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2)

 

1. 序言

這篇文章重點討論蕭平實居士在其著作中曲解《成唯識論》和《成唯識論述記》關於「見道位」的主要錯謬,以此說明蕭平實導師設定的「密意」與大乘見道的定義並不相符。

正覺同修會由創辦以來就以「明心開悟」的「密意」為招牌,標榜自己是唯一可以説明學人明心見性的團體。

「密意」的吸引力非常巨大,許多對經論一知半解的學人,為了上禪三獲得「密意」,耗費大量金錢、時間、精力,多少年過去都不肯放棄,深信獲得「密意」對自己的修行有莫大助益,就是開悟證果。

這個誘人的開悟陷阱,步步深入很難脫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法分辨「密意」的對錯和實質。

一般學人不知唯識學修行階位與禪宗明心見性的關係,加上唯識學體系慎密完備,名相繁多,專業比大學教授撰寫的經濟論文還難理解,即使是專業學佛人,都要研習多年才能徹底讀通讀懂。

在正覺,因為正覺的教導,絕大多數人從不自己研讀經論,只看蕭導師和正覺的文章,所以完全不理解外界對正覺的批評,以及為何被佛學界不願與正覺對話。

《成唯識論》雖然不易理解,但是許多文句並非過度艱澀,只要不堅持預設立場,客觀閱讀,這篇文章可以説明讓您理解正覺的說法與《成論》南轅北轍,其「密意」不值得任何人追求探索。

 

2. 重點總結

從階位來說:《成唯識論》、其他唯識經論、般若經、甚至蕭導師唯一的孤證「菩薩瓔珞本業經」,統統都定義見道位在初地,不是在七住位。

從阿賴耶識和真如的定義上來說:阿賴耶識在五位百法中,屬於現象界的有為法之一,不是見道所親證的真如(無為法)。 真如是一切法上所顯的「法性」,不是只是在阿賴耶識上顯現的「真實如如性」。

從見道位禪定的要求來說:大乘見道位所證的「無分別智」,需要從四禪入,正覺的親證不需禪定,按蕭導師所說,未到地定只是決定「轉依」如來藏的品質。

從「無分別智」的定義上來說:見道位所證的智慧稱為「無分別智」。 「無分別」的意思是,「能緣」的智與「所緣」的真如,都無分別,因此稱為「無分別智」。 這與正覺的用意識心在五蘊身上面找阿賴耶識,絕不是同一回事。 尋找阿賴耶識的意識是有分別的心,被找的阿賴耶識同樣是一個有「見分」和「相分」,能夠分別的心。

從加行位的修行來說:見道前的「加行位」要以「四尋思」觀察能取、所取(能認知的識和所認知的物件)都並非真實存在。 正覺同修會對「四尋思」的教導非常粗糙,各個老師的說法不一,而且由於其見道的目標(阿賴耶識)與大乘見道不同,導致整個參究明心的過程,與「四尋思」全不相干。

從斷煩惱的功效來說:正覺的明心無法斷除粗重的煩惱,大乘見道,在「真見道」位已經斷除分別我執和分別法執,不是蕭導師所說,要經過多少「劫」到達「相見道」位才徹底斷除。 正覺明心菩薩的為人處事,展現的是凡夫的粗重煩惱,與「斷我見」都相差甚遠。

從「真見道」和「相見道」的時間差距來說:「真見道」證真如後,很快(用刹那來說)就完成「相見道」,不需要等多少「劫」。

從「轉依」來說:「轉依」的意思是「轉所依」,所依指的是阿賴耶識,是一切染淨種子的所依。 見道位證真如當下斷除分別二障,阿賴耶識的染汙種子被舍掉一部分,所以是阿賴耶識整個被轉變,見道後的阿賴耶識比之前清淨一分,獲得一分轉依。 蕭導師嚴格定義「轉依」為動詞,意識轉依阿賴耶識。 這個定義是對「轉依」一詞的誤讀。 正覺的學員親證阿賴耶識後,必須繼將意識轉依清淨阿賴耶識,這種修行方法在佛法中聞所未聞,也不會有功效。

從「破執」來說:《成論》明確指出,執著識為實有,是一種法執。 這個「識」指的是八個識。 蕭導師和正覺的親教師,故意從來都不提這一句,反而想盡一切方法要證明第八識是實有的真實法,全然違背佛法的教理。 這種一定要建立某一個法為真實的思維,正是導致正覺內部功利執著的根本原因。

 

3. 蕭導師解讀《成論》的錯誤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類型:

 

1.不顧上下文,按自己的預設觀點斷句和解釋。 比如符合自己的立場時,就把「識」解讀成「第八識」。 不符合自己的立場時就解讀成「七轉識」。

2.唯識系經論的專有名詞,許多都出自《俱舍論》,蕭平實居士和正覺的老師,因為不研讀《俱舍論》,不了解唯識法義的源流,不免錯會連篇。 比如看見「無間」這個名詞,不知道出處,不查證梵文和經論,於是自創一個新名相:「無間惑滅智」。

3.按預設立場扭曲文字的意思,比如把「刹那」解讀為「劫」。

4.混肴專有名詞:把阿賴耶識等同真如。

5.望文生義:比如「真如」的梵語是tathatā.,沒有真實和如如(對六塵境界不動)的意思。

 

4. 蕭平實居士為什麼如此解讀《成唯識論》?

蕭導師扭曲《成論》很明顯為的是一個目的:將他所謂的「明心開悟」抬高到「見道位」,同時又把明心開悟的條件(禪定)和斷煩惱的功效拉低。

抬高,是為了讓大家覺得自己辛苦付出得來的「密意」是值得的。 「見道位」是不退轉位,永離三惡道,在大乘佛法裡面是一個很殊勝的階位,是凡夫與聖者的界限所在。

降低開悟的條件,把見道斷煩惱的功效大幅度矮化,是為了讓獲得「密意」的人感覺良好。 蕭導師很清楚,正覺明心的人只有非常粗淺的定力,而且煩惱粗重,哪裡有見道的受用(功效)?

如果見道需要第四禪的定力,明心的「密意」就不可能是蕭導師可以「給」任何人,他就無法説明任何弟子見道。

如果承認大乘見道位是完全斷除「分別煩惱障」和「分別所知障」,正覺上下都是凡夫。

蕭居士弘法的初期,都是直接把弟子拉到一邊名講明心「密意」的。

如此容易得到答案,當然被很多人質疑。 蕭導師最初認為大家不信「密意」的原因是因為沒斷「我見」,所以不接受他的答案。

隨後,繼續發生弟子挑戰蕭導師對經論的解讀,拿經論質疑他對「明心」的定義,抱怨被蕭導師印證開悟後智慧無法生起,甚至大陸學員與親教師辯論法義的事件。

因此,正覺對「明心」的說法不斷修改。 一開始解釋退轉是因為沒斷我見,後來說沒有定力、沒有轉依、福德不夠。 蕭導師還公開說,明心的人都是他一手拉拔上來的,沒有他的引導,沒人能夠明心。

這些牽強的說法,許多人雖然不解,但是還是選擇接受。

很多人問:為什麼蕭導師非要拉拔這麼多人明心? 甚至要設定明心見性的人數?

其一,越多人明心,這個不可說的「密意」看起來就更有權威和價值。

其二,明心的光環足以讓獲得饋贈明心的人為正覺出錢賣命。

其三,執著數位和業績。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