佛」的一篇文章,開篇說:「一个修行人只要默認乃至主動制造迷信,就一定能够收穫衆多的恭敬,乃至讓世俗權力低头,从此走上被人敬仰和尊重的人生巔峰……」

分享印光大師與憶棲法師的文章,是因爲我們曾經不察覺我們過去的「師父」——即佛教正覺同修會的法主蕭平實居士(平實導師)——是一個「走上造神巔峰」的宗教神棍,自稱是玄奘大師再來,自稱三地菩薩!不止是蕭平實帶頭瘋狂造神,就連我們的老師與我們身邊的許多同修,表面上道貌岸然,一副修行人的姿態,實際上熱衷自我神化,自以爲是「證悟菩薩/祖師/禪師再來」。希望各界學人不要因爲這個團體的書籍刊物上的文字似乎正氣凜然,而以爲它是一個正常的佛教團體,我們認識的「佛教正覺同修會」沉迷造神,集體造神,是一個典型的邪教組織。

從佛法的教理上來說,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薩有能力脫離輪回,不受業力支配,在三界中應化示現。初地以前的修行人一概沒有這種能力。應化的佛菩薩倘若對他人暴露自己其實是「菩薩再來」,一定遵循佛旨馬上捨報。也就是説,應化再來的地上菩薩是有能力隨意捨報的。至於正覺同修會的「開悟聖人」連預知捨報時間都做不到,而且常有死於重病惡疾者,還不如許多有能力預知時至、無疾而終的净土修行人,「再來」的原因只有一個可能性,就是因爲業力所以必須在五濁惡世投胎受報。如憶棲法師在下文中所説,炫耀神異對佛教的影響非常負面。不論是造神者本人還是推動、支持造神的人,都要背負嚴重的因果。】

============

印光大師在其回復信衆的信函中説:

自古高僧,或古佛再來,或菩薩示現。 然皆常以凡夫自居。 斷無說我是佛,是菩薩者。

故《楞嚴經》云:「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 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 唯除命終,陰有遺付。 」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6) 人氣()

蘇醫師評論:正覺同修會的兩大名相混肴:(1)混肴 ①「純粹唯識、虛妄唯識」系經論當中的「第八識」與 ②「心性如來藏、真常唯心」系經論當中的「第八識(如來藏藏識)」、(2)混肴「心性如來藏、真常唯心」系經論當中的①『第八識(如來藏藏識)』與②『如來藏』

 

看完昨天出爐的《正覺教團弘法視頻》;《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二)——重蹈燈下黑之瑯琊閣;第015集: 依第一義建立之無心地真義——高正齡先生》

我想,我只要指出以下四點關鍵之處,大家以此為線索,再回頭檢視該郭正齡先生的論述,相信大家必能洞察蕭平實錯謬的落處。【編按:應是「高正齡」,不是「郭正齡」;「高正齡」是女性。】

[首先] 蕭平實者流,一向【把『灰身滅智』這一名相,錯解為『斷滅、一片虛無、什麼都沒有』】

⇒⇒ 其實,大家只要查一查《慈怡法師‧佛光大辭典:灰身滅智》就知道,

⇒⇒『灰身滅智』表示:【將身、心“悉歸於”「空寂無為之涅槃界」】;

⇒⇒ 誠如我個人曾經對“「無餘依」涅槃”狀態,於不可說處強說而做的類比:

⇒⇒有如【一滴水“回到”大海】一般.

⇒⇒此時,該“一滴水”雖然 【會歸融入了大海,“而失去了它自身的『主體性』”、“而失去了『「主、客」、「自、他」』……等等的『界線、邊界、籓籬』”】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1) 人氣()

印光大師:「持名念佛」是「都攝六根、止息妄念」的妙方

 

佛教正覺同修會的「法主」蕭平實先生,在其著作《無相念佛》中,判定《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念佛圓通法門」,必須是去除聲音、文字、圖像、純粹以一個語義或概念作爲所緣境的「憶佛念佛」法門,並說使用「持名」一法「唸」佛,無法做到大勢至菩薩所説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何以故?憶者無名字、無形相。念者無名號、無聲音。若有名號及聲音,便成了唸佛號、唱佛號。所以念佛圓通章全文不曾說到持名念佛,而說憶佛念佛。

譬如念佛時,口中唱唸佛號,舌根必動;胸腹則因唱唸佛號,必須控制出氣及緊急吸氣,是身根動,鼻根亦受牽動;口唸時凝心傾聽,是耳根動;諸根既動,意根不得不動。如此,即不能算是都攝六根,更談不上是淨念相繼。若在心中默唸佛號,同時憶念於佛,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雖然不動,卻仍有意根在動。當心中佛號不停地在唱唸時,心中其實是在重覆簡單的妄念。如果是唸「阿彌陀佛」,則一句佛號是四個念、四個聲音;既然有四個念和四個聲音在心中不停地重複著,可知意根尚未攝於不動。既然意根尚未攝於一念而保持不斷,便不能稱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所謂淨念相繼,乃指心中的那一念是清淨之念;苦思世俗事即非淨念。即使是思惟善事善法,甚至思惟佛法,都不能稱為淨念。從修定的知見而言,凡是一切的語言文字形相,都是妄念,不名淨念。必須是離卻語言文字形相來憶佛念佛,這個念頭才叫做淨念。這樣憶佛念佛的淨念相繼不斷,才是淨念相繼。如果這個淨念有時被打斷,然後再繼續,也不能稱為淨念相繼,只能稱為淨念斷續。即使只是中斷一秒鐘、半秒鐘,也只能稱為淨念斷續。欲入三摩地(定)者,不但要都攝六根,還得要淨念相繼才成。所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離相的、是無相的。

蕭平實以上説法,與淨土宗歷代祖師所説全不相符。

1. 蕭平實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念佛圓通法門」沒有提到持名。事實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沒有說不可以用有相的方式念佛,沒有說「必須消除語言、文字、形象才叫憶念」。「必須消除語言、文字、形象才叫憶念」是蕭平實自己望文生義得出的結論,歷代祖師與三藏經論中都沒有這個説法;

2. 祖師判定「持名念佛」對凡夫來説是都攝六根的最佳法門 ,淨土宗祖師以及《淨土聖賢錄》裏面的往生者大多都是通過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往生淨土(請見下文印光大師的詳細説明);

3. 祖師主張「持名念佛」結合了《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教導的兩種「圓通」的優點:耳根圓通法門最適合娑婆世界凡夫,念佛圓通普適一切衆生;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5) 人氣()

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在其著作《心經密意》中所說的「無所得」只是一句文字遊戲

 

作者:南伽他

【原文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608369042?utm_campaign=&utm_medium=social&utm_oi=1393640031538470912&utm_psn=1611641714124414976&utm_source=qq

【編按:為因應大陸以外讀者,本文與知乎原文有措辭差異。】

 

佛教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對佛教中「無所得」的理解其實是文字遊戲、詭辯論和戲論。

例如,蕭平實在他的著作《心經密意》中有這樣一句話:「又從七識心來觀察所領受的六塵萬法,都是無常而終歸於空,所以七識心在六塵萬法之中,其實終究也是無所得;

這個說法的文字戲論有幾點:

1、這種說法其實是世俗凡夫的見解,所謂「無常而終歸於空」,這不就是世俗凡夫所說的一切繁華最終都將消散?這是連世俗凡夫都懂的道理,還需要正覺同修會的「三地菩薩」蕭平實——「平實導師」——來開示嗎?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