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and-white-black-and-white-book-2118511.jpg

 

正覺同修會從起始,就為學員建立了一套錯誤的思維,其中一個最核心的,就是一定要有一個常住法恒存。

在《涅槃》一書,蕭導師繼續堅持無餘涅槃也要有第八識,否則阿羅漢心生恐懼,無法取證涅槃。

這個說法並沒有經論的支援,也不合邏輯。

《阿含經》中,阿羅漢把自己的五蘊身體看作死物,猶如枯枝樹葉,一心脫離三界的存在,如何會恐懼涅槃裡面有沒有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又沒有意識的了別功能,對一個羅漢來說,取證無餘涅槃後,有沒有第八識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玄奘翻譯的《本事經》中,世尊的教導與蕭導師恰恰相反。

世尊說怯弱的天人喜歡「有」、喜歡「阿賴耶」,因此不信受佛說;不論是執著常見的人,還是執著斷見的人,都必須「害阿賴耶」,才可以取證無餘涅槃。

 

經中,比丘首先複述世尊教導如何取證有餘涅槃,然後說,取證有餘涅槃者,不論觀色、聽聲、嗅香、嘗味、身觸、用意識了知諸法時,都不起貪、瞋、癡。

然後,比丘論述世尊對無餘涅槃的教導:

云何名為無餘依涅槃界? 謂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已舍重擔、已證自義、已盡有結、已正解了、已善解脫、已得遍知。 彼於今時一切所受無引因故,不復希望,皆永盡滅,畢竟寂靜,究竟清涼,隱沒不現,惟由清淨無戲論體。 如是清淨無戲論體,不可謂有、不可謂無、不可謂彼亦有亦無、不可謂彼非有非無,惟可說為不可施設究竟涅槃。 是名無餘依涅槃界。 苾芻當知! 如是名為略有二種涅槃之界。 」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漏盡心解脫,  任持最後身, 名有餘涅槃,  諸行猶相續。 諸所受皆滅,  寂靜永清涼,
名無餘涅槃,  眾戲論皆息。
此二涅槃界,  最上無等倫, 謂現法當來,  寂靜常安樂。 」

 

經中將涅槃形容為一個沒有戲論(語言概念)的境界,而且用雙重否定句形容涅槃,指出不可說無餘涅槃是有、是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也就是說,那是一個你無法用言語形容的境界。

既然是否定描述,當然不會說無餘涅槃中存在阿賴耶識。

《本事經》討論的是二乘阿羅漢證的無餘涅槃。

大乘的修行將阿賴耶識轉成無垢識,但是無垢識依舊不是破執後所證的真如無為法。

《瑜伽師地論》和《成唯識論》裡面,涅槃屬於「勝義世俗」的層次,被安立為無為法「真如」,不是有為法阿賴耶識。

 

世尊不但沒有說無餘涅槃有阿賴耶識,提到阿賴耶時,強調那是怯弱天人所執著的「有」。

比丘說他聽聞世尊說,由於對常見、斷見的執著,令某些天人怯弱,令另一些天人勇猛。

怯弱的天人最喜歡「有」,聽到有才歡喜,世尊說要滅除「有」、滅除阿賴耶,他們不接受,心裡非常驚恐,想:如果滅了自己,到時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嗎?

勇猛的天人則相反,執著的是不存在,因為害怕受苦。

「阿賴耶」是身心相續的綜合體,這兩類天人都是先于「阿賴耶」起我見。

怯弱的怕「我」斷滅,勇猛的希望「我」斷滅。 前者持常見,被「有見」所縛;後者持斷見,被「無有見」所縛。

正覺同修會喜歡強調阿賴耶識,是一切法之因,但是不知道經論之中,阿賴耶識是異熟識 (苦果、苦雜染),是苦諦之總代表。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 由二纏故,令諸天人,一類怯劣、一類勇猛。 有慧眼者能正觀察。 雲何二纏? 謂有見纏;無有見纏。  
 
雲何天人一類怯劣? 謂有天人,愛有、樂有、欣有、喜有,為滅有故說正法時,不能恭敬攝耳聽受,亦複不能住奉教心,不能隨順修如實見,惟生怯劣,退轉驚怖:『我等爾時當何所有? 我等爾時當如何有? 』如是天人一類怯劣。  

雲何天人一類勇猛? 謂有天人,怖有、厭有、欣求無有,彼彼苦法所逼切故,攝受、執著如是如是諸惡見趣,作是念言:『我若斷壞,隱沒不現,爾時乃名寂靜微妙。 』如是天人一類猛盛。  

雲何名為有慧眼者能正觀察? 謂聖聲聞如實觀察。 既觀察已,不于如實而生憍慢、不依如實而生憍慢、不因如實而生憍慢、不恃如實而生憍慢。 如實見已,便生厭背;既厭背已,便能離欲;既離欲已,便得解脫。 得解脫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經中很明顯沒有說阿羅漢要知道阿賴耶才能無所恐懼,取證涅槃,反而把執著阿賴耶的人,形容為「恒為常見所系縛者」。

不管執著常見還是斷見的人,世尊一律教導要「害阿賴耶,斷諸徑路,證真空性」。

如筆者其他文章所說,經論中所證的都不是阿賴耶識,是真如或空性,本經譯為「真空性」:

 

作是思惟:世尊為彼喜樂諸有阿賴耶者、恒為常見所系縛者,令滅有故,所說正法微細甚深、難見難悟、寂靜勝妙、非諸尋思所行境界、是諸審諦慧者所證、一切世間真實對治,謂能除滅憍慢渴愛,害阿賴耶,斷諸徑路, 證真空性。 離諸貪欲,證得究竟寂滅涅槃。  
 
作是思惟:世尊為彼怖畏諸有阿賴耶者、恒為斷見所系縛者,令知業果無失壞故,所說正法現見、應時、易見、饒益、智者內證、一切世間真實對治,謂能除滅憍慢渴愛,害阿賴耶, 斷諸徑路,證真空性,離諸貪欲,證得究竟寂滅涅槃。  

如是名為有慧眼者能正觀察。 如是名為由二纏故,令諸天人——一類怯劣,一類勇猛——有慧眼者能正觀察。 」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由二纏所纏,  令諸天人眾, 一類有怯劣,  一類有勇猛。 有慧眼聲聞,  能如實觀察, 能除慢厭離,  究竟證涅槃。 複如實了知,  佛所說正法, 能滅斷常見,  及二愛無餘。  
 有慧眼龍王,  能普雨法雨, 滅諸煩惱焰,  令證大清涼。 」(CBETA, T17, no. 765, p. 677

 

正覺同修會說無餘涅槃必須有阿賴耶識獨存,落入的正是怯弱天人的常見裡面,所以才以為阿羅漢會恐懼。

正覺同修會對此經的駁斥,一定是說滅阿賴耶指的是阿賴耶性,不是阿賴耶體。

後續,會撰文討論《成唯識論》中有沒有說無餘涅槃有第八識的存在(包括性、體這些名詞的定義),以及阿含經中「因內有恐怖、因外有恐怖」的正解。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