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c 09 Wed 2020 19:16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 Dec 09 Wed 2020 18:27
《我的菩提路》(五之八):張志成——蕭平實錯解般若中觀「空性、空相、中道」的意涵
《我的菩提路》(五之八):張志成——蕭平實錯解般若中觀「空性、空相、中道」的意涵
一、般若中觀經論的「一切法空、無自性」教理是破執利器
【琅琊閣】:這一節延續上一篇的討論,繼續探討蕭平實對般若中觀的錯解。進入正文之前,分享這段日子讀《般若經》的一個感觸。
好幾個月前,「平凡世界」師兄問我:爲什麽正覺不講《般若經》?我說,蕭導師其實不懂般若中觀,他講《佛藏經》、《金剛經》、《心經》都是用他自己發明的「第八識如來藏」理論扭曲經文的本意。他强烈執著實有,無法客觀理解《般若經》的旨趣。
這幾篇討論般若中觀的文章,引用了不少《大般若經》的經文,600卷《大般若經》不斷反復闡述的就是「一切法空、無自性、不可得」這個教理,爲什麽需要不斷重複?
佛陀所説的法其實都是一副藥,每一副藥針對的是不同人的病。每個人執著的東西不盡相同,比如有些人喜歡財色、有些人貪口腹之欲、有些人渴望成爲萬衆景仰的大師,有些人偏好虛無主義,有些人奉行享樂主義。
不論你執著的對象是什麽,背後都有一個潛在的假設:「我」是非常真實的。不但「我」無比真實,他人、物質、感受、身份這些東西也非常真實。所以我們在五蘊身心裏面直覺有一個張三、李四、王五的不變本質,在一堆金屬上看到一輛名貴房車,看電視劇都因爲虛構的愛恨情仇感動落淚。正覺人喜歡說五蘊虛妄,說不等於信、不等於隨順、不等於忍可;事實上,我們一眼看出去,覺得所有東西都有個真實、固定、不變的本質——這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錯覺。
龍樹菩薩的《中論》用嚴密的邏輯破斥這個錯覺,而《大般若經》則是用一再重複教理的方式説服我們接受現象裏面沒有一個實有不變本質這個事實——「一切法空、一切法無自性」。學法的人都非常重視《般若經》,因爲執著實有的人非常需要這一劑苦口良藥清熱解毒。
- Dec 08 Tue 2020 00:38
淮河源:略辨蕭平實居士在斷我見實修問題上的法義偏差
淮河源:略辨蕭平實居士在斷我見實修問題上的法義偏差
http://www.bskk.vip/thread-3140298-1-1.html
(出處: 地藏論壇,「平凡世界」轉貼)
這個帖子的內容來自於七八年前的正覺會無盡燈論壇的帖文了
轉帖來自網路整理,題目為編輯添加,文侵刪。
而對於蕭居士宣講的斷我見,末學有更多的話想說:
1、我見定義不足。蕭居士所言的「我見」的定義,只是部分「我見」,而有更多的「我見」的定義未加闡述。
2、把邊見混淆為我見。 蕭居士的某些書中,在闡述的「我見」定義中,有部分不屬於「我見」,而應屬於「邊見」所攝。 對於我見定義錯亂。
- Dec 07 Mon 2020 22:04
《我的菩提路》(五之七):張志成——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不是般若中觀經論中菩薩所證的「空性」
《我的菩提路》(五之七):張志成——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不是般若中觀經論中菩薩所證的「空性」
一、佛法是一種「減法」,不是找一個第八識
【琅琊閣】:上一篇我們討論的是般若中觀經論裏面破除的是「自性見」——凡夫在一切現象上增益的那個「恆常、不變、獨存」的本質。這一篇我們討論一下般若中觀經論裏面去除「自性見」之後所證的「空性」。般若中觀的「自性」和「空性」都是頗爲抽象的概念,閲讀時請耐心地思維理解。進入内文之前,讀者可以先抓住一個簡單的道理:
佛法,不論你按照哪一部經論去修行,都是一種「減法」:
減去什麽?
錯覺——阿含經的我執;般若中觀的自性見;唯識稱的分別和俱生我、法執,遍計執,增益執、損減執。
減去錯覺之後會如何?
- 消除煩惱
- 看到一切現象本然如是的狀態——阿含經的「五蘊無我」;《般若經》的「五蘊皆空,一切法無自性」;唯識的「真如」。
所證(涅槃、真如、空性、法性)在經論裏面都是不可思議、不可形容,但是確實存在的法,一般在世俗諦、安立諦層次被界定為不變易的「無爲法」。
蕭平實發明的「第八識如來藏」理論是一種「加法」:
- Dec 07 Mon 2020 20:47
南伽他:我為什麼判定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居士屬於未斷我見的凡夫?
南伽他:我為什麼判定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居士屬於未斷我見的凡夫?
作者:南伽他 12月5日 QQ群分享討論 講稿綱要 12月6日增補完整
編按:這是南伽他實行的講稿綱要,完整錄音以後有機會上傳。
一、判定蕭平實居士是否斷我見的意義
超越事相上的爭辯以及各種辯解與通融,直截於法義修證根源:未斷我見者當然就屬於凡夫,無論聲聞解脫道還是大乘菩薩道都是如此。由此,可以心得決定,斷除一切對於正覺同修會以及蕭老師的各種猶豫不決的、模棱兩可的疑惑與混淆。
此外,由此也才確實初步具備所謂「鑒別諸方大師」的能力與方法。
- Dec 05 Sat 2020 21:24
專題討論:如何解釋阿賴耶識攝入「識蘊」?能持種的阿賴耶識爲什麽是生滅性的?
專題討論:如何解釋阿賴耶識攝入「識蘊」?能持種的阿賴耶識爲什麽是生滅性的?
分享者:南伽他師兄(2020-11-17)
編輯:文字編輯琅琊閣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問題,就是說關於阿賴耶識能不能攝在識蘊當中?
那麼這個問題其實很複雜,以前正覺一直有這麼一個反駁,實際上我自己以前也一直都還沒有把這個問題想的非常清楚,然後今天早晨看到他們在群裡發這個消息,我突然就明白原來他錯不在這裡,所以正好就給大家分享一下,供大家參考。
我先念一下這個正覺同修會這個說法,他們的反駁的說法,正覺說:
若是把阿賴耶識含在識蘊當中,那麼前面所說的七識心法都是阿賴耶識所生,而識蘊等六識出生之後才輾轉出生的萬法,那麼現在一看前面所說的種種就變成無所依憑,因為既然阿賴耶識出生識蘊,怎麼又可以反過來說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呢?而變成會生滅的阿賴耶識,怎麼又可以作為萬法之所依呢?
正覺這個說法他們自己都很相信,也覺得他們很有道理。以前我要去反駁的時候,好像不太好反駁,沒有找到他錯誤的根源在哪裡。
今天算是終於搞清楚了這個問題。正覺有一個假設,這個假設是什麼呢?正覺假設最初有一個「起點」,只有一個阿賴耶識,然後由阿賴耶識就開始出生了識蘊,出生了六識,然後六識出生萬法,他們認為是這麼一個順序。所以他們就會反問說:這個六識當然是阿賴耶識出生的,所以呢你如果說阿賴耶識也是識蘊,那豈不就變成了阿賴耶識出生的這個識蘊又包含了阿賴耶識?對吧?所以他們就認為這個有矛盾。
- Dec 05 Sat 2020 14:08
《我的菩提路》(五之六):張志成——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理論是般若中觀經論破斥的「自性見」
《我的菩提路》(五之六):張志成——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理論是般若中觀經論破斥的「自性見」
一、般若中觀經論沒有如來藏和第八識這兩個概念
【琅琊閣】:這一篇我們看看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在般若中觀經論裏面是不是蕭平實所説的證悟目標。中觀的教理本身就抽象、反直覺,加上蕭平實教導的中觀教理錯誤顛倒,以下内容請讀者耐心地閲讀思維。
先簡單説明一下般若中觀經論的歷史背景。
阿含佛法破除的是「我見」——執著五蘊身心為「我」的錯覺,但是因爲對五蘊現象的觀行不夠透徹,所以錯以爲組成現象的成份——五蘊或是「法」,是實有、實存,不知其本質是虛幻。佛陀滅度之後,進入部派佛教時期,這種「我空法有」的認知一直存在。龍樹菩薩是般若中觀系的代表人物,他是最早闡揚大乘佛教「空」與「中道」教理的論師。龍樹菩薩在《中論》裏面破斥「法有」,分析一切現象(法)都沒有恆常、不變、獨存的本質——諸法無自性。
張老師,蕭導師說般若中觀經論裏面的「一切法空」和「八不中道」指的是「第八識如來藏的中道性」,這種說法正確嗎?般若中觀經論,比如龍樹菩薩的《中論》、《十二門論》,比如《金剛經》、《大般若經》、《佛藏經》、《心經》等等,有沒有一個「真我、實我、常住法」的概念?
【張志成】: 正覺同修會對般若中觀經論的解讀錯得非常離譜,要理解錯在哪裏,必須從頭開始學習正確的般若中觀。關於般若中觀經論,正覺學員應抓住兩個重點:
- 第一個重點:般若中觀經論裏面所證的「空、空性、諸法實相、中道」與蕭導師所說的「第八識如來藏」無關。中觀經論也沒有阿賴耶識、意根、末那識、如來藏這幾個概念,《中論》裏面沒有這些名詞,《大般若經》裏面只出現了一個有關「如來藏」的句子,[1]和一個「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2]的句子,其相關的法義都不是蕭導師所説的意涵。
- 第二個重點:般若中觀經論不會界定一個真實、恆常不變、獨立存在——「有自性」的法。
二、般若中觀經論的有爲、無為分類
- Dec 03 Thu 2020 21:40
文章轉載:從明代自宮風潮分析探尋正覺教團很多人積極進行人格自宮充當錦衣衛太監行為的思想根源
文章轉載:從明代自宮風潮分析探尋正覺教團很多人積極進行人格自宮充當錦衣衛太監行為的思想根源
作者:秦時明月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7470375
編按:這篇轉載文章刪除原文最後一段,有興趣的讀者請看原文。
暗中監控他人,尤其是監控有一定職務的人,對他們指指點點打小報告,是正覺教團的一個重要策略和治術。發展到頂峰的時候簡直是無孔不入,利用親戚朋友、上司下屬、發小閨蜜乃至生意夥伴,進行全方位的偵察和告發,一點雞毛小事、聚會餐飲都在監控之列,甚至嚴禁被接引的學員和接引者見面談話,並惡評定罪為「愛好攀緣」。監控的濫觴和誣告的弊病是明擺著的,但為什麼如此為人所不恥的職業和行為,卻有不少正覺學人趨之若鶩呢?
本文以明代自宮風潮為例,分析和探尋其中的原因。
摘要——
明憲宗時代的汪直、明武宗時代的劉瑾、谷大用等人,以及明神宗時期的馮保等等,個個呼風喚雨,不僅自己能瘋狂斂財,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還能左右政局、控制大臣、後宮、藩王乃至皇帝。雖然免不了最終的身敗名裂,但獲取的利益是明擺著的。【皇帝們對大臣的厭煩與不信任,都轉變成對內監滿滿的愛,這才是導致他們瘋狂自宮最主要的原因】。
- Dec 03 Thu 2020 12:52
釋惟護法師《菩提路漫漫》雜談(之四)——正覺講的是佛法是正確的,事相上的對錯與佛法沒有關係的謬論?
釋惟護法師《菩提路漫漫》雜談(之四)——正覺講的是佛法是正確的,事相上的對錯與佛法沒有關係的謬論?
第一部分
正覺同修會最近為了掩蓋欺騙大眾的惡行,在網路和微信平臺上散播大量「圓謊遮羞文」掩蓋罪過,企圖迷惑信眾,從而達到繼續控制人身來為他們賣命!
蕭導的神壇從去年下半年被人拆除了頂蓋及牆壁,現在只剩下一個露天的破戲台,可蕭老師還要強硬的頑強地演下去,只要還有吹鼓手奏樂團沒有散去,就可以繼續賣門票來招覽觀眾。
正覺最近高調宣傳的安撫人心謊言:「正覺法義是佛法是正確的,與事相上的對錯與佛法沒有多大關係。」
一切萬法,包括世間法和出世間法。 首先要有理論的產生,理論就是法。 法又是理論,思想,方法,行為。 它作為指導萬法運行的方針,方向和指南,這些法通過不斷運行的過程,最後會得出事相上對錯的結果。 這些思想上結果的對錯,都是由這些法運作為前因前提而生產的(事相)結果。
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 這是大眾都知道的學佛基礎知識。 理(因)與果(事相)是不一不異關係。 你能把它切過開嗎? 事相上的果都錯了,還能說是與因沒有關係嗎? 這種邏輯能夠講得通嗎?
許多正覺人向我提出了質問:「正覺講的法是不是佛的法? 他們是錯還是對?」
如果正覺的法義全部都是錯的,一句正確的話都沒有,無法欺騙這麼多人;但是,如果正覺的法義全部正確,又為什麼遭到佛教各界人士的不屑和反對?
- Dec 01 Tue 2020 14:46
從《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經名探討佛法要教我們什麽?
從《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經名探討佛法要教我們什麽?
1. 何謂「波羅蜜多」?
佛法的核心:徹底解決現實世間的苦難。
佛法達到此目的的方法,可以用《心經》的「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也就是經名中的「波羅蜜多」來說明。
「波羅蜜多」是梵語Pāramitā的音譯,有兩個意思:
1. 到彼岸:凡事做到了圓滿成就的時候,印度人都稱做波羅蜜多,就是「 事業成辦 」的意思。將一件事做到圓滿。
2. 「度」(到彼岸):凡做一件事,從開始向目標前進到完成,中間所經的過程和方法,印度人也稱做「波羅蜜多」,就是中文「 度 」(到彼岸)的意思。
2. 苦與致苦的原因
「苦」是一種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