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10個邏輯誤區,做獨立思考的人

v2-4b90072e82378ac48a44b3cee90810f2_1440w.jpg

作者:李大人

https://zhuanlan.zhihu.com/p/46721892

你以為,錯過了真理,真理會委屈。 而其實,錯過了真理,你欺騙的一直是自己。  ——李大人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邏輯,分享《批判性思維——帶你走出思維的誤區》這本書。

據我觀察,我身邊幾乎每個人都知道邏輯能力很重要,但很多人不知道通過什麼手段能鍛煉自己的邏輯能力。 即使那些口口聲聲都是"邏輯"二字的人,在進行論證時,也是一點邏輯都沒有。

因此,今天幫大家總結了生活中最常見的10個邏輯誤區(謬誤)。 希望大家通過這篇文章,能對"邏輯"二字有更具體的理解。 也希望各位通過瞭解這10個經典的謬誤,在心中長鳴警鐘,日後進行思辨、論證時,能夠避開邏輯的誤區,少走彎路、錯路。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2) 人氣()

《我的菩提路》(五之二十五):張志成——正覺同修會的「緣起法」從來沒有脫離「梵我見」?

jopeel-quimpo-qP4A-5EloaM-unsplash.jpg

01. 蕭平實講了很多部經,其實只是重複了一套「第八識如來藏梵我見」?

【琅琊閣】:上一篇舉出佛經關於 佛陀成道的記載,指出正覺同修會竄改 佛陀成道的内容,附會正覺自己的「第八識如來藏梵我見」。這個系列文章本來討論到如來藏經論與唯識經論的差異,突顯的是如來藏不等於第八識。這幾篇岔開話題,是因爲要理解蕭平實竄改如來法身定義的思維和手法,必須先理解梵我論和佛教三法印的根本差異。

凡夫看待一切事情都是通過「我見」這個濾鏡解讀,從一開始就被被「我見」扭曲,正覺教團讀經,是帶著正覺獨創的「第八識如來藏梵我見」濾鏡閲讀,目的就是證明佛法就是「找到出生萬法的第八識」。

正覺同修會弘揚的這套「第八識如來藏」理論,其中有大量低級的名詞界定錯誤,比如無間等、爾焰、鹿子母堂、轉依、現觀、住與地、離念靈知、枯木禪等等,大量低級錯誤顯示對佛法的基礎知識嚴重不足,不但基礎知識不足,全面顛倒佛法的核心教理。表面上蕭平實講了很多部佛經,其實他反反復復在所有的書裏面只講了一個道理:「第八識如來藏梵我見」。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將經論裏面的教理全部移花接木、生搬硬套變成「第八識如來藏梵我見」。

「緣起無我」可以説是佛法與其他宗教思想的最大差異,正覺教團的根本問題是學法過程直接將「緣起無我」替換成「如來藏生萬法」理論。

這篇文章分析正覺如何用「第八識如來藏梵我見」扭曲緣起法,比如將「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解讀為必須有一個常住法。讀者請注意正覺在論述緣起法——十因緣、十二因緣——的時候,强調了什麽,忽視了什麽,跳過了什麽,添加了什麽,讓你不知不覺中深信 佛陀教的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生萬法」的梵我論。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8) 人氣()

南伽他:依《大乘起信論》,如來藏是凈義,非染汙義,故非阿賴耶識

 

pexels-pixabay-459225.jpg

 

正覺同修會說:如來藏 = 第八識

 

這種説法看似維護佛法正義,實則李代桃僵、偷樑換柱、暗度陳倉,暗中以邪知邪見汰換佛法的正知正見,所以應予以澄清說明。

 

今以《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大周於阗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之開示闡明,如來藏乃是清淨義,非染污義, 故非阿賴耶識,不能將如來藏等同於阿賴耶識,也不能將阿賴耶識等同於如來藏。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0) 人氣()

《我的菩提路》(五之二十四):張志成——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是典型的「梵我見」?

jopeel-quimpo-qP4A-5EloaM-unsplash.jpg

01.  正覺同修會改編「佛陀成道」的記載?

【琅琊閣】:上一篇文章用「如來法身」的定義,説明爲什麽「如來藏」很難被納入唯識經論。在搜尋「如來法身」的時候,發現正覺同修會的《三乘菩提》系列有一個匪夷所思的「如來法身」教學視頻: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096 佛地之四智圓明 由 正超老師開示

而這八個識是如何轉識成智的呢?首先就時劫上來說,明心見性只是六、七二識轉識成智,而且只是下品初分轉而已;悟後起修到七地滿足,進入八地時是中品轉,可是也只是只有六、七二識轉生中品的妙觀察智以及平等性智而已,這個前五識以及第八識都還沒有轉。修行必須要直到三大阿僧祇劫滿了以後,成為最後身菩薩,坐在菩提樹下,以手按地而得明心時,六、七二識才轉生上品的妙觀察智以及平等性智;異熟流注生滅斷盡,第八異熟識頓現大圓鏡智,改名無垢識——也就是佛地的真如;然後到了夜後分,旭日將升之前,目睹東方明星眼見佛性的時候,才使前五識頓生成所作智,然後成佛。四智加上佛地八識運作的境界所顯示的清淨法界,佛地無垢識就是以這五法為性,稱為法身;所以,「三身四智」必須要佛地才能夠滿足,並不是第一次明心見性的時候就已經具足了。[1]

正緯老師《三乘菩提之意涵 第35集:等覺與佛地》:

【在初夜分的時候佛陀是用手按地,用手按地之後接下來就等於是到了明心的位階了,明心就是開悟明心。我們要強調佛陀這個開悟明心,是最後身菩薩的開悟明心,這個所悟的境界絕對不是我們在菩薩位階裡面,七住位的開悟明心的那種開悟明心。實際上那個開悟明心是屬於大徹大悟、完全了悟的那個狀況!當祂開悟明心的時候,這個時候祂就會發起「大圓鏡智」,並且同時會圓滿具足上品的「妙觀察智」跟上品的「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很顯然就是對應到甚麼呢?對應到第八識如來藏;上品的「妙觀察智」是對應到意識;上品的「平等性智」是對應到意根。……在初夜分開悟明心發起「大圓鏡智」、上品的「平等性智」跟上品的「妙觀察智」之後,這個時候在後夜分的時候,目睹東方明星而眼見佛性;同樣的這個眼見佛性的境界,也不是十住菩薩所看到的佛性的境界;當這眼見佛性成就的時候,同時也就成就了所謂的「成所作智」!】[2]

三乘菩提的這段文字,表面上敘述 佛陀成道時證得如來法身的過程,每個字讀起來都很像「佛法」,實際上,這短短一段文字,竄改玷污佛法的程度,在佛教歷史上恐怕無出其右:

  1. 將佛陀成道歷史改編成蕭平實發明的「明心見性」
  2. 錯解禪宗的「明心見性」,將禪宗的「明心見性」一切為二
  3. 扭曲唯識經論關於如來法身的教理
  4. 將如來法身變成一種梵我的存在 

上面這四個謬誤,前兩個不難理解,後兩個植根於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正覺同修會的「第八識如來藏」理論本質上就是梵我論!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4) 人氣()

《我的菩提路》(五之二十三):張志成——從「如來法身」的定義對比如來藏經論與唯識經論的差異

jopeel-quimpo-qP4A-5EloaM-unsplash.jpg

01. 混淆第八識與如來藏,會產生哪些畸形表述?

【琅琊閣】:上一篇用「不生不滅」和「有爲、無爲」的定義舉例,對比如來藏經論的「如來藏」與《成唯識論》的巨大差異。這一篇繼續以「如來法身」爲例子,突顯這兩個體系的差異:前者的簡約,後者的精密。

在比對兩個經論體系的過程中,讀者請抓住一個重點:第八識不等於如來藏。

將第八識 = 如來藏,混淆兩個體系,將如來藏與唯識體系專用名詞胡亂嫁接,會出現什麽問題?

會出現正覺的書籍文章裏面的很多畸形表述,舉幾個常見例子:

如來藏是第八識?

如來藏經論界定如來藏是不生不滅的成佛潛能,不是一個念念生滅、相續不斷、有功能的「識」。

如來藏是常住不變的無為法,唯識經論界定第八識是需要四緣才可以現起的依他起性緣生法生滅變動的有為法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1) 人氣()

南伽他:用克勤圓悟語錄、大慧宗杲語錄、與《六祖壇經》駁斥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分裂「明心見性」的邪說

oriento-dPUWgZLsOk8-unsplash.jpg

編者按:

正覺同修會用「明心見性」作爲吸引學人的招牌,蕭平實的「明心見性」指什麽?(讀者請注意,以下説法與經論不符。)

  1. 明心是找到第八識如來藏」,觀察其持身功能
  2. 「見性」是用眼睛看到佛性,蕭平實用《大般涅槃經》的「十住(地)菩薩眼見佛性」為經證,將這句話「眼見佛性」與禪宗的「明心見性」嫁接解讀。這句經文是指「十地菩薩眼見佛性」,不是蕭平實所説的「十住菩薩眼見佛性」
  3. 「見性」是看到第八識的見分
  4. 蕭平實早期說有人先見性,後明心,後來說要先明心再見性
  5. 蕭平實以前曾經說見性是眼見,還有六根齊見的説法,最近印證了一個余正偉老師,是「耳聞佛性」
  6. 「見性」的人可以在山河大地上看到自己的「佛性」
  7. 蕭平實認爲只要先知道見性的「密意」,這一生就無法見到佛性,禪三上說《圓覺經》裏面「有見性的密意」,所以請學員不要去讀
  8. 正覺的見性怎麽練出來:眼睛長時間在動態東西上做「看話頭」功夫,禪三上蕭平實會帶你去看草叢,引導見性。

蕭平實發明的「眼見佛性」,乍聼引經據典、頭頭是道,其實只是一種修定出現的境界。很多學人聽到有「開悟」可得,還有玄妙的「見性」,無法抗拒,花大錢做義工,只是爲了想上禪三,體驗禪宗的「明心見性」。殊不知,這是一種高端騙術,利用學人缺乏佛法知識以及對宗教體驗的渴望,將修定的境界,等同禪宗的「明心見性」,或是十住(地)菩薩的智慧境界。

下面南伽他師兄,用禪宗文獻破斥這個非常荒唐的「見性故事」!

 

1. 克勤圓悟禪師語錄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13:「師云。見性成佛。崔云。爭奈患眼何。師云。【見性】非眼。赤眼何咎。且道。見性既非眼。且將什麼見。聞性亦非耳。且道。將什麼聞。乃至鼻嗅香舌了味身覺觸意攀緣。一一皆然。若向這裏明得。至於一切處悉皆明得。」(CBETA 2021.Q1, T47, no. 1997, p. 773a2-7)

——————圓悟克勤大師(大慧宗杲的師父)開示:【見性非眼】,可見禪宗見性並非用眼睛!直接駁斥了正覺會蕭平實所謂的禪宗「見性用肉眼見」的說法。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9) 人氣()

奧威爾:敗壞思想的捷徑是敗壞語言

pexels-skitterphoto-1005324.jpg

按: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1903-1950),英國著名小說家、評論家,著有《1984》、《動物農莊》等書。 奧威爾參與過歐洲的左翼運動,其經歷與反思頗有參考價值。

 


1. 過去的被抹掉,抹掉的又被遺忘,於是,謊言變成事實。 

2. 有些觀念是如此愚蠢,以至於只有知識份子才會相信。 

3. 有些觀念是如此荒謬,以至於只有非常聰明的人才會相信 

4. 很多左翼思想都是在玩火,這些人甚至不知道火是熱的。

5. 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誰就控制了過去。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讓人知之恨晚的七大心理學效應

pexels-negative-space-34090.jpg

https://new.qq.com/omn/20210123/20210123A006IA00.html

【編按:這篇文章發表在不同的網站和微信公衆號中,這些被認知心理學等學科廣汎研究證實的「心理效應」,經常被應用在商業行銷領域,讓商家可以有效打造品牌、説服客戶、建立忠誠度,另一些效應是人際關係裏面經常出現的現象。瞭解「心理效應」幫助我們更好的瞭解自己和他人的思維模式和心理弱點,如本文所説「多了一雙洞察人心的眼睛,減少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迷茫」。】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同任何事一樣,它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意義。 因此,正確地認識、瞭解、掌握並利用心理效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認識、瞭解和掌握一些心理效應,你就多了一雙洞察人心的眼睛,減少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迷茫。

煤氣燈效應

煤氣燈效應這個效應的名稱來源於1944年美國的一部驚悚片《煤氣燈下》,這個電影講述了女主角因為繼承了大筆遺產而引來渣男蓄意進行心理迫害欲奪財產的經歷。 心理學家根據這部電影,將「煤氣燈效應」定義為:「慢性心理中毒的狀態下認知被摧毀的過程」。 其實自卑也源於這種心理效應。 我們應該學會拓展和豐富自己的社交圈、不去苛責自己,勇敢的面對外界的評價、學會愛上當下的自己,發現自己的潛能。

「煤氣燈效應」又叫認知否定實際上是一種通過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實,而進行的心理操控和洗腦。 操控者通過長期將虛假、片面或欺騙性的話語灌輸給受害者,從而使受害者開始懷疑自己,質疑自己的認知、記憶和精神狀態,最後達到控制操控者的思想和行為。

在現實生活中,煤氣燈效應更多地存在於親密關係中,如: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等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9) 人氣()

張志成:正智出版社與正覺同修會爲何至今才下架《我的菩提路》(二)?

art-brown-flora-129743.jpg

作者:張志成

 

一、事由:我於2020-06-28發佈公開懺悔與聲明要求刪除見道報告,正覺直到2021-04-10才因接到存證信函下架《我的菩提路》(二)

我於2020-06-16在大陸知乎琅琊閣平台,於2020-06-28在琅琊閣痞客邦網站上,發佈《前正覺同修會張志成老師的公開懺悔與聲明》,文章中我公開要求蕭平實將我的見道報告文章從《我的菩提路》(二)一書中刪除:

三、為了避免繼續參與正覺同修會「誤導眾生、誹謗正法與賢聖」等共業,我已於64日致函蕭平實導師,正式退出正覺同修會,也請蕭平實導師將我的見道報告文章從《我的菩提路》(二)裏面刪除。今日藉此平台,公開聲明此事。

從2020年6月到2021年3月,台灣正覺教育基金會沒有刪除《我的菩提路》(二)的廣告,成佛之道網站上一直刊登我的見道報告,繼續用我的名字與前前現代禪副宗長的身份,為正覺同修會的「明心開悟」做廣告宣傳。

我的律師在2021-04-08向正智出版社、正覺同修會、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發送存證信函,要求正智出版社與正覺同修會下架《我的菩提路》(二),並且在正覺各大網站上撤掉我的見道報告,不得繼續利用屬於個人的文字為正覺同修會做宣傳,為正智出版社做廣告。

正覺同修會終於在2021-04-10正式發出《我的菩提路 第二輯》下架停售公告。[1]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0) 人氣()

龍樹菩薩:念佛是速得不退轉的「易行道」!

0_eb34f9928a.gif

【編者按:這篇文章最後導向的是修行人具備以什麽心態,才能走「老實念佛」這條「易行道」,文末附上作者引用的龍樹菩薩的《十住毘婆沙論》卷五「易行道」。】

王路:和欲望相處?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759030

與一位學佛的朋友吃飯,她說:不要壓抑慾望,要和慾望相處。

我已經不下十次聽到這個說法了:和慾望相處。

那當然了。 不想和慾望相處,也不行啊。 ——我不想和窮相處,但是窮老和我相處,怎麼辦?

倆夫妻,天天打架,打架也是相處的一種方式呀。 壓抑慾望,不也是和慾望相處的方式嗎? 放縱慾望,同樣是和慾望相處的方式。 僅僅說和慾望相處,又不能提供具體的措施,那有什麼用呢? 就像去醫院看望病人,臨走說:老王,你要好好和疾病相處呀!

佛教講"無欲",實際意思是:無貪欲,無多欲。欲也有好的和不好的,"信為欲依,欲為勤依",這就是好的。 說"無欲",則是從貪欲、多欲方面說的。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