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徹悟禪師:轉修淨土法門的臨濟宗禪師

佛像.jpg

【編按:

被尊爲淨土宗十二祖的徹悟禪師,又名際醒大師,被稱爲「徹悟」,因他是宗門證悟的高僧。前面介紹的淨土宗十祖行策大師說:「繼自唐宋以來。禪學寖盛。士大夫有智識者。多雅慕宗門。趣尚高異。」禪門興盛原是佛弟子之幸,但許多人生起分別心、高下想,崇禪宗輕淨土。如佛在經中所預言,末法時代能在宗門徹悟、憑修證解脫生死、做到「有禪有淨土」的修行人,少之又少,所以行策大師說:「那真能見性的,不過是楊億侍郎、李遵勖駙馬,以及許式郎中等數人而已,其餘都是在門庭外遊戲罷了」。心態不正,崇禪宗輕淨土之外,蕅益大師更加直接地指出:「近世禪者之病,在絕無正知見,非在多知見。」

正因爲學佛人「崇禪宗、輕淨土」,淨土宗祖師以通宗門教下加上證悟者的身份弘揚淨土,才能有效糾正「念佛求生淨土是是教理不通,證悟無望的愚夫愚婦才選擇的法門」的錯誤觀念(從正覺同修會的現象來看,「崇禪宗、輕淨土」到了今日還是非常普遍、深入人心的錯誤觀念)。

徹悟禪師與前面介紹的幾位淨土宗祖師一樣,自幼聰慧過人,通曉世間學問,出家修行之後教理嫺熟,被印證開悟,曾經是廣弘禪宗、名震四方的大禪師。其後就像其他轉修淨土的祖師,發現自己雖然修證過人,卻不足以面對身體疾病(病痛尚且引發煩惱,臨終面對四大分離的痛苦,又怎麽可能不生煩惱,保住人身?);又看到文殊、普賢、馬鳴、龍樹等大菩薩都求生淨土,於是轉修淨土法門,一心念佛。

淨土宗歷代祖師,以及弘揚淨土的其他宗派的祖師,譬如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和四明知禮大師、譬如法眼宗的永明延壽大師,他們對於淨土法門的認知和説法完全一致。唐、宋之後的祖師,更是一再指出禪宗的流弊,尤其是荒廢戒律、空腹高心、知見錯誤、狂禪者比比皆是的情況,所以更是勸説末法修行人專修淨土法門。至於佛教正覺同修會,蕭平實與其弟子從未完整介紹淨土祖師的著作(最多是斷章取義、去頭摘尾來證明自己的正確),他們的觀點與淨土宗歷代祖師的説法差別非常大,譬如淨土宗祖師全體推薦持名念佛為修行方法,蕭平實則認爲“無相念佛”比“持名念佛”更容易、更直接;又譬如祖師全體勸諫末法修行人遵循佛説求生淨土,蕭平實對弟子宣導要留在末法時代護持正法。

究竟歷代祖師的話可信可靠,還是蕭平實的認知才是正確的?

弘揚淨土的歷代祖師中,有多位如同徹悟禪師,因病痛發現自己的證量抵不過病苦引發的煩惱,於是從禪宗轉入淨土,一心念佛,最後預知時至,臨終出現各種瑞相。蕭平實與他所印證的“證悟聖人”,持戒的嚴謹、佛法的證量,難道勝過歷代這些祖師大德?加入過正覺同修會的人都見識過“正覺開悟菩薩”的品性,他們煩惱執著深重,平日就無事生非,互相猜忌,搞到一個小小團體鷄飛狗跳,是非不斷,到了身患惡疾和臨終之時,真的能夠不起煩惱,保住人身?還能夠“正知入胎”,來世獲得人身以及更好的福報?

正覺同修會的“開悟菩薩”最擅長自我吹噓,將小小境界體驗誇大其詞,可是他們所吹噓的什麽托夢、境界、感應等等,都是自己說自己有的“個人宗教體驗”,他人無法檢驗、無法觀察;但是非常確定的是,至今沒有“正覺開悟菩薩”做到預知時至,臨終出現瑞相,也沒有人像祖師一樣,燒出舍利子或是死後肉身不壞。不過這當然不妨礙他們自認證量高强,也不妨礙他們隨便否定祖師沒開悟,譬如否定憨山大師所悟是意識境界!】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1) 人氣()

永明延壽大師否定正覺同修會的「明心」和「見性」(下篇)——《楞伽經》的「機關木人」譬喻不是暗示「有一個第八識持身」!

daylight-forest-hd-wallpaper-443446.jpg

第四、佛經中「機關木人」的譬喻是説明「緣起無我」的正理,不是暗示正覺同修會的「開悟密意」——「第八識運轉色身」

蕭平實:

——《楞伽經》中「呪力起屍、機關木人」的譬喻,是暗示「第八識如來藏執持色身,令色身運轉」。

——找到這個持身第八識就是「明心」,就是找到出生萬法的真心,找到這個主宰的「祂」你就是聖人了。

永明大師在《萬善同歸集》中說:

——「機關木人」的譬喻是説明衆生的五蘊身心是眾緣和合的結果,闡述的是「緣起無我」——即「人無我」——的正理

——「緣起無我」:衆生一切造作行爲都是業力、緣起的產物,不是被一個「真實」的「我」所驅動、決定,就像「木人」是被多個「機關」驅動,其中沒有一個單獨的主宰者發號命令,操控木人。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3) 人氣()

省庵大師《西方發願文注》白話版

佛像.jpg

【編按:被尊為中國淨土宗第八代祖師的蓮池大師,著有《西方發願文》一篇,是許多淨土修行人每日讀誦的發願文。本文分享淨土宗第十代祖師省庵大師為《西方發願文》所造注解的白話語譯版。

先恭錄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

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眾生大導師。我今發願願往生,惟願慈悲哀攝受。

弟子眾等,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

我及眾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瞋癡,染穢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消滅。從於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眾生。

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憫我,當加被我。願禪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

至於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捨報安詳,如入禪定。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眾,放光接引,垂手提攜。樓閣幢幡,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令諸眾生,見者聞者,歡喜讚歎,發菩提心。

我於爾時,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花中,花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於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痛斥狂禪,指歸淨土

佛像.jpg

原文鏈接:http://www.fodizi.tw/fojiaozhishi/2420.html

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

省庵大師(公元16861734年),清代僧,諱實賢,字思齊,號省庵。出生於世代書香之家。大師自小就不吃葷腥,少年時便有出塵的志向。父親早亡,母親張氏知兒子宿具善根,便命其出家修道。七歲時,大師禮清涼庵僧容選為師。大師聰慧俊彥,經典過目不忘。十五歲剃度受戒,兼通世典,吟詩書法俱精,然並未頃刻忘懷生死大事。

有一天,大師到普仁寺,見一僧人仆地而死,大師瞿然悟世無常,修持益加精進,嚴持戒律,不離衣缽,日止一食,肋不貼席,終生不懈。

後雲遊參學,庚寅年(公元1710年)二十四歲時依渠成法師與紹曇法師聽教,晝夜研窮方等經典。越三年,三觀十乘之旨,性相之學,無不通貫。紹曇法師傳大師靈峰四世天台正宗。

甲午年(公元1714年)二十八歲,叩靈鷲和尚於崇福,參「念佛是誰」話頭,功夫綿密,凡歷四月,恍然契悟,說:「我夢醒矣!」自那以後,應機無礙,才辯縱橫。靈鷲和尚欲付以衣拂,大師不受,辭去。

後於真寂寺閉關,日閱三藏梵筴,夜夕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三年期滿,寺眾恭請大師講《法華經》,大師陞座開演,辭義猶如河懸泉湧,沛然莫御。自此,化緣日盛。

己亥春(公元1719年),詣四明阿育王山瞻禮舍利,先後五次燃指香供佛。每年佛涅槃日,講演《遺教經》與《佛說阿彌陀經》,開示是心是佛的奧旨。三根普攝,法化洋溢。江浙一帶的四眾弟子,傾心歸仰,歷有十年。法筵之盛況,勝過諸方。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2) 人氣()

行策截流大師《淨土警語》白話版摘錄

佛像.jpg

作者:常念彌陀

行策截流大師著

【編按:「念覺佛學網」上刊載的行策截流大師《淨土警語》新白話版,内容順序與CBETA收錄的《淨土警語》的目次略有不同。CBETA的目次為:勸發真信、申勸、又申勸、起三年長期示眾、起精進七期示眾、料柬法門、九品略辯、示夏子彝居士、示丁耕野居士、柬顧兆禎居士、答顧兆禎居士、名字說與金水若居士、首楞嚴經勢至圓通章、旅三字說、觀佛毫相法。本文只摘錄其中幾篇,有興趣閲讀全文的讀者請點閱以下鏈接:

原文鏈接:

截流大師淨土警語新白話版1—— https://nianjue.org/article/54/536273.html

截流大師淨土警語新白話版2—— https://nianjue.org/article/54/536531.html

截流大師淨土警語新白話版3—— https://nianjue.org/article/54/536666.html

截流大師淨土警語新白話版4—— https://nianjue.org/article/54/537022.html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7) 人氣()

正覺同修會的囤積式教育

pexels-engin-akyurt-2952871.jpg

作者:小龍

大家好,我叫小龍,我曾經在正覺同修會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義工,也是學員,近期讀到關於弗雷勒(Freire)的文獻,分享給大家參考。

在台灣很少會提起弗雷勒(Freire) 批判教學論的觀點,是因為台灣戒嚴後的教育情況還算是民主,不太會有弗雷勒說的情況,但反觀正覺同修會的教學模式,就是弗雷勒所批評的情況,我想佛祖也不願意看到這種的教學模式。

用囤積式教育來分析正覺同修會的問題

「弗雷勒(Freire)描述傳統的教育方法為「囤積式教育」(banking education),這種教育抹煞學生的創造力,使其批判思考的能力變得呆滯。

弗雷勒(Freire)曾對囤積式教育做如下的定義:在這種教育底下,教育好像是客戶到銀行從事的存款行為,教師是存款者,只要將特定的知識存在學生的帳戶之中,其教育結果便告結束。在這種囤積式教育下,知識成為一種禮物,由自認為「擁有知識的人」贈送給這些被判定為缺乏知識的人(張盈堃,2000)。

學生越努力將這些被給予的知識儲存起來,則越不可能發展批判的意識,也就是說,囤積式教育隱含權威的政治意涵,讓受壓迫者內化宰制階級的價值而不自知。

為了對抗囤積式教育,弗雷勒(Freire)提出提問式(problem-posing)的教學。」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9) 人氣()

大安法師:五濁惡世,非念佛必不可度

佛像.jpg

大安法師

2022/09/15

原文鏈接:http://www.fodizi.tw/qt/daanfashi/26193.html

 

五濁惡世,非念佛必不可度。這個判言來自蕅益大師。《阿彌陀經》中,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讚歎釋迦牟尼佛“二難”,釋迦牟尼佛自己也認可是很難——“是為甚難”,《彌陀要解》對這段經文的這種詮釋,蕅益大師真的抓到了核心。不僅僅是一個讚歎而已,這里面包含著深刻的含義,透過這個二難來表達,離開念佛法門,一切眾生不能度脫三界的苦海。通過五種濁惡的情態,跟念佛的五種不同的特質,一一相應地去觀照,非常精闢。

首先,從劫濁來看。劫濁是對五濁總的概括,是指一切濁惡之法聚會之時。“劫”是時間概念,所有的濁法在此時期會集。這個時代的觀念是顛倒的,人心是險惡的,眾生煩惱是很重的。生態問題、環境問題、戰爭問題、瘟疫問題、自然災害問題,全都會聚集在這麼一個時代。生活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的價值觀對於我們是有影響的。這個時代都在追求功利,有多少能超越這個功利的?這個時代都為這種慾望所驅趕,誰能夠少欲?由於這個時代的種種價值觀、生活方式、慾海狂濤,你就被種種的苦難所逼迫。

投生於這個劫濁的時代,亦是吾人業力使然。人壽減到兩萬歲時(迦葉佛出世時),開始進入五濁惡世。釋迦牟尼佛是人壽百歲之時來此世間示現作佛的。現在又過去了兩千多年,到現代人壽平均七十來歲,此時的濁惡情狀又比釋尊住世時深重了許多。可見吾人是受重業牽引才在這個時空點投生於人道。在此劫濁,按通途佛法,若欲出離三界,那就必須要消除惑業。惑業就是見思惑,一定要斷了見思惑,才能夠離開五濁惡世。如果按這個標準,我等凡夫基本上是絕望的。

幸好淨土法門有帶業往生的特點,才帶來了令吾人橫超三界的希望。是故在此劫濁當中,“非帶業橫出之行,必不能度”,正是淨土法門帶惑業橫超的特點決定了對治劫濁的奇特超越性。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0) 人氣()

淨土宗第十祖行策截流大師:末世行人往生淨土者少,皆因信願不專

佛像.jpg

蓮宗十祖行策截流大師

2019/10/07

大師生平

行策大師(公元16281682年),諱行策,字截流,俗姓蔣。父名全昌,是江蘇宜興有名的儒門老匠,與憨山老人德清法師為方外之交。憨山老人圓寂後3年,即明朝天啟6年的一個晚上,蔣全昌夢見憨山老人進門,夢醒即生了兒子,因而為大師起名夢憨。

行策大師生長於書香門第,自幼飽讀佛典儒書,少時即顯其過人之處,喜好獨處思維。大師長大之後,父母相繼去世。大師從此有了出世的念頭。到二十三歲那年,大師到武林理安寺,在箸庵問公座下出家。從此五年之內,脅不沾席,晝夜不臥,刻苦精修,終於頓悟佛法淵源。

【編按:形策大師天資聰慧過人,按上述記載,乃是憨山大師再世。青年時代即出家一心專修佛法,以這種資質與精進,也要日夜刻苦修行,五年之中晝夜不臥,才能頓悟。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菩薩」竟然讀完兩年半禪淨班,每天一個小時無相拜佛就能開悟?佛弟子千萬不要相信末法時代有這種「快速開悟」的好事,我們在正覺的「開悟」,什麽知見功夫都是假的,戒定慧也不重要,你有沒有每日念佛沒人記錄,你有沒有捐錢、有沒有為正覺做義工,記錄得清清楚楚!正覺同修會書裏面説的那些開悟條件,都是唬弄老百姓的,真正重要的只有一件事:你能爲蕭平實的「弘法事業」貢獻多少資源、帶來多少利益。大筆捐獻的金主只要混過禪淨班,蕭平實一定讓你開悟、放水送你開悟。認爲開悟很容易,想買(假)開悟,請去佛教正覺同修會!】

問公坐化之後,大師遷居報國寺。遇到同參僧人息庵瑛師勸大師修行淨業;又遇到錢塘樵石法師,引導大師閱讀天台宗教義。此後他們同入淨室,修行法華三昧,使宿世的智慧頓然通達,窮徹佛法的精髓。

清朝康熙三年,大師在杭州法華山西溪河中的小島上結庵,專修淨業,併命名自己居住的地方為「蓮庵」。康熙九年,大師遷居虞山普仁寺,倡興蓮社,倡導淨宗,信從者日眾,出家在家的佛門弟子,都尊大師為修行導師。大師曾發起一次長達三年的佛七,行持唯一一句名號,唯專唯勤,風範後學,功德無量。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0) 人氣()

淨土宗第九祖蕅益大師:持名一法,方便中之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

佛像.jpg

【編按:以下摘錄幾篇蕅益大師的簡介,蕅益大師是前文介紹的《占察善惡業報經疏》的作者,他編撰的《淨土十要》是淨土宗重要文獻的輯要:第一要,蕅益《彌陀要解》;第二要,宋代遵式《往生淨土懺願儀》和《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第三要,成時《觀無量壽佛經初心三昧門》和《受持佛說阿彌陀佛經行願儀》;第四要,隋代智顗《淨土十疑論》;第五要,唐代飛錫《念佛三昧寶王論》;第六要,元代天如維則《淨土或問》;第七要,《西齋淨土詩》;第八要,明初妙葉《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第九要,明代幽溪《淨土生無生論》;第十要,袁宏道《西方合論》。

《淨土十要》收錄歷代淨土宗祖師的著作精華,其中論述的佛法妙義,是淨土修行者必讀的内容,對學習通途佛法的佛弟子也有廣大助益。】

*********

9、淨宗九祖蕅益大師

蕅益大師(公元15991655年),明代僧,名智旭,號西有,別號八不道人。大師七歲即茹素,十二歲讀儒書,以傳千古聖學為己任,誓滅佛老二教。開葷酒,作《闢佛論》數十篇。十七歲時閱讀蓮池大師的《自知錄序》與《竹窗隨筆》,幡然認識到以前的錯謬,將所著的《闢佛論》付之一炬。

二十歲,批註《論語》,注至「天下歸仁」文句時,不能下筆,廢寢忘餐三晝夜,大悟孔顏心法。其年冬,父親亡故,讀《地藏菩薩本願經》,發出世心,每日持誦佛名,盡焚文稿二千餘篇。

二十三歲時,聽一法師講《首楞嚴經》中的「世界在空,空生大覺」,心生疑團:為何有這樣的大覺,竟如此推崇空界?悶絕無措,自感昏沉散亂頗重,功夫不能相續,遂於佛像前發四十八願,決意出家,體究大事。

二十四歲時,夢中禮拜憨山大師,懇請上乘佛法。時憨山大師在曹溪,不能往從,乃從憨山大師門人雪嶺法師出家,命名智旭。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1) 人氣()

這五個壞習慣,正在悄悄影響你的修行進度,該改了!

andrew-small-126502-unsplash.jpg

原文鏈接:

  1. https://www.sohu.com/a/608157110_121124387
  2. 微信公衆號:上海玉佛禪寺 2022-11-15   0830 Posted on 上海

 

緣 起

在誦經聽法時

你是否也遇到過以下疑問呢?

在誦經聼法時,

你是否也遇到過以下疑問呢?

在《觀無量壽經》中讀到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