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essory-burnt-ceremony-326627.jpg

 

簡介:

本文的佛經經文翻譯和譯者按語,出自莊春江先生編輯的《阿含經故事選》(1.1 版,p.119)

這個故事裡面 佛陀解釋因果業報的複雜。 行十善的人,命終或許下地獄也或許升天。 行惡的人,命終或許下地獄也或許升天。

世尊說:「業報有四種情況:或有看似已報應,實際上卻還未報應的造業;或有看似無報應,但實際上卻已報應的造業;或有看似無報應,實際上也還未報應的造業;或有看似已報應,實際上也已報應的造業。。。 」

因緣業報錯綜複雜,即使有大神通的人,也很難清楚知道一件事情背後的各種成因和最終的業報。 沒有神通的人,更加不應妄論因果,隨意評斷,以免誤導他人。

 

經文翻譯:

本則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一七一分別大業經》、《中部第一三六大業分別經》:

 

有一次,佛陀到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游化,住在城北的迦蘭陀竹園竹林精舍。 而尊者三彌提,那時也 在舍衛城附近,住在一處僻靜的林間小屋中。

這天午後,有一位名叫「普達梨弗」的出家外道,正好走到尊者三彌提的住所,就進屋去參訪他,向他提了個問題: 「三彌提道友! 我曾當面聽沙門瞿曇告訴我說: 『肢體和言語所造的業,那是不實在的,只有意念所造的業,才是真實的。  

又,有一種禪定,當進入 那種禪定時,會完全無感覺。 』」 「普達梨弗道友! 世尊不曾這樣說,你不要這樣誹謗世尊,誹謗世尊是一件不好的事。 道友! 世尊一 再教導我們: 『如果故意造業,而且也付諸行動達成了,那麼,業報是一定有的,若不是在當世,就是在以後的來 世。 但如果不是故意的,那就不必然會有業報了。 』 至於禪定,確實有一種禪定,當進入時,會完全無感覺。 」

普達梨弗外道不同意尊者三彌提對業報的說法,再三地與尊者三彌提爭辯,尊者三彌提也再三地重申 他的看法。 最後,普達梨弗外道問: 「三彌提道友! 如果故意造業,而且也付諸行動達成了,那麼,會受什麼種業報? 」 「普達梨弗道友! 如果故意造業,而且也付諸行動達成了,那麼必定會受苦報。 」 「三彌提道友! 你隨沙門瞿曇出家多久了? 」 「不久,才三年而已。 」

普達梨弗外道心想,才出家三年的年少比丘,就能堅定地為他的老師辯護,更不用說是長老比丘了。 雖然他對尊者三彌提的回答,很不滿意,但一時也提不出什麼有力的反駁,就掉頭走了。 他們兩人的對話,被坐在不遠處的尊者大周那聽得一清二楚。  

於是,尊者大周那就將所聽到的告訴了 尊者阿難。 尊者阿難認為此事應當去稟報佛陀,就帶著尊者大周那去見佛陀。 佛陀瞭解了來龍去脈後,告訴尊者阿難說: 「阿難! 我不記得見過普達梨弗這位外道出家人,怎麼會對他說那些話呢! 又,看那三彌提比丘,愚 癡而不明究理,普達梨弗所問的問題不明確,涵蓋了好幾種情形,他不分開來回答,卻只以一種答案來回答。 」

「世尊! 三彌提比丘也許是依『諸受是苦』的道理來回答的,這有什麼錯呢? 」尊者阿難為尊者三彌 提辯護道。 「看! 阿難,連你也不明究理! 三彌提比丘應當回答說:如果故意造樂業,而且也付諸行動達成了, 那麼必定會受樂報;如果故意造苦業,而且也付諸行動達成了,那麼必定會受苦報;如果故意造不苦不樂業,而且也付諸行動達成了,那麼必定會受不苦不樂報。 阿難! 如果三彌提能這樣回答,普達梨弗一定被他折服。 阿難! 如果你們能聽如來廣泛而深入地解說業報,一定能更加清楚而獲得法喜。 」

「世尊! 現在說正是時候,我們一定會好好記住,好好遵行。 」

「阿難! 有人不離殺、盜、淫、妄、...... 邪見等十惡行,但死後卻生在善報的天上。 或有得天眼神通 的修行者,正好看到這種情形,就堅定地下了沒有惡行、惡業報的結論,並且執著這才是唯一的真理,這是我不能同意的。 我同意有些行惡者死後生天,但卻不同意所有行惡者死後都生天的結論。 因為如來知道,為惡但死後生天的人,或因惡報已在當生受完,或因現生所造惡業延後受報,或因前生強大的善報尚未耗盡,或因死時起了與正見相應之善念的緣故。  
 
有人離殺、盜、淫、妄、...... 邪見等十惡行,但死後卻生在惡報的地獄中。 或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 正好看到這種情形,就堅定地下了沒有善行、善業報的結論,並且執著這才是唯一的真理,這是我不能同意的。 我同意有些行善者死後生于地獄,但卻不同意所有行善者死後都生地獄的結論。 因為如來知道,為善但死後生地獄的人,或因善報已在當生受完,或因現生的善業延後受報,或因前生強大的惡業尚未報盡,或因死時起了與邪見相應之惡念的緣故。  
 
有人不離殺、盜、淫、妄、...... 邪見等十惡行,死後生惡報的地獄。 或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正好 看到這種情形,認為確實有惡行、惡業報,這是我能同意的,但執著這才是唯一的真理,這是我不能同意的。 我同意行惡死後會往生地獄,但卻不同意所有行惡者死後就往生地獄的結論。 因為如來知道,為惡死後往生地獄的人,或因當生的惡行往生,或因前生尚未報盡的惡業往生,或因死時起了與邪見相應之惡念而往生的緣故。  
 
有人離殺、盜、淫、妄、...... 邪見等十惡行,死後生在善報的天中。 或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正好 看到這種情形,認為確實有善行、善業報,這是我能同意的,但執著這才是唯一的真理,這是我不能同意的。 我同意行善死後會生天,但卻不同意行善者死後都生天的結論。 因為如來知道,為善死後生天的人,或因當生的善行往生,或因前生尚未報盡的善業往生,或因死時起了與正見相應之善念而往生的緣故。  
 
所以,阿難! 業報有四種情況:或有看似已報應,實際上卻還未報應的造業;或有看似無報應,但實際上卻已報應的造業;或有看似無報應,實際上也還未報應的造業;或有看似已報應,實際上也已報應的造業,這就像有些果實還未成熟, 但外表看起來卻像已經成熟了的模樣;有的已經成熟了,但外表看起來卻還像尚未成熟的模樣;有的尚未成熟,外表看起來也還沒成熟的模樣;有的已經成熟了,外表看起來也已成熟了的模樣。 」

 

編者按

上面的經文,講述的是因果業報錯綜複雜,並非一般人可以推論猜測,即使有神通的人,也難以準確觀察。

外間有很多通靈人士,宗教人士,修習道術易經或是擁有神通的人,都喜歡替人「查看」前世今生,解說因果業報。 他們的判斷和建議,難以客觀檢驗,應該予以高度質疑,而不是感覺「好像說得對」、「好像有道理」就信以為真。

這裡再用正覺同修會為例子。 正覺同修會的弘法視頻和禪淨班授課時,老師們都會說:「因果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單純的、這麼直線化的發展。 也就是並不是「如是因,如是果」的狀況,這個我們很快再來為大家分曉。 」[1]

這位老師說因果不是直線性發展,當然沒有錯。

矛盾的是,到了實際生活層面和日常大家相處,正覺菩薩卻又習慣自信慢慢地去解讀因果。 從蕭平實導師本人到幹部與基層,很多人都是這種思維。

比如,你身邊有人突然患上惡疾、頑疾,而他/她又說過對正覺不敬的話,他就一定是誹謗蕭導師、誹謗如來藏。

如果是正覺自己人有病,不喜歡你的人就說你一定是這輩子造了什麼惡業,喜歡你的人就說你太操勞了,或是被密宗鬼神干擾,被天魔干擾,好像大家都有天眼,可以親眼看見這些事情一樣。

另外一種常常聽到的解釋,就是冤親債主來討債,所以會教你去拜懺、念經、受戒、學正法、捐錢護持、做義工,然後以自己為例子,告訴他人這樣做功效多麼好。

事實上,我們怎麼確定一個人今生所承受的災病,是今生造的業導致,而不是上輩子的業遇到合適的緣所展現的果報?

冤親債主這個解释,如何證實?念經拜懺當然有帮助,可是對A的情況有帮助,對B不一定有,不可一概而論。若果真如此,那正覺的菩薩豈不是應該全部沒病沒痛,諸事順利?

這些說法的潛臺詞是:我知道因果,我知道怎麼幫你。

說者聽者都很少統計過功效。當你很脆弱的時候,會選擇信了再說,做了比不做好,結果不重要,我們有時候需要的是一個說法,一個方案,一個可以抓住的心理安慰。

問題是,有些人的病,是自己長期生活不調、飲食無度導致,如何證明與誹謗正覺有關系?

有些病屬於生理性問題,古代可能沒得治,但是現代只要找到好的醫生,檢查確診,吃藥手術就可以控制或是痊癒。 這樣的病,如果一味燒香念佛拜懺佈施而不去看病,真的可以痊癒?

 

另一種妄論因果涉及財富。

常聽見的一個例子是:某人賺很多,但是都給了子女或同修,大家就喜歡解讀說,他/她一定是欠了這些人的,所以自己都沒有享受到。

這種思維叫「倒推因果」:用自己的預設解釋已經發生的事情。

我們如何知道這一世發生的事,是因,還是果?

我也可以說,此人是大菩薩,天生不喜歡依賴他人,毫不計較,無私奉獻,與欠債欠什麼毫無關系。 說不定是他/她的家人在虧欠他/她。 請問這種事情誰有能力確認?

若沒有客觀證明的方法,討論的意義何在? 還是只是讓討論者覺得自己很厲害? 讓某些人感覺自己很有福報,別人都是來還債給自己的?

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事,有什麼不可以用「因果」兩個字概括解釋? 但是某人某事的細緻因果,哪有這麼容易推論定案?

倘若 佛世擁有大神通的阿羅漢,都不敢隨意解讀因果業報,沒有這種神通力的人,更加不應該隨意論斷,更不要隨便給人建議。

比如上面那些「論斷因果」的例子,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困擾:延誤就醫,忽略病因,迷信神醫,增加患者的精神負擔(整天被提醒罪業深重),浪費金錢(以為只要佈施金錢就自然會出現解決方法)。

學佛人面對人生苦難,應該尋找合情合理合適的方法解決。 有些問題,比如子女教育、身體健康、開創事業這些事情,都有世間法的因素和層面,不是一味用「宗教方法」就可以完善處理。

許多人學佛後生活比較順,其實是因為開始懂得觀察自己內心,反省自己的缺失,學會包容接受,因此改變了自己與外界的關係。

但是,最初的內觀反省,到了後來往往走了樣,去到另一個什麼都求「佛」問卜,什麼都期待外力拯救的極端。

我們可以向 佛菩薩祈求,但是不要以為必然能如己所願。 佛菩薩替我們解決因果業報的方法,可能並不是我們所期待的那種方法。

我們可以祈求救贖,但是請不要抱著賄賂和利益交換的心態去求佛菩薩。 如果你和某人祈求的事項剛好有衝突,請問 佛菩薩要幫誰? 如果承受業報對你最好,那 佛菩薩不按照你的意思幫你,你可以接受嗎?

如果 佛教真的讓所有信徒這一輩子就可以無災無病如願以償,其他宗教恐怕早已滅絕。

如果某人某團體真的神通廣大,事事應驗,消災解難,其他人其他團體也得全體靠邊站了。

過度強化 佛法中的神異故事和外力救贖,流弊就是將 佛法導向怪力亂神的方向,與迷信思維夾纏不清。

蕭導師自己說「智慧渡學人,神通渡俗人」。 結果,大家沒有神通,卻一樣拿著佛經中的一些故事教導和如來藏法去妄論因果,比有神通說因果問題更嚴重。

 

在正覺,論斷因果背後還有另一層心理因素是許多人沒有警覺的。

佛教和所有宗教團體,都很容易吸引社會上特別需要安慰、救贖、關注的弱勢群體:生活艱苦的、長期病患、心理疾病患者,年老無依者等等。

做為一位正法「菩薩」,我們為人解說因緣果報,解釋阿賴耶識的業報機制,並且提供 佛教的消災解難方案,確實為需要的人和初學者,提供了安慰和佛法知見。

但是這種做法,拿捏不當,一是我們自己生起優越感,增長我見;二是對方修行失焦,對團體和人產生強烈的依賴依附。

佛陀在阿含經所強調的救贖方法,首先是以正見和修行自救,用正知正念,用四念住來面對身苦和心苦。 在理解這個核心要義、同時貫徹修行的大前提下,佈施拜懺持戒念經行六度,才會得力,才是正信。

如果不是在此大前提下去做,只是強調某個團體是正法、某個大菩薩神通廣大,教大家佈施拜懺持戒念經做義工,培養的是一種全盤依賴他人的不健康心態。

前者與後者的分際,不易察覺,需要修行人自己誠實面對。

 

二乘《阿含經》中記載的佛陀法教,對咒術、問卜這些當時婆羅門教盛行的做法,並不認同。 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事實。

這裡,舉一個二乘經典中阿那律尊者面對病苦的故事:[i]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五百四十篇【喬正一白話譯于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那時佛陀還駐錫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 當時,阿那律尊者身患重病,在舍衛國松林精舍內修養。 比丘們得知尊者生病,都趕來探望尊者的病情。 比丘們問候尊者:「尊者啊! 您還好吧? 病情有沒有減輕些? 」

尊者回答:「我病的不輕,身體的痛苦對一般人而言恐怕是難以忍受的,而且我的病情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 」 尊者以叉摩比丘身患重病的情形,以三種譬喻對諸比丘們說出自己從頭到腳全身的痛苦: 一、頭部就好像給大力士以繩子綁住,然後急絞。 二、腹部就好像牛被人用刀割腹,取出內臟。 三、兩腳就好像被兩個大力士高懸于火上,用火燒著。 然而尊者全身的痛苦更甚于上面三種情形。  

尊者繼續說:「雖然我全身遭受病苦煎熬,但是我卻能以正念正知的修行方法來忍受這些病苦的折磨!  」 比丘們好奇地問:「尊者,您可否進一步為我們解釋什麼是『正念正知』? 究竟您是如何安住您的心,來忍受如此劇苦?  」

尊者回答:「四念處! 就是四念處! 我能忍受這麼難熬的病痛全靠念住之功! 什麼是四念處呢? 簡單的說,在身體行動方面,不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等,都一一清楚,念念分明;乃至於情緒方面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心念中的貪、瞋、癡等;對於心法,如五蓋、五蘊、六根接觸六塵等等,都能清楚分明。  」

尊者又說:「如果能夠切實的奉行四念處,自然就能夠安忍一切病痛的折磨!  」 比丘們聽完尊者的開示,心中都生起無比的法喜,祝福尊者早日康復後,一一離去。

[i] HTTP://www. charity.idv.tw/m/m3.htm

 

大乘經論為不同根基心性的人,提供了各種累積福德和迅速離開三惡道的方便,但是如《般若經》所說,一切福德功德由證得無執、無所得心境而來,所以修行重點不可本末倒置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1-200)》卷7:「「舍利子! 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與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故,得如是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微妙功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1-200)》卷36:「佛言:「善現! 是菩薩摩訶薩普于一切意界、意識界不得不見,如是菩薩摩訶薩于一切法,其心不驚不恐不怖。 善現! 諸菩薩摩訶薩于一切法都無所得,應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于一切處不得般若波羅蜜多,不得般若波羅蜜多名,不得菩薩,不得菩薩名,不得菩薩心。 善現! 應如是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令于般若波羅蜜多修學究竟。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1-200)》卷41「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 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學,為正學般若波羅蜜多,乃至為正學一切相智耶? 」佛告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學,為正學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為方便故。 乃至為正學一切相智,以無所得為方便故。 」時,舍利子複白佛言:「世尊! 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學,以無所得為方便學般若波羅蜜多,乃至以無所得為方便學一切相智耶? 」佛告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學,以無所得為方便學般若波羅蜜多,乃至以無所得為方便學一切相智。 」舍利子言:「無所得者,為何等法不可得耶?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518 問乘品〉:「須菩提! 菩薩摩訶薩以應薩婆若心,不著一切法亦觀一切法性,以無所得故,亦教他不著一切法亦觀一切法性,以無所得故。 」

 

 

譯者按語:

  • 今日,業力的觀念說來是蠻普遍的,但卻多淪于神秘與渾沌,即使有神通能力的修行者,也不一定有足夠的神通力看得清楚,看得完整,更何況是一般人呢! 業報的大原則,雖然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實際上的作用與展現,通常是錯綜複雜、動態變化,不是單純一對一反應,也不一定能立即因緣具足而反應展現的,所以,實際上很難只用做什麼事,就得什麼報,那樣簡單的、僵硬的方式解說,否則或未得其利,先蒙其弊,成為迷信的附和者。 修學正見增上的佛弟子,應當把握緣起理則,從經典中多方理解,再從日常生活中修學體證。

 

  • 「一向問要一向答,分別問要分別答」,這應當是印度當時的問答與論辯原則吧。

 

 

 

  1.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第19集「深信因果」 正緯老師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 /a03/1470-a03_019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