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iful-clouds-conifers-1064162.jpg

 

我見──薩迦耶見的意涵

南傳上座部及說一切有部的解脫道阿毘達摩法義,大都以阿含經為本整理而得的。

瑜伽行派的《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亦是如此,其〈攝事分〉抉擇契經的摩呾理迦(本母),亦依有部所傳的《雜阿含經》次第而造。 [1]

阿含經中解脫的法門及修證次第有許多,有一綱要性的說法時常可見:斷除身見、戒禁取、疑──三結,名初果或須陀洹,永不墮三惡道,七返人天必定成就阿羅漢無學解脫:

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 何等為五? 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若比丘于此五根如實善觀察,如實善觀察者,于三結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于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2]

世尊告諸比丘:「有內六入處。 雲何為六? 謂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 于此六法觀察忍,名為信行,超升離生,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終,要得須陀洹果。 若此諸法增上觀察忍,名為法行,超升離生,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終,要得須陀洹果。 若此諸法如實正智觀察,三結已盡、已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 不墮決定惡趣,定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此等諸法正智觀察,不起諸漏,離欲解脫,名阿羅漢。 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  [3]

據《俱舍論》說,煩惱(此論稱之為隨眠)共九十八種;證初果,要斷除八十八種「見所斷煩惱」。 [4]

為何說斷了三結,就是初果? 這其實是概略性說法,主因是「身見」(又稱為「薩迦耶見」、「我見」)[5] 是一切邪見、惡見乃至所有煩惱的根本,斷了薩迦耶見,自然斷其餘二結,乃至其餘「見所斷煩惱」。 如經中說:

時,長者即問梨犀達多:「尊者! 凡世間所見,何本、何集、何生、何轉? 」尊者梨犀達多答言:「長者! 凡世間所見,或言有我,或說眾生,或說壽命,或說世間吉凶,斯等諸見,一切皆以身見為本,身見集、身見生、身見轉。  」複問:「尊者! 雲何為身見? 」答言:「長者! 愚癡無聞凡夫見色是我、色異我、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識見是我、識異我、我中識、識中我。 長者! 是名身見。 」複問:「尊者! 雲何得無此身見? 」答言:「長者! 謂多聞聖弟子不見色是我,不見色異我,不見我中色、色中我;不見受、想、行、識是我,不見識異我,不見我中識、識中我,是名得無身見。  [6]

 

中國佛教常將十種根本煩惱分為「五利使」和「五鈍使」,五利使即是身見(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屬於「見所斷煩惱」中一部分;而五利使之根源即是我見,我見若斷,其餘利使隨之皆斷。

不僅「見所斷煩惱」會隨著薩迦耶見之斷除而斷除,其餘貪瞋等諸「修所斷煩惱」亦會漸得斷除,如《瑜伽師地論》所說:

複次、雜染有二:一、見雜染,[7]二、余煩惱雜染。  [8]見雜染者,謂于諸行計我、我所邪執而轉薩迦耶見。 由此見故,或執諸行以為實我,或執諸行為實我所,複有所余此為根本諸外見趣。 其餘貪等所有煩惱,當知是名第二雜染。 又見雜染得解脫時,亦能于余畢竟解脫,非余雜染得解脫時,即能解脫諸見雜染。 所以者何? 由生此者,依世間道,乃至能離無所有處所有貪欲,于諸下地其餘煩惱心得解脫,而未能脫薩迦耶見。 由此見故,于下上地所有諸行和雜自體,不觀差別,總計為我,或計我所。 由此因緣,雖升有頂而複退還。 若于如是一切自體,遍知為苦,由出世道,先斷一切薩迦耶見,後能永斷所余煩惱。 由此因緣,無複退轉。 是故當知唯見雜染是大雜染。  [9]

 

即使一個人經由修習四禪八定等「世間道」,能夠暫時「伏斷」貪瞋等「修所斷煩惱」而達致三界之「有頂」──非想非非想天,最終還是會退轉。

但是「由出世道,先斷一切薩迦耶見,後能永斷所余煩惱」,就一定不會退轉。 所以才說:斷薩迦耶見證初果,七返人天必定解脫。

也因此在佛教中,常聽見說:修行者的首要目標,應努力「斷我見或薩迦耶見」,如此可斷三縛結,永不入三惡道。 然而如何才是我見或薩迦耶見的真實意涵? 如何修行才能確實斷我見? 如何確定自己斷我見? 卻是學佛人常有的疑惑。

我見(或薩迦耶見),在瑜伽行派稱為「我執」,又分「分別我執」與「俱生我執」,各為上述「分別煩惱障」與「俱生煩惱障」中之主體,如《成唯識論》中說:

然諸我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

俱生我執,無始時來,虛妄熏習內因力(即無明種子)故,恒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 此複二種:一、常相續,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為實我。 二、有間斷,在第六識,緣識所變五取蘊相,或總或別,起自心相,執為實我。 此二我執,細故難斷,後修道中數數修習勝生空觀,方能除滅。  
分別我執,(除了虛妄熏習內因力外,)亦(還要)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唯在第六意識中有。 此亦二種:一、緣邪教所說蘊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 二、緣邪教所說我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 此二我執麁故易斷,初見道時,觀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滅。  
[10]
「分別我執」與「俱生我執」之伏斷階位,前面已經論述過。 《瑜伽師地論》〈攝事分〉抉擇《雜阿含經》之本母「我見差別」段中,將「分別我執」與「俱生我執」稱為「分別我見」與「俱生我見」。  [11]

 

 


[1] 見前注。

[2] 《雜阿含經》卷26 (CBETA, T02, no. 99, p. 182, b3-8)

[3] 《雜阿含經》卷31 (CBETA, T02, no. 99, p. 224, b27-c10) 另參考《雜阿含經》卷15:【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壞諸闇冥,光明顯照。 如是,聖弟子所有集法,一切滅已,離諸塵垢,得法眼生,與無間等,俱三結斷。 所謂身見、戒取、疑,此三結盡,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必定正覺,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邊。 彼聖弟子中間雖起憂苦,聽彼聖弟子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 不見彼聖弟子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此則聖弟子得法眼之大義。 是故,比丘于此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精進修學。 」】(CBETA, T02, no. 99, p. 106, c19-p. 107, a1)《雜阿含經》卷34:【世尊告諸比丘:「有一人于一劫中生死輪轉,積累白骨不腐壞者,如毘富羅山。 若多聞聖弟子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如實知,此苦滅聖諦如實知,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彼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CBETA, T02, no. 99, p. 242, a29-b7)

[4]《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分別界品 1〉:【八十八隨眠及彼俱有法並隨行得,皆見所斷,諸余有漏皆修所斷,一切無漏皆非所斷。 】(CBETA, T29, no. 1558, p. 10, b20-21) 《俱舍論記》卷2〈分別界品 1〉:【八十八惑,迷理起故是見所斷。 】(CBETA, T41, no. 1821, p. 48, a3-4) 《四教義》卷4:【眾生一期報身,具有三苦名之為苦,苦理審實不虛名之為諦。 迷此報身,起身邊二見四見六十二見,即是無明愛取。 因此若起惡業,則能招聚三途苦報。 又因此若起善業,則能招聚修羅人天生死報果。 此二種結業,能招聚六道三界二十五有生死苦果,故通名集,集理審實不虛名之為諦。 若能觀此諸見污穢,善不善五陰,修戒定慧四念處三十七品,則能通至涅槃名之為道,道理審實不虛名之為諦。若身邊二見滅,則一切八十八使煩惱業滅,得須陀洹果。超過之人三界思惟十使滅,則九十八使業煩惱滅,是則三界二十五有因滅名子縛滅,舍此等業報,畢竟不生三界二十五有名果縛滅。 此二種滅名之為滅,滅理審實名之為諦。 】(CBETA, T46, no. 1929, p. 733, a14-29)

[5] 身見/有身見/薩迦耶見: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下冊:【「薩迦耶見」(又作壞聚見、有身見、虛偽身見),各部派對薩迦耶之「薩」字見解不同,故有諸多異說。 1「說一切有部」認為「薩」是指「有」,意謂身是五蘊的集合,此五蘊法體為實有,故稱「有身」,緣此實有之身而執著我、我所等妄見,即稱為「有身見」。 2虛偽身見,又作壞身見、偽身見,為「經量部」所立。 此部以「薩」為壞、無常之義,指身為五蘊的假合,生滅無常,無有實體,故稱壞身、虛偽身。 緣此虛偽之身,生起我、我所等執著妄見,即名虛為身見、壞身見。 3移轉身見,是唯識派所立。 此宗以「薩」為移轉之義,亦即有無不定,或非有似有之義。 以「身」為因緣和合依他起性,故謂身為非有非無,稱為移轉身,緣此移轉身推度我、我所等的妄見,即名移轉身見。 】

[6] 《雜阿含經》卷21 (CBETA, T02, no. 99, p. 151, a17-b1)

[7] 即「見所斷煩惱」。

[8] 即「修所斷煩惱」。

[9] 《瑜伽師地論》卷88 (CBETA, T30, no. 1579, p. 794, b25-c11)

[10] 《成唯識論》卷1 (CBETA, T31, no. 1585, p. 2, a9-24)

[11] 《瑜伽師地論》卷86:【複次、有四種我見為所依止,能生我慢:一、有分別我見,謂諸外道所起;二、俱生我見,謂下至禽獸等亦能生起;三、緣自依止我見,謂于各別內身所起;四、緣他依止我見,謂于他身所起。分別我見為所依止生我慢者,謂由此見,觀自、他身,計有實我。 由此二種我見為依,發生我慢。 譬如清淨圓鏡,面上質像為依,發生影像;影像為依,于自依止發生劣、中、勝想。 如是由邪分別故,緣自依止我見為緣,發生緣他依止我見。 如依質像,發生影像。 又此為緣發生我慢,方他謂己或勝、或等、或劣。俱生我見為緣生我慢者,當知譬喻與前差別。 如明眼人臨淨水器,自觀眼、耳,所余如前應知其相。 此一切種薩迦耶見,唯依善說法毘奈耶方能永斷,非余邪教。 如是如來及眾共知同梵行者,或諸弟子同梵行者,有大恩德。 唯由如是一因緣故,名于大師或滅度後同梵行者,真實報恩。 又由第二,謂若有能即依如是差別句義,為利益故,勤修正行,如是亦名隨分報恩,彼所希望未滿足故。 】(CBETA, T30, no. 1579, p. 779, c10-p. 780, a1)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