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菩提路》(五之十一):張志成——第八識爲什麽必須念念生滅,非斷非常?

一、重點重溫
【琅琊閣】:上一篇討論的是蕭平實錯解「三自性」的定義,以及唯識裏面「自性」和「自體」的正確定義。先總結上一篇的重點:
- 唯識:自性 = 特質、屬性; 有自性 = 有自體
- 般若中觀:自性 = 恆常不變、實有、獨立存在的本質;不區分「有體 vs 無體」
- 唯識:從世俗諦、安立諦層面看,八識心王、心所法、色法都是「有自體、有自性的法」,所以「有自體、有自性」不是指有「不變本體」,不是蕭平實所説的「第八識有本體,可以切割為本體與種子兩部分」
- 般若中觀的總綱是「一切法空、無自性」,爲了對治對這個教理的誤解所產生的「惡取空」觀念,唯識將一切法分爲「三自性」,成立三自性目的是爲了證得「法無我性」
- 在「三自性」的界定中:「第八識」是「依他起性」的因緣所生法、生滅的有為法;「真如」是「圓成實性」,是不生不滅的無為法
- 唯識建立三自性的終極目標,與般若中觀一樣——得「般若智、無分別智」證入不可言說的「諸法實相、法性、空性、真如、勝義諦」,所以兩個體系其實沒有任何矛盾,只是唯識對現象法的界定分類更細緻,對緣起、流轉與還滅原理的說明更清楚
這裏我想强調一點,唯識經論對現象的分類更細緻,對因果緣起的解釋更複雜,不是要我們在修行過程執著這些分類和理論本身,而是爲了破除我執、法執,親證那不可言說、超越尋思的「諸法實相、空性、真如」,成為不退轉的菩薩,往無上正等正覺邁進!
厘清幾個正覺經常錯解的重點後,這一篇我們將《成唯識論》的敘述脈絡和它建立的修行過程做一個簡單介紹。焦點會放在正覺對阿賴耶識的錯解。
【張志成】: 最近我看到評論,有讀者說「正覺不是全錯,琅琊閣和張志成也不可能全對」。我想説一說我的想法。我與師兄合作這個菩提路系列,是因爲我最終發現蕭導師對佛法裏面每一個體系的經論都有根本性的錯解。譬如:
- 將 佛陀在經論中破斥的我見、第六見處、自性見、法執當作證悟的目標;
- 錯解經論的核心概念和名詞,比如將唯識經論的真如等同第八識,將第八識等同圓成實性;
- 混淆唯識系《成唯識論》與心性如來藏系《楞伽經》、《起信論》中的第八識、真如、如來藏的概念
用正覺的方式去讀經學法,一定會導致修證標的與修證方法的錯誤,不但永無證悟之日,更嚴重的是長期熏習邪見,無法建立正信和正見。
琅琊閣平臺上發表的討論和辨正,大部分都是在辨析非常基本的名詞、概念,以及明顯與經論所説違背、顛倒、不符的内容。用醫學做個譬喻,我們今天討論的不是心臟血管支架手術的細部操作對錯,只是在説明,心臟在生理學上屬於循環系統,不是內分泌系統,白血球沒有紅血球的帶氧功能這類粗淺低級的、若不懂連生物學都無法畢業的基礎知識。
【琅琊閣】:不論張老師、南伽他師兄、還是佛教界佛學界的廣大學人,他們看到的都是正覺最基本、最核心的錯誤。比如南伽他師兄最近分享的斷我見文章,就是希望告訴大家,一個連我見定義都不懂的人,一定是一個錯解經論的凡夫,根本已錯,不值得再花時間斟酌糾結「蕭平實佛法」裏面更高深細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