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觀念錯誤

《觀念篇》的文章是這個專欄裡面最重要的文章,建議閱讀其他文章之前,先看看《觀念篇》的內容。

學習佛法的道路上,誤區多不勝數,但是最根本的錯誤,不是不讀書、不讀經、不修定、跟錯人,是觀念錯誤。

觀念錯誤就是學習佛法的方法和心態錯誤偏斜,導致對佛法的理解錯誤偏斜。

舉一些正覺同修會的錯誤佛法觀念:

所有佛經都是講如來藏;沒有實證的人讀不懂佛經;小乘佛法需要大乘佛法做基礎;佛陀教法的時候有一個「密意」,這個「密意」不告訴沒有 菩薩種姓的聲聞修行人;學佛一定要素食,佛陀是素食者;不討論第八識如來藏就是六識論;龍樹菩薩的《中論》要用如來藏解釋;佛經可以不查字典看字面意思。。。

這類錯誤觀念是如何養成的? 一般是學佛初期的摸索過程中,從佛法書籍、學佛網站、和佛教團體吸收的。

初學階段,沒有辨識的能力,被佛法豐富玄妙的內容震懾,被講述這些內容的大師大德震懾,如果後續將他們的佛法觀念照單全收,又不讀書不參考其他說法,就會一直被錯誤觀念束縛,浪費時間,修行無效,甚至可能走到人格偏執扭曲,越學越偏離佛陀的教導而不自知的地步。

 

02. 你認不認識這樣的學佛的人?

說到學法的觀念和態度,講一個跟正覺無關的真實故事。

我家有這麼一位世交,我稱呼他「叔叔」,他早年留美,某宗親會會長,見聞廣播,交遊廣闊,拜訪過很多著名佛教團體的大師,還受了菩薩戒。

這位叔叔當年很反對我去正覺同修會,聽到正覺就皺眉頭,因為他結交了不少大法師,很尊敬他們,非常不屑蕭平實導師的到處批評。

彼時他沒有說服我,因為當時的我根本不了解學佛是怎麼回事,被蕭導師著作裡面的「高深法義」和佛法觀念強烈吸引,而且這位叔叔也說不清楚正覺具體錯在哪裡。

這幾年跟他聚會幾次,其實不想聊佛法,不過他「喜歡」這個話題,我也想重新瞭解他對正覺的看法。 一聊之下,竟然發現他所謂的學佛,與蕭導師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何「異曲同工」?

有次聚會,這位叔叔一下車,就跟我開始說他最近在做的偉大事業,還說他最近「悟空」了!

「悟空」? 一開始沒聽明白他突然蹦出來的「佛語」,就沒搭話。

開始吃飯,他邀我過幾天參加一個聚會,我婉拒,說沒時間,他說:「要掌握機會,靈活調整自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個句子的邏輯是什麼?

我岔開話題,說起最近讀聖嚴法師一篇有關戒律的論文,覺得很不錯,水準比我們蕭平實導師高多了。

叔叔說:「那個當然了,聖嚴法師很厲害的! 我以前去過他那邊禪修。 」他開始說他的學法經歷,什麼禪修營,參訪多少大師,讀了什麼佛書,如數家珍,聽得我一愣一愣的。

不知何時,話題突然跳到他身上穿的那件美軍空軍夾克上,是他收藏的「珍品」之一,說:「這件衣服很別致,手工精良,有這些這些特色,這些都屬於一切智。 」

我又愣了一下,一切智? 我覺得有需要摸摸他的「底細」,問:「您剛才說悟空,那中觀的空是什麼? 」

他說了一堆我記不住的話,意思是,就是看破放下嘛。

我再問:「那佛法的中道指什麼? 」他回我:「就是不要走極端啊,不是嗎? 」

「您意思是中庸? 」

「不是嗎? 」

我想或許中觀的「空」不好解釋,換個簡單的名詞問問:「那您知道唯識的「比量」是什麼意思」?

「拿兩個東西比一比,知道他們的分別。 就像這個杯子和那個杯子放在一起,就知道這個比那個大。 」

我差點昏倒,無法想像一個留過學,在佛法裡面也泡了好些日子的人,是這麼理解佛法的。

最令我困擾的不是他不懂,是他語調裡面的自信,是他拋佛法書包拋得很過癮!

我說:「您哪本書裡面學的? 佛法名詞是這麼解讀的嗎? 」

「我看了好多,XX法師還有XXX的著作......,都看了。 」

「悟空...... 佛法的名詞不好這麼用的。 空的意思是......, 不是你說的......」

他不知有沒有聽懂,嘀咕說:「哦......,我都是用我自己的意思理解的,我覺得佛法對我很有説明。 」

「所以您學佛的收穫是? 」

「觀察當下的念頭,我以前會走神看漂亮女孩子,現在知道觀察心念,控制自己,煩惱少多了。 這樣慢慢就看破了,悟空了! 」

好,故事先講到這裡。 這個故事給我幾個啟發:

教訓一:批評正覺的人,自己不一定精通佛法,他們不喜歡正覺,可能是因為自己已經跟隨了某位師父,可能只是用一個大原則做為分辨的準則,比如不應該炫耀神異、自我標榜。

教訓二:蕭平實導師和正覺同修會的大菩薩絕對不是特例,只是把業餘學人的一些常見錯誤,發揮到最極致的程度而已。

教訓三:沒有經歷正覺同修會之前,或是見識過正覺但是沒有徹底理解正覺佛法的錯誤,我不一定能分辨這位叔叔的錯誤。

教訓四:看了很多佛書,走訪很多大師,讀很多經論,經常參加禪修,都不代表什麼。

教訓五:術業有專攻,學歷高的人不一定比一般人有能力辨識佛法,學歷高社會地位高說不定更自以為是,所以不管哪種民俗版的佛教團體,都可以吸引專業人士。

後來我逐漸發現,像這位叔叔這樣學佛的人,外面可能還真不少。

跟他聊了幾次,發現他連三法印的道理都說不清楚,對佛法一知半解,東看西看,東拼西湊一些名詞,將佛法簡化、挪用、改造,將經論的句子上「私有化」解讀運用,釀造他的私人「心靈雞湯」。

我很客氣的跟他說,像他這樣亂用佛法名詞,是對佛法的不尊重,要搞「心靈雞湯」,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而且可以用白話的時候沒必要搬弄佛法名詞,一般人聽不懂,而且感覺做作。

過去幾年,我跟這位「叔叔」的家人也聊過幾次,這位叔叔近年行為偏執,家人都怕了他,朋友圈私底下都知道。

當然,偶爾跟他吃個飯聊個天,絕對看不出他背後的問題。

剛開始跟他聊幾句,我還以為他喜歡佛法,再往深的聊,才發現他的學佛原來不是想弄清楚佛陀到底教導了什麼,是借用佛法裡面的一些內容,達到心理上的舒緩、減壓、甚至自我麻醉的效果。

因為不求甚解,他跟很多人一樣,學的純粹是他自己想像的佛法,他想像的佛法有短暫的安慰效果,但是沒有根除煩惱和偏執的效果。

因為不下功夫瞭解佛法的核心教導,純粹把佛法當成一門消遣,他學佛很多年,停留在同一個水準。

可是他遞出名片,說話的時候拋出「悟空」、「一切智」這些佛法名詞,被他身份地位唬住的人,說不定真以為他有兩下子!

令我深思的是,這個人有知識有能力,有大把時間閒錢,認識這麼多佛教圈子裡面的人,讀了許多佛書,跟了一些大師,他到底是哪裡搞錯了?

 

03. 觀念性錯誤 VS 技術性錯誤

之前在一篇法義辨正文章裡面,我曾經指出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導師閱讀經論時經常犯的「技術性錯誤」,比如不注重梵文、巴厘文原典的意涵,忽視文本翻譯造成的不一致性,譯本與注疏的對勘等。

讀經典慣性出現技術性錯誤,不是因為技術不夠,不是因為學不會,是壓根兒不知道讀經是有「技術含量」的。

蕭導師跟我那位叔叔,他們不知道讀經典需要基礎知識,對佛經的閱讀草率粗糙,習慣將主觀體驗和理解套在經典的字句上。

我那位叔叔雖然有這個問題,但是還不至於不接受指正,更不敢隨便批評他人。

但是如果讀經慣性拿著字面意思迎合自己的預設立場,還將自己片面錯謬的解讀當成絕對正確,再貶低所有跟自己看法不同的人,後果會怎樣?

這種亂讀經的情況曾經令我很疑惑。 在佛教盛行的臺灣,為什麼學人的佛法知識差距這麼大? 為什麼很多學人連讀經的基礎知識都不具備?

我個人的觀察是,臺灣的佛教團體大致有兩個類型:

1. 民俗宗教型:師父本身的佛法知識欠缺廣度深度,依文解義講經說法,只傳一套理論或是一種法門,弟子不懂但對師父「不疑」,大家活在一個封閉的小圈子裡面,應有的理性治學被師徒情執取代。 密宗的上師弟子關係是其中一種,正覺的傳法體制也一樣。 這類團體大多帶有迷信色彩,標榜神異,獨尊一人。
 
2. 學院型:不一定是佛學院,但是注重經教,對業餘學法者開放,有多位講師,教學按部就班。 但是專業意味著內容艱澀,成果緩慢,過程枯燥,只有禪修,不搞快速開悟,不談神異,不做宣傳,吸收的學人自然有限。

佛教團體的這種兩極分化,某程度反應的是社會大環境裡面的宗教迷信,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學人自身學習態度的問題。

比如我那位叔叔,他不是沒有去過比較專業的團體,但是他不曾深入,得少為足。

另一些人沉迷修定的各種境界,不肯認真讀書讀經、怕難怕枯燥,依賴心重,寧可扯著師父衣角,不願意自己用腦思考,或是自以為是,覺得自己修行有一些心得,尤其是定境和小神通,就目空一切。 這類性格的人當然不會待在學院型佛教團體。

 

04. 觀念正確比掌握技術重要?

一般來說,接受過學術訓練的學人,觀念比業餘學人偏差度低。 懂「技術」的人比較有自知之明,尊重專業,理解佛法的難度,不會過度獨斷自信,而且專業領域有監督評級制度,治學粗疏不會被包容。

業餘學人的學法觀念,往往是被機緣左右,被我們最初遇到的人和團體影響塑形,局限我們的品位視野。

學習佛法,觀念比技術重要,這是我從正覺得出的體會。

在正覺學習佛法的過程,最初的困難是掌握名詞和核心理論,這些內容分散在正覺的書籍、視頻和教學內容裡面。 學習能力強的人,可以很快跨過這個階段,開始研究正覺如來藏法的細節。

正覺的學法,其實沒有主動學習的成分,是被動吸收正覺灌輸的「知見」,也就是法主蕭平實導師對經論的說法和解讀。

正常學習知識技能的必備「成分」,在正覺都是被明文禁止或是潛在抵制的。 正覺禁止討論佛法和觀行內容,不鼓勵讀經,不鼓勵閱讀外面的佛法書籍。 給出的原因是:錯說佛法有罪業,經論你讀不懂,外面的人講的都是錯的,聽我們的就夠了。

禁止比對討論讀經讀書之外,正覺的「學法」,不培養學員的自學能力,比如讀經的能力,思辨的能力,寫作論述的能力。 雖然好像讓你發問,但是你不能質疑正覺的說法,質疑的人也絕對不可能開悟。

親教師被授職前必須發誓不違背法主的說法,所有的教學和寫作只能在正覺允許的框架界限內討論發揮,否則會被扣上誹謗三寶、退轉、分裂僧團等罪名。

這種封閉教學和一言堂模式,培養的是缺乏自信,不自己讀經,不會思考,不敢質疑,依賴權威,逐漸喪失學習能力的人。更直接的說,正覺不是在傳授佛法,是在我們的大腦裡,複製蕭導師的個人「佛法意識形態」。

讀過《阿含經》和印度佛教史的人,都知道佛陀的教導注重聞思,強調實踐,接受質疑,富於思辨,「依法不依人」。

正覺同修會的傳法方式,有這些特質嗎? 古印度最著名的那爛陀寺,採用的是這種教條殭化的教學方式嗎?

這樣的傳法方式,足以顯示正覺偏離佛教追求真相的最高原則——自依止,法依止,不異依止。

但是當你是初學,一張白紙,對佛法毫無概念,什麼都沒見過,你拿什麼來質疑這些不如法、不合理的做法?

到了後來,錯誤觀念被植入,以為學法變成搞神異、求福德、換開悟,將追求真理變成言論必須迎合法主的立場,即使你接受過學術訓練,你的技術只會淪為服務法主立場的工具,無法成為導向真理的利器。

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觀念正確遠比學術技能重要。

 

05.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網上有很多初學者經常討論讀哪本經,跟隨哪個師父,選擇哪個法門。 從他們的答案里,你可以看出初學佛和久學佛之間的差異。

在資訊爆炸的網路年代,找師父找書找資料都不難,甚至很多師父會找上你。

現代人學佛的窘境,不是沒有選擇,是選擇太多。

俗話說:三歲定八十。 學法初期,我們就像懵懂幼兒,所知有限,無力揀擇,這個階段吸收的是健康的觀念還是狹隘的偏見,往往決定了後續的方向。

不要輕視學法之初觀念上的些許偏斜和些許無知,些許的偏斜和無知累積疊加的效果,很可能是整體方向的扭曲顛倒。

《觀念篇》文章,針對的就是我在正覺觀察到的學法觀念問題,大致可分為三種:

1. 學習佛法的觀念和心態

2. 讀經的必備知識

3. 關於學佛的常見疑惑

我選擇討論的議題,是我個人學法過程中得出的經驗和教訓,讀者無需完全相信我的說法,我的目的也不是要給你一個正確答案。

討論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分享經驗,開闊思維,挑戰固有認知。未經深思的智慧不屬於你,只是別人的答案。

說得有道理的可以接受,不能判斷的可以擱置,不認同的可以不採納。

學法是追求真理,追求真理的健康心態應該謙虛,理性,客觀,開放,自由,無執,隨時準備修正,隨時汰舊迎新,不斷將自己改造得與真理更和諧融洽。

這是我想說的第一個觀念。

 

2020年5月18日首發于知乎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