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欲知佛道,必先為史」?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清朝學者龔自珍這句話經常被引用,對於一個學佛人,這句話的意義是什麼?

佛教歷史,是學習佛法必修的內容嗎? 讀不讀對學法有什麼影響?

從佛法的「緣起」教導來說,每一個現象的生起背後都有一系列錯綜複雜的條件。

同理,這個世界上所有事情都發生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脈絡中,瞭解佛法閱讀佛經,不能夠脫離時代、歷史、文化背景的大框架。

佛教發源於印度,過去2500年廣傳到全球各地,傳播過程中與當地文化融合。

專業學佛人必須閱讀印度佛教史,瞭解佛教起源地印度當時的歷史文化,以及佛陀最原始的教導。 除了印度佛教史,還有南傳佛教、西藏佛教、中國佛教、日韓佛教。。。 的歷史資料。

學佛法不讀佛教歷史,就像老外讀《紅樓夢》,不知此書是一部以中國古代為背景的小說,搞不清人物之間的親族關係,不知各家版本的差異,這種閱讀,不止是純粹看熱鬧,最後恐怕誤會比理解多!

學佛不知印度佛教史和佛教在不同地域國家的歷史發展,會造成什麼具體問題?

舉一些我在正覺同修會內部親身經歷的例子。 這些例子不是來自基層,大多是來自參與編譯寫作的學員和親教師:

1. 不知道佛陀的教導與古印度的宗教思想的差異和相同

2. 不知道「梵我論」與佛陀教導的「無我論」的差異

3. 分不清西藏佛教和印度佛教的人物,以為只要是正覺書籍裡面批評的都是是西藏密宗祖師。

4.不知道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的異同,印度大乘佛教有幾大體系

5.中觀系與唯識系的祖師是哪幾位,他們所造的論有哪幾部

6.不知唯識系所依經論是哪幾部,不知道唯識教理與部派佛教的關係

7.不知道漢傳與藏傳彌勒五論是那幾部

8.不知道經典,比如《楞伽經》、《維摩诘经》等,有幾個譯本,以及譯本之間的差異

9.不知道戒律歷史源流,比如以為吃肉就不是佛弟子,吃葷腥就是不清净,不知道佛陀時代沒有素食的戒律,奉行素食的是六師外道之一的耆那教,提倡不吃魚肉的是提婆達多

10.以為說錯佛法就「誹謗三寶」,不知道古印度哲學盛行,熱衷思辨,崇拜思想家,辨正所學的義理是家常便飯的事,誕生孕育在這種文化環境下的佛教,有可能禁止討論辯論嗎?

11.不知道佛陀在《阿含經》中禁止用占卜(比如道教擲茭)的方式去斷事。 占卜祭祀咒術都是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信仰方式,佛陀的不主張用迷信方式解決問題,而是經由觀察真相看清真相達到解脫無苦。 當佛弟子每個人都去擲茭,問出來的答案不同,應該如何決斷? 如果認定某人的擲茭決定正確,他人擲茭的答案不對,豈不是像公廟裡面的乩童,世間一神教裡面的「先知」?

12.不知道佛陀涅槃之後的二百年,印度佛教一直都沒有出現任何佛像,其後開始出現供養舍利子的佛塔。 因為對此無知,有些人執著家裡一定要供佛,認為一定要這樣做才是一個的虔誠佛弟子,殊不知這種習俗古印度並不存在。 佛陀的教導重實質不重表像,《阿含經》裡面佛說天人供養香花都不是真正的供養如來,只有實踐正法才是真正的供養。  [1]

13. 《梵網戒》裡面有這樣一條:「若佛子! 故販賣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尚不自作況教人作。 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印度人採用的是火葬或水葬,不是中國人的土葬。 你可以選擇依循《梵網戒》的戒條,尊重此戒條背後的精神,但是請思考一下,這一條戒律有可能是佛陀傳下來的嗎?

14.佛法裡面,證悟的對象「勝義諦」是一致的,但是在佛教歷史裏面,導向「勝義諦」的理論架構和修行法門是多元而且不斷演進。 這是歷史事實,從很多佛法名詞的建立與演進就可以看出,比如「阿賴耶」一詞在小乘和部派佛教經典裡面指的是執著愛染,與後期唯識經論裡面則取字源依憑、隱匿的意思。

15.不知道佛教著名的「空有之爭」無關六識、八識的爭論,不知道玄奘大師的「變帶、挾帶」與第八識無關。

16.污衊唯識論師安慧是六識論外道,不知道安慧論師在《大乘廣五蘊論》界定阿賴耶識屬於識蘊與世親菩薩的《大乘五蘊論》毫無分別。

17.不知道被蕭平實居士打入外道的陳那菩薩,是玄奘師父護法菩薩的師父,其重要論著《觀所緣緣論》是《成唯識論》的根本論之一。

。。。

 

這些是參與專案工作的明心菩薩的「無知」,基層學員的話,更是除了如來藏法對佛教歷史毫無概念,除非的親教師喜歡說一些歷史故事,除非自己有讀一些書。

我說出來不是要貶低任何人,我就是這樣學過來的,上面的例子是我個人見聞。

有一天當我發現自己的無知,再看很多人學佛多年,連印度佛教歷史都不讀,連佛陀當初是怎麼教法和帶領僧團都不知道,深感悲哀。

 

02.為什麼不重視佛教歷史?

在正覺同修會,我沒有聽過任何人認真客觀地討論佛教歷史。

如果討論也只是討論哪位大菩薩或祖師是法主蕭平實居士的轉世,如果寫文章要找資料,也只是看哪一段歷史哪一個故事哪一句話,可以借用來支援正覺的理論、立場、觀念、態度。 資料來源的背景甚至語境,都可以被忽略。

大家看待佛經,感覺經論彷彿是「從天而降,從地而出」的神異典籍,完全獨立於歷史、文化、政治、人物之外。

除了蕭導師標籤為錯的典籍,其他的只要是經論,就一定是佛陀所說,字字都是絕對,不知經論裡面有「疑偽類」,像是上面提到的內容有不符合印度歷史的《梵網經》。

我最初假設這種思維是尊重佛法、尊重經典。 我最初以為正覺只是不知道印度佛教史的重要性,只是太執迷明心和福德。

共事之後,發現如果對勘不同譯本不同論述,出現與蕭導師說法明顯矛盾衝突之處,不是扭曲經論本意,就是否定「不合正覺」的說法(安慧論師和陳那菩薩就是典型的例子)。

若是否定不了(比如龍樹菩薩是佛門之中無人敢否定的人物),就用「法無定法」做藉口,隱晦地暗示自己的錯誤解讀只是另一種詮釋,甚至暗示蕭導師所知是龍樹等大菩薩都不懂的法義。

我記得有位老師曾說:網路時代的今日,學法多麼便利,我們多麼幸運。

那時我沒想到我尊敬的老師裡面,很多人不上網搜尋資料也不懂搜尋資料,很多人搜尋只為了迎合蕭導師的預設立場。

不論是《大正藏》的內容還是古代現代學者大德的著作,符合正覺觀點的就拿來引證,支援自己的立場,不符合正覺觀點的時候,就說人家無知、誹謗、造惡業,說《大正藏》斷句錯誤。

歷史也一樣,蕭導師看到的才是真相,對正覺有利的符合蕭導師說法的是歷史,那些不利的文獻資料連「野史」都沒有資格。

如果你認定自己師父的定境夢境裡面看到的畫面,比客觀考證的歷史還可信可靠,你會去讀佛教歷史嗎? 你只會等著師父告訴你發生了什麼,或是想自己修出神通入定看看過去。

 

03.應該怎麼看待佛教歷史?

歷史不是科學,科學是一門相對黑白分明、結果能夠被反覆檢驗的學科,歷史屬於有含糊度的學科,涉及文獻資料的考證解讀,從不同資料裡面搜尋蛛絲馬跡分析解讀,拼湊完整圖像。

佛教起源於的古印度,印度文化重口傳,不重文字記載,我們今天讀到的內容不是高度精確的內容,而是大量文獻資料整理比對之後得出的「輪廓」性描述。

佛教歷史裡面,有些歷史資料相對比較可靠,但是同時也有很多完全無法考證、說法不一、互相矛盾的資料,甚至有考證後被質疑是竄改編造的傳說。

所有宗教的經典,都曾經被刪減、增補、編輯、篡改、錯譯,佛教流傳千年,一樣有這些問題。

基於佛教文獻資料的這些「特質」,閱讀佛教文獻時,要注意幾點:

1.整體看待:由於人為的「加工」不可避免,閱讀佛教的文獻資料,要有整體全域觀,對「孤證」持疑。

2.客觀理性:做為一個信徒,我們有信徒的主觀角度,容易被宗教故事裡面的神異故事、救贖故事深深吸引,但是請緊記,佛法首先是理性的追求真理,我們的信仰基礎應該建立在正確理解佛陀的教導上,不是佛經裡面的神異故事上。 《阿含經》裡面,佛弟子面對病苦,不是從早到晚祈求持咒拜懺找神醫,而是用四念住,接受身苦,調伏心苦。

3.提防造假:「加工」和竄改是一個問題,造假是更嚴重的問題。 假借佛名而說的「偽經」與為了鞏固宗派的法脈和正統性的「偽歷史」,自古有之。 比如許多坊間流傳的佛教故事,真確性都未必經得起考證,但是這些故事的流傳度遠遠高於晦澀的經教,深入民間,被學佛人當成鐵一般的事實看待。

學佛人深信因果,為何造假?

學佛人編造「神話故事」,有各種原因,包括上述的建立宗派、鞏固法統,最堂皇的理由就是為了「護持正法、救護眾生」這麼偉大的使命,即使不忠於事實、不查證真相,也是可以接受、有功無過的。

正覺同修會最近推出的《玄奘文化千年路》就是最佳例證,正覺內部甚至將蕭導師的著作視為三地菩薩造的「論」。

人性千古不變,現代有這種事情,古代當然一樣有。

開始讀「硬核」佛書瞭解佛教歷史之後,我發現學者對佛教的心態遠比正覺客觀、公正、理性。 學者研讀佛教歷史是為了考證真相,還原佛教的原貌,從不同角度理解歷史現象,不是像正覺所說,學者別有居心,刻意貶低佛教。

為什麼用心考證真偽的人被視為不尊重佛教? 為什麼盲目將所有佛教故事不加檢驗當成真相,讓自己感覺良好,為自己的宗派樹立法統,就是尊重佛教?

上面說的是造假的內容,那麼對於佛教裡面那些沒有絕對答案,無法檢驗的內容,又應該如何判斷解讀?

佛陀在《阿含經》破斥古印度宗教用各種迷信方式解決人生的苦難困惑。 佛法裡面的「信」是相信按照佛陀教導去實踐,就會得到效果,不是教我們沉迷經論裡面的神異故事,將神異當做「起信」的手段、學法的動機。

對於佛教裡面無法檢驗的、帶有不確定性的內容,可以理性地信仰,也可以選擇擱置判斷,這是個人的判斷揀擇。

判斷揀擇之前,多讀書,書單裡面不要漏掉印度佛教史和其他佛教歷史書籍。

最後,佛教歷史浩瀚如海,錯綜複雜,佛經的解讀,前人和後人的說法、不同經論的說法,有矛盾有爭議,佛法裡面的辯論,往往比想像的複雜。

理解佛教歷史的複雜之前,不要輕率地對這些爭議下結論,不要隨意批評其他大德學者,不要拿戒律恐嚇他人,不要以為在一個道場聽一兩年課就瞭解佛陀的教導。。。 這些錯誤我都犯過。

讀過印度佛教史,我所理解的佛陀和佛教是另一幅景象。

 

 

附錄:

莊春江居士的《佛教思想史要略》適合初學者參考,所有學人都應該閱讀專業學人撰寫的印度佛教史,2-10 是學者的必讀書單。 其中有些已經絕版,網上可能有免費下載版本,目前最容易買到的是周貴華教授的《世界佛教通史》。

莊春江:《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https://agama.buddhason.org/book/buhis/buhisi.htm】

2.聖嚴法師:《印度佛教史》,福建莆田廣化寺,2007年。

3.釋印順:《印度之佛教》,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4.釋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5.呂澄:《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6.(日)平川彰:《印度佛教史》,莊昆木譯,臺北:商周出版社,2002年。

7. (日)宇井伯壽:《印度佛教思想史》,釋印海譯,收錄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31卷》,臺北:華宇出版社,西元1987年。

8.(英)渥德爾:《印度佛教史》,王世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

9.(英)查理斯•埃利奧特:《印度教與佛教史綱》,李榮熙譯,第一卷、第二卷。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

10.周貴華:《世界佛教通史》(14卷)【可以讀第1卷,印度佛教:從佛教起源到西元7世紀】

 

 

 

https://zhuanlan.zhihu.com/p/86256562↑

2020年5月19日首發於知乎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瑯琊閣 的頭像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