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意篇 (2) : 《解深密經》裡面的「密意」是指蕭平實的「第八識持身開悟密意」?

形象6.jpg

 01 . 前文重點提示

上一篇是大乘經論中「密意」一詞的概覽,大乘經論中「秘密」、「密意」都不是我們日常用語所說的「秘密」——一個不能告訴你的內容,表達主要是以下兩種涵義:

1. 對凡夫來説艱澀難解的義理境界;

2. 沒有展開詳細說明的內容(不展開詳細說,是因爲對某種根器的人不需要用這種方式解説)

這一篇文章的重點:

1. 唯識系的經論,包括最主要的《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同樣沒有不可告人的「開悟密意」;

2. 「密意、秘密」一詞在《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出現最頻繁,與蕭平實的「第八識持身開悟密意」關係最密切。但是,其中的「密意、秘密」與第八識持身毫無關係,而且同樣有多種涵義,包括上篇文章提到的兩種涵義。

3. 《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說,《般若經》裡面沒有透徹闡述的義理(密意)——一切法無自性——在三轉法輪的唯識經論,世尊用「三無性」的概念清楚透徹地開顯說明;

4. 《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的<心意識相品>說明阿賴耶識的功能,指出「心、意、識」都屬於世俗諦(安立諦)層面建立的法相;

5. 阿賴耶識是「識」,當然屬於世俗諦,即使理解阿賴耶識也還不是通達「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只是部分通達。

6. 證得勝義諦(非安立諦)的菩薩不是找到持身阿賴耶識——是「不見阿賴耶識、阿陀那識、以及所有六識六塵」,因此被稱為通達「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

換句話說,正覺的明心「密意」——用意識找阿賴耶識,知道其所在與功能——在唯識經論中不是秘密,是可以告訴你的法義。

至於大乘見道所證的勝義諦(真如、無分別智),是無法言說、無所見的勝義諦境界,這個境界裡面看不見任何有為法,包括阿賴耶識。

這一篇最後討論的「心意識秘密」內容,涉及唯識經論裡面勝義諦、世俗諦、無分別智、和大乘見道的定義,如果您覺得難以理解,那是因為正覺同修會對這些重要唯識名詞的界定全盤錯誤,看不太懂是正常的,可以先擱置。

後續會將這個系列最重要的「觀念篇」和「佛法基礎知識」篇補上,説明讀者理解為什麼《解深密經》說通達「心意識一切祕密」(大乘見道證勝義諦)是看不見阿賴耶識和所有心意識「差別相」的境界。

 

02. 《解深密經》的三種「密意」

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導師的「明心密意」指阿賴耶識的所在和持身功能。

大乘經論的唯識經論中,「密意」一詞在《解深密經》裡面出現最多,與「見道、真如、勝義諦、圓成實性、阿賴耶識」這些法義密切相關。所以要理解正覺同修會「開悟密意」的錯謬,可以從《解深密經》著手。

《解深密經》的經文,除〈序品〉之外,全部收錄在《瑜伽師地論》卷75-78。《瑜伽師地論》是蕭平實導師在正覺同修會增上班目前教授的內容。

《解深密經》中說的「密意」、「秘密」有三種涵義:

1. 深奧難懂的法義

2. 《般若經》的「一切法無自性」是「密意說」,《解深密經》的「三自性」和「三無性」是「了義說」

3. 有關「心意識」的「秘密」,指之前沒有展開解說的義理,包括阿賴耶識的功能

 

03. 《解深密經》的第一種「密意」:甚深義理

《解深密經》的第一種「密意」指佛教導的義理深奧,凡夫不易理解。這是「密意」一詞在般若類經典以及許多佛典裡面的意涵。

《解深密經》卷25 無自性相品():「爾時,世尊嘆勝義生菩薩曰:「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今乃能善解如來所說甚深密意言義; 復於此義善作譬喻,所謂世間快來濕縛藥,雜彩畫地,熟酥,虛空。勝義生! 如是,如是! 更無有異! 如是,如是! 汝應受持。  」」(CBETA 2019.Q4,  T16,  no. 676,  p. 697a18-22)

《解深密經》卷25 無自性相品():「爾時,勝義生菩薩復白佛言:「世尊! 諸佛如來密意語言,甚奇! 希有! 乃至微妙最微妙! 甚深最甚深! 難通達最難通達(CBETA 2019.Q4,  T16,  no. 676,  p. 696b12-14)

 

04. 《解深密經》的第二種「密意」:沒有詳細完整闡述的「非了義說」

《解深密經》的第二種「密意」出現的語境,是討論《般若經》的「一切法無自性」以及《解深密經》的「三自性」和「三無性」哪一個才是了義說。

在這個語境裡面,與「密意」一詞相對的是「顯了」,「顯了」在本經中也稱為「了義」。

「密意」指簡略、隱覆、不直接詳盡的說法,只強調法義的某一點或某一方面,尚未全面充分展開完整說明的法義内容。

「顯了」或「了義」指對某一方面的法義做詳盡的解說闡述。

《解深密經》卷25 無自性相品〉中,勝義生菩薩摩诃薩請問佛說:

未審世尊依何密意作如是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我今請問如來斯義,惟願如來哀愍解釋,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所有密意 [1]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是《般若經》所說的法義,因為法義難以理解,所以被形容為是「密意」。

相對於《般若經》的「密意」,《解深密經》的「三自性」、「三無性」是了義說:

汝應諦聽,吾當為汝解釋所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所有密意。勝義生! 當知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  [2]

《解深密經》將「一切諸法皆無自性」這個沒有展開説明的「密意」解釋清楚,將一切法分為三性: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將一切現象分為「三自性」,聽起來好像與般若經的「一切法無自性」說法矛盾,但是世尊解釋說「一切法無自性」也可以用「三種無自性」來解釋:

  1. 遍計執性是相無自性性
  2. 依他起性是生無自性性
  3. 圓成實性是勝義無自性性

所以佛總結說:「善男子! 我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

這句經文裏面的「密意」顯然不是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這一品的最後段,勝義生菩薩說:

「世尊! 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第一甚奇、最為希有。於今世尊所轉法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諍論安足處所。 」[3]

意思是:世尊在第三轉法輪的唯識經論裡面,開顯闡述了《般若經》裡面「一切法無自性」的道理,這個「顯了說」是「真了義」,沒有任何可以爭論的地方。

從上文可見,按照《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的說法,《般若經》的「密意」指的是沒有闡述完整清晰的義理,但這個義理佛在唯識系的《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中已經清楚詳細地解說。

也就是說,不論是般若經還是唯識經論,都沒有蕭導師所謂的不可告人的「明心密意」。

 

05. 《解深密經》的第三種「密意」:「心意識秘密」

《解深密經》第三種「密意」是「心意識秘密」,出現在《解深密經》的〈心意識相品第三〉。

《解深密經》的第一品是〈序言〉,然後就進入〈勝義諦相品第二〉,闡述勝義諦、真如、法性。

勝義諦指的是無法用語言概念描述安立的「真如」、「圓成實性」、「法性」,因為無法用語言描述和安立,所以也稱為「非安立諦」。

阿賴耶識和阿陀那識屬於「世俗諦」(安立諦),不屬於「勝義諦」範疇,所以這兩個名詞都不會出現在這一品裡面。正覺同修會將阿賴耶識界定為勝義諦是一個嚴重錯誤。

討論完勝義諦,第三品是〈心意識相品第三〉,世尊宣說與勝義諦相對的世俗諦,稱為「心意識秘密」。

世俗諦之所以稱為「世俗」,因為必須藉由世間共許的語言概念,才能將一切現象分類為心法(八識)、色法等各種法、從而解釋因果、染凈、流轉還滅的原理。因為需要藉助語言概念形容和分類,所以也稱為「安立諦」。

世親菩薩在《攝大乘論》裡面對安立阿賴耶識的說明:

「復次正法內人,雖復願樂無我違逆身見,阿黎耶識中亦有自我愛。以阿黎耶名安立此識則為最勝,是名成立阿黎耶別名。」(CBETA 2019.Q4, T31, no. 1593, p. 115a3-6)

「心意識」,包括阿賴耶識和阿陀那識,都是「依他起性」,屬於百法裡面的有為法,是世俗諦的範圍。 【蕭平實將之錯誤界定阿賴耶識為圓成實性!】

《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第三〉的起始,廣慧菩薩問世尊如何成為「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

爾時,廣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 『如世尊說:於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 』於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者,齊何名為於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 如來齊何施設彼為於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說是語已。

爾時,世尊告廣慧菩薩摩訶薩曰:「善哉,善哉! 廣慧! 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深義; 汝今為欲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哀愍世間、及諸天、人、阿素洛等; 為令獲得義利安樂,故發斯問。 汝應諦聽,吾當為汝說心意識秘密之義。  」[4]

「心意識」中有什麼「秘密」——甚深難解的義理?

佛在初轉、二轉法輪的《阿含經》、《般若經》裡面,論述了有關「心、意、識」的名詞和概念,但是只提出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沒有提及第七、八識。在三轉法輪的唯識經論才明說有八識。

在世俗諦(安立諦)的層面,《阿含經》和《般若經》將識蘊分爲六識,還不夠詳盡,是一種「密意」說,七、八識與證解脫道的「人無我」無關,但是菩薩廣學一切,七、八識是菩薩應該知道的内容。

第三轉的《解深密經》清楚顯了地說明隱含在六識內的密意:「心意識」共有八個識,第八識被稱爲「根本識、一切種子心識、阿賴耶識、阿陀那識」。

《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第三〉論述了第八識的功能:

廣慧當知,於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眾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依二執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有色界中具二執受,無色界中不具二種。

廣慧! 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 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 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亦名為心。何以故? 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廣慧! 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六識身轉,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  [5]

二乘學人,不明白上述「心意識秘密」,所以 佛説他們對「心意識秘密」沒有善巧。要成為大乘菩薩摩訶薩,必須是一個「於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因此,世尊為已發心修學大乘的學人開顯「心意識秘密」。

要成為「於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必須通達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世俗諦(安立諦)層面,包括理解上面引文所說的內容:

  • 知道有第八識(根本識、一切種子心識、阿賴耶識、阿陀那識)的存在,
  • 知道阿賴耶識、阿陀那識執受根身及一切種子的功能,
  • 知道以阿賴耶識、阿陀那識為依止,七轉識才能出生。

通達以上在世俗諦(安立諦)層面的「心意識秘密」智慧,獲得的是「法住智」:

廣慧! 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為依止、為建立故,在心意識秘密善巧。然諸如來不齊於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

一位菩薩具備「法住智」之後,世尊說這位菩薩「於心意識(部分)秘密善巧」,但還不是真正的「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

他還必須在第二個層面,也就是勝義諦(非安立諦)層面,通達「心意識秘密」,這樣才是真正的「於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

廣慧! 若諸菩薩於內各別: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 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不見鼻香及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不見意法及意識;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彼為勝義善巧菩薩。廣慧! 齊此名為於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如來齊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 」[6]

為什麼上文說「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

如上所說,阿賴耶識或阿陀那識,都是可以用語言說明施設的現象(法相),屬於世俗諦(安立諦)的範疇,與六識六塵一樣,都是五位百法裡面的有為法之一。

但是,證得勝義諦(非安立諦)時,一切「法相」全部泯,無可分別,只見一切法的真相,也就是「法性」,或稱爲「真如」、「圓成實性」。

其他唯識經論,將大乘見道證勝義諦的「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的智慧境界,稱為證「無分別智」:

《成唯識論》卷7:「三隨無分別智轉智,謂起證實無分別智,一切境相皆不現前。 」(CBETA 2019.Q4, T31, no. 1585, p. 39a19-21)

《攝大乘論本》卷3說,證「無分別智」,就像閉上眼睛,什麼也看不見:

「如人正閉目,是無分別智;即彼復開目,後得智亦爾。」(CBETA 2019.Q4, T31, no. 1594, p. 148a13-14)

所以《解深密經》說:「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 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不見鼻香及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不見意法及意識」。

大乘見道證得勝義諦(真如)的初地菩薩,必須能夠「不見」一切「依他起」的有為法,包括阿陀那、阿陀那識、阿賴耶、阿賴耶識、六識、六塵...... 具備這樣的見地才是「勝義善巧菩薩」,才是真正的「於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

 

06. 總結: 唯識經論沒有蕭平實所說的「大乘見道密意」

第一:經論裡面的「密意」根本不是不可告人的秘密。

第二:《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說,《般若經》的裡面沒有詳細說明的「密意」是「一切法無自性」這個沒有詳細說明的義理,《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中世尊已經經由「三無性」的道理闡述開顯,成為真了義說,沒有不可告人之處。

第三:至於「心意識秘密」指阿賴耶識的持身功能,世尊在《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有詳細論述。「阿賴耶識的所在與功能」在《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經論已說的明白清楚,不是諸佛菩薩不告訴學人、只有蕭導師才知道的密意。

但是要通達「一切心意識秘密」,證得無所見的勝義諦,必須不見一切的有為現象,親證無為無相的真如。

蕭導師所謂的「明心密意」——阿賴耶識的所在與功能——屬於世俗諦層面的知識(《成唯識論》稱之為「唯識相」),不屬於無法安立形容的勝義諦層面的見地(《成唯識論》稱之為「唯識性」)

所以,即使真的找到了蕭導師自己界定的「阿賴耶識的所在與功能」,也不是大乘見道所證的勝義諦。

更可笑的是,為了防止學人輕易猜到「明心密意」,蕭導師前幾年在增上班宣佈將阿賴耶識的持身功能列入不可討論的「明心密意」範圍內,親教師上課不可以說及持身功能,明心菩薩當然也不能與未明心的學員討論。

阿賴耶識的持身功能在上面《解深密經》的引文和《成唯識論》中都有說明,是唯識學中人所共知的常識,何來秘密可言?知道了又如何解脫???

將世尊在經論裡面公開傳授教導的內容列為禁止討論的「明心密意」,一來是對唯識學極度無知,二來是因為蕭導師建立的「明心密意」從頭到尾都是他個人誤讀經典、附會法義的結果。

經論中「密意」的涵義,牽扯很多複雜的概念和名詞,後續會逐一解說。

 

 

[1] 《解深密經》卷25 無自性相品〉(CBETA,  T16,  no. 676,  p. 693,  c29-p. 694,  a4)

 

[2] 《解深密經》卷25 無自性相品〉(CBETA,  T16,  no. 676,  p. 694,  a9-b24)

 

[3] (CBETA 2019.Q4,  T16,  no. 676,  p. 697b4-9)

 

 

[4] 《解深密經》卷13 心意識相品〉(CBETA,  T16,  no. 676,  p. 692,  a28-b8)

 

[5] 《解深密經》卷13 心意識相品〉(CBETA,  T16,  no. 676,  p. 692,  b8-20)

 

[6] 《解深密經》卷13 心意識相品〉(CBETA,  T16,  no. 676,  p. 692,  c8-23)

 

編輯於2020-04-18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