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wong-ymDkStTS3do-unsplash.jpg

 

1. 簡介

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導師在許多著作中一再宣稱:

第八識(如來藏)[1]恒存不壞,即使是滅盡蘊、處、界一切有為法之無餘涅槃境界,仍有第八識(如來藏)離見聞覺知而獨存;若不如此,無餘涅槃將成為斷滅空之境界。 無餘涅槃若沒有第八識(如來藏)獨存,將等同于斷見外道的主張。

他認為若不知道或不信受第八識(如來藏)恒存不壞,則無法斷我見取證聲聞初果,更不必說取證二、三果乃至阿羅漢果。

《涅槃─上冊》(頁216):

末法時代的解脫道修行者,由於不知道第八識的法性是恒存不壞而能生蘊處界及宇宙山河等萬法,或者由於惡知識的誤導而隨之否定第八識的法性恒存,因此不知不覺間陷入因內有恐怖和因外有恐怖的情境之中,於是不敢真的斷除我見, 就無法取證聲聞初果,永遠不能斷除三縛結

以上說,不知道或不信受第八識(如來藏)恒存不壞,會陷入因內有恐怖因外有恐怖的情境,因此無法斷我見、取證聲聞初果。 關於「因內有恐怖因外有恐怖」的議題,請參閱筆者先前之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85074768;https://zhuanlan.zhihu.com/p/85075614; https://zhuanlan.zhihu.com/p/85077718; https://zhuanlan.zhihu.com/p/85080114

 

簡單說:蕭導師認定知道或信受第八識(如來藏)恒存不壞,是斷我見證初果的先決條件

果真是如此嗎? 不知道或不信受第八識(如來藏)恒存不壞,就無法斷我見證初果嗎

在筆者文章的評論裡面,有位知友(馮宣居士)提出唯識論著裡面提及「有不知道或不信受第八識的三果人」。

他的意思是:既然有不知道或不信受第八識而已證三果,當然表示不知道或不信受第八識可斷我見證初果。

所以,斷我見證初果,當然與是否知道或信受第八識(如來藏)恒存不壞無關。

也就是說:蕭導師的主張「知道或信受第八識(如來藏)恒存不壞,是斷我見證初果的先決條件」明顯違背經論的教導。

本文就這個議題,查證經論內容,分底下幾個部分來詳細討論,讓讀者瞭解為什麼斷我見、證三果人甚至證阿羅漢果,都不需要知道或信受第八識的存在。

 

這裡需要理解幾個重要概念

  1. 滅盡定是「無心定」──前六識心滅盡之定;三果以上的聲聞聖者方能證得。
  2. 滅盡定第一次生起時,必須在人間欲界修得。
  3. 如果在人間修得滅盡定之三果人往生色界、無色界,有些三果人可在此二界發起滅盡定。
  4. 生無色界的三果人,若不知道或不相信有阿賴耶識存在,不能入出滅盡定;因為他們恐怕一入此定,沒有色、心,就成斷滅,永遠無法再出定。 相信有阿賴耶識而生無界色的三果人,則可再入出滅盡定。
  5. 既然有不知道或不相信有阿賴耶識存在的三果人,表示斷我見、聲聞見道與「知道或信受第八識(如來藏)恒存不壞」這條件無關。

 

2.1 滅盡定是無心定,三果以上的聖者方能證得

《成唯識論》:

什麼叫做滅盡定? 就是四果無學,或除初、二果外,唯證不還果的有學聖者,他們雖對無色界無所有處的貪或已暫伏,或已永離,而于上地非非想處的貪,還不一定能夠制伏或斷離。 因此,先由止息想心的作意起修,使不恒行的前六識,和恒行的第七識染汙末那等心、心所法,全都滅掉,依此建立滅盡的名稱;又能令身安和,所以亦名為定。 又因偏重于厭離受、想,所以也叫做滅受想定。 [2]

 

以上是說,入滅盡定的時候,前六識和染汙末那識的心、心所法全部滅掉,因此常被稱為「無心定」。

但是此「無心」,不是真正無心,仍有第八識心存在,如《瑜伽師地論》卷53說:

複次,雲何滅盡定? 謂已離無所有處貪未離上貪,或複已離由止息想作意為先故,諸心、心所唯滅靜、唯不轉,是名滅盡定。 此定唯能滅靜轉識,不能滅靜阿賴耶識 [3]

也就是說,入滅盡定時,七轉識心、心所法暫時不起,只有第八識仍存在持身。

 

2.2 第一次生起滅盡定的條件

《成唯識論》:

生起滅盡定的條件,是要把三界見道所斷的煩惱斷了之後,才能起此滅盡定。 因為未斷見惑的凡夫,不能伏斷有頂天非非想地的心、心所法。  
這滅盡定的力用,微妙殊勝,要證到了我、法二空的根本智然後隨應生起後得智,才能引起滅盡定。 這是講見所斷惑:至於修所斷惑,有兩家不同的異說。
 [4]

生起滅盡定,至少必須見道。

在大乘佛菩提道,即是初地以上,已證「我空、法空智」;在聲聞乘,必須證我空智斷我見,並進一步證得三果才可能生起。

第一次生起滅盡定,必須在人間(欲界),《成唯識論》:

此滅盡定的最初的生起,只能在人類中,因為它是由佛及佛弟子在人間說教之力所引起,也因為人類的慧解較其他五道猛利得多 [5]

 

2.3 有些三果人可在無色界生起滅盡定

在人間(欲界)修成了滅盡定後,若往生色界、無色界,還可能生起此定嗎?

《成唯識論》:

﹝如在人間修成功了之後,﹞其後生在欲界以上的色界和無色界中,此定也得現前,這在《鄔陀夷經》上可以證明。 ﹝該經說:「超段食,隨受一處意成天身,便能出入此定」,不僅色界稱為意成天,﹞無色界也是超越段食,唯有意思存在的「意成天」,所以無色界人,也可能入滅盡定。 [6]

由上知,有些三果人在人間第一次證得滅盡定後,若往生色界、無色界後,仍有可能在此二界出入滅盡定。

三果人能夠在色界出入滅盡定,大、小乘的看法是一致的,如《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53說:

問:此滅定何處起? 答:在欲、色界,非無色界;若初起唯欲界。 若此起已,于此定退,命終生色界中,由串習力複能現起,余者不能。 雲何知然? 如契經說:尊者舍利子告苾芻眾言,若苾芻戒定慧具足者,能數數入出滅受想定。 彼于現法及將死時,若不能辨如來聖旨,命終超段食天處,生在意成身天中,于彼複能數數入出滅想受定,斯有是處,應如實知。  [7]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認為,三果人能夠在色界出入滅盡定,但是在無色界不能夠出入此定。

《成唯識論》認為並非所有三果人于無色界皆無法入此定。 是否能入此定,要看他們對第八識的信不信受來決定。

 

2.4 相信有阿賴耶識而生無界色的三果人,則可在無色界再入出滅盡定

在人間修成滅盡定的三果人,如果命終往生無色界,能不能在無色界中再出入此定,要看他對第八識是否信受來決定。

《成唯識論》:

不過生到無色界的人,不一定都能入滅盡定,要看他們對第八藏識是否信受而作決定。 不信受有第八藏識而生無色界的人,不能入滅盡定。 因為他們恐怕一入此定,沒有色、心,就成斷滅了﹝而無法出定,因此不敢入此定﹞。 信有第八藏識而生無界色的人,滅盡定亦可現前,因為他們知道有第八藏識的存在,雖然色身和轉識都沒有了,但也不會斷滅的﹝,所以能安心的入出此定﹞。 [8]

以上表示:信有第八識而生無界色的三果人,滅盡定可再現前;不信第八識的則無法。 為何會如此呢?

先說為什麼「不信受有阿賴耶識而生無色界的人,不能入滅盡定。 因為他們恐怕一入此定,沒有色、心,就成斷滅了﹝而無法出定,因此不敢入此定﹞」?

因為不知道或不信受第八識的二乘人,他們以為「命根」依色、心而有,而且以為只有六識心。

在色界入滅盡定時,雖然六識心皆滅盡了,但是還有色身存在可為「命根」之所依,入定後命根不會消失,生命得以繼續維繫不會斷滅, 因此可再出定。

但在無色界,假如入了滅盡定,命根所依之色身、六識心全不存在,入定以後等於死亡、生命斷滅,因此無法安心入此定,恐怕入定後無法出定。

 

這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53中有說明:

問:何故生欲、色界能起滅定,非無色界耶? 答:命根依二法轉:一、色,二、心。 此定無心,斷心起故。 生欲、色界,起此定時,心雖斷而命根依色轉。 生無色界,色雖斷而命根依心轉;若生彼,起此定者,色心俱無,命根無依故應斷,是應名死,非謂入定,是故生彼界不起。 [9]

二乘教法以為「命根」依色身和六識心而轉,所以在無色界入滅盡定時,命根沒有所依會斷滅,入滅盡定等於死亡。 這種情況不叫「入」定,因為無法「出」定。

大乘唯識知道「命根」之實質其實是第八識內之種子,即使在無色界入滅盡定時,色身及前六識心都斷滅了,仍然有第八識持身,所以二乘所謂的「命根」仍存在,入定後不會死亡,所以可以安心的入、出此定。

以上內容,《瑜伽師地論》卷56有大略說明:

依已離無所有處貪止息想作意為先,名滅分位,建立滅盡定。 此複三種:自性者,唯是善;補特伽羅者,在聖相續,通學、無學。 起者,先于此(欲界)起,後於色界重現在前,(命根)托色所依,方現前故──此據未建立阿賴耶識教若已建立,于一切處(包括無色界,滅盡定)皆得現前  [10]

二乘「命根」的教法,即是《瑜伽師地論》所說的「此據未建立阿賴耶識教」;「若已建立(阿賴耶識教)」──若信受第八識教法的三果人──「  于一切處(包括無色界,滅盡定)皆得現前」。

 

3. 斷我見、聲聞見道與「信受第八識(如來藏)恒存不壞」無關

從以上幾段的說明可知:

有一種三果人,不知道或不信受第八識存在。 他們在人間證得滅盡定後,假如往生無色界,就會因為害怕入定等於死亡,所以無法再發起滅盡定。

這個例子明確證明,斷我見和聲聞見道都不需要「知道或信受第八識(如來藏)恒存不壞」。 蕭導師主張「知道或信受第八識(如來藏)恒存不壞,是斷我見證初果的先決條件」根本不符合經論所說。

 


 

附:馮宣居士提供的資料

《瑜伽師地論》卷56:

「問:依何分位建立「無想定」、「滅盡定」及「無想天」? 此三各有幾種? 答:依已離遍淨貪未離上貪、出離想作意為先、名滅分位,建立無想定。 此複三種:自性者,唯是善;補特伽羅者,在異生相續; 起者,先于此起,後於色界第四靜慮當受彼果。 依已離無所有處貪止息想作意為先、名滅分位,建立滅盡定。 此複三種: 自性者,唯是善。 補特伽羅者,在聖相續,通學、無學。 起者,先于此起,後於色界重現在前,托色所依方現前故——此據未建立阿賴耶識教;若已建立,于一切處皆得現前。 依已生無想有情天中名滅分位。 建立無想。 此亦三種: 自性者,無覆無記。 補特伽羅者,唯異生性。 彼非諸聖者。 起者,謂能引發無想定思,能感彼異熟果,後想生已是諸有情便從彼沒。 」

《成唯識論》:

此定初起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說力起故,人中慧解極猛利故,後上二界亦得現前,《鄔陀夷經》是此誠證,無色亦名意成天故。 于藏識教未信受者若生無色不起此定,恐無色心成斷滅故,已信生彼亦得現前,知有藏識不斷滅故。

對於這一段論,窺基法師在《成唯識論述記》中做如下的釋。 ()中的內容為末學所添加,算是簡單的翻譯。

《成唯識論述記》卷7:

「(《成唯識論》)論:「後上二界」至「意成天故」。 述曰:若後(色界、無色)二界亦得現前。 即二界得後起。 然無欲界後起。 以必不還等方得故。 (《瑜伽師地論》)五十六說:「起者,先于此起,後於色界重現在前,托色所依方得生故。 此(說法是)據未(信)有第八識義;若已建立第八,于一切處皆得(滅盡定)。 」此即據已建立第八教,真實義建立故。 《鄔陀夷經》是此證故,如《俱舍(論)》(卷)第五廣說。 「鄔陀夷」者,此名「出現」。 日出時生,故以名也。 言「意成天」,即超段食。 佛說是色界。 不爾,既言超段食,隨受一處意成天身能入出此定,故知通無色。 經不遮彼,言隨一故。 釋此經者,舍利子說有退者,色界後起。 出現(即:具壽鄔陀夷)不了意成天,言謂是非想(非非想處天)。 然彼(具壽鄔陀夷)不知有第八識。 生非想處不可後起此定故。 與上座(舍利子)論議。 佛知(具壽鄔陀夷)不了舍利子說。 所以見訶。 (言「意成天」,即超段食。 佛說是色界)非遮無色得入此定。 如《毘婆沙》第一百五十三卷明其所以。 問:生無色(界天)者,為一切能入(滅盡定),為有不能(入這個定的)?
答:(《成唯識論》)論:「于藏識教」至「不斷滅故」。 述曰:于第八識若未信受,生彼(無色界天而)不起(滅盡定)。 恐無色已後無心,成斷故同無餘依。 若已信(阿賴耶識教)生彼(無色界天)。 非但于下(欲界、色界)得起(滅盡定),亦得于彼(無色界)現起此(滅盡)定。 知有藏識,雖無色身(入滅盡定)不慮(害怕)斷滅(以為入無餘依涅槃)。 前引(《瑜伽師地論》)五十六. 《對法》(卷)第十,正與此(如上道理)(相)同。 然舊諸師謂:未建立(阿賴耶識)教,即小乘說;已建立是大乘說者。 (基法師評曰:)不然! 若大乘說對彼二乘建立第八。 已不知有此。 設生無色豈不慮斷。 故知建立者是信有義。 不建立者非信有義。 此與彼同。 問:若爾,諸得此定。 必是(三果)不還已去。 (答:)生無色(天的三果)聖者,必非不定性聖者,(而)是定性人。 聖不下生故。 非不定人先根熟時佛不救故。 亦非不定性人大根必不熟入無餘。 義如(《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無餘依地說。 與定性人有何別故。 即彼定性人。 如何信有第八識也。 菩薩又不生彼。 若信大乘便非定性,不應生彼。 (問:)若定性者雲何信有? 答:即定性中,有愚法(聲聞)者,不信大乘故,彼定不起。 若不愚法聲聞,雖信大乘,不將為究竟。 由信有(藏識)故,彼起此定。 不為究竟故聖人生彼。 如今大乘信小乘教 或此文意與(《瑜伽師地論》)五十六別(有所不同)。 此據一分聖者。 非謂一切皆爾。 不聞大乘人。 生彼(無色界天)決定不起此(滅盡)定故。 然《對法》第十雲:謂無色多分不安住寂靜異熟故不入此定。 非如下界故。 更為此第二解也。 約實(來說),亦得《瑜伽》(卷56的內容)為勝。 」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5:

(《成唯識論》)論:于藏識教等。 本雲建立者,是信有(阿賴耶識教)義,非成立(阿賴耶識教)義。 定性(聲聞)之中有愚法(聲聞)者,不信(第八識)(也)不入(此教導)。 不愚法者,雖信大乘,不將究竟(所趨入)。 (這種定性聲聞)由信有(第八識教)故,生彼(無色界天)入(滅盡)定 《要集》雲:既信大乘,何非究竟者? 此不解意。 本釋意雲:雖信大乘不將究竟唯有一乘,信有三故。 如求聲聞(乘為最終目的的人),(雖然也)信有獨覺(乘)。 (但是,)不將(為)究竟(所趨入的目的)。 (同理,以)唯一獨覺(為所趨入的人),無聲聞乘(為自己所趨入)。 又雖信大性。 自無力能證得大故。 法花論為信種種乘異。 但說一乘故 西明(即西明寺的圓測法師,他的觀點多與窺基法師不同,所以慧沼法師多破之)雲:經不為說,不求一切智故。 今者為說,令入滅定故 (我慧沼)今者問彼(圓測):(你在哪裡看到)何大教中令入(滅盡定),為說《阿毘達摩(契經)》、《解深密(經)》等? 皆不為說! 至《涅槃經》但說六(識,不說八識教)故。 (另外,)《阿含》等經已密說(阿賴耶識教)故。 故知建立(第八識教)者,是信有(第八識)義。 故此《論》雲:于藏識教未信受者,(生到)無色(界天)不起(滅盡定)。 已信(第八識教者),生彼(無色界天)亦得現前。 不言(應該說)成立藏識(的所緣、雜染還滅、與諸轉識互為因緣等相)已,後信者方起故。 」

 

  1. 第八識與如來藏本是二種涵義不同之名相,蕭導師將二者視為同一概念。 
  2. 《成唯識論》卷7:「滅盡定者,謂有無學,或有學聖,已伏或離無所有貪,上貪不定;由止息想作意為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汙心、心所滅,立滅盡名。 令身安和,故亦名定。 由偏厭受、想,亦名滅彼定。 」(CBETA, T31, no. 1585, p. 37, c12-16) 白話解釋參考于淩波《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頁489,以及林國良《成唯識論直解》頁623。 
  3. 《瑜伽師地論》卷53 (CBETA, T30, no. 1579, p. 593, a1-4)
  4. 《成唯識論》卷7:「要斷三界見所斷惑方起此定,異生不能伏滅有頂心心所故,此定微妙要證二空,隨應後得所引發故。 」(CBETA, T31, no. 1585, p. 37, c28-p. 38, a2) 白話解釋參考于淩波《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頁491-492,以及林國良《成唯識論直解》頁626-627。 
  5. 《成唯識論》卷7:「此定初起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說力起故,人中慧解極猛利故。 」(CBETA, T31, no. 1585, p. 37, c23-24) 白話解釋參考于淩波《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頁490,以及林國良《成唯識論直解》頁624。 
  6. 《成唯識論》卷7:「後上二界亦得現前,鄔陀夷經是此誠證,無色亦名意成天故。 」(CBETA, T31, no. 1585, p. 37, c24-26) 白話解釋參考于淩波《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頁490,以及林國良《成唯識論直解》頁624。 
  7.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53 (CBETA, T27, no. 1545, p. 778, c1-9)
  8. 《成唯識論》卷7:「于藏識教未信受者,若生無色,不起此定,恐無色心成斷滅故。 已信生彼,亦得現前,知有藏識不斷滅故。 」(CBETA, T31, no. 1585, p. 37, c26-28) 白話解釋參考于淩波《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頁490,以及林國良《成唯識論直解》頁624。 
  9.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53 (CBETA, T27, no. 1545, p. 779, b13-19)
  10. 《瑜伽師地論》卷56 (CBETA, T30, no. 1579, p. 607, b4-10)

 

arrow
arrow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