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正覺法義辨正 (9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june-wong-ymDkStTS3do-unsplash.jpg

 

1. 簡介

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導師在許多著作中一再宣稱:

第八識(如來藏)[1]恒存不壞,即使是滅盡蘊、處、界一切有為法之無餘涅槃境界,仍有第八識(如來藏)離見聞覺知而獨存;若不如此,無餘涅槃將成為斷滅空之境界。 無餘涅槃若沒有第八識(如來藏)獨存,將等同于斷見外道的主張。

他認為若不知道或不信受第八識(如來藏)恒存不壞,則無法斷我見取證聲聞初果,更不必說取證二、三果乃至阿羅漢果。

《涅槃─上冊》(頁216):

末法時代的解脫道修行者,由於不知道第八識的法性是恒存不壞而能生蘊處界及宇宙山河等萬法,或者由於惡知識的誤導而隨之否定第八識的法性恒存,因此不知不覺間陷入因內有恐怖和因外有恐怖的情境之中,於是不敢真的斷除我見, 就無法取證聲聞初果,永遠不能斷除三縛結

以上說,不知道或不信受第八識(如來藏)恒存不壞,會陷入因內有恐怖因外有恐怖的情境,因此無法斷我見、取證聲聞初果。 關於「因內有恐怖因外有恐怖」的議題,請參閱筆者先前之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85074768;https://zhuanlan.zhihu.com/p/85075614; https://zhuanlan.zhihu.com/p/85077718; https://zhuanlan.zhihu.com/p/85080114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覺法義辨正:《真實如來藏》一書顛倒《中論》的「空性」正理

 

蕭平實導師在《真實如來藏》一書(正智出版社,2016版)第二十章<依大乘遣相般若空理證有如來藏>裡面說:

 

平實雲:大乘遣相般若空之真實理,不離無我空性之如來藏。 若離無我空性之如來藏,即同斷見故p.132)。

 

如來藏無形無相,故名空性不分別諸法善惡,亦不分別六塵境界,離見聞覺知,故名本性清淨。 然此本性清淨之如來藏空性,含藏染汙之七識種子,故隨業風漂轉,于三界六道中受生,時而生天,或下地獄。 或生人間,以否定正法故,複于地獄中現。 佛為免除有情生死,故說不執一切法,乃至不執解脫,可出三界,免于輪回,非謂無如來藏空性也 (p. 132-133)

 

若誤解四聖諦苦、空、無我、無常之真義,以《中論、中觀》之空而否定如來藏空性者,此人名為不解四聖諦,亦不解中論中觀,未親證第一義故,未證得真如佛性故。 故龍樹菩薩于《中論》〈觀四諦品〉第廿四頌詞云: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訂樣式素材

 

08:蕭平實導師如何錯解《蛇喻經》

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導師在《涅槃上冊》第二章之第五節「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中說:

然而末法之世有許多人努力勤修聲聞解脫道,結果竟然連初果的實證都只成為因中說果,後來都被證實只是大妄語的誤會之說,全都無法實證解脫道;追究其誤會解脫道之原因,都是緣于假名善知識的誤導,不是學人自身故意大妄語。 繼續追究末法時代善知識們誤會聲聞解脫道果證的原因,咎在不知四阿含諸經中世尊說的「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的真正義理。 以此緣故,在此特地說明「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的義理;一切想要觀行四聖諦而證知苦滅聖諦的人,都應該懂得「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的道理,然後才能實證苦滅之道聖諦。 何以作如是說? 正是為免解脫道中的學人「因外有恐怖」,以及避免「因內有恐怖」,是故應當「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然後才有可能實證聲聞涅槃。  [1]

 

首先,重溫一下《阿梨吒經》/《蛇喻經》的內容:

《阿梨吒經》/《蛇喻經》是一部次第井然、意旨分明的經典,整部經要學人應正確理解佛所說法的義理與文句,然後依之而修行。

雖然理解「正法」非常重要,但是即使如此,也只是渡江之筏,不應執著;而「非法」──錯誤的知見──更是應該儘早捨棄。

「非法」即是于五蘊之內、外或六見處有我、我所見──將五蘊或此六見處,視之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或譯為「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其中「 」字,其實只是「」的不同表達方式)」。

經中特別指出第六見處,是執著有一常住、常恒、久遠、非變異法的梵、真我存在於五蘊「假名我」之外(外法)或五蘊假名我之中(內法)。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訂樣式素材

 

 

06. 佛陀問:哪裡能找到常住法?

接下來,佛問道:「比丘們! 你們能緊捉住那常的、堅固的、永恆的、不變易法,正如能等同常恒那樣存續的財產,但,比丘們! 你們看見過那常的、堅固的、永恆的、不變易法,正如能等同常恒那樣存續的財產嗎?

不,世尊!

比丘們! 好! 比丘們! 我也沒看見那常的、堅固的、永恆的、不變易法,正如能等同常恒那樣存續的財產。  【從佛陀的這一句,就可以肯定,第六見處絕對不是指常住法。 】

佛陀再問:「比丘們! 你們能執取那執取時不會生起愁、悲、苦、憂、絕望的[]我論取,但,比丘們! 你們看見過那執取時不會生起愁、悲、苦、憂、絕望的真我論之取著嗎?

白話:你們看見過有任何執著有真我論的人,不會因此生起愁、悲、苦、憂、絕望嗎?

比丘回答:「實不然! 世尊!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覺法義辨正:《蛇喻經》的「因內有恐怖,因外有恐怖」(第二節)

自訂樣式素材

 

04. 「六見處」的正解

 

六見處」這個名詞,是被正覺同修會錯解的其中一個重要佛法名詞之一。

《阿梨吒經》/《蛇喻經》裡面的「六見處」,指的是:

  • 色、受、想、行四見處
  • 加上第五見處:所見、所聽、所思量、所識、所得、所欲、以意所反省者
  • 第六見處:彼是世界,彼是我,彼予死後成為常住、常恒、久遠、非變異法,予是永遠如是存在

第五見處相當於「識」,尤其指意識的各種想法、意欲、思維、觀念等等。

第六見處的「彼是世界,彼是我。。。 」的」,相當於婆羅門教之「」、「梵我」、和一般人想像的「大我」、上帝等等。

第六見處有幾種不同的翻譯: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訂樣式素材

 

01. 本文重點:

1. 介紹《阿梨吒經》/《蛇喻經》的內容。

2. 討論經中「六見處」和「因內有恐怖,因外有恐怖」的正確意涵。

3. 說明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導師,如何誤讀《阿梨吒經》,將第六見處的「梵我」理解為一個常住法(如來藏)。 他對「因內有恐怖,因內無恐怖」、「因外有恐怖,因外無恐怖」的解釋,與佛陀的教導恰恰相反。

 

02. 序言

在《正覺法義辨正:「法住」和「法住智」》一文裡面,筆者詳細說明正覺同修會蕭導師如何誤讀《須深經》,錯解 世尊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的教導。

《須深經》裡面的「法住」一詞,指的是「法住智」,不是暗指一個「常住法」。 「先知法住,後知涅槃」,說的是取證涅槃解脫,必須首先正確、透徹理解緣起法,獲得「法住智」。 不是暗示取證涅槃的人,必須先知道有一個「常住法」存在。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beautiful-clouds-conifers-1064162.jpg

 

正覺同修會堅持無餘涅槃必須有阿賴耶識存在,連不討論第七識、第八識的《中論》、《金剛經》、《般若經》都要用第八識如來藏來解讀,否則就說他人誹謗如來藏。

 

正覺的說法基於以下幾個錯誤的認知:

 

1.正覺把阿賴耶識界定為實相法,還把它定義為出生一切法的第一因,是唯一可以獨存的法。 如果阿賴耶識永滅,無餘涅槃就變成斷滅空。

 

首先,正覺對「斷滅」的定義錯誤。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beautiful-clouds-conifers-1064162.jpg

 

涅槃有幾種?

二乘經典中阿羅漢證得是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 二乘涅槃指的就是沒有煩惱、貪嗔癡、苦的寂滅境界。

大乘經典中有四種涅槃。玄奘菩薩的《成唯識論》界定以下四種涅槃:

謂大涅槃,此雖本來自性清淨,而由客障覆令不顯。 真聖道生,斷彼障故,令其相顯,名得涅槃。 此依真如離障施設,故體即是清淨法界。 [1]

涅槃義別,略有四種:

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 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二、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三、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余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lack-and-white-black-and-white-book-2118511.jpg

 

正覺同修會從起始,就為學員建立了一套錯誤的思維,其中一個最核心的,就是一定要有一個常住法恒存。

在《涅槃》一書,蕭導師繼續堅持無餘涅槃也要有第八識,否則阿羅漢心生恐懼,無法取證涅槃。

這個說法並沒有經論的支援,也不合邏輯。

《阿含經》中,阿羅漢把自己的五蘊身體看作死物,猶如枯枝樹葉,一心脫離三界的存在,如何會恐懼涅槃裡面有沒有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又沒有意識的了別功能,對一個羅漢來說,取證無餘涅槃後,有沒有第八識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玄奘翻譯的《本事經》中,世尊的教導與蕭導師恰恰相反。

世尊說怯弱的天人喜歡「有」、喜歡「阿賴耶」,因此不信受佛說;不論是執著常見的人,還是執著斷見的人,都必須「害阿賴耶」,才可以取證無餘涅槃。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正覺法義辨正:「真如」只是阿賴耶識的真實性?

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導師,表面上用《大乘百法明門論》、《成唯識論》等唯識經論界定詮釋「真如」的定義,他的詮釋實則完全違背無著、世親、護法、玄奘菩薩所建立的唯識體系名相定義和法義架構。

蕭導師對「真如」的定義與詮釋,不尊重文獻,但以自己的理解為唯一正確說法,誹毀不同意他的人,包括玄奘菩薩的弟子窺基大師。

究其因,蕭導師是按照他自己的「密意」來界定「真如」。

正覺的「密意」是在五蘊身體上用意識去「找到」阿賴耶識的所在與其「功能」, 因此「真如」被界定為「只是阿賴耶識的所顯性」。

無論唯識經論抑或般若中觀經論,都是在「一切現象」上面看到去除我執、法執後,所顯現的「真實相狀」——真如、法性、空性。 親證真如的當下,清淨和染汙種子的「所依」阿賴耶識被轉變。

其他的佛法體系——如來藏系、禪宗等,也都是在「破執」後,清淨的真心顯現。

換句話說,大乘佛法中沒有任何「通過意識去看到清淨的阿賴耶識,再依靠未到地定去轉依阿賴耶識」的經證。所有佛法系統,都是先通過止觀(或四尋思,皆需定力),觀一切現象中沒有自性,以此破我、法二執,然後證入實相,親證當下斷除分別我執、法執的種子。

反觀正覺同修會蕭平實的所謂「佛法、正法」,是找到一個阿賴耶識,觀察阿賴耶識所顯示的真如性,再用意識轉依阿賴耶識,轉依不成功,就叫「退轉」。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覺法義辨正:「法住智」與「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自訂樣式素材

 

1. 簡介

「法住智」是佛法裡面的一個重要名相,出現在《雜阿含經》、《成唯識論》、《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入楞伽經》、《解深密經》等重要經論。

「法住智」指的是通過對緣起法則產生正確透徹理解,所得的智慧。

北傳《雜阿含經》《須深經》有「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的教導,南傳《相應部》對應的《須屍摩經》裡面則用「法住智為前、涅槃智為後」表達。

其中「法住」的意思指的正是「法住智」。 佛陀教導須深,必須先理解緣起的意涵,按照緣起法的正確原理,才能獲得解脫,證得涅槃。

由於緣起法則是對現象界有為法的理解,在大乘經論中,「法住智」屬於「世俗諦」、「安立諦」的範疇。 玄奘大師翻譯的《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2:

「世尊! 若有如是四聖諦者,何緣世尊復說二諦,謂世俗諦及勝義諦? 」世尊告曰:「即於如是四聖諦中,若法住智所行境界,是世俗諦。 若自內證最勝義智所行境界,非安立智所行境界,名勝義諦。 」(CBETA, T16, no. 717, p. 843, c25-29)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black-and-white-black-and-white-book-2118511.jpg

 

正覺同修會傳授的佛法,其中一個最離譜的錯誤,就是對中觀的錯解,比如以為「八不中道」和「空性」這些名詞形容的是如來藏(阿賴耶識)的性質。

由於中觀體系的「空」比較抽象,這篇文章先討論中觀系裡面「空」的正確意涵,再解釋正覺的錯謬。

佛教裡面說的「空」,聽著簡單,其實背後的哲理抽象,所以經常被誤解。

為什麼一般人都誤會「空」的意思?

常人的思維裡面,任何東西不是有就是沒有,不是存在就是不存在。 所以一說萬法皆空,馬上就以為是否定存在那一面。

正覺也一樣,以為五蘊十八界斷滅了就是空無,這都是不懂佛法的人看著文字表面的意思臆想的結果。

我從正覺得到的教訓是:佛法的名詞和概念,切忌望文生義,或是用世俗思維去簡化臆想。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 (3)

1. 序言

佛法不論大乘小乘,不論立論和體系,斷煩惱解脫的原理都是一致的。

二乘法斷我執,是透過觀行五蘊,破除對五蘊身(我)的執著。

大乘法斷我、法二執,所以是在一切現象(包括五蘊)上,看到其真實相狀——又名「諸法實性」、「空性」、「法性」、「真如」。

正覺的明心,是在五蘊身體上,用意識找一個無形無色的阿賴耶識。

即使無形無色的阿賴耶識真的能被直接觀察,也沒有斷我見的功效,因為它不是法性,只是現象界的有為法之一。

它被稱為「本識」,因為它可以持種子,所以是緣起的樞紐,但是不是緣起的主導者,更不是「真如」。

《成論》只有在卷三提到證解阿賴耶識:

「已入見道諸菩薩眾得真現觀名為勝者,彼能證解阿賴耶識,故我世尊正為開示。 」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2)

 

1. 序言

這篇文章重點討論蕭平實居士在其著作中曲解《成唯識論》和《成唯識論述記》關於「見道位」的主要錯謬,以此說明蕭平實導師設定的「密意」與大乘見道的定義並不相符。

正覺同修會由創辦以來就以「明心開悟」的「密意」為招牌,標榜自己是唯一可以説明學人明心見性的團體。

「密意」的吸引力非常巨大,許多對經論一知半解的學人,為了上禪三獲得「密意」,耗費大量金錢、時間、精力,多少年過去都不肯放棄,深信獲得「密意」對自己的修行有莫大助益,就是開悟證果。

這個誘人的開悟陷阱,步步深入很難脫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法分辨「密意」的對錯和實質。

一般學人不知唯識學修行階位與禪宗明心見性的關係,加上唯識學體系慎密完備,名相繁多,專業比大學教授撰寫的經濟論文還難理解,即使是專業學佛人,都要研習多年才能徹底讀通讀懂。

在正覺,因為正覺的教導,絕大多數人從不自己研讀經論,只看蕭導師和正覺的文章,所以完全不理解外界對正覺的批評,以及為何被佛學界不願與正覺對話。

《成唯識論》雖然不易理解,但是許多文句並非過度艱澀,只要不堅持預設立場,客觀閱讀,這篇文章可以説明讓您理解正覺的說法與《成論》南轅北轍,其「密意」不值得任何人追求探索。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與《成唯識論》的矛盾(1)

 

正覺同修會最大的號召,就是可以令學員「明心見性」,因此從創立以來在吸引了許多學人。 法主蕭平實導師宣稱全球近三百年來,除了廣欽老和尚外,只有蕭平實老師及其數百位弟子「明心見道」,而「見性」的更只有蕭老師及十幾位弟子。

蕭平實導師自稱玄奘大師再世,在臺北正覺講九樓主講堂,將玄奘大師的雕像供奉在釋迦牟尼佛左側。 正覺以玄奘大師的《成唯識論》作為聖言量,認為正覺的七住位明心見道(親證阿賴耶識)在《成唯識論》中有絕對的依據。

這篇文章,主要從《成唯識論》入手,用問答的形式解釋蕭平實導師有關明心的各種說法,與《成論》的矛盾之處,讓讀者較易掌握其中的內容。

第一篇首先討論《成唯識論》與「見道」有關的內容。

《成論》的法義體系是佛法巔峰之作,名相繁多,立論慎密,而且是建立在過去經論的說法上,不容易理解是正常的。

第二、三篇進入正反比對,本篇主要提供辨正的理據和基礎。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正覺法義辨正:從《百法明門論》看阿賴耶識與真如的區別

 

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導師自創的「正覺總持咒」中, 借用了世親菩薩《百法明門論》中開頭的幾句:

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

 

《百法明門論》將一切法分爲五種:1、心法,2、心所有法,3、色法,4、心不相應行法,5、無為法。

五位法裏面的前四位—1、心法,2、心所有法,3、色法,4、心不相應行法—指的是不斷變遷造作的有爲法,與不造作、常不變易的無爲法相別。

阿賴耶識是八識之一,屬於心法,當然是有爲法。

真如屬於無爲法。

所謂「四所顯示故」,是說第五位的無爲法,是在前四位的有爲法上轉染成淨顯示出來。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覺法義辨正系列:蕭平實的《狂密與真密》爲何要批評無著菩薩的《攝大乘論》?

 

蕭平實導師在《狂密與真密》第一輯p.287-288中,引述密宗祖師讓蔣多傑所著的《甚深內義》:

亦如《甚深內義》讓蔣多傑雲:《《依于佛菩提成所緣之習氣,彼所住者,由於俱生之理,異熟識如水入乳,雖然趣入,非阿賴耶類;乃彼對治之種子,由小而中而大,數數聞思修,而成為法身之種子,為阿賴耶識之對治法,而非阿賴耶之本體。 雖屬世間,然為出世間清淨法界之等流因,故成為出世間心之種子。 雖為世間心,然能對治煩惱雜染及惡趣一切罪過,令其消滅、而隨順佛菩提故;故初學菩薩雖屬世間,然為法身所攝。 又如諸聲聞及辟支佛為解脫相身所攝,故此非阿賴耶識之本體,為法身及解脫身所攝。 故由小中大漸次增長;到中等時,異熟識一切業轉變,一切種子無有,捨一切相,如是當知。 》》

 

蕭平實導師在p.288-290中批評此引文是密宗邪見,其中的「法身」是密宗所修的中脈,全文請見文末。

《甚深內義》裏面的這一段其實出自無著菩薩的《攝大乘論》。 以下引用的是CBETA上玄奘大師翻譯的《攝大乘論》:

乃至證得諸佛菩提,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然非阿賴耶識, 是彼對治種子性故。 此中依下品熏習成中品熏習,依中品熏習成上品熏習,依聞思修多分修作得相應故。 又此正聞熏習種子下中上品,應知亦是法身種子,與阿賴耶識相違,非阿賴耶識所攝,是出世間最淨法界等流性故,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種子性。 又出世心雖未生時, 已能對治諸煩惱纏,已能對治諸嶮惡趣,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又能隨順逢事 一切諸佛菩薩。 雖是世間,應知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身攝。 聲聞獨覺所得,唯解脫身攝。 又此熏習非阿賴耶識,是法身解脫身攝。 如如熏習,下中上品次第漸增,如是如是異熟果識次第漸減,即轉所依。 既一切種所依轉已,即異熟果識及一切種子無種子而轉,一切種永斷。

 

《攝大乘論》是法相唯識宗的重要論著之一,全文不長,結構嚴謹,玄奘大師的譯本文字清晰易讀。 有讀過《攝大乘論》的人,對上面一段引文應該不會沒有印象。

文章標籤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