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菩提路》(五之二十九):張志成——蕭平實混淆經論裏面的兩種「因」——「生因」、「建立因」,以及兩種「所依」——「持種依」、「迷悟依」
01.
【琅琊閣】:前幾篇文章强調唯識經論的第八識不等同如來藏經論的如來藏——第八識的種子出生一切現象有為法,如來藏(真如)是無為法,沒有出生有為法的作用。
在唯識經論中,第八識與如來藏、真如之間的界定其實非常明確,爲什麽經常被混在一起,被誤解為兩個完全等同的概念?《阿毘達磨大乘經》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如來藏經論:如來藏是一切法之所依,是善不善因;
唯識經論:第八識是一切法所依,所含藏的種子是一切有為法出生之因緣
如果依文解義,以爲如來藏與第八識都是一切法的「所依」和「因」,就會將如來藏和第八識直接等同。事實上,經論裏面的「因」和「所依」有多重涵義,必須在特定語境和框架下理解,如來藏經論「所依」的語義與唯識經論「所依」的語義不一樣。這是初學者讀經需要特別注意的一個問題。
閲讀佛經,就像編程、會計、法律、工程這些行業,是一個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因爲首先這些工作有自己的一套專業用語,初學者需要花大量時間熟悉,才知道這些術語的正確定義。佛教經論,尤其是印度佛教的經論,不但使用一套專業用語,這套語言具有哲學性,體現印度人的邏輯思維,而且被不同人在不同年代翻譯成漢語之後,產生一字多譯,同字不同義等等會造成誤讀混淆的問題,再加上不同經論對名詞(比如「自性」)的定義有別,隨便將佛法名詞互相「等於」,不查字典就揣測字義,出錯的概率非常高。
【張志成】:爲什麽要寫這麽長的一篇文章,釐清經論中「因」和「所依」的多重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